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相约,农历四月初十到郏县张店去拜谒一代谋圣张良。
迎着四月明媚的阳光,沐着山间诱人的花香,我们驱车来到了张寨山脚下的一个山村。如诗如画的远山,平坦而肥沃的良田,如茵的绿地间依依的杨柳,姹紫嫣红的花朵,雕梁画栋的“官宅”大院,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与古朴典雅的红石古寨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宛若世外桃源一般的秀美画卷。
从村头遥望面前的张寨山,宛若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其鞍部的正中一座十多米高的魁星楼兀立其上,宛如引颈高歌的凤头;其左右两侧月牙形的山坡上,茂林修竹,随风摇曳,宛如凤凰色彩斑斓的两翼。此刻,竹林絮语,燕雀呢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谋圣张良往日的辉煌。
2200多年前,出生在五世相韩之家的贵族青年张良,因韩国被秦王所灭,胸怀国仇家恨和复仇的烈焰,悲愤交加,含泪从这里走出。从博浪飞椎到圯下拾履;从圯上授书到冥思研读,从鸿门脱险到火烧栈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走出了一个千古传奇。张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传奇的村子,也因此被涂上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相传,农历的四月初十是张良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是不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村民们祭拜留侯张良的日子。村子北面的留侯(庙)祠前香客如林,行人如织,人欢马叫,商贾云集,由此便形成了这里的庙会。
今天适逢农历四月初十。扶老携幼的赶会人摩肩接踵,汇入了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尚未进村,就听到村子里高音喇叭里传来喧天的锣鼓声和演员们字正腔圆的道白、唱腔和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声。
作为平顶山市张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表哥,从张店的家中打电话告诉我,须绕道何处才能避开拥挤的人群。按照约定,他也要陪同我们一起祭拜留侯祠并凭吊山顶的“张良品箫处”。终于,我看到前面如织的行人中表哥向我们招手了。
表哥带着我们,朝留侯祠的方向走着,我发现沿街庭院的石桌前,空地上,左一群,右一帮,几十个棋盘前如众星捧月一般,围满了或坐或站的观棋者。不时从某个棋盘前传来一阵喝彩声,立刻引起棋友们的一阵狂欢乐。
表哥边走边告诉说:“他们对弈的是一种叫作摆山的棋局。这种棋局,就发源于张店村。这是先祖张良根据八卦图创设出来的棋局。祖祖辈辈的张店人几乎都会摆山对弈。今天来这里的有本县的,还有从襄县、叶县、宝丰、平顶山等地赶过来的。他们当中有的人就是过来打擂的,提前一天就住在村子里。”
表哥说,你能想象到谋圣张良2000多年前设计出的这么一个棋局,能让咱祖祖辈辈多少代人乐此不疲,享用了这么多年?
前边就是留侯祠遗址。现在这里除了一尊张良的塑像外,只剩一溜儿低矮的土堆了。但是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留侯祠。
而史志中所描述的张店留侯祠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据清代同治年间的《郏县志》记载:“汉留侯庙,在小丰保(张店)。其击秦灭楚,为韩报仇,有忠孝大节,为之立庙正矣。前有牌楼山门,四柱三楼,正中门额题‘留侯祠’三字。山门东西各有一亭。东为授书亭,西为赤松亭。前殿五间,建于崇台之上,翠瓦飞檐,素朴古雅。内立张良塑像,状若妇人女子,温文尔雅……”
而今牌楼何在?山门何在?前殿安在?表哥含泪告诉我:“可惜哟,那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一场战乱中全给毁掉的……”
表哥把祭品摆在石桌之上,焚香燃烛。我们伫立在留侯塑像前诵读《祭文》:“汉初三杰,留侯张良,五世相韩,谋冠八方,博浪飞椎,直击秦王,帝王之师,万古流芳……”然后,我们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礼,以表崇敬仰慕之情。
留侯祠前络绎不绝的祭拜者,依然在虔诚地焚香叩首,祭拜祈祷……
我不知道千百年来有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来这里拜谒。我只能在自己书架上那几本已经泛黄了的史料中寻觅他们的身影。
