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景录的头像

张景录

网站用户

剧本
202201/17
分享

广播剧:《寻找“山里娃”》

[雷雨声中夹杂着人的嘈杂声、抗洪救援声]

解 说:1996年9月,山西太行山区遭受百年不遇洪涝灾害的消息通过新闻传媒,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短短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急救物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灾民手中。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明之歌,久久回荡在古老的太行之巅。

其中,一笔来自山西省河津市杏花乡,署名“山里娃”的五千元捐助款,由于未能找到寄款人,从而演绎出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请听广播剧《寻找“山里娃”》上下集。由河津人民广播电台“黄河之声”录制。请听上集。

[雷雨声渐隐,电话铃骤响。

通讯员:喂。对,我是河津市杏花乡。您是……噢,陵川县委办的郭主任,你好,噢,你们很快就要召开全县抗洪救灾表彰会,噢,还专门邀请“山里娃”去参加,可直到眼下我们仍然没有他的消息。 好,我们一定尽快找到他。不客气,郭主任,再见啊。

[挂断电话声。

[脚步、开门、关门声。

通讯员:李书记,刚才陵川县委来电话,又催问寻找“山里娃”的事情。

李书记 :知道啦,他们怎么说的?

通讯员:他们很快就要召开表彰大会,特别提出邀请“山里娃”去参加。因为他是个人捐助,而且数额较大。他还特别要求陵川县委,一 定要将捐款中的1500元交给一位洪奶奶……

李书记:我知道,那位洪奶奶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唯一的儿子为抢救乡亲们,被洪水卷走了,家中只剩下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孙女和老奶奶相依为命,日子很苦啊!

通讯员:是啊!“山里娃”还承诺,以后每年救助这祖孙二人2000元生活费。陵川县委已将1500元交给了洪奶奶,老奶奶一再要求见见这位远方的大恩人。

李书记:可现在咱们也还不知道他是谁呢?哎,已经派出去十几位乡干部,跑遍全乡大大小小68座煤矿、84个村庄,可一直没有人承认自己就是“山里娃”。这不,《运城日报》还派来了记者,专门 采访,可就是不见人呀!刘记者,你也听到了“山里娃”的事 迹,很感人啊!我们还得继续想法找他。

刘记者:是啊,李书记,尽管你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山里娃,但从我们新闻的角度看,我觉得应当进行详细的宣传报道,现在人们大多都注意发展自家的经济,对社会公益事业就不太热心,像他这样的人实在 是难能可贵啊!

李书记:是呀,“山里娃”的事迹传开后,不光是在我们杏花乡,就是在整个河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次接到陵川县的寻找电话后,我们便立即召开了全乡村干部大会,一面安排着力寻找,一面开展广泛宣传,同时,乡里还作出了向“山里娃”学习的决定。可他本人啊, 就是不出面,你说急人不急人?哎!

[混播],[静夜的钟表滴答声5次后压低。

解 说:时针已指向午夜12点,杏花乡党委李书记和报社刘书记还守候在话机旁,他们期待着外出寻找的人,能在这夜深人静之时,突然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混播],[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李书记:有门(有意,充满希望地)

(按下免提键):喂!

杨乡长:是李书记吗?

李书记:是我,是杨乡长吗?您好,哎,寻找山里娃的事有消息了吗?

杨乡长:好消息啊,李书记,山里娃有目标啦。

李书记:好哇!他是哪个村的?

杨乡长:哈哈,我的书记,你听我慢慢说。下午在南山矿,我们了解到,曹家坡有个叫“山娃”的年轻人,正在乡宁开矿,手头宽余,这个人慷慨大度,出手也很大方,这些年集资建校,扶贫助困样样参与, 据大略估计,不下七八宗。据我看“山里娃”十有八九是“山 娃”的隐名。

李书记:那你们见着人了嘛?

杨乡长:哎呀!我刚从他家出来,他媳妇说“山娃”前天去了韩城,明天一准回来。明天村里还召开集资办学表彰会,约他参加,我想明天见见他。

李书记:好,那明天见,你们抓紧时间啊!

