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溪乡,是个边乡,鸡鸣两省,饭香三县。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居,一丘丘绿意盎然的篱笆菜园,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别致的景观,清澈的溪流……如今,一个生态、田园、美丽、人文的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正在日新月异地进行着凤凰涅盘般的美丽蝶变。
一
街上,灰白墙体和灰色门楼,书尽着别样的风采,让人感到了整洁、素雅、大方。墙上,“蜜蜂人家”四个彩色的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右侧画着一个头发高绾的美娇娘伫立店面,是谁精心设计了这幅让人心动的画面?它一下子拉近了我的心,让我感恩这段温暖的际遇,享受这份寻常的幸福。
蜜蜂人家,我默默地品读着,恍然间似有豆香从庭院飘来,呀,难怪路旁不时出现悬挂着的黄色红边的旗子,上面写有醒目的大字: 蜜蜂人家。热情好客的店主向我解释说:我们村有22个专业养蜂这样的。
她的言语中无不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在我惊诧之际,她又说:我们村每天至少出蜂蜜片千多斤,还远销重庆、湖南。怪不得,我们可以天天吃上瓦溪蜂蜜。
与年轻靓丽的乡党委书记石昊南交谈,愉悦而启智,句句让人充满激情和希望。她说,怎样才能让闭塞的乡村的畅通起来,让贫瘠的乡村丰盈起来,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
要把政策吃透,把干劲使够,把生态用足,把阳光驻留,使山水增辉,使群众增收,瓦溪乡才能流金泻银。着力做好风景瓦溪、低碳瓦溪、人文瓦溪、开放瓦溪、幸福瓦溪;以惠民安民为根本,建设和美和谐的幸福瓦溪。
这时候,她哪里仅是党委书记,更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她多么哲辨的思想,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抒情着瓦溪乡踵事增华的未来。是以,瓦溪乡秋实春华,瓦溪乡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风采,凸显为承传相继弘扬推介的精神光辉。
目前,已建成一大批精品亮点项目,一批经典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如瓦溪村、十字村、旧寨坝村、岩桑坝村、下午郎村、薅枝村等,一跃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活力阵地。结合实际、遵循规律、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相结合,从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入手,补短板、强弱项,积点滴之功,筑磅礴之势。
瓦溪美了,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既有秀美的人居环境,又有健康的群众文化和文明风气,美丽乡村风貌跃然眼前的是其静、其清、其秀、其美,给人一种洋溢的豪迈、奋进的气概。她以其钟灵毓秀的秉性和大气磅礴的气质,紧紧勾住世人的心神和眼球。
瓦溪乡处处都是绿水青山,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村,在成千上万棵桃树梨树的掩映中,若隐若现,恰如一幅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卷,缱绻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这就是瓦溪乡经过多年打造的新农村。
走进十字村,你会觉得十字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她的美丽、她的抱负、她的灵性、她的底蕴。尤其是那美丽的乡村,桃李梨树,翠绿庄稼,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都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二
被誉为进士村、大学村、人才村的十字村,是崇文重学的一个典型。
早在清道光年间,在十字村苦竹坪,靠经营茶油、桐油生意的祖上冉瑞禄一家就出了冉崇贸、冉崇顺二名文举人,出了武举人冉崇见以及中秀才冉崇德。
