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剂良药,曾抚慰和治愈了多少焦躁与楚痛的心灵?乡愁,是一帘幽梦,曾再现并演绎出多少过往的焦躁与楚痛……
题记
一
客车刚刚驶入了冢头镇,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车窗,在绿树掩映的村舍与一闪而过的丛林间,仔细地搜寻着我梦牵魂绕的故乡,搜寻着我曾经朝夕相处的校园,搜寻着那栋高大的教学楼和它前面那一排排依依的杨柳,一片片如茵的草地,一朵朵迎风摇曳的鲜花……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美好的记忆。
印象中,学校距离这条省道的直线距离也不过300米。站在教学楼第二层的走廊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公路上来往穿梭的汽车和路边踽踽的行人。从第三层的走廊向东望去,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村外泡桐树枝杈间托举着的那个鸟巢。
出村西行不足两公里便是镇办中学冢头一中。大约是因为这里在全镇率先建起由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组成的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建筑群,同时汇聚了一大批教育教学精英,那时在我看来它是那样的充满神秘而又令人向往。
路旁的一行行白杨树从车窗外一掠而过,缝隙间隐约可以看到前面教学楼的轮廓了。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加速的心跳……
此刻,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车子能够行走得慢点,再慢点,好让我睹物思人,在时光的隧道中,寻觅到当年的自己在这座温馨的校园里留下的点点印痕;物是人非,能让我重温当年那种纯真而美好的师生情谊。不曾想,一路上匆匆飞奔的客车竟如此的善解人意——它终于在前方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缓缓地前行,不时还要停下车来礼让行人,一任我如此近距离地端详和感悟这座久违的校园。前方是古镇上的物交大会,摩肩接踵的人流,徐徐前行的车流似乎也猜透了我的心事,特意让我在这近在咫尺的校园边做更久的停留……
二
因礼让行人,班车缓缓地在距离学校东南方二三百米处的弯道边停了下来。尽管我只能看到绿树红墙中教学楼剪影似的一个侧面,而源于心底间的那种对故乡、故土和校园的深情依恋与久违了的亲切感却油然而生。此刻,倘若我有一双巨大的臂膀,我一定会把整个校园深情地拥入自己的怀中。
这是我26年前师范学校毕业后报到的地方。印象中上班的第一天清晨,父亲执意要去学校送我,是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把我带到学校。到校后才知道,作为村小学校长的他,居然和这所中学的校长是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他详细地向校长介绍了我的情况,希望校长能够给予我更多的关照,同时还嘱托我:“在这么好的学校工作,一定要敬业、尽责,一定要懂得珍惜……”
他走出校门不远,竟又折返了回来,然后悄悄地交代我:“……公开的场合,你就叫他李校长;私下里就叫他伯伯……”
仿佛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我宛如一头激情澎湃的初生牛犊,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万丈豪情。可几曾何时,我初来乍到时的那种神秘感、优越感和源于内心深处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兴奋竟荡然无存,并萌发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的梦想。尽管这样,我还是在丰满的理想和现实的骨感中,脚踏实地地坚守在脚下这片三尺讲台之上,尽情地挥洒着青春,放飞着梦想,默默地耕耘了四个春秋。22年前,我被调往外地的新闻单位工作,几年前又调往省城。此去经年,寒来暑往,竟不曾再回过当年我朝夕相处的校园。
校园两侧的庄稼地里,依然是一片油菜花的海洋。校门前面姹紫嫣红的鲜花争奇斗艳,飘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当年绽放在这片土地上的那片油菜花,也曾伴随那一朵朵娇艳的月季花、牡丹花、映山红迎风起舞,共同见证了我们青春飞扬的岁月,并把这一切美好的印痕,定格在我们的相册中,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每年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几个青年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在这里拍照留影,期间自然不少了调皮的男生们伸在我们背后的“剪刀手”,当然也少不了天真烂漫的女生们那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旁边不远处玉带似的蓝河水轻轻地流淌着,像母亲温暖的臂弯,轻轻地将冢头一中揽入怀中。碧波荡漾的“臂弯”处,便是河道的深水区,河面上时常有成群的锦鳞和水鸟在嬉戏。河底的水草下铺满了细碎的砂砾,这里是夏日里我们理想的游泳场。堤岸边是郁郁葱葱的桃园、李子园。走下河堤便是老乡们的瓜园。瓜果飘香的季节里,不用说热情好客的老乡们赠送给我们那么多甜蜜的瓜果,光是徜徉在这样一个宛若世外桃源一般的“臂弯”中,就足以让我们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夕阳下,我们时常在河堤下散步,偶尔也会在丛林间邂逅班里早恋的少男少女,尽管他们竭力地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彼此间刻意保持着较远的空间距离,而我们一声轻轻地咳嗽声,就足以让他们成为惊弓之鸟……