[混播],[挂断电话声。

解 说 :然而,事情并不象两位乡领导想象的那么如意。第二天,当杨乡长见到那位名叫“山娃”的年轻人时,山娃道出的实情,却使杨乡长 坠入了云雾之中。

山 娃:我呀,前几年还可以,手头宽裕,有了钱就喜欢凑个热闹,捐款。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小运就不通了,见人八辈小,连矿上工 人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开。这不,早上刚从韩城回来,款没催着,马 上还得去乡宁搞贷款。老实说“山里娃”的事与我无关,谢谢乡 领导还想着我、抬举我。

杨乡长:噢,是这样,好,打扰你了。

山 娃:杨乡长,你慢走。

杨乡长:回吧!山娃。

[吉普车行过声、喇叭声。

解 说:当李书记得知“山娃”不是“山里娃”时,他思绪万千,坐立不安。但通讯员小刘提供的南岭村开煤矿的王震华,又使李书记提起了精神。并立即决定:亲自出征。

解 说:杏花乡党委书记,刚过不惑之年。学校毕业后,当过宣传干事,团委书记,来杏花乡任职已经四年,他办事热情干练,有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就不服气”。一次次寻找“山里娃”没有着落,搅得李书记再也坐不住了。

[吉普车鸣叫行进声。

李书记:我就不服气。到底是这位“山里娃”法术大,不让咱见,还是咱功夫没有下到家?刘记者,今天咱瞄着这个王震华来,我看这个王震华就很象。你看,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王震华前年投资5 万元改造的,还有那边山坡上的花椒,也是小伙子个人掏腰包从陕 西拉回苗子栽上的,每年能为村里增收两万多元,你看今年的长势 不错......

[羊叫声、鞭子声、汽车鸣号声,汽车减速,司机大声向远处问。

司 机:唉,放羊大叔,村里有没有一个叫“山里娃”的?

牧 人:什么“山里娃”?我村只有猪娃、羊娃、猫娃、狗娃。

李书记:(远)我们来找开煤窑的王震华。

牧 人:(远) 震华呀,有,有。那可是个好小伙子。在村里呢。

[混播,鞭子抽响,羊叫声渐远,牧人唱起蒲州梆子:“叫一声我 的小妹妹,你听我说……”

解 说:李书记和刘记者来到王震华的家乡南岭村,七拐八弯见到了 一个新开工的建筑工地。

[李书记等开门下车、关门声

工 长:嘿,李书记,你也有功夫深入到这儿来啦?欢迎批评指导,来来、来。

[工地搅拌电动机声。

李书记:是真欢迎还是假欢迎?你这工长可别挣钱挣得心眼发了黑,连乡情友情都忘了,咱这杏花乡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你是把钱挣 遍了,今天不知不吭又钻在这山旮旯,挣谁的钱?(笑)。

工 长:李书记,当着你的面,我可要泄露秘密了,这楼房是王震华投资十五万元新建的教学楼,今天二层封顶。震华不想看着如今的小学生还钻在他当年上学的黑窑洞里,下决心建楼,他不愿张扬想保 密。

刘记者:这么好的新闻,今天我要实地采访。

李书记:呃,黄工长,忘了介绍,这位是《运城日报》社的刘记者。刘记者,这位是我们杏花乡有名的包工队黄工长。

工 长:唉,这就不好说啦,要是登报宣传,震华呀,肯定要生气。前天村委会研究,想把这校名定为“震华学校”,当时震华一听就极 力反对。要不是你说我挣钱挣得心眼发黑,我才不会泄露这个秘密 呢。

李书记:看来你这工长倒是个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一激就说实话。

工 长:嘿嘿嘿,你知道,热爱家乡人人有份,震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举动,也深深感动了我,我已决定,这个工程建筑承包,由我个人负责,震华投资原材料,我承担施工费,保质保量建成优质工程。 李书记:太好了,谢谢你了,我要号召全乡的所有施工队都向你学习呀。

工 长:李书记,那可不行,这一来,震华的秘密也就会大白于天下,千万不能号召,不敢号召。李书记你把秘密暴露给了我,可就由不得你了。今天我们来,是想寻找一个化名“山里娃”,为陵川县灾区捐助五千元救灾款的人。你说,这“山里娃”会不会就是王震华?

