搜索
张景的头像

张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9
分享

邻里邻家


住进楼房后,我会经常怀念起住窑洞时的邻里邻家。

小的时候,老家是前后窑结构的黄土窑洞,村里每家人都相隔很近,有的只是中间隔的那一道院墙。那个年代,村里很落后,也没有通电,吃完饭干完活后,在家里待着无聊,便会去邻家串门,不是你到我家,就是我到你家,人多了话题多,气氛也活跃,时间就会在谈笑间慢慢流逝。在封闭的农村,邻居间串门是最好的消遣方式之一,所有人亲近的像一家人一样,往往是见炕就上,见饭就吃,没有任何的拘束感和生疏感。谁家有了事,家家来帮忙,站在硷畔上吆喝一声就行。农村人有句俗语:兄弟之间高打墙。而真正的邻里邻家,中间隔有墙,却可以不是高墙,大门可以永远都是敞开的。几家人住的久了,交往多了,往往比亲人还亲,杀个猪,过个事,几家人就合并成一家人了。孩童时代,虽然光景穷的连裤子都穿不起,但可以完全体会到光屁股玩耍的快乐和真正美好的淳朴乡情。

参加了工作后,就住在学校的窑洞里,左邻右舍更是连墙都没有,出了自家门,就进了邻家门。几家人端着饭碗圪蹴在门槛上或者院子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有时候,饭碗已经空了也舍不得回家去舀饭,生怕错过了正在进行的精彩话题,笑声往往从院子的这头飘起来,传到另一头去,另一头的人抬起头,满含笑意地往这边看,就有人便慢慢走过来,加入到聊天的队伍中来......那个时候,家里开始有了电视机,看电视剧和体育比赛成了茶余饭后的主要营生。一个人看着无聊,便不管聚集到哪一家,一边看,一边评说,一起感动,一起悲伤......邻里邻家,分开是家人,合并是单位人,住在一个大院里,和和睦睦,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很像一个村落,却比村落更多了几分情趣和品位,闲了还可以打打球,下下棋,喝喝烧酒,谈谈理想和抱负。学校的窑洞,虽然住起来狭小逼仄,但走出门就是大世界。

后来,在机械厂上洼有了属于自己的两孔石窑洞,左邻右舍之间只隔有一堵矮矮的砖墙,站在墙这边就能看到墙那边。城里的邻里邻家大多来自四面八方,原本素不相识,成了邻家后,渐渐熟识起来,然后就成为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谁家有好吃的了,隔墙头就可以递过来;谁家有事了,隔墙头叫一声就能立马到位。有时候连叫都不用叫,就会主动加入到帮忙的行列中来。有一次我喝醉了酒,下了车后坐在机械厂大门口不得动了。好在头脑还清醒,就给邻家老陈打电话,老陈第一时间跑下来,架起我往回走,用我的钥匙打开家门,把我安顿好,床底下放好备吐的脸盆,然后带上门出去,关好大门......现在想啊,喝醉了第一时间想起叫邻家,那是发自内心的信任,知道老陈一定会来。这样的邻家氛围真好,遇上了好邻家,能给生活增加很高的幸福指数。

住进楼房后,家就成了一个水泥壳子。

窑洞的邻里邻家之间拥有的是同一片蓝天,呼吸的是同一方空气,真的感觉很亲近。楼房的邻里邻家被厚厚的墙壁和防盗门阻隔,见个面也稀罕,更像是偶遇的路人。缺少了交往,便少了交流,相互蜷缩在自己一家的狭小空间里,这个房间进,那个房间出。楼房的邻里邻家很有意思,说是邻家吧,却咫尺天涯;说不是邻家吧,却只有一墙之隔。如果隔音效果不好,遇上夜深人静,这家放个屁那家都能听得见。我家孩子多,我生害怕孩子大声叫喊和跑动会影响到楼上楼下楼左楼右,打扰到邻家的清净和休息,便时时提醒和约束他们的行为。我想起了当年学英语时读过的一则故事,说有个大爷,楼上住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常常夜很深才下班回家,回家后的习惯动作就是脱下两只靴子重重扔到地上。老人往往从睡梦中被这声音弄醒来。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敲开年轻人的门,求他下次脱靴子时能小声点。年轻人很不好意思,赶紧给老人道歉。这天下班后,年轻人刚习惯性地扔掉一个靴子后,突然想起了老人的叮咛,然后把另一只轻轻放在地上。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又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出门一看,原来是楼下的老人,“你啥时候放第二只靴子,害的我等了一夜.....”楼房里的邻里邻家离得实在太近,言行举止稍不注意便会扰民。在楼房里做个好邻家,要注意的事项真的太多,这就需要相互间多换位思考,多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有时候还要委屈自己成全邻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其实那两家人都不错,起码都懂得“退后三尺”得道理,没有哪一家是最终“得寸进尺”的。不是说有性格的邻里邻家就不是好邻家,主要是好邻家要心里装着对方。

很多次在梦里梦见我和邻居家的一排窑洞,窑檐下住有燕子,这家院子飞过来,那家院子飞过去,两边院子里的小姑娘拍着小手唱着歌:“小燕子,穿花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