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顺杰的头像

周顺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09
分享

乡恋(三)连载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年喜梅总喜欢把诗人艾青的这句诗,写下日记的扉页上,几十年来她不知吟诵了多少遍……   

半个世纪了,对于知青个体的喜梅来说,她似乎是时代的骄儿。鲜花和掌声,似乎伴随着她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她仿佛工作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光环中。然而,她却历尽坎坷,走过了一条看似辉煌却又曲折跌宕的人生之路。

 正是源于对乡亲们深沉的爱,喜梅才无怨无悔地挺起她柔弱的肩膀那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所迸发的强大力量。在每一次播种、每一次收割、每一次开垦中,她都把这份感情持久地、真切地融入到广阔天地的土地中去。

 正是这样,在板场村的几年间,喜梅这位稚嫩柔弱的城市姑娘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单薄的身躯在默默无闻的拉车,耕地,收割庄稼从纤细的手指,稚嫩的手掌,到满手的血泡,满掌的老茧,正是这位铁姑娘,一位乡村里的普罗米修斯在用一颗炽热的为乡亲们撒播幸福的火种。

 197466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新华社向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播发了关于喜梅的连续报道,使在郏县农村拉车、耕地、扶耧、植树、精心照料孤寡老人的动人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全国上山下乡知青的一代楷模。

12年的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练,塑造了她吃苦耐劳、倔强不屈的性格,对农民、农村生活的深切体味,使她获得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回首往事,喜梅姐感慨万千,她说:当时如果不到农村去,就不知道中国的农民有多好,有多苦;就不知道我们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农村的贫困状况使知青们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直到今天,喜梅姐还深感愧疚:“我们为农民做事太少了。”

   天道酬勤。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6912月,喜梅姐就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19726月,经群众推荐、组织考核,薛喜梅被推选为为国家干部,任命为广阔天地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同年9月,又被推荐位出席全国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初步人选。而她的始终坚守在农村的第一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41月,来自首都的两位不速之客为她以后的命运埋下了难卜福祸的伏笔。

 那是129日的一个中午,一名京剧演员和一名新华社记者带来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一个领导写给广阔天地知青的亲笔信。那天,领导特意安排她宣读那封来信,来信要求他们要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祝贺他们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并安排她做表态发言。

 在以后的几年间,她先后出席了全国先进知青座谈会、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她和邢燕子等12名知青一起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表达了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

七十年代末,清查“文革错误思潮和行为的行动悄悄进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莫名其妙的波及到了喜梅和她的家人。有关领导要求她把问题说清楚。问题?什么问题?难道自己错了吗?她感到了一种彻骨的心寒,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以至于在梦境中她不止一次的拷问自己,你真的错了吗?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了。原来可以随意出入的政府机关,现在几乎要把她拒之门外了。原来笑脸相迎,热情而又谦卑地邀请她做客、作报告的有关领导,也似乎避之唯恐不及了。唯有广阔天地的父老乡亲们还始终保持着对她永恒而又真挚的爱……

 最终,有关部门以没有发现薛喜梅参与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的调查结论而告终

 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一切又归于平静了……

 作为一名普通知青,喜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做一个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梦想,她始终把改造广阔天地当成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1978年国家知青政策调整,招工、回城、结婚,一批又一批的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当年的火热场面不复存在。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喜梅却始终没有动过要走的念头。

    19803月,她被组织上推荐到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进修学习。两年后分配到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工作,后任该所副所长。正是在这个人生舞台之上,她用科技这把火炬照亮了故乡故土的沃野荒原,村村寨寨。当年,她向院领导请求将郏县作为她科研项目的联系点,把广阔天地乡作为农科院小麦良种试验繁育基地,获准后她又把玉米、大豆、花生等到20多个高产作物品种首先引进了郏县,应用于当年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那片土地。

 为圆乡亲们的小康梦,30多年来她不断往返于郑州和郏县之间,经常带着农业专家,指导乡亲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兴农技术。

 她回来了,仿佛离家多年的游子,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口,终于找到了并审视着自己的家园——变了,变高了,变靓了,变美了。一切都变了,唯独不变的是父老乡亲们真挚的爱。

 她回来了,仿佛出嫁多年的姑娘,回到了母亲温馨的家园庭院,一切都是那样的随意自然,无拘无束。每一次回来,村子里便热闹起来,乡亲们年老的亲昵地称她闺女,年轻的大多称她喜梅姐。每一次她都不会空手而来,总要带回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音像、材料分发给乡亲们。然后就是下田查看,手把手现场做示范。这是自己多么熟悉的田埂,依稀可以找到自己当年的足迹。每次讲课,教室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挤不进门的就立在门外听。没吃早饭的,手里可以拿着一卷菜馍,端一碗稀饭,边吃边听,完全可以无拘无束的吃,喝,没听懂的可以随时提问,用不着各种礼仪的束缚。到了中午,乡亲们争着拉她去自己家吃饭,更多的时候喜梅喜欢帮着下厨,择菜剥葱,擀面烙饼,总能做出自己和乡亲们都喜欢的饭菜。

 十几年来,她先后为郏县引进几十个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她当年所在的广阔天地乡已率先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吨粮乡。同时她还利用自己和其他知青们在省城的人际资源和省知青联谊会的平台优势,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广阔天地乡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如今的广阔天地乡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乡镇。

 痴情钻研农业科技,使喜梅姐在农业科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厚。她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为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主持参与的农业科研项目已有两项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奖励。1995年她被破格评聘为副研究员,调任科技信息研究所任所长……

 这一切,都成为广阔天地乡父老乡亲们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200612月,喜梅从河南省农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了,可是她却闲不下来。近年来,她一直热心致力于知青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她只想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知青运动的背景、成因、得失、经验、教训,力图通过自己和其他知青的共同努力,告诉后人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个真实的知青。她经常应邀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知青历史文化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撰写了十多篇有关知青文化与现代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表现出对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对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教育的特别关注。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当代青年能够把当年知青身上那种为国分忧、公而忘私、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执着进取等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这也是一种良知,一种责任。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更可以助振兴。喜梅很严肃的说。

从喜梅的娓娓畅谈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这位老知青,对广阔天地乡这片故乡故土的无限深情,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喜梅一直非常关注荧屏上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电视剧。《雪城》、《知青》《今夜有暴风雪》等电视剧也常常把她带回激情燃烧在岁月,让她热血沸腾,也让她陷入沉思……

  她给我推荐了一本书——《福建博士风采》,那是一本装订精美的小册子,她找到里面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一段话,读给我听——“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阅读中,看得出她在微微颔首。那是一种有着相似经历,相似感悟者所引发出的共鸣。

  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人们在各种场合,包括网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评价,也有人说,那段历史不堪回首,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埋葬在北大荒、大西南……褒贬不一。喜梅姐,你怎么看待? 

  说:关于那段历史,我认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方向是对的。客观公正的讲,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确是一些地方在管理上,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上出了问题。有的地方搞得扎扎实实,知青与农民鱼水深情;有的地方却搞得乌烟瘴气,各种关系不够融洽,甚至很是紧张,已经背离了中央的要求……当年,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为国分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执着进取,在困境中愈挫愈勇,创造了辉煌?为什么有的人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甘于沉沦?实实求是的讲,有的地方就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着极左倾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所以才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在当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主流是好的。当然,这些同样需要历史的检验。

 是的,历史才是一位公正公平而又无私的老人,历史的烟云散去,尘埃落定,老人一定会给我们的知青岁月以公正公平的评判……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