工 长:李书记啊,我看不大可能。昨天,杨乡长也来问过。这一阵子,震华妈养病在家,他又上太原下西安,寻找矿山设备,筹备贷款,忙得焦头烂额,只怕也没有那份精力。

李书记 :不是他,又是谁?我就不服气。走,咱们到他的矿上去。

[鸣笛、吉普车远去声 。

解 说:谁料,正当寻找山里娃之事难解难分之时,在河津市年终访贫问寒送温暖活动中,又一个“山里娃”式的“青年人”,神秘的出现在河津市委大楼。他托人将3000元捐款和一封信,交给了市委书记,这搅的李书记也莫名其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里娃”何时才露真容?请听广播剧《寻找山里娃》下集

寻找“山里娃”(下集)

[敲门声

薛书记:请进。

来人:薛书记,今天一大早,有位20来岁的年青人,把这封信交给我,说是别人托他捎来的,一定要交市委领导。你看。

薛书记:哦,一封信。

[钞票落桌:嗯,怎么这么多钱?不会是有人公开行贿吧?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音乐引入。山里娃声音在空中响起:市委、市政府领导,你们好:

看到市委薛书记《给全市党员干部一封公开信》后,我心潮翻滚,尽 管眼下我的经济状况还很不乐观,但我总比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 们要好得多,我响应党的号召,拿出3000元,以便年终岁首帮助那 些贫困户过个好年,并希望有能力的人都来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 美丽的乐园。打扰了,一个满怀期望的年青人。

[音乐结束。

薛书记:“满怀期望的年轻人”?又是一个“山里娃”似的人物? 那封信的发信人没找着,这又来了一位。“山里娃”、“年青人”。那个“山里娃”会不会就是这位“年青人”?

[恍然大悟击桌声:

解说:不愿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无非是不愿张扬,想保密。对,在寻找“山里娃”时,应注意,看哪些人办了好事不愿留名。

[电话铃响声。

薛书记:[按免提]喂。

电话:是市委薛书记吗?

薛书记:是啊,我是薛吉祥。

电话:信和3000元捐款收到了吗?

薛书记:收到了。你是?…….

电话:我不知道这钱该往哪送,就托人交给市领导。

薛书记:好,谢谢,年轻人。你的名字是?

[挂电话声,唔?电话挂断了。

解 说:市委薛书记与匿名捐款的人失之交臂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社会上引起不小振动,一种欣喜加深沉的气氛,笼罩着坐落在吕梁山尽头,桑杈沟向阳坡上的杏花乡政府机关。

解说:再说李书记和刘记者,来到震华矿上,并没有见着王震华,倒是副矿长小张提供了一件他亲自经历过的事,使得李书记他们更进一步确定:王震华就是那个他们要寻找的“山里娃”。

小 张:李书记,说实在的,震华确实是心底善良,乐于助人。在这方面,他从不吝啬,作为他的帮手,我们经常同进同出,见得多了。他一遇着那些穷苦的可怜人就掉泪,闹的我这个硬心肠也常跟着鼻子 发酸。

[音乐起。

小 张:去年五一节那阵子,我俩去西安为矿上添置设备,刚出火车站,就碰上这么一件事。

[西安火车站的效果音:大候车厅的操杂声、脚步声、嗡嗡话语声、孩儿声、行李、箱子、搬运摩擦声。

小 张:震华哥,咱们可算到了,这一路人把人挤的,赶紧找个地方先歇口气儿吧。

震 华:是啊,坐了一夜车,我也觉得困得不行。

(不远处传来大嫂的哭诉声,断断续续周围围了些人,七嘴八舌的同情、愤愤不平的……)

大 嫂 :哎呀,呜……我可咋办呀……,我咋这么苦啊……,呜……。(众人议论声)

甲:真可怜!

