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如归巢之鸟,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从县城千岛湖镇出发,沿着千汾线,向着老家汾口镇简门村疾驰而去。一路上,千岛湖的美景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们眼前不断展开。湖水澄澈如镜,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璀璨的宝石在闪烁。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湖水相映成趣,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当我们踏入简门村的那一刻,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如今的村庄整洁有序,焕然一新的面貌让人欣喜不已。弟弟家就在村口,本来说好下午才到,谁知我们上午十点多就抵达了。弟弟一家人都不在家,于是我领着小孙子,悠然地来到了村文化大礼堂。
大礼堂的墙上,一幅幅村里从古至今的人物事迹图文介绍,庄重而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其中一幅便是关于堂哥郑名益的介绍,上面的文字简洁而有力:“郑名益,简门村手工挂面传承人。家族自祖辈起,便有加工挂面的传统。他以精湛的手艺和坚守的精神,让这古老技艺在岁月中传承与创新。”旁边的照片里,堂哥在面条加工场地全神贯注地忙碌着,阳光洒在那挂着的面条上,仿佛在编织着一个个关于传承的美丽童话。
说起咱村这挂面,那历史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从我的爷爷的爷爷那辈起,也就是民国时期,这手工挂面便在村里袅袅飘香,如同希望的火种,承载着生活的憧憬与梦想。
爷爷和奶奶共育有七个子女,四伯父在粮管所工作。四伯家有五个子女,郑名益是家中长子。那时虽家里有一个吃公家饭的,条件相比还算不错,但在六十年代的山区农村,条件依旧艰苦。作为家中老大,郑名益自然更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也就格外懂事乖巧。
记得我懵懂懂事时,村里就有一个面条加工厂。由于堂哥为人和善,再加上家族的挂面传统,村生产队在物色人员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堂哥。当时农村还实行集体出工挣工分制,能在村面条加工厂上班,不用日晒雨淋,那可是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美差。那时加工厂也就两个人。而且每隔几年就要调整工作,由于堂哥的手艺精湛和为人厚道,每次他都能稳稳地保留下这个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八十年代农村实行承包到户,加工厂也进行招标承包。堂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良好的口碑,毫无悬念地成为最佳承包人。他果断地把加工厂搬到了自己家中,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堂嫂是一个聪慧能干的女子,干活干净利落,为人热情大方。她不仅是堂哥的得力助手,还是村里的党员干部,为村里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每次回老家,都能收到他们精心制作的挂面,那是一份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记忆中,小时候对面条加工厂的印象有些模糊,但那弥漫着的面粉气息却仿佛还在鼻尖萦绕,如同美妙的音符,跳动着岁月的旋律。那古老的面条加工,是一场充满生活韵味的神圣仪式。
简陋的厂房里,大人们忙碌的身影若隐若现,仿佛跳动的精灵。他们先将面粉倒入大大的盆中,缓缓加入水,那细腻的面粉如同柔软的云朵,在水中渐渐融合。双手用力地揉着面团,仿佛在与面团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那是力量与柔情的交织。面团在他们的手下渐渐变得光滑而有韧性,如同沉睡的婴儿被唤醒,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接着,便是醒面的时间。那团面团就像一个沉睡的孩子,静静地等待着被唤醒,那是岁月的沉淀与期待。醒好后的面团,被大人们熟练地揉搓成粗粗的长条,再经过一道道神秘的工序,那长条逐渐变成了如丝般纤细的面条。那时候,看着那一根根面条在大人们的手中诞生,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虽记不清具体的步骤,但那场景却如同岁月深处的一幅绚丽画卷,永远留在了心底,成为记忆中最璀璨的明珠。
如今,我带着小孙子再次回到堂哥家。一走进院子,那场面简直如同一幅惊世骇俗的绝美画卷。阳光倾洒而下,一片片面条整齐地挂在架子上,微风轻拂,面条轻轻摇曳,仿佛金色的波浪在欢快地舞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如同魔法的丝线,编织着生活的美好。
小孙子被这美丽的景象深深吸引,眼睛睁得大大的,满是惊喜,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就在这时,一只彩色的蝴蝶翩翩飞来,在面条间穿梭嬉戏,仿佛也被这挂面的魅力所吸引。走进堂哥家的大堂,这里便是加工场地。一台先进的机械设备静静地放置在中央,虽规模不大,却散发着科技的力量,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
旁边的架子上依旧挂着正待晾晒的面条,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那是岁月的沉淀与创新的火花。堂哥和堂嫂正在忙碌着,看到我们进来,堂嫂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哟,你们啥时候到的呀?好久没回来了。快进来坐。”堂嫂一边说着,一边想来拉小孙子的手。小孙子还有些害羞,躲在我的身后,偷偷地看着堂嫂,如同一只胆小的小兔子。
堂哥一边操控着设备,一边向我介绍现代加工流程。只见面粉倒入机器,机器便开始嗡嗡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欢快激昂的乐曲。不一会儿,面团便被搅拌均匀,接着通过传输带经过一道道工序,面条逐渐成型。与传统手工制作相比,效率大大提高,但堂哥依旧坚持着一些传统的工艺。比如,面条成型后,他会将面条挂在架子上,让它们在太阳下自然晾晒,取消了机械烘干这一道程序,只为保留那最纯正的味道,那是对传统的坚守与敬畏。
