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凌峰的头像

赵凌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4
分享

干沙坪漫笔

如果把横亘在黔湘边区的魏魏腊尔山脉比作巨蟒的话,那么盘踞在其西陲的飞灵山就是一条腾跃的长龙。

飞灵山又称南屏山,是松桃八景之一,称屏山烟霭,是干沙坪村之巅。

车子在飘带般的山上公路盘旋行走,视野极为开阔,不像是在山里,却似在海边。崇山峻岭涌动着波涛向天边卷去,那横亘蓝天白云之间的山峦,那掩映在葱茏树林中的庙宇寺、楼台亭阁,那耸立在山间的巉岩怪石,如叶叶小舟在波谷浪尖上飘泊,似点点音符在苍茫天际的旋律中跳跃,又仿佛串串回声在蓝天白云下共鸣。云雾随着霞光慢慢散去,座座如黛的青山,个个秀丽的村庄,声声欢迎的鸟鸣,阵阵馥郁的花香,令人如痴如醉。侗寨干沙坪挺立在白色云雾中,犹如披上了一层轻纱霓裳,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飞灵山早在明代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而今,松桃县政府扩建为飞灵山景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风光旑旎,如入仙境。

明代建寺,清代兴盛。晨钟暮鼓、经声松韵。寺院犹如金凤落在山间环抱之中,寓意“凤凰还巢、平安吉祥”。寺前古树参天,郁郁葱葱,寺周峰峦磋峨、云雨吞吐,奇趣天成、香火鼎盛、摩肩接踵。秀美风光和宗教文化使黔、湘、渝人对此情有独钟,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赐“飞灵山寺”匾额。

看完了飞灵山景区,我们又回到村里,只见几个正在抚琴和唱侗族民歌。

看见我们,村民即刻停住,同我们寒喧。一会儿,我对一位村民说:老哥,走,你带我们到村里转转。

旁边另外一位村民收了琴,朝我们笑着说:你们找他当向导可算找对人啦,他是我们村的老支书,在任时带领大家搞村寨建设,勤劳致富奔小康,现在又牵头搞百家宴,侗族民族,等类项目,可能干了,他主意多,我们都听他的,他还能能弹能唱,能歌能舞,刚刚练的说是今晚上要表演的节目。

听了这话,我不禁朝杨支书投去敬佩的目光,也庆幸自己碰到这么好的一位向导。他长得高头大马,目光锐利,年纪在60多岁。他身上蕴藏着惊人的能量,那花白的头发根根直立,风刀霜剑刻出的皱纹横贯额际,嘴唇坚毅,眼神执着。

我们在村落的巷弄里,遇着许多写生的年轻人,他们遍布街巷的角落里,三三两两的偎依在墙角、石板上坐着,静静的凝望着飞檐、高墙、枯萎着的门还有那些镌刻着时光碎片的静美!穿透着时间味道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在冥冥之中给你透露着些什么?是侗寨的曼妙、古朴,是时光这世间最伟大的雕刻者留下的神奇魅力,显得时光那么的美,有时候敬畏于现世安稳的梦境里。

说起干沙坪的事情,老支书眉飞色舞。他一边走着,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起村庄的情况。

他说,干沙坪以杨姓、梁姓为主。全村居住着196户民族,810人。干沙坪原叫上水寨,寨前有宽阔大坝,水源丰富、旱涝保收。为何又改名干沙坪了呢?传说与来自湖南的李定方有关。1855年,他从湖南麻阳县来干沙坪居住,因他是私塾老师,知识分子,干沙坪人称他夫子。传说他膝下有儿女一双,女儿嫁给了当地杨姓,儿子是其掌上明珠。在他儿子十八岁那年,有一日,天特别闷热,他儿子就到本地一个叫拜祭岩的水井边去洗澡。提到拜祭岩,据说这里以前有一口水井,出水量大,能灌溉寨前一坝良田;在春夏丰雨季节,有时还会爆发大水而淹没良田。但这口水井比较邪,许多胆小的人经过这里就会丢魂。

停顿一下,他又说,那知道,金钩李夫子的儿子在这里洗澡回去后就一病不起了。金钩李夫子伤心欲绝、痛不欲生。为了不让那邪井继续害人,他就用九床棉被、三口铁锅把水井给堵住了。从此以后,拜祭岩就不再出水,良田灌溉没有了水源保障,上水寨就逐渐变成了靠天吃饭的干旱之地,再加上本地田土多为沙质土壤,后来就干脆把上水寨改名为干沙坪。

因为土壤,气候的原因使我们这里的梨子口感,味道鲜美。老一辈交通被塞,靠挑脚卖梨解决家用,到湖南乾州所里,四川秀山变卖换取家用。这里的梨有十多种品种,有香水梨、酸泡梨、玉皇梨、杨冬梨、瓜子梨、甜鹅梨、真杨冬梨、坨坨梨等。

