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总咏安丘八景》诗中“印台月色依依见,牛沐钟声隐隐来 。”说的是安丘城东门楼上高六七尺的巨钟,与城西南34公里处,牛沐寺内的巨钟,为同炉铸造,每当清晨牛沐寺僧人撞钟诵经之时,县城东门楼上的巨钟也嗡嗡作响,钟声似从牛沐寺隐隐传来,远韵悠悠,唤醒梦中人,惊飞林中鸟,有“舟泊枫桥,夜半钟声”的意境,此曰“牛沐钟声隐隐来。”
牛沐寺因在牛沐村北辛兴岭上而得名。牛沐村北依辛兴岭,东临理龙河,古时商贾云集、经济繁盛,是安丘、沂水、沂南、莒县、临朐、昌乐等地商户纷纷来此,开铺经商,酒馆、旅店、木匠铺子、篓铺、修鞋铺、医院、裁缝店、中药铺、银楼、车行等名号,各行各业,明目繁多,都在牛沐叫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村里保留完好的文革时期的建筑:供销社、饭店、烟站、粮管所、储蓄所,采购站等,以及新建的牛沐寺钟楼、宋代古井等,牛沐村历史非常悠久,古时为平原进入山区的交通孔道,是西南山区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一个古老村庄,相传北宋以前,先有亓、门、阎、邢等姓来此定居立村,后来罗、吴、辛等姓来此居住生活,繁衍生息,旧时该村围墙大门上有一明代制匾额,上书“县西重镇”四字。历代乡、镇、区等机关多住设此地。其名字来历,古时村前理龙河和乌鸦河交汇处有一大水湾,清晨或者雾蒙天气,常有神牛出现,似在水中沐浴,故名“牛沐”;亦因为村前湾内有一个黄土丘,随水涨落,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形似黄牛沐浴,因而取名“牛沐”。
据传宋朝以前,大水湾里的神牛,在月圆之夜,经常出来嬉水,造成河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便在村北辛兴岭的最高峰,建一寺院,供奉佛爷和王母,寺门正对大水湾,祈求二位神仙镇住神牛。果然从此以后,神牛不再出来嬉水,河水不再泛滥,人们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人们把寺院定名为“瑞应寺”,寓意为“瑞兆应验”,因寺院在安丘牛沐里,人们习惯称“牛沐寺”。
牛沐寺里的巨钟,还有一段凄婉的传说,据传南宋时期,金人进入中原,统治山东时,为收买人心,习汉俗,遵汉制,当地掌权者为讨好金人,责令牛沐里乡绅,捐资重修牛沐寺,遭到抵制,便逼迫寺內僧人化缘收铁铸钟,衙役从一户拒绝交铁的妇人家里掳来两个嗷嗷待哺的孪生姐妹,在寺院铸钟时,怎么也铸不成,凶残的衙役把两姐妹,扔进了沸腾的铁水中,惊的在一旁的和尚目瞪口呆,纷纷双手合十,齐诵阿弥陀佛,说来也怪,这次还真就铸成了,两口钟一模一样,一口挂在牛沐寺的钟楼上,另一口后来辗转挂到了安丘城东门楼上,只要撞击钟楼上的巨钟,另一口钟也嗡嗡作响,仿佛两姐妹凄惨的哭声。
牛沐钟声,隐隐千年,悠悠回荡,自宋朝初年,建瑞应寺以来,千年神韵,源远流长,风水宝地,钟灵毓秀。明成化年间知县陈文伟《总咏安丘八景》诗中对牛沐钟声的咏叹颂扬“牛沐钟声隐隐来”,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辛应乾,就是在瑞应寺的书院里学成,踏着悠悠钟声,走出的栋梁之才,牛沐寺里出了安丘“一日三西” 之一的进士辛应乾后,当地乡绅居民对瑞应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瑞应寺,成为安丘西南部最大的寺院,规模和名声达到鼎盛。(所谓一日三西:是指不同年的同一日 ,安丘马家楼马文炜、韩家后韩必显、东辛兴辛应乾,三人皆被任命为陕西、江西、山西三地巡抚,此为安丘之荣耀。)
中国古代历史,战乱纷争不断,朝代不停变换,更加烽火连天,瑞应寺历经千年,饱受侵扰,瑞应寺在战火中岌岌可危,时毀时建,牛沐钟声也时断时续,民国初年,瑞应寺逐渐开始败落,抗日战争期间,瑞应寺彻底销毁于战火中,尽管牛沐钟声不再,却一直响在人们心中,安丘居民时常念叨,永久难忘。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心情舒畅,尤念“牛沐钟声隐隐来”的意境神韵,尤念瑞应寺人山人海、香火旺盛的人文盛景,为遂万民心愿,有关部门和各方协调筹资,安排人工,重修牛沐钟楼,重修的牛沐钟楼沿用宋代建筑风格,钟楼呈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层屋檐,高大气派,恢宏壮观。楼高15.93米,重铸2300斤青铜巨钟,悬挂钟楼之上层,巨钟镌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悲神咒,另有“国泰民安、百业兴旺、瑞应神州、平安吉祥”等吉语,在钟楼北边的另一个山峰上,新建了凉亭,站在钟楼上和凉亭里,向南可以遥望大安山、太平山的雄壮巍峨,向北向东可以眺望大汶河、理龙河的俊美灵秀。至此,牛沐钟声再次响起,声音洪亮,余音袅袅,悠悠远扬,经久不息。
如今高端大气的牛沐钟楼建于辛兴岭最高峰,岭上栽植大片的苹果、桃树、樱桃等果树,也有松柏、樱花等绿化树木,千亩林海、万顷果园构成绿色宝库和天然氧吧;登高远望,绿色如黛,繁花似锦,郁郁葱葱,山水辉映,牛沐寺钟楼置身于花海绿林之中, 这里山清水明、风和日丽、景色秀美 , 是一处人人向往的绝佳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