如今市场上超市里的挂面,基本上都是全机械加工且机械烘干的,虽便捷高效,但味道却总是缺少那么一点香醇。相比之下,堂哥家天然晾晒的挂面,那口感就是多了一份醇厚与自然,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温度。
这时候,几个外地游客也来到了堂哥家。他们被这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仿佛在记录下这人间的仙境。“哇,这里的面条真是太壮观了!”一个游客赞叹道,声音中充满了惊喜与敬佩。“我们听说这里的手工挂面很有名,特意过来买一些带回去。”另一个游客说道,眼神中满是期待。
就在游客们欣赏挂面的时候,一位画家模样的人也走进了院子。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立刻支起画架,开始描绘这美丽的画面。堂哥热情地招呼着游客们,给他们介绍着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我们这挂面啊,都是采用现代机械加工并保留传统天然晾晒工艺制作的,口感好,有嚼劲。为了保留传承风味,我订制面条加工设备时特意跟厂家要求取消了烘干机这一功能,让面条在太阳下晒干,这样才能保留最纯正的味道。”堂哥自豪地说道,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点头称赞。“真是太厉害了,这种传统工艺一定要传承下去。”一个游客感慨道,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惜。
堂嫂则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堂哥。她知道堂哥对挂面制作的热爱,所以在生活中总是给予他最大的支持。无论是忙碌的农忙时节,还是在家庭琐事繁多的时候,堂嫂总是抽出时间来帮助堂哥制作挂面。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共同守护着这份传统的手艺。
他深知,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机械化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有些传统的工艺是不能丢的。那太阳底下晒干的面条,不仅是一种制作方法,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的尊重。那是岁月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
中午,堂嫂用新做的面条煮了一锅香喷喷的面。小孙子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说:“爷爷,这面条比以前我们吃的都好吃。”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这可是你堂爷爷亲手做的手工挂面,当然好吃啦。”
看着小孙子吃得那么开心,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过去。那时候,我们吃一碗挂面都是一种奢侈。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却依然怀念那手工挂面的味道。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味道,更是一种家的味道,一种岁月的味道。那是心灵的慰藉,是情感的寄托。
在这个国庆假期,堂哥家格外热闹。附近的村民们也纷纷来到这里,有的是来加工面条的,有的是来购买挂面的。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着生活的变化,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名益啊,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对吃的也更讲究了,你这手工挂面可是越来越受欢迎了。”邻居郑大爷笑着说道,脸上满是欣慰与赞赏。
堂哥谦虚地笑了笑:“都是大家抬爱。我就是想把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吃到咱这纯正的手工挂面。”堂哥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执着,那是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担当。
我看着堂哥,心中充满了敬佩。堂哥和堂嫂一辈子为人和善,勤勤恳恳。靠着这手工挂面的手艺,不仅盖了新房,孩子们也都在城市里上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书写了一部致富传奇。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传统手艺都在逐渐消失。而堂哥却坚守着这份初心,用心传承着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他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是为了让这份传统的味道得以延续。
那一根根挂在阳光下的面条,仿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那是历史的传承,是时代的见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那一片片挂在架子上的面条上,泛起金色的光芒。那景象,美得让人陶醉,如同梦幻的仙境。我带着小孙子,漫步在院子里,感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刻。
“爷爷,这里好漂亮啊!我以后还想来。”小孙子拉着我的手,眼中满是期待。我笑着点点头,心中感慨万千。
简门村的手工挂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它如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它让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传统,让挂面香永远在岁月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