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尤利西斯》
文/姚飞
因为老朋友,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因为早年的一本杂志,我得知《尤利西斯》这本书。我买书的因缘都是因书而起。1997年的时候,在杭州新华书店看到了《尤利西斯》。因为好奇杂志上所说的介绍,据说这是一本教授看的书。当即花了65大洋买下。好奇归好奇,对于当时的文学修养的我,看这本书着实吃力。通读一遍后,真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书就束之高阁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本书突然流行起来。随后几次的阅读,总算有了点收获。
《尤利西斯》1922年在巴黎首次出版。作者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我看的是萧乾和文洁若的译本。1939年萧乾看了这本书后,在书后留下,天书,弟子萧乾虔读等字样。由此可见此书的晦涩。《尤利西斯》全书采用与古希腊《奥德塞》情节相平行的结构。尤利西斯就是这部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奥德修斯是他的希腊名字,拉丁名字则为尤利西斯。
乔伊斯把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一天的活动与尤利西斯的十年漂泊相比拟。乔伊斯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乃是荷马世界的再现。《尤利西斯》赋予平庸琐碎的现代城市生活以悲剧的深度,总究成为象征普通人类经验的神话和寓言。乔伊斯还把荷马这部史诗中的人名,地名,情节分别作为各部章的题目。
读《尤利西斯》首先得过语言关。全书除了夹杂法。德。意。西,以及北欧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拉丁,希伯来等古代文字,包括梵文。书中描写是包罗万象的,第七章,用的主要是新闻语言。第一,第五第六章多涉及宗教。另外,书中关于音乐,天文,法律,医学我更是门外汉了。还好可以依靠现代网络,能查阅一些相关讯息。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绝不是偶然的。1906年至1907年间,乔伊斯一边在写《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一边就在酝酿一部规模更宏大的小说。《尤利西斯》进过两次美国法庭,第一次的结果是,大家认为《尤利西斯》是一部稀世作品,并不会腐蚀少女的心灵。第二次开庭,最后结果是停止发行,并罚款50美元。两次对薄公堂,反而使 《尤利西斯》轰动起来。
艺术的创作只能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心灵的影子。当年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毋庸置疑,《尤利西斯》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意识流小说,书中叙述勒奥波多·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1天18个小时之内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洋洋洒洒105万字。讲述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然而,由于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的批评和缺乏理解并没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因此,《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并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说她伟大,固然是因其不朽的艺术成就。但是书中也有甚为怪诞之处,比如本书最后一章,也就是第18章,整整57页,没有一个标点符号,这在小说界应该是绝无仅有。每一章的注释词条都在500条以上。 作者凭借荷马史诗中智勇双全的伊塔刻岛首领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飘流沦落、历尽艰险,最终返回家乡与妻子拍涅罗拍团圆的故事来讽刺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现实。在小说中,当今的尤利西斯(即小说主人公布卢姆)是个俗不可耐、懦弱无能的庸人;现代的特莱默克斯(即小说中的斯蒂芬)只是个孤独、颓废、多愁善感的青年教师;而20世纪的拍涅罗拍(即布卢姆的妻子摩莉)却是个水性杨花、沉洒于肉欲的荡妇。不仅如此,《尤利西斯》中的穆利根、狄瑟校长、酒吧女招待、“市民”和格蒂等其他许多人物也能在《奥德赛》中找到彼此对应者。史书般的大开大阖,2003年《尤利西斯》被改变成书中主人公同名电影《布卢姆》。因为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的人对这部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