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西南大山里,深藏着一座集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观光、供水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水库,水库位于秋峪河与古庙河汇流入渠河处,水库主坝位于石埠子镇于家河村西,故名于家河水库,又名“平湖”。
曾经多次到处在群山环抱中的于家河水库观光、赏景、采风,深深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感染陶醉。阳春三月,群山含黛,绿树泛青,野草覆盖山峦,叫不出名的小山花次第开放,水库边上成群结队的水鸟在觅食嬉戏、做窝繁殖,水库上方浮云飘动,你会看到羊群似的白云在水中游走,鸟儿在水中低飞、翱翔,一座座青山在水中耸立,绿树花草在水中生长,红的、黄的、白的、蓝的小山花在水中娇羞的开着,浓的,淡的,实的,虚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倒影在明镜般的水面上,天水一色,浑然一体,真是“欲把平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最奇最艳的春光美景,像一幅巨幅山水油画,平展在你眼前。此景被称之为“平湖春色”,为安丘新八大景观之一(安丘新八大景分别为平湖春色、公园诗情、槐林画意、新村钟秀、大桥珠联、绪泉秀奇、市场富丽)。
于家河水库地处沂蒙山区,大安山、紫草山、霹雳山横亘水库北部,摘药山、城顶山雄踞水库以东,虎眉山、擂鼓山高耸水库西北,水库三面环山一面正对大坝,一座座青山耸立在水库周边,倒影在碧水中,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美得让人心醉。古庙河、秋峪河分别从西北部的擂鼓山东西两侧发源,往南流至大老子村以西,汇入于家河水库,水库里的水经大坝一侧溢水闸流出,汇入渠河,蜿蜒东流。
于家河水库周围群山中玄武岩、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等储量非常丰富,山上还盛产紫草、丹参、远志、全蝎、坤草、酸枣仁等几十种中药材。水库中盛产鲢鱼、翘嘴、鲫鱼、鲤鱼、马口浮鮹、草鱼、虾、蟹等淡水鱼类,水库中的水大多从山上岩石缝中溢出,水源多来自砂石山岭,又饱浸各类中草药,库底为沙底,水质清澈甘甜,鱼儿生长在天然无污染的绿水中,是大山深处的纯绿色食品,味道极其鲜美,每当端上餐桌,香鲜之气,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闻着鱼香,心旷神怡;品尝鱼肉,回味无穷,真是人间餐桌上难得的美味佳肴。
于家河水库,1966年10月动工兴建,1967年5月大坝开始合拢蓄水,1968年5月完全建成,流域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总库容5314万立方米。主坝长440米,宽5米,高近30米,建成为黏土心墙沙壳坝,前干砌石,后面被坡植草,并伴有排水沟。1974年安丘爆发洪水,于家河水库最大拦蓄量3310万立方米,最大入库量每秒1300立方米,溢洪量每秒174立方米,削减洪峰88.6%,有效的保护了水库下游4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06年8月开始,政府投资4992万元,对水库进行加固,新建溢洪闸,大坝压重,坝坡重砌等工程,2010年11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极大地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能力,有效保障下游4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安沂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为五库联网,农业灌溉,城市饮水提供了水源保障。
为修建于家河水库,山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大老子村原址位于于家河水库库底,村民李氏为老子(李耳)后裔,汉初由胶西迁此定居立村,因传老子曾在以东摘药山上居住采药,为念老子先祖,取村名为“老子”,1943年解放后,由莒县划归安丘,1967年修建于家河水库时,老子村居民毫无怨言,携带全家老小和全部家当,举家搬迁,分别迁到三处立村定居,分别为大老子一村、大老子二村、大老子三村。水库兴建期间,由安丘县委组织西南部柘山、吾山、石埠子、夏坡、牛沐、南浯、雹泉等公社的几万名农民群众,利用农闲季节,自带工具和干粮,冒着严寒,参加了水库的建设,那时是无偿劳动,叫“出夫”,艰苦条件和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两年的战天斗地,终于人定胜天,顺利完成了水库的建设任务。
于家河水库在崇山峻岭中,奇迹般地存在着,深藏着,从不炫耀,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安丘西南大山里,组成一道屏障,60年来,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安丘人民,服务着安丘人民。如今谁能想到,勤劳、艰难、智慧的安丘人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采用人海战术,用难以想象的意志和毅力,用小车推,用肩膀挑,硬是靠最原始的办法,完全使用人力在荒山野岭间修建了一座多功能水库,一道造福安丘人民的屏障,这座水库以宽厚的胸襟,博大的情怀,灌溉着安丘万亩良田,浸润着安丘一方水土,世世代代,永久地守护着安丘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