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念理的头像

张念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2
分享

城顶山齐长城怀古

五月二十六日,正值初夏,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暖风习习,作者与诗人庆芳、连军,作家建珍,出安丘,经凌河,一路颠簸,一路飞驰,到达辉渠,与画家同梅会合,五人相约去城顶山,实地探访齐长城遗迹,亲身感受齐长城的古朴、壮观和神奇!

    城顶山位于辉渠西南约十公里处,道路婉转崎岖,路旁群山起伏连绵,山间树木葱郁,一路鸟语花香,路旁溪水潺潺,此时正是满山樱桃成熟的季节,路边可以看到三三两两卖樱桃的果农,也看到了田间正在辛勤劳作的村民。 

耳闻城顶山齐长城尚存,虽然心目中的的齐长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袭,可能坍塌,残缺不全,如今实地探访,却还是怀着虔诚朝圣之心。

齐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 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比举世闻名的秦万里长城还早了将近5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国界线,如今的齐鲁大地昔日被齐长城分为两半,以此为界,以南为鲁国,以北为齐国,甚至区区安丘版图,昔日却一墙之隔,分为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

五人驱车来到城顶山,山顶平坦开阔,我们沿山顶柏油路往东,只见山顶新修的泊油路蜿蜒曲折,路旁槐林茫茫,苍松翠柏夹杂其中,绿荫重重,遮蔽天日,地面上杂草丛生,难以寻到齐长城踪影。又转向北,一看更没有齐长城的迹象,只好返回,道路两侧,散见残存的石头断墙,好像是古人故意垒的,在高山顶上垒墙,不是挡人又挡什么,可能齐长城就是这个样子,毕竟2600多年了,也许就是齐长城的痕迹吧!

行车不远,透过茫茫槐林,我们就看到了齐长城门楼,五人随即下车,顿足仰望,门楼水泥砌石筑成,复古风格、韵味依然,但缺少了经历风雨的沧桑感。据文友连军介绍说,是2009年开发城顶山时新修建的。

快出城顶山时,忽然齐长城的指示牌映入眼帘,真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我们五人上山只顾说话,没顾得上看路边的指示牌,错过了。五人随即下车,沿指示牌向南,满地艾蒿杂草,因久旱未雨,杂草几近干枯,脚下尘土乱石,步履难行,大约三百米左右,便到齐长城遗址处,齐长城宽约五米,高约二至三米,作者估计有可能是长城墙基,资料记载墙基依山为势,多用大小石块砌成,用灰浆凝固,结构十分讲究,现在已历经2600多年,看似土石相混,据笔者猜测,可能垒石头时,用石灰碴缝,以便墙基坚固耐用,墙基上垒石成墙,以拒敌军。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侵袭,经过历代风云变换,战火硝烟的洗礼,城顶山上的齐长城寥寥数段,仅存废墟遗迹,走在齐长城的残存的墙基上,使人顿生怀古之情。耳边似乎又听见了战马的嘶叫声,将士的喊杀声,挥舞刀剑的唰唰声……

城顶山山顶开阔平坦,又名“平顶山”,以东为平原,往西扼群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齐国鲁国经历过数年混战,齐国为避战,举全国之力,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给自己国家围了一个圈,南距鲁国骚扰侵犯,也防备强大秦国的进犯。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齐国长城修筑完成后,更加有恃无恐,其实长城并挡不住敌人,真正能挡住他国进攻的只有军事实力。显然齐国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一味地依靠齐国长城,所以秦国灭掉韩、赵、魏、楚、燕五国后,齐国没有实力与强大的秦国抗争,就不战而降了!多么可悲可叹的教训啊!

齐宣王修建长城,采纳了孙膑建议,将绿树丛林的长城设计筑成“迷魂阵”,一旦闯入,必死无疑。唐朝安史之乱,一支叛军被征剿大元帅郭子仪追击,仓皇逃窜误入城顶山长城“迷魂阵”,全军覆没,可见城顶山齐长城曾经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占领南京,分封诸王后,北王韦昌辉曾驻守城顶山,利用齐长城遗迹作掩体,指挥将士北上天津。由此看来古齐长城在太平天国时期,也作为军事屏障,对太平军的进攻起的了重要保障作用。太平天国意在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农民运动的局限性,没能实现目标,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城顶山齐长城功不可没!

捻军也曾驻扎城顶山,利用齐长城作屏障,在山上驻军屯粮。捻军驻扎时,就地取材,倚据山势,加固加高齐长城,并有炮台垛口,尽管历经一百多年,作为军事设施,依然可辨。原籍安丘城顶山一带的清朝户部主事李相棻,1854年(咸丰四年)2月,因防御太平军不力,清廷予以罢职,遣送边疆服苦役。僧格林沁亲王力保奏准,暂行留营,经营日照合山矿务。1858年(咸丰八年)调赴天津,受礼部尚书瑞麟调遣,增修炮台,加强海防,以御英、法侵略。1866年(同治四年), 李相棻奉命回原籍安丘夏坡村,督办训练民团防御捻军,不久因病卒于原籍。捻军是清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对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加速清王朝的灭亡,起了辅助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城顶山齐长城,也因为国民政府苏鲁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周复将军辅佐苏鲁战区第51军于学忠军长,在此依靠齐长城遗迹为掩体,指挥部队与日寇血战,而闻名于世。

1943年2月,周复所在的苏鲁战区胶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指挥部被日伪军2万余人包围。周复将军与于学忠军长指挥部队和日伪军短兵相接,进行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激烈。周复率领一部据险死守,并寻机突围。待到黄昏,部队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又缺医少药,陷入困境,周复组织集中火力突围。突围到张家溜南半山腰时,周复将军胸部被日军流弹击中,血流如注,周复将军强忍剧痛,继续指挥突围,最后力竭殉国。

周复将军原籍就是辉渠绪泉村,城顶山战役失利后,周复的族人和战士抢回了周复将军的遗体,将其安葬在绪泉村周家老林里。如今周复将军与日伪军血战时,修建的战壕、指挥所等掩体等依稀尚存,有的地段借用齐长城墙基加高加厚加固十分明显 。这次城顶山战役在山东战区与日寇进行血战的惨烈程度仅次台儿庄战役,周复将军也是抗战时期山东战区牺牲的最高级别中国军队将领。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上将军衔,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周复为革命烈士,周复的墓也从绪泉村迁到了安丘市烈士陵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无人机、洲际导弹等新兴高科技武器的出现,并应用于战争,齐长城这种堡垒式的防御工事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齐长城是齐鲁文化交流的纽带,有着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大地最古老的人文景观,齐长城不仅是齐鲁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时期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象征。

望着经受风吹日晒,雨雪侵袭和人为损坏,已经残损不全的齐国古长城,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时期,所有与齐长城有关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毛阿敏苍凉悲壮、荡气回肠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