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这次跟随河津市作家协会去稷山马村宋金古墓搞采风活动,也许不知道镌刻在宋金古墓里的精湛砖雕艺术。
砖雕作为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的一门艺术。以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技能独特等方式,反映了金代人们的文化习俗、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彰显了古代工匠绘画、雕刻的高超技艺。是研究古代建筑,绘画,雕刻和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上世纪七十年代,稷山县马村惊现宋金时期的古墓群,勘探金代墓葬达15座,发掘9座。据“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此墓群为金代大定前期的段氏家族墓地。距今约900多年的历史。这座砖雕墓可追溯到宋金时期的民居生活和住宅环境。对怀旧古代的民俗、风情:重现感人的孝子故事:还原中华戏剧的渊源:金人憧憬另一世界的美好期盼,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这座宋金砖雕古墓的精湛雕刻艺术,展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即:前厅后堂的厢房四合院,四壁下部的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刻工精细。时有少数的墓室中间雕刻墓主人的“开芳宴”和次间置屏风雕刻的孝子图。充分再现了当时的金人建筑风格。
像马村这样规模宏大、结均复杂,装饰华丽的缩微式民居建筑,迄今为止,仅此无二。考古学家认为:马村金墓结构复杂精巧,手法严谨细致,雕刻玲珑剔透,技艺成熟精湛,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优美,汲取历代仿木构砖雕之精华。
随着大量的戏曲砖雕人物的重见天日,再一次影印了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戏剧艺术的空前繁荣。尤其是展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舞台人物造型:(未泥、引戏、副净、副未、装孤)等演员。组成了“五花爨弄”的表演技巧。这标志着当时的戏剧表演形式、表演规模逐渐形成。为研究我国戏曲史提供了形象的实物的资料。同时,在这些砖雕艺术中,杂剧的表演形式早就形成。“乐队”“乐床”的出现标志着宋金杂剧以大鼓,腰鼓、筚篥、拍板,横笛为伴奏乐器,解决了戏剧史上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诸多问题。把中国戏剧史推前了二百年。
走进稷山宋金砖雕古墓,有八仙过海、祥云仙鹤。有民间社火和戏曲砖雕,人物活灵活现,山水花草栩栩如生。走进宋金古墓,犹如走进那个时代的社会场景。其中的一块砖雕镌刻着一幅女子抉门半开的砖雕图,这幅图反映的是:花木阴阴,偶过垂杨柳。香风吹,半开朱户,瞥见如花面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的唱词。这也是墓主人生活的审美情趣。表现了墓主人对戏曲艺术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古墓砖雕的人物和戏台艺术可以看出金代山西晋南人包括稷山人对戏曲的痴迷和喜爱。墓主人不仅生前喜欢戏曲,死后依然如此。按照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视死如视生,死后是生前的延续。段氏金墓所反映的应该是死者生前的生活状况,包括四合院、高大门楼和庭院优雅的段家大院。
从稷山宋金砖雕段氏墓群的金代砖雕戏曲画面不难看出,它不仅承袭了辽代和北宋的戏曲艺术特点,而且表演内容更加丰富。金代有杂剧还有院本和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兴起于北宋时期的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由很多不同的诸宫调组成。虽然,诸宫调的演唱已经消失,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也无法在现实的舞台中得到再现。然而,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仍在演唱不衰。它继承了董解元剧本中的许多艺术元素。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都出生在金代末期,金代的戏曲发展开启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金代的戏曲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是一个质变的踏板,由一个滑稽戏的表演形式转变到一个大型的以完整的故事戏日臻成熟的戏剧时代。把说唱艺术和金院本的演唱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的金代戏台结构类似于稷山宋金砖雕古墓戏台结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金代舞台。
稷山宋金墓的砖雕艺术,内容最完整。艺术价值极高的“二十四孝”立体群雕,一改 “二十四孝”定型于元代的说法。孝子故事、戏曲服饰、牛郎织女,青梅竹马、狮子绣球、飞天力士、奔马仙鹿、孔雀蜻蜓、石榴灵芝、莲花牡丹以及仙境般的宋金“四合院”形制砖雕墓。无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喜好僧恶。保留了宋金时期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段氏的三善文化即:“善食养生”、“善戏养神”和“善孝养家”等保健文化,无不传递着宋金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00年前的晋南民居,宋金砖雕古墓是我国砖雕艺术的魅力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