民国17年(1928年)10月至,二年的7月,贵州军阀周西城和李晓炎为争夺贵州的统治权,在此投入4万以上的兵力决战四天四夜,李晓炎占据两坳天险,大败周军。至今战壕依稀可见,土地坳上的杉木还留有累累弹痕。

在田间地头,时常可见穿着蓝布衣的侗家女人,或像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般在田间劳作,喷薄的泥土气息就游走在青山绿水间;或像一朵清幽的兰花依偎在木楼的窗前,睁着水灵灵的眼睛好奇地打量我们这些路人,让人觉得虽然车行已远,但还被多情的目光缠绕。

几百年以来,村子里发生过许多载入青史的事件,却依然美丽如初,皆源于侗族人始终保持一种古朴的生活状态。我小心翼翼地用目光拂拭这里的木楼,仿佛看着时光中的老人,一种岁月厚重下的亲切与慈悲弥散开来。这里没有喧嚣与浮华,只有美丽的杉树和竹林,只有美丽的姑娘和爱情。无论历史如何演变,这里的一切都坚强地活着,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鹅卵石铺成的小巷曲曲折折,一座座现代化漂亮的楼房旁,存留着几座古建筑,精致而富有内涵,环境整洁,民风淳朴,向人们展示着村寨丰富的历史片段,这是侗村最闪亮的风景点。

村寨里所保存的建筑,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布局到工艺,都融汇了侗族工艺的传统和山里人的朴实风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在这几百年不变的陈年水墨中,我能感悟到干沙坪的庄重与典雅,仔细品味,还能体味到一种伦理的意象力量给人以哲思和自省,那意蕴里凸显出来的不仅有侗族农耕文化的纯朴,还有执着坚守的耕读传家文化的精脉,更有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走进一户老宅,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的木窗格子,镶嵌着一个蝴蝶形状的框条,虚实相间;规整隽永的木格子中间,雕工细腻的花朵,刚中带柔;形态各异的鱼虫鸟兽,或动或静,栩栩如生。厅堂上,侗族特有的图案精雕细琢,极其讲究。在这样的空间里仰望凝视,隔着数米远的距离,如同隔着百年的光阴,岁月的风尘虽然熏黑了横梁的颜色,却不忍抹去能工巧匠的杰作。

斑驳的墙沿下是端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水墨一样的服饰,水墨一样的面容,水墨一樣的神态,犹如水墨画中点睛之笔,让老宅立时鲜活厚重起来。就连那不多的话语也是水墨的韵味,简洁明快,一如淡淡的线条和清墨,单纯而自然。这让人想起古侗寨淳朴的民风,每个人都像清墨一点,滴在宣纸上就是一笔纯粹的素描,为人处世行善积德,忠厚传家,用几百年的执着,绘就一幅珍品水墨,铸就一种传统精神。这精神,含有民族的底蕴,含有侗寨人的厚德与纯粹。

一扇窗户把一片天空折射至屋内,于是,古朴陈旧的空气里便有了一抹时代的气息。旧的梁柱、旧的柱石顶起的不仅是一片黝黑的屋顶,还有几百年历史的负重。旧的门窗、旧的挡板拦截的不只是房屋转呈衔接的格局,还有多少代人忙忙碌碌的旧日时光。山墙根部木板裂开的缝隙像沧桑老人脸上的皱褶,刻有永恒的记忆。走进这样的古老建筑,嗅到的不仅是侗寨古老文化的芬芳,还有几百年风雨洗刷、多少代人精心描绘传承至今的诗情画意和积善厚德的蕴涵。

老支书很高兴,话匣子又打开了。他说我们侗族为什么如此能歌善舞呢?因为我们一整天的劳作时光,只见满山的绿,难免会孤独寂寞,歌声于是就从这绿中萌发。无论何时,整个山河似乎都在寂静地歌唱。说它寂静,是因为它如此自足,如此自得其乐,外界的喧嚣似乎与它无关,身处其中的人,千百年来就这么唱啊跳啊,期盼着心爱之人,祈祷着风调雨顺、年年丰足。踏歌而舞的“多耶”,必有回响的“呀罗耶,耶罗嗬!”和诗经、乐府的“缘事而发”、“言志寄情”一样,言简意深,歌美情浓。