乙:是啊,哎!

甲:可惜咱的钱也用完了,不然还可以给她一些。

乙:这些小偷真是坏透了。

甲:在火车站这种地方就得小心。(对话时隐时现,让人只能听个大概,这时震华与小张过来了。)

震 华:小张,你看那儿怎么围了这么多人,还有个女的在哭,咱们过去看看吧。

小 张:走,看看去。

(俩人来到跟前,正听到有人在给旁边的人讲情况。)

目睹者:我远远的就看见那个人不地道,那两个手指中间夹着刀片,在她跟前坐了好久,趁她不意时,划开她的口袋,把钱全掏走了,肯定是这位大嫂买东西时让小偷发现了她放钱的地方。)

大 嫂:呜……,这个天杀的呀……,这是我东凑西借,拿来西安给丈夫买药的钱,呜……,我可咋办啊……

震 华:(很气愤又同情地)唉!

小 张:震华哥,别看了,咱们赶紧走吧,矿上还等着用设备呢。

震 华:先等一下。小张,你给我拿500块钱来。小张:(不解地)要钱干什么,你想拿钱给她呀?

震 华 :(平静地)你拿来吧。

小 张:震华哥,咱们带的钱可是钉是钉,卯是卯的,一点富余都没有,你忘了,你还要给嫂子买……

震 华:我知道,你别说了拿来吧!

小 张:嗨,你这个脾气呀。(拿钱声)

震 华:大嫂,别哭了,这是500块钱,你赶紧拿着买药去吧。

大 嫂:(一下子止住了哭声,非常意外地,不敢相信)……500块钱……,噢,不,不不,这是你的钱,我不能要你的钱……,

震 华:大嫂,出门在外,你就别推辞了,还是买药要紧,你就拿上吧。

大 嫂:这,这,……我不能……我……,你……。

震 华:大嫂,你就拿上吧。

[ 众人议论声。]

大 嫂:这……这位大兄弟,你是好人哪,我,我……哎,谢谢你……。

震 华:小张,走吧,

(远去的脚步声)

大 嫂:哎,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我怎么还你呀……。

震 华:我叫山娃,家就住在山里……

解 说:望着王震华远去的背影,大嫂哆嗦着嘴唇,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钱被偷的无情打击到有人慷慨相助的意外收获,使这位坚强的乡下大嫂已经理不清自己的情感,他只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愿这为普普通通的好心人一生平安。

解 说:听完小张的讲述,李书记已经直觉的感到:王震华很可能就是山里娃。

李书记:好,太好了。谢谢您,小张,感谢你提供这个可贵的情况。刘记者:啊,我看没错,王震华很可能就是那个“山里娃”。前年,他捐资五万元改造了那条乡村公路,烂巴巴的土路铺上了砂石。去年,他拿出七千元,建立了村里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娱乐室;今年,又捐资15万元建村里的教学楼。而他每做一件事,却总是要求保密,我们应当抓住这个特征。这和他给陵川县捐款不署真实姓名,而写成了“山里娃”,不就是一回事吗?大记者,你说呢。

刘记者:我说,王震华他们在西安火车站帮助那位大嫂解困的那件事,他告诉大嫂叫“山娃”住在“山里”,这个“山娃”、“山里”都值得深思。

李书记:对,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我就不服气。(击桌声)

刘记者:再就是,为了尽快让这件事情见底,我们不如这样,如果王振华就是“山里娃”,甚至就是给市委薛书记写信的那位“年青人”,那么,我们把两封信同王振华的笔记加以对照,到那时候,无论是直观鉴定,还是仪器检测,只要结果一出来,王震华就是想不承认,也就由不得他了。

李书记:好啊,我的刘大记者,不知不觉间,你也介入了我们的“寻人事件”中了,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真是太感谢你了