建安六年(公元前201年),诸葛亮带元直(徐庶)来这里拜谒,虔诚地三叩首,感慨:“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二月,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自昆阳北行三十里,过郏叶交界的沙涧口来此拜谒留侯祠。他们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谈古论今,感慨张良“奇谋辅世,玄算入微,济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苏轼即作《留侯论》,并于次年在参加制科考试时,作为进论之一呈于皇上。同时将其文章的主旨“忍小忿而就大谋”,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之中。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仿佛看到先贤们在留侯祠前祭拜时虔诚、崇敬和仰慕的神情。而今,先贤已去,我只能在他们留下的典籍或碑文中品味和分享他们的感悟。
表哥带我们在一块石碑前停了下来。石碑之上赫然雕刻着六行繁体古文:’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表哥介绍说,这块石碑是2003年5月,在村民杨伦家建房开挖地基时发现的。据专家考证,是公元前201年,诸葛亮带领好友徐庶在这里祭拜留侯张良时留下的记事碣。
相见恨晚,我终于见到与古书所记载文字对应的“真迹”了!我抚摸着碑文,仿佛看到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的诸葛亮,正穿过历史的烟云,带领各路群贤,风尘仆仆,向留侯祠翩然走来。我似乎拉住了这位至圣先贤的大手,与其攀谈絮语……
祭拜归来,表哥带我们一起爬张寨山,凭吊山顶上的“张良品箫处”。我们沿着一条草木葳蕤的林间小路朝山顶攀爬着,终于翠瓦飞檐,蔚为壮观的魁星楼呈现在面前。其西峰岭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红石酷似一把太师椅,其靠背上面的岩石上镌刻着“张良品箫处”几个隶书大字。
表哥介绍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重兵攻打韩国,韩国灭亡。这时候的张良心怀国仇家恨,悲愤交加,常常独自站立在村头的张寨山上品箫静思。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此刻,我望着“张良品箫处”的摩崖石刻,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我仿佛看到了面色凝重的张良,在这里皱眉伫立,临风品箫。我仿佛听到了那时而哀怨凄楚,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越,汹涌澎湃的箫声,从历史的回音中响起。我听得出那是报国无门、愤恨交加的悲鸣,那是复仇的岩浆在喷涌前的呼啸。我不知道在其临风品箫的思索中,是否会有谋略的灵感频频光顾……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了位于红石寨门东面的张良纪念馆。正堂墙壁上悬挂的一张栩栩如生的张良布衣画像,令我肃然起敬。我默读着墙壁上的相框内,汉高祖刘邦对“汉初三杰”的一段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再回首“汉初三杰”,可怜的韩信已经身首异处,且被诛灭三族;可悲的萧何已自污其身,苟且于他人的鼻息之下……唯有一代谋圣留侯张良归隐紫柏,重返故里,万古流芳。
纪念馆的墙壁悬挂着几十幅展示张良生平事迹的挂图。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张良,由此而影响和改写着一代帝王和苍生的命运。面对国破家亡,他从仰天长叹到冥思苦读,从实战砥砺到纵横捭阖,实现了从“荆轲式”的“愤青”英雄,到具有睿智卓识的思想家的飞跃,同时锻造了他作为战略家的谋略、胆识和气魄,并以此冷眼俯视着战国群雄间的风诡云谲。遇明主而献锦囊妙计,终于成就了汉廷之宏图伟业。
一代谋圣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一张张浸润着智慧与谋略的剪影。博浪飞椎,一声震惊天地,为秦王朝敲响了丧钟;圯桥取履,虚怀隐忍,精诚所至,被确认“孺子可教”,终得《太公兵法》;鸿门示好,机智斡旋,刘邦方得脱险;火烧栈道,养精蓄锐,暗度陈仓,终定三秦;下邑之谋,内引外联,反败为胜,重振雄风;垓下之战,十里埋伏,四面楚歌,大败项羽;功成不居,淡泊名利,婉拒谢封三万户侯;贤良方正,文韬武略,为民请命,护佑苍生;豁达若愚,大智大勇,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视富贵如浮云,弃王侯如敝屣。进为帝王之师,乱世之中,辅佐明主妙计百出,降伏百万雄兵;退为逍遥之身,功成名就,急流勇退隐居乡野,胜似闲云野鹤,令人叹为观止……
蓦然回首,我发现古老的张店,宛如一部的厚重、博大而精深的鸿篇巨著。页码中写满了一代谋圣不同凡响的智慧和谋略。跨越时空的插图、剪影自五世相韩、临风品箫、博浪飞椎、圯桥拾履始,绵延至归隐紫柏、魂归故里……且看夕阳之下的张寨山,这只披着晚霞展翅欲飞的吉祥鸟,不正是一帧绝美的封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