下午四点多了,老支书邀我一同去侗家进午餐,说,他们还要拍一拍侗家长桌宴的场面,让我们与村民也互动互动。我和他相携着走进一户侗家,堂屋的长桌上早已摆上了酸肉、酸鱼、酸菜、桃花虫、水蜈蚣、蜻蜓幼崽、螃蟹等充分体现侗家人饮食文化的菜肴。人一落座,两位侗家兄弟立即就为你倒上了一碗糯米酒,那率性耿直的豪气,让人无法拒绝,只听村长一声吆喝,大家便共同举碗,正儿八经地配合着主持人有滋有味地品尝起侗家的饭菜来了。

侗家自产的米酒,喝起来绵绵甜甜很好下喉,但正因此往往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灌醉了。大家显得有些拘谨,箸不敢乱夹,话不敢高声,但酒过几巡后,气氛热烈了起来,“演戏”的事情也就忘至九霄云外去了。老支书是把唱侗歌的好手,只见他兴奋地站了起来,清了清喉咙,端着一碗米酒即兴唱起了侗歌:侗家日子过得好,感谢党的领导好;日头正旺来侗寨,没有什么好招待;一碗米酒敬大家,身体健康顶呱呱……

听着他高亢宏亮的歌声,望着老支书黝黑朴实而又欣喜地脸庞,浮想起这山这水这人家,和那种种动人的传说,我不由感慨,或许正是曾经的那份苦难,让这个坚强的民族始终没有放弃对信念的执着追求,祖祖辈辈在飞灵山下安身立命,各自在自己的分上坚守着一种超然的淡定,斗转星移,历经磨难,用血泪养育了奇幻瑰丽的古歌和神话,过着日月眷顾下的与世无争的朴实的生活。

酒,是侗家人的密友。每逢客来,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再配以油茶、腌酸和鱼,则是十足的侗家风味。鱼在侗族人的食谱中占有重要位置,那日的“酸宴”与“百家宴”,就有一道腌酸鱼,做法简单,却很特别。宴席上,糯米酒弥漫着新鲜而温热的气息,被侗家阿妹眼中细腻的光芒酿得甘醇。可以想象,侗家人平日住在临水而建的木楼里,看着顺势而下的流水喝酒,是多么惬意!

饭后,我们来到村委会,宽阔的院坝上到处彩旗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一些横幅醒目的挂着,人们在休闲地踱步观看,许多小孩在奔跑、嬉戏,悬挂周的音箱里传出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歌曲在空中响亮地飘荡传扬,到处一片祥和升平的景象。

夜幕降临,文艺晚会开始了。我注意到,弹琴,唱歌,跳舞,吹芦笙都有老支书的身影,他还在上上下下的不断安排着、张罗着,人们的欢笑和激动感染着他,让他虽然忙,却是一脸的自豪与欢乐。

我挤了过去,见小梁在和人家对歌。长大后的小梁更漂亮,歌声更甜,像春莺夜鸣。几个男歌手轮流和她对唱。

一个男子唱:

来到园中百花开,邀姐同心砌花台。

要砌花台从地起,今朝为着借捞来。

四句四问,分明是要难住小梁。小梁不着急,咧嘴一笑,对回:

听哥要跟妹借带,心里害羞想走开。

其实脚走心不走,离开离开又拢来。

一阵掌声中,那男子朝小梁拱手作揖,转身离开。又一个男子抓着月饼挤过来,唱:

跟妹借带妹莫急,是为和气不扯皮。

扯根头发准得数,姻缘望靠这一回。

小梁略做思索,唱:

送哥带子送哥情,送哥头发送哥心。

带子连着哥心愿,头发连着妹深情。

人家鼓掌,可是小梁不再唱了。

小梁是我朋友的女儿,我认识,在校大学生。

歌声清脆、轻快、活泼,叩击着大地的胸膛,冲撞着低巡的流云。在强烈奔放的、疾飞向上和低哑呻吟的拍节上,新的一句在追赶着前一句的回声。山村如同注入了血液,万物都有了新的内容。那歌儿激越起来了,尽情尽意地向遥远的天际传去。

近来振兴乡村,到处是新的气象,人们唱出的山歌新意盎然。例如,新房落成唱:

新建华堂新气象,全家人幸福安康。

天上降春地送福,春满神州福满堂。

贺新婚唱:

绫罗帐里春风动,玉堂新燕舞春风。

夫与妻喝交杯酒,满脸春风带笑容。

……

原生态的侗族民歌蕴含着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情。人的心里填满喜气,唱歌人将自己的心情、喜庆的气氛融入山歌里,流淌,在里边激荡,让人心里欣快、愉悦。

这里的山是那么的美,让人迷;这里的水是那么的清,让人甜;这里的歌是那么的好,让人恋;这里的酒是那么的醇,让人醉;这里的一切像一幅古旧却又线条清晰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瞬间,每一片闯入眼眸的风景物事,都挑逗起我心灵一次次热烈的跳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