刘记者:李书记您太客气了,说实话,这些天“山里娃”的事迹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已经根据他的事迹写了一篇通讯《山魂》,明天我就回运城发稿。顺便到河津市委取到那位“满怀期望的年青人”的信,再请陵川县委电传一份“山里娃”信的复印件。另外,还得请您给我找一份王震华的手迹。

李书记:哎,我这就有王震华的“入党申请书”。

刘记者:好,这就齐了,行了。咱这就“对照”、“寻找”双管齐下。

李书记:对,我就不服气。

解 说:记者小刘,是一位精干、利索的姑娘,拿到全部资料后,返运的第二天,他就拨通了李书记的电话。

刘记者:(电话声)李书记在吗?我是报社小刘。

李书记:记者同志你好啊?情况怎么样?

刘记者:结果出来了。不需任何仪器鉴定,一目了然。两封信和王震华“入党申请书”的字迹完全一样,笔法不算老练但每一个字都写得十分认真、工整。同时,我还查对了12月3日下午2:30陵川县委接到的查询捐助款是否收到的电话,是从银湖饭店2021房间拨岀去的,发话人正是王震华。

李书记:是吗?太好了!

解 说:找到“山里娃”王震华的消息使李书记这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干部,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要走出办公室,走出杏花乡,走出河津,他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的人。

[乐曲声。

解 说:化名“山里娃””的王震华,在曲曲折折的查找中,总算水落石出了。两个月来,在河津、陵川两地多少人为这事而牵肠挂肚啊!人们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山里娃”,而是人心所向时代召唤的文明之风。可当报社、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采访车专程前往震华家乡南岭村采访时,却又一次遗憾地未能谋面。

振华妻:他就是不在家,鸡叫三遍时,北岭刘大娘病急住院,震华开车送去了,这个时候也该回来啦。坐,坐,我去给你们烧水。

刘记者:家里几口人?

震华妻:五口。

刘记者:这么多年还一直住这几眼土窑洞里呀。哎,震华的书可不少呀,足有半窑洞!

震华妻:哎,别提他啦,震华他小时候家里穷,上学少,爱看书,弄几个钱全部买书订报啦。

刘记者:嫂子,她做的对,现在日子宽裕了,多买些书还是很有好处的。哎,你墙上的这幅字是他写的吧。

震华妻:可不是他是谁呀。来,吃个苹果,咱们山里也没啥稀罕的,你尝尝这果子甜着哪.....、

刘记者:“如果一个人的形象能够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我敢说绝不会是因为金钱和权利,而是因为对人类的奉献。好!”

解 说:从这位年仅29岁的小伙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时代的召唤,是人心所向,更是广大农村帮贫济困,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希望所在。12月20日,化名“山里娃””的王振华随同杏花乡党委书记“探亲”去了陵川。他同陵川县抗洪救灾英模们见了面,还看望了她时时牵挂的洪奶奶。顺便把他承诺负担老人97年的2000元生活费交给了洪奶奶的手中。

[火车长的邪劲隆隆声。

解 说:陵川归来,王振华被邀请参加了河津市三级干部会。

[长长的掌声。

薛书记:同志们今天的“三干”会上,请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不是乡干,也不是村干,他就是我们千呼万唤、踏破铁鞋才找到的、化名“山里娃”为陵川灾民捐款的王振华。

[掌声阵阵。

王振华:尊敬的各位领导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个“山里娃”如此的殊荣和厚爱,我是山民的儿子,是名符其实的“山里娃”,我五岁丧父,学上得少,11岁便到矿上挣钱糊口。长大后,逢到党的政策好,这几年,日子才有了起色。但每当看到那些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们,我就暗暗落泪。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帮扶我的父老乡亲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混播][此起彼伏的鼓掌声。

我永远是山里娃。

(掌声、回声)

解 说: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广播剧《寻找“山里娃”》。

(此剧1997年10月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山西省优秀广播剧三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