新中国成立后,出了4名厅级干部,22名县级干部,科级干部56名,大中专生130余名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这个乡野小村飞扬的才情,不得不让人感叹和折服!十字村的乡贤遍布省内外的党政、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领域,他们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例如,黔南州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冉博;全国劳模,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冉兴;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继荣,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腾兵,铜仁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院长兰喻,广东西子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武成,在杭州潇山规模养虾何瑞伯……这些都是十字众多人杰中的佼佼者。
在十字村,人人都坚信要有出路就读书,村民们都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上学创造条件。村党支部书记雷说,十字村学习的氛围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的,以前过穷日子的时候,家家不比别的,就比谁家供出来的大学生多。有的一家3个孩子、5个孩子都考上大学,而且一家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涌现出各行各业的精英。
耕读传家,是十字村人的普遍共识,学生苦读,家长苦供,是这个村庄普遍的现象。随着村里出的大学生多了,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对于不重视子女教育的村民形成了压力。时间一长,村里便形成了比学赶超、尊师重教的风气。
在十字村的群众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比吃穿不比房,比一比咱的读书郎。村里每年在大学开学的前一个星期大张旗鼓地开欢送会,并让村里的中小学生参加,激励年幼的学子发奋读书,再接再厉。十字村人才辈出,这些人又成为下一代学子的榜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长此以往,村里好逸恶劳的少了,奢华比富的少了,自甘堕落的少了;邻里之间谈起话来,不是讲谁家有钱、谁家的房子好,而是说谁家有几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一直寄托着祖先对后辈们“文脉不绝,书香永驻”的期望。
博大精深的耕读传家文化,时时渗透着十字村人的思想,与十字人固有的勤俭、智慧、坚韧、敦厚的本质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十字村特有的一种文脉——耕读传家。
有些记忆终究无法抹去,有些感动深埋心底而不自知。这个藏身在邹城西南群山间的村落流传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故事,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十字人,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杰地灵,这不正是人才村的奥秘所在吗?
这时我想到了十字村生长的冉兴。
当年既不帅又默默无闻的冉兴,就是因为大学毕业后从最初结识航空精密铸造,一步步实现了自己航空航天的梦想。当年不被看好的冉兴,现在已经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心目中的酷男。冉兴的成功之路,体现一种美丽经济学的魅力,心灵之美的经济学。
2020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冉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用冉兴的话说:我们这个边远落后的小山村,遇到困难敢拼敢上的人多得很,有先辈们的榜样引领,后辈怎敢不努力?
三
走进下午郎村,仿佛自己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宽广的道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楼房,商店、卫生室、警务室一应俱全。幽深的古井,碧绿的荷塘,欢乐的农家墙画,精致的观景平台,古朴的景观长廊,这一切又勾勒出幸福新农村的现代世外桃源。
如今的下午郎,因桃闻名,因桃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因桃而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春可赏花、夏可品果、秋尝山珍、冬探红梅,四季有新事,处处有看点,村民们的生活就像阳山畈的蜜桃一样,甜到了心坎里。
瓦溪乡人沐浴前人的荣光,坚定着潦潦奔流的基因,他们有精神,能做事,勤劳勇敢,不畏艰难,舍我其谁,奋发图强,把根深扎在罅隙间,活成了一棵棵虬龙盘根的大树,性格养成坚硬的花岗岩。
漫步在乡间小道上,那山那水,那花那草,那人那事,一一在眼前掠过,在心间滑过。你可能心存疑问:村子怎么不像村子的样子?你也可能生发感慨:美好生活,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在瓦溪行走,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一片绿。
