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念理的头像

张念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7
分享

椿树岭

椿树岭村,关王庙(安丘市关王镇政府驻地)西北三里,距安丘县城大约十公里左右,处在一条东西向的横岭上,明清时期,安丘县通青州府的官道,通过这里 ,穿过横岭,直达青州府。

 据椿树岭村《贾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贾氏由河北枣强县东北惠廉庄迁此立村,初名贾家官庄,由于村内村外栽植椿树很多,且村庄所处的整个横岭上,遍布香椿树,遂改村名为“椿树岭”,我认为,这道东西向的横岭叫“椿树岭”更恰切一些。

 椿树岭,处在明清时期安丘县至青州府的古道上,这条道路名曰青安古道,穿过横岭,去往西北,路宽三至五米,城里城关、交通要道、街店驿站,大多用条行石板铺筑,其余路段皆为土路,古时道路唯一,车马行人颇多,经多年践踏,路基多低于地面,随地势起伏,车马过后,尘土飞扬。

椿树岭附近埠岭上,也由于山泉多,水质清冽甘甜,因而明清时期,沿官道两侧,店铺林立,明目全而多,旅店、饭馆、杂货店、茶水馆、裁衣铺等,应有尽有。要进安丘城办事的,赶集卖东西的,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或早或晚,总是再到椿树岭住店,大多数都是奔着椿树岭的粘粥去的,自古就有“尧洼饽饽马宋饼,要喝粘粥到椿树岭”之说,尧洼、马宋、椿树岭都是在安丘去青州府大道边的街店村,尧洼的馒头,马宋的饼,远近闻名,椿树岭的稀粥,用椿树岭上水清甘甜的山泉水,加上椿树岭上的特产小米,温火慢熬,熬出来的稀粥,风味独特,格外好喝,格外粘湖,客商喝了,交口称赞,流连忘返,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客商越来越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一时客满为患。

客商多了,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也有。 与椿树岭粘粥有关,安丘、昌乐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椿树岭浪死个卖砂锅的”民间故事。

说的是清朝时期,有个卖砂锅的,是椿树岭的常客。他到处走街串巷,四处赶集,卖砂锅子,无论天多晚,他总是赶到椿树岭来住店,喝椿树岭的粘粥。

卖砂锅的一副好嗓子,还喜欢拉胡琴,边拉边唱,太阳落山,傍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椿树岭便飘荡着悦耳的胡琴声,动人的小曲。吸引着爱听小调的客商,都选择卖砂锅住的店里住宿,店主喜不自胜。

旅店旁有家开裁衣铺馆的富商人家,女儿长到十四五岁,明眸皓齿,面如桃花,正情窦初开,听到悦耳的琴音,动人的小曲,简直着了迷,心想拉胡琴唱小曲的小伙,肯定是相貌英俊, 仪表堂堂 ,要不的话,怎么会拉出这么悦耳的琴音,唱出这么动听的小曲,遂产生了爱慕之心,相思之情,整日朝思暮想,饭食大减,茶水不进,日夜相思。

看到女儿这样,父母急坏了,不知啥原因,四处求医买药,仍不见好转,愁环了父母,后来还是嫂子发现了小姑子的秘密,原来小姑子听着悦耳的胡琴声,悠扬的小曲,不知不觉,爱上临近住店卖砂锅的,因不得相见,得了相思病,遂告诉了公婆。

父母就对女儿说:“卖砂锅奇丑,还一脸麻子,个子矮,脸又黑,难看死了,这样的人不值得你嫁?”父母说的虽有些夸张,却也是实情,女儿却不信,也不买账!爹只好硬着头皮,把卖砂锅的叫进家里,让女儿看看,女儿见了卖砂锅的,真如父母说的,太丑了,也就不想他了,相思病也好了。

谁知卖砂锅的小伙,自从见了姑娘,看到姑娘美得如一朵鲜花,他又丢了魂,从此寡言少语,胡琴也不拉了,小曲也不唱了,原来早出晚归,走街串巷,赶集卖砂锅子,自从见了姑娘后,晚出早归,整日像丢了魂,自言自语,唠叨姑娘,卖砂锅的也得了相思病,呆在店里不愿意出去了。店掌柜的只好求姑娘,到店里看看卖砂锅的小伙,可姑娘说啥什么也不愿意去。经父母劝说,姑娘勉强答应去见见小伙子。见了卖砂锅的小伙,直接就说:“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来看你,你也不要想我,要想,就看看这双绣花鞋吧!”姑娘说完扔给卖砂锅的一双绣花鞋,扭头就走了。

从此以后,卖砂锅的小伙,只自言自语,不吃不喝,一天瘦起一天,整日躺在被窝里,双手紧紧抱着绣花鞋,真是相思病也害死人,卖砂锅的小伙子最后瘦成一把骨头,慢慢闭上了眼睛。

这事很快传遍了椿树岭周围村庄,传遍了安丘、昌乐一带,直到今天,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无人不知!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昔日的椿树岭,确实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特别繁华;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大路改道等诸多原因,椿树岭今非昔比,早已繁华落尽,异常冷清。而离此地不远的马宋和尧洼却依旧街道繁华,商铺林立,比起从前,有过而不及。

那天在同学韩风学引领下,来到椿树岭附近,查看古迹,明清时期安丘通青州府的古道,隐约看出似有非有的痕迹,又窄又崎岖不平的古代官道,再没有了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只留下了荒凉、冷清和尘土,只留下了光秃秃的树木、枯草和不堪!

正好我的同学引路人韩风学,他一个学生,20年前,从附近村庄承包了一百多亩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在学生的院子里,我和他聊了起来,他说,前几年,耕田时曾发现过铜钱、陶瓷片、碎砖瓦等物品,他也曾看到文物部门曾组织专人,在安丘至青州府官道上搜寻古代遗物,考古寻迹,结果不得而知。 他在村里承包的一百多亩地,去年到期了,村干部想收回,整体一块流转出去,增加村里的收入,可是村民却不愿意了,坚决不让,村书记无奈,只好辞职了,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按人口数,把土地均分给了没地的村民。

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建国前后的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让耕者有其田,到五十年代走集体合作化道路,实现生产队、人民公社制度,再到安徽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在一间破旧茅草屋内,托孤求生、立誓为盟,签订“秘密协议”,按下鲜红手印,开始了全国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今天实施土地流转,流转土地承包权,适度规模经营。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布满荆棘,也都磕磕绊绊,面对极大的阻力和风险,却在当时都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的释放了生产力。相信中国政府有智慧,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土地政策,处理好我国的土地问题,让农民放心,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富裕!

椿树岭附近村庄的人们,为什么只能盯着土地的归属,盯着土地由谁耕种,仅仅靠耕种几亩土地,能使他们富起来吗?为什么不能凭借椿树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依托椿树岭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把眼光放远些,把眼界开阔些,把格局放大些,走出去看看,把好项目引进来,发展高效农业,开发旅游餐饮等特色经营,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让椿树岭重现昔日的繁华和辉煌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