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日小寒季节,天寒地冻,万木萧萧,凉风嗖嗖,我和同学韩风学慕名前往盖公山一睹其芳容。我们从县城出发,驱车东行,至老景黄路右拐南行,到赵疃村沿村北小路,很快来到心仪已久的盖公山前。光秃秃的盖公山,的确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枯草遍地,满眼荒凉,山前是一片垃圾,山的西南侧一个巨大的采石空,像一个大大的伤疤,愈发让盖公山冷清、萧条和可怜。
我们沿山间小道上山,不时看到山腰上零散栽植的桃、苹果等果树,因疏于管理,七零八落,长得不成样子,小路旁几棵粗壮的白杨树刚刚被锯掉,只留下可怜巴巴的树墩,唯有一片片苍翠的松柏依然站立在寒风里,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好像蔑视冬天。我们绕山转了一圈,又登上山顶,举目四望,满眼凄凉,山上不见人影,可是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盖公祠、盖公冢呢?难道这就是历代文人贤达敬仰和缅怀的盖公山?
明万历年间《安丘县志》载 :“盖公山枕潍浯之交,嵌岑秀丽,西汉盖公尝栖隐于此,故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安丘地名志》载:盖公山海拔89米,山体底部为石灰岩,上部为青山烂,山阳岩石裸露,山阴有较厚土层,山上植刺槐20余万株,山下为梯田,栽植地瓜、小麦、黄烟等农作物,山脚下蕴藏铁矿。由此看来,当时周围村庄的农民重视农作物的种植,盖公山必定是一片绿油油,瓜果飘香,丰收在望的景象,与现在荒芜裸露的山腰山脊上,仅仅有零零散散的不成才的树木大相径庭,有着天渊之别 。
西汉司马迁《史记》载:“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胶西即安丘。《汉书.曹参传》: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向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峡山湖西岸,这座既不山明水秀,也无重峦叠嶂,冷冷清清,光秃秃的荒凉小山,只因汉初世外高人盖公隐居于此山,曾经指点曹参以黄老学说治理齐国和汉朝,使大汉帝国强大昌盛而远近闻名。
盖公,其名字不详,汉初安丘人,精通老子学说,刘邦起事后,人们纷纷响应,以求功名,唯有盖公独自隐居潍水西岸的一座小山上,读书讲学,不问世事。汉朝平定天下后,曹参被任为齐国(今淄博)相,就如何治理齐国,曹参遍访地方官吏和名流贤达,这些人各有各方略,各有各的的见解,人多思想和意见无法统一,曹参无所适从。最后,经人高人指点,去拜访了当时隐居此山的世外高人,精通黄老学说的盖公,询问自己应该如何治理好齐国,并重金聘用辅佐治理齐国,不料盖公坚辞不就,却指点曹参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意思是治理天下的真谛贵在清廉,又不扰民,那么百姓自然就安居乐业了。
曹参联系秦末汉初的战乱,以及汉初需要休养生息,重视恢复农业,所以非常认同盖公的观念,以此办法治理齐国,齐国迅速发展,一天天强大,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富民强。汉朝第一任宰相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也就是“萧规曹随”的曹参,被后人称之为汉唐八大贤相之一。曹参的治国理念来源于精通黄老之术的盖公。曹参任汉相后延用了盖公的理念,持续推行萧何的政策,没有大幅度变革,而是让其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大汉帝国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贤相”的名声因此遍播天下。
盖公有良好的师承、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指点曹参,治理国家,为汉朝的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后人所敬仰和缅怀。这座小山也因盖公在此隐居,且仙逝后葬于此山而闻名,人们为纪念盖公,便称此山为“盖公山”,并修建盖公祠,以示永久凭吊纪念。
盖公山上旧时有盖公祠,明万历《安丘县志》有记载:汉书,盖公胶西人,宋苏轼守密,寻访遗迹不得乃建宇,于厅事之后,匾曰“盖公堂”。今县东四十里临淮乡有冢,名盖公冢。上有庙,夫妇并祠,冢田可五六十亩。不起科,相传以为祠田,不知何代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就倾心道家学说,尤其推崇黄老之术。看来苏轼与盖公有缘,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到任密州(今诸城)知州,在任上曾沿着潍河,听着涛声在林荫密布的河岸,寻访盖公遗迹,拜谒凭吊盖公,站在盖公山顶,苏轼极目远望,只见潍水汤汤,山峦叠嶂,在一处幽静处,见到了盖公冢和盖公祠,其时盖公墓被盗挖,盖公祠被损毁的破败不堪,心中一阵阵悲凉,随后出资并安排专人复原盖公冢,修缮盖公祠,更名盖公堂,亲自书写匾名“盖公堂”。并著《盖公堂记》,高度评价了盖公的道家思想,“……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俱言之,参于是避其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两年时间,写下了二百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尤其出资复原盖公冢、修建盖公堂,弘扬盖公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指点曹参治理国家,这一善事,世世代代受到当地人们的敬仰和传颂。
北宋名儒、理学大师朱熹,庆元二年(1196年),党禁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奏章弹劾朱熹“十大罪状”,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以伪学罪首被罢职,朱熹门下纷纷被罢职、坐牢、流放。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辗转逃到偏远的安丘,避冤狱而藏身盖公山东北的孝行乡(今峡山朱子村),曾在村内法林寺宣讲理学,因仰慕盖公品行和功德,常登盖公山,到盖公冢、盖公堂凭吊祭拜盖公,并亲为盖公堂题写楹联:“经书造就齐国相,衣冠不改汉儒生”,以颂扬盖公功德。
明代正德十六年进士,工部主事、诗人邵经邦,仰慕盖公才学,有感于盖公功德,写下“豪华岂足为翁多,盖公清净师参何”的诗句,加以歌颂。清康熙年间,吏部员外郎陆师奉命到安丘担山一带开铁矿时,曾亲到盖公山祭拜盖公,写下《盖公冢》:“卓彼盖公贤,清静雅足师。君相崇其道,上下致恬熙。汉始差近古,恶用申商为。遗迹杳难求,千载遥相思。临潍古原上,荒冢草离离。焉得斯人出,为世起痿痺。”
历代文人墨客,因敬仰缅怀盖公,纷纷到盖公山凭吊祭拜盖公,并写下诗文加以颂扬,足见盖公在当地的名望。
我们沿山前小路东行,一碧万顷的峡山湖便映入眼帘,阳光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叫不出名的水鸟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低飞,如诗如画,与岸边成排的仓松翠柏树形成一幅极美的画面,带给人们一种恬静和空灵的感觉。
再稍往,便见山东源弘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新建的大门和房舍,原来峡山区政府和山东源弘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已经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盖公山生态农业示范园,修葺盖公冢,重建盖公祠,建设朱子文化讲堂,彩虹文化长廊等文化展示区,建设黄金蜜桃种植区,苹果种植区,大棚樱桃采摘园,粮食种植区,休闲观光园,生态养殖区等生态农业区域,我想不出几年,盖公山一定鲜花盛开,瓜果飘香,重现昔日风采,再现“枕峡山湖之岸,嵌岑秀丽”的美景,依托着一碧万顷,风景秀美的峡山湖,成为当地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