这一片绿不是偶尔为之的点缀,而是肆意的铺排,洋洋洒洒,神清气爽,给人一份妥帖感和富足感,让人在不经意间放心地交付出自己的呼吸。
这一片绿不做作,不刻意,不齐整,不规范,天然流露,融化在风里,将人的周身包围,挥洒着淡然而清新的香气。
这一片绿在剔除杂质,在抵挡侵袭,在生产新的养分,在架构新的时空,在创造新的天地。
为了这片绿,人不惜代价,悉心呵护。
山上的林木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决不会再让它们受到伤害。
炉坪村党支部书记熊峰说话时的语气,感觉这些林木就是自家的孩子。
既然生态有自身的逻辑、定理和法则,那就尽心遵守与爱护。
生态优先、绿色永续的理念被广泛认可,是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结下的果实。
保护自然环境,呵护人居环境,过绿色、低碳的生活,在松桃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时尚。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命运之神就把他们抛弃在了这样的地方。尽管我们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但我们的祖辈就在这样偏僻的小山村里,看着黄土地,盼着下雨天,艰难地繁衍生息,养家活命,才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上。但既然来了,既然活了,我们就只能想办法生存下来,想办法长大成人,想办法走出大山,想办法改变命运。
我有个十字的同学,他跟我摆谈过,从我能记事时起,似乎就时时聆听着大人们的种种教诲,汲取着父辈们的生活经验。乡村老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改变一个山里娃的既定宿命,就得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而争取的路径狭窄而艰难。这路表面看起来只有两条:一条是耕,一条是读。但对大多数山里人而言,这路其实就是一条,那就是耕,不停地耕,不断地耘,早出晚归,苦耕苦种,直至穷死或累死。幸运的是,我生活的这个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家家却崇尚着另一条路子,那就是读,亦称耕读。
村里有户冉姓人家,子女中有三人在外地工作,这使村里人十分羡慕,也十分荣耀。记得小时候,乡亲们会时常说起冉家人的事,说冉家子弟有多聪明,有多用功,种地糊口,读书兴家,现在都成了公家人,在大城市当教授,当医生。
每逢刮风下雨天,或是饭后闲谈时,全村人聚在一起聊天,言语所及,除了时事趣闻,乡野逸事,就是治家营谋,管教孩子。大家从相互交流中了解情况,汲取智慧,心里盘算着如何把自己的娃娃教育成人,学成冉家子弟那样,能够前程远大,能够光耀门楣。
在这个小村,不管家境宽裕,还是贫困,孩子只要到了学龄,几乎全都进了学校。校长自然也是村里贤达,家家上宾,人人尊抬,个个敬重。
四
光合作用下,茶树嫩叶飘出一缕缕清新的香气,吸入肺腑,提神醒脑。当时我心想,这个天性崇拜自然的苦难民族当年辗转迁徙,穿峡走谷,是如何用一种悲壮、苍凉、坚定而又独特的审美眼光将自己的血脉深深地融入到这片曾经瘴气弥漫、人烟荒芜的土地里,又是如何用一种智慧、勤劳、坚忍而又超强的生存能力开拓出这片人间乐土?我一道一道地数着葱绿遮罩中的沟沟岭岭,忽上忽下地把那山水人家点了一遍又一遍,总是数不清场,莽莽苍苍,这哪里何止九山八沟。
还是进寨子里看看吧,下了山。随意行至一户院落,门前坐着一位妇女正埋头用彩线手织着花带,上面的图案纵横对称,色彩斑斓,有喜鹊,有蝴蝶,有叫不上名的香花美草。繁复的五彩花纹式样耐人寻味,像是侗家文化固有的无可替代的标识,又像是勾勒的一串串生命的密码,我琢磨许久也辨不出个所以,心里猜想这或许就是当年屈原被放逐沅湘、行吟泽畔时所佩戴的蘅蕙芷兰等之类的香花美草吧。这样一想,从那双灵巧的手穿针引线绣出的图案里,隐约又看到了一些这个民族的图腾。
岩桑坝村,以前多数村民居住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人们形容这里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即爬坡,手中无钱花,缸里米不多,姑娘去远嫁,光棍愁老婆。
而今漫步岩桑坝,享受的是田园秀美、岁月静好。徜徉在这个桃花源般的古村落,享受着洋溢时代气息和品质的风光,可以看到山、泉、竹、村相映成趣,感受绕泉而居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品读一部厚重的民俗风情史,这种景色在地处贵州山区更显得珍贵。真实感受农产品高品质和乡村振兴的神奇魅力,真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拿起一枚30元一斤、市场供不应求的“白雪公主”草莓,仔细观赏,掂一掂现代农业科技的分量。村民说:在群众眼里,它代表着党的形象。
