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回故乡了,心中那根思乡的弦时刻在激烈地跳动着。
穿过小镇的街道,沿着宽阔的水泥路往西北方向拐过五道弯,有一处普通得随处可见的村落,便是养育我长大的地方。多年前,我就是从这里迈开双脚走出了家门。村头一棵高高的白杨树的树杈上,挂着一块两尺见方的木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三个红色大字:龚洼村。我每次回家一见到这三个字,就像投进了母亲的怀抱,心头油然感到了温暖和踏实。
从小镇延伸而来的水泥路,横贯村子的东西两端。这条途经我家门前的路,是我生命中走得最多也是我最为熟悉的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记忆中狭窄的泥巴路、沙砾路,如今变成了一条平坦而宽阔的水泥路,它成了祖国从贫穷走向繁荣富强的见证者。对我来说不管它怎样地变化,都是我心中最美的路。视线随意触及的每个角落,便有一份回忆泛上心头。路的两旁曾经挺拔林立的白杨树,每到夏日里就成了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也是我们村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以前听村里喜欢讲古的老人说,早到清朝康熙年间,我们村子是一片洼地,这也便是村名“洼”字的由来。每年到了汛期,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汪洋。除了丰富的鱼虾鳖蟹,几乎没有其它的物产。这时有龚姓和李姓两户人逃荒到此处安了家,由于龚姓人丁比较兴旺因而将村名命为龚洼。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附近水域进行了有效治理,方才有了今天丰收的景象。
村子呈东西走向,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行走在村子里,灰白色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连接着家家户户。曾经低矮的草屋,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耸的楼房。贴上白色瓷片的墙面,远远望去亮丽得耀眼。夕阳西下,暮色降临,一盏盏路灯亮了起来,将整个村子映照得如同白昼。炊烟升起了,宁静而轻盈地在空中盘旋。这时不需要有过人的嗅觉,即可闻到淡淡的饭菜香。这是家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呼唤。
一条水面波光粼粼的小河,从村子西头自北向南缓缓地流过,汇入了大河。河岸上杨柳婆娑,伴着茂密的青草和许多盛开的野花,那景致在我眼里真的比杭州西湖还要美。小时候,我们家有一畦菜地依河而傍。每天黄昏时分,我就从河里拎水浇那些番茄、黄瓜和豆角等蔬菜。
村子的西北角,有一片广袤无际的苇子地,大概有一百来亩。村子的南端和其它地方,也零零散散地分布一些。端午节到了,正是苇叶青绿鲜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去采摘一些用来包粽子。不管是甜的咸的,素馅的还是肉馅的,吃起来都是那么爽口。在苇叶长出不久更为鲜嫩的时候,我和玩伴们就摘下几片编成小喇叭,噙在嘴里呜呜呜地吹。那单调而嘶哑的声音,比起鸭子叫好听不了多少,可我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冬天农闲的时候,有手艺的人就把苇子编织成席子或其它物件,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油盐钱。
小时候听我的爷爷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村是八路军联络处。有一次日本鬼子小分队到我们村子扫荡,恰好是夏天苇子长势茂盛的季节。八路军同志将村民们安全转移到苇子地里躲了起来,然后他们依托茂密的苇子为屏障,和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游击战。结果将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侥幸活下来的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狼狈逃窜,打那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进犯我们村了。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这片饱经沧桑的苇子地早已被开垦种了庄稼,往事渐渐地成为了远去的历史。
我记忆里尤为深刻的是土地包产到户不久后的麦收,那是热火朝天地忙碌和忘乎所以地兴奋。因为人们穷怕了,也饿怕了。看吧!辽阔的田野里,轻风将金灿灿的麦穗吹得波浪般地翻滚,好似欢快地向人们点头致意。麦子的清香裹挟着温润的泥土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实在是令人陶醉。布谷鸟在空中时而咕咕地叫着,好像在提醒人们快点收麦子。
农谚说“四月收麦四月底,五月收麦五月初”。所以到了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以最快的速度将麦子收上来。不然一旦遇到了西南风袭来,饱满的麦穗瞬间就只会剩下干瘪的麦壳。在那个看天吃饭的年代,麦子刚抢收完毕,又要赔着小心看老天的脸色抢种黄豆、玉米等秋季农作物,因而我们将其称之为“双抢”。望着院子里高高隆起的麦堆,人们觉得所有的忙碌与劳累都值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老家在很久以前就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如今科技功能更加强大了。前些年恰逢麦收时节我回去了一趟,广袤的田野里早已不见如蚁般弯腰挥镰的身影。地头路边的树荫下,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孔手捧茶杯或玩着手机,悠哉悠哉地等着联合收割机。那一眼望不到边曾令人发愁的麦浪,收割机经过之后随即剩下了一道道泛着白光的麦茬。麦子割完了,收割机的机舱靠近了等候路边大货车的车厢,将黄澄澄的麦粒转移到了过去。这时麦子的主人和货车车主各自拿出手机互相比划了一下,就这样完成了货款两清的全部交易。原来动辄要忙碌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麦收,竟在树荫下打个盹的功夫结束了。
我不由得在心中感叹,时代的发展实在是日新月异。曾经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农耕劳作,将一如滚滚东逝的江水永不复返了。
走在村子里不见了几张亲切的老者面孔,听说他们都已先后离世了。我在心中哀叹,生命终究是脆弱的,任谁也无法改变。我曾经为他们读书的情景,蓦然如同回放的电影清晰地映在眼前。
冬天的乡村静悄悄的,只有西北风发疯似地怒号,像是要和大地作一场殊死搏斗。洁白的雪花无声地落下,地面上、房顶上、草垛上……眼中看到的尽是白茫茫的一片。浑身透着彻骨地寒冷,我在家围坐被子里看闲书。这时住在我家不远的一位老者,把我喊到了他家里。围坐在火盆旁的其他几位老者见到我来了,慌忙为我了让出了位置,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火盆里橘红色的火苗噌噌跳跃着,燃烧的木柴噼里啪啦地响,屋子里暖意融融。我刚坐下身子,那位喊我的老者像变戏法似地将一本《射雕英雄传》递给了我。然后对我说,你念书给我们听吧,反正现在放假了你不用上学。
这几位目不识丁的老者,在那个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农闲时节里是孤独而寂寞的。于是那个寒假,我为他们读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侠客行》,还有《倚天屠龙记》等武侠小说。遇到较为难懂的章节句段,就停下来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从而我懂得了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亦被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之约的痴情守候深深地感动。
故乡的一抔土,一滴水,一件不经意的往事,都是我心头永远抹不掉的印记。如果我是空中那只飘荡的风筝,乡情便是那根长长的线,牵引着我不致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