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念理的头像

张念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6
分享

走近辉渠李家沟

文/张念理

过完中秋佳节,9月11日早上,我与治刚、庆芳、建珍从安丘出发,与接上连军的潍坊作家赵公友夫妇,在凌河泉子崖会合,一路风尘仆仆,先观兰阿,再往小麦峪,沿天路上望海山,路途崎岖陡峭,峰回路转,行至天路最高处,可是哪里能寻到登望海山的路,好扫兴,只好继续沿天路南行,从城顶山西侧北拐,路过赵家沟,再去获鹿山谷,赶在饭点前,在小麦峪就餐,餐后便到大名鼎鼎的李家沟村。

 李家沟村距辉渠镇驻地8公里处,小麦峪西侧,刚进李家沟,便看到李家沟村址石碑,书“李家沟村”和“峰山李氏源头”草书,继续前行,被一棵粗壮弯曲的大树吸引,下车来到树前拍照,仔细观看,此树名曰小叶朴树,树龄已有200年,从一家庭的大门口底下长出,大树底部粗壮,直径大约有六七十公分,六条树枝弯曲艰难地往上生长,上部枝繁叶茂,树高十米有余,树冠也将近十米,整颗树形状怪异,假若按尺寸缩小,栽植的花盆里,绝对是一棵价值昂贵的精致盆景。

我们继续沿村中道路西行,可以看到,李家沟村的房屋,依次建筑在在道路北边的坡上,越往北越高,成阶梯状,最北就是东北山,李家沟村正好坐落在东北朝阳的南坡上。道路南侧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清澈的泉水自西向东汩汩的流着,有几户人家,在小溪南侧建房,小溪上面用水泥浇铸,便成了桥,把房子和小溪北侧的路连了起来,房前摆放着数袋辉渠小米。也有几户人家,将养着的老黄牛拴在门外,也不怕别人偷走,由此可以看出李家沟村风民俗的确不错。

村南便是峰山,知名的峰山李,李氏始祖的古墓,就在南山上,并且山上还有于学忠部与日寇决战的遗迹,我们把车停在李家沟村委前,此处似有上山之路。一问村民,上山的路还要往西,于是,在村民指点下继续向西,终于找到上山的路了,在连军弟指导下,他们四人上山了,我和一位村民聊了起来,通过村民了解到,户籍人口1500人,现住在村里的不足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或因孩子求学,或因外出打工,他们不得不搬离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山村,越来越多村民的定居在城里了。问那棵古老粗壮的小叶朴树,他也说不上有什么故事和传说,虽说他不清楚,我想,树龄200余年的朴树一定会有一些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据资料记载,元朝时,有李氏四兄弟,姓名分别为李士(又称李士祯)李士禄、李士祥、李士禧,官位显赫。元朝顺帝二年(1334年),李士被任命为上将军,李士祥被任命为广宁卫指挥,四兄弟率兵30万驻守辽东,与红巾军作战。战败后,李士改名李十一,隐居于李家沟。现居住该村的,还有韩、徐等姓人家。李家沟村南山,又名峰山,草木茂盛,山崖陡峭,怪石磷峋。山峰之中,隐蔽一小块平地,这里土壤丰腴,土层深厚细腻。李氏古墓,隐身于其中,墓地四周,奇树杂木繁盛。每年清明时节,李氏子孙从各地前来祭扫李氏师祖坟墓。

另据连军介绍,1939年,国民党51军于学忠部队,在李家沟与日军遭遇,51军迅速占领峰山高顶子与日军激战,打死鬼子、汉奸50余人。至今还在玄武岩上留有当时激战时留下的弹孔。由此看来峰山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神奇传说,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此时上山的四位文友,打来电话,让到峰山西边接他们,我们便沿村中水泥路西行,出村,路狭窄,路旁是村民栽种的花生、地瓜和谷子,谷子有的已经收割了谷穗,有的谷子才刚刚成熟,好似翻滚着的波浪,茂密的谷子地里,响着秋虫的鸣叫声,我下车捉了一只个头最大的蚂蚱,名曰“蹬动山”。谷穗颗粒饱满,随风摇曳,似乎飘散出醉人的米香,长长的谷穗,在秋风里躬了腰,飘飘摇摇的身体里,却装满了农民沉甸甸的希望。地瓜地里,有几位城里来的女士在掐地瓜蔓的尖梢,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多彩,不仅地瓜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地瓜蔓、地瓜叶也成了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

到了峰山的西侧,却怎么也找不到能开车上山的路,只好停车,再打电话,一问才知,他们也没找到向西下山的路,已原路返回,我们也只好返回李家沟村里。见面后,他们才说上山没有找到路,也不知李氏古墓在哪,更找不到于学忠部和日寇决战时留在玄武岩石上的弹孔和遗迹,真是大失所望。牢记使命,不忘过去,留住乡愁,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历史痕迹,应该有迹可循,可是,林海茫茫,芳草萋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呢?

下一站,我们决定再去石门村,争取揭开石门神秘的面纱,看到上次没有寻到的梦中的石门,也不枉第二次辉渠寻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