跃进猕猴桃园,让我大开眼界。只见满山遍野,一片繁白,颇有“梨乡三月飘雪花”的意境。纷纷扬扬、洁白如玉的朵朵小花,开在青松、绿杉等树枝上,真让人感叹不已,美极了。远望这一奇特的景观,还真的弄得懵懵懂懂。走近一看,才知道那是野生猕猴桃的枝枝藤藤攀附在树上,盘根错节伸展开来,花朵一开,自然变成一棵棵奇特的花树。石书记对我说,这个村野生猕猴桃5000余亩,这里地处山区,气候、日照、雨量和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都很适应猕猴桃生长,便有了这自然美景。
去年,乡党委政府特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党委书记吴佳海研究员,贵州省猕猴桃首席专家、果树研究所唐冬梅博士,贵州省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高级工程师谷庆红等专家现场指导。
在省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引进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企业、贵州松桃如阿雅观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新发现的5000亩野生猕猴桃实行保护性开发。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诚信发展模式,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竭尽全力打造特色资源优势带动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五
据村民介绍,这里的野生猕猴桃汁水饱满,香甜可口,滋味浓郁,产量高,有的一株可采摘150斤以上。因生长在这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采摘难度较大,要穿厚实的外套,带上镰刀等工具,爬进茂密的丛林手工采摘,并通过背驮肩扛,步行数十里才能运出林区,采摘过程非常辛苦,出山运输成本极大。
猕猴桃号称“水果之王”,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非常高,它还可以做成猕猴桃干、果汁、酒等,可以长时间保存。有的人喜欢吃香甜可口的草莓,有的人喜欢吃酸甜可口的广柑,有的人喜欢吃甜滋滋的樱桃……而许多人唯独对猕猴桃情有独钟,包括我。
喝着山泉水长大的我,对松桃的猕猴桃饱蘸着一片深深的情思。那时,老家的山上长着许多猕猴桃,秋风一起,我经常邀小伙伴们到山上去采摘尚未成熟的野生猕猴桃。咬一口,那果子又酸又涩,有时肚子实在饿得荒,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闭着眼睛会硬生生地吃下去,直至吃得牙齿生疼,酸得合不拢嘴。然而,提着那满载而归的篮子,心里总有一种满足感。到家后,将青涩的猕猴桃埋在龙糠桶里,一个星期后,那青涩的猕猴桃飘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剥开桃皮,那绿茵茵的果肉特别诱人。当我们吃上自己辛勤采摘来的猕猴桃时,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喜悦感。
眼前出现秋天的景象让我心都醉了。那一丛丛、一簇簇挂在树上的一个个猕猴桃,叶片碧绿得又深又浓,而在绿荫中,透出一个个椭圆型的猕猴桃果,悬挂在藤枝腋下。那叶片、那果实还带着玲珑透剔的滴滴露珠,闪烁着晶莹般的绿光。那一丛丛猕猴桃,宛如一串串耀眼的绿宝石,在金黄色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漫步在猕猴桃林里,看着那繁忙采撷丰收果实的人们,真让我眼花缭乱。
一位村民说:目前,岩桑坝村已组组通公路。茶叶绿茵茵,楼房遍地立,富裕又文明,姑娘不远嫁,小伙选爱人。
我在用自己编写的诗歌行吟,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土地上一个边远的山乡,我更知道我感受到了一种深远的境界,一种深刻的力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赤子之心,抒写下的炽热情怀。
在乡村振兴一线,一个个乡村干部锐意进取,团结拼搏,他们同样深沉地爱恋着脚下的土地。他们的身影,是山村最美的风景。他们的奉献凝聚成振兴事业大爱无疆,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有人说他们是一把尺,有人说他们是一面镜,有人说他们是一盏灯,有人说他们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个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是啊!他们那么普通,普通得就像漫坡的山菊;他们那么平凡,平凡得就像沟渠的流水,可是,他们却那么崇高那么力量,他们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飘扬在老百姓心中的党旗,永恒、光芒……
正因为如此,多少毫不起眼的落后村庄从面积不大、村子不富到如今的干净、整齐、美丽,从无人知晓到众人皆知,从无人踏足到门庭若市。随着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一幅幅生活安逸、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