班车缓缓地行驶着,在我望眼欲穿的期盼中,那栋高大的教学楼连同那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杨柳,终于如此清晰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这让我为之激动。下课的铃声刚响,走廊里便涌动起学生们矫健的身影。嘹亮的歌声合着那醉人的花香,从校园飘进了车窗。那歌声一如当年那优美的旋律,依然那么的悦耳动听,那样的明丽悠扬。此刻,我的目光却停留在校园东侧围墙上那个已经被封堵了的进料口之上。
当年修筑围墙的时候,工匠们在距离地面约一米高的位置,留下一个边长约15厘米的方形进料口。围墙完工后,本该及时填堵,但是因为当地老乡需要用校内的水井灌溉围墙外的农田,进料口便成了水泵穿越围墙的“窗口”。印象中,这个“窗口”颇受扒手们的青睐,曾不止一次地惹是生非。为亡羊补牢,是我亲自用红砖填补缺口,用水泥粉刷墙面,涂鸦一般在红砖砌成的墙体上,抹出了一片醒目的灰黑……
三
客车在校门对面的公路边停了下来,车上走下几个提着大包小袋的中年男女。从刚才他们的闲聊中得知,他们都是学生家长,忙里偷闲来到这里给孩子们送药物、送衣服,送零钱……而那个最年轻的妈妈还带着一封写给儿子的信,而他的儿子还寄宿在学校对面的薛王庄村的亲戚家,准确的说是在亲戚家玩游戏。从她眼角残留的泪痕看得出,书信中定有对儿子的殷殷嘱托,而书信的背后也许横亘着一道母子间难以逾越的屏障。我知道,智慧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总有一条柔性的管道畅通无阻,而且直抵彼此的心灵,而两代人之间牢固的心灵屏障与隔膜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是父母亲手阻断了那条畅通的管道,继而怨天尤人……作为家庭教育专家,我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近日一定要安排时间再回冢头一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这样将能够挽救那些束手无策的家庭和沉迷网络的孩子们……
学校的大门依然是那个栅栏式大门。多少个深夜,晚归的我们因不忍惊扰睡梦中的门卫,曾不止一次地翻越大门。有一次我竟被大门上面的护栏枪尖牢牢地挂住裤腰。在压低嗓门的求助声中,听到门卫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之后他才开启电灯。从门头上面的玻璃窗往里看,睡眼惺忪的门卫已趿拉着鞋子披衣起床……
客车缓缓地启动了,年轻的妈妈背着背包朝薛王庄村走去……
当年,薛王庄村是校外寄宿学生最多的地方。那时,因学校无法安排所有学生的住宿,与之一路之隔的薛王庄便成了他们的理想的寄宿地。记忆中,村子中一位慈眉善目德高望重的李姓房东特别热情好客。他们家里原有的三个院落竟空无一人。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的几个儿女都学有所成,都在外地做领导工作。于是,老人便腾空了三个院子里的十几个房间,让十几个学生住进了家里。三个院子仿佛就是三个免费的旅店,爱学习的孩子,在这个大家庭中也备受宠爱,不仅可以享受免费的住宿,甚至不需要家长们支付一分钱的水电费。那时,每次见到他,就对他油然而生敬意。只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家长们给他送去了大肉、烟酒等过节的礼物,以表示感谢之情,而他仅仅留下一张画着寿桃的年画。
印象中,薛王庄我去过多次,主要是看望生病的学生。其中有一件事却让我最为闹心。那时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体育老师突然发现自己在校园里晾晒的一百多块煤球,连同做饭的炉子,一夜之间竟不翼而飞了。于是,他就带着我们像侦探一样猫着腰,认真地搜寻着地上细碎的煤屑和沾有煤屑的脚印,循着“盗贼”搬运煤球时留下的蛛丝马迹,终于在学校东面围墙的进料口发现了已经被打碎了的煤球。再循着围墙外麦田里散落着的细碎煤屑一路前行,终于追到“盗贼”的“老巢”,见到厨房的一角堆放着的一百多块煤球和体育老师炉子中那熊熊燃烧的火苗。不曾想盗窃煤球和炉子的“主犯”,竟然是我们班的学霸!印象中,当时,他低垂着头,尴尬得无地自容:“老师,我错了……真的……太冷啦!”
记得“煤球”事情之后,校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针对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追根求源,连续问了几个“为什么”和“谁之过?”,以告诫我们防患于未然,思想工作永远在路上。当天晚上我回到家里,把发生在校园里的“煤球”事件讲述给我的父亲。父亲说:“子不教,父之过,师之过,家庭之过,社会之过,学校之过!我疼在心里……你有责任吗?你心里好受吗?天寒地冻的,你怕冷,我怕冷,他们不怕冷吗?你有工资,可以买煤球生火取暖,他怎么办?在这之前你考虑过他们如何越冬的事情吗?你关心学生的冷暖吗?”父亲震耳发聩的声音,至今还在我耳旁回荡。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当年蜗居在薛王庄的那群孩子,也许该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了,现在他们生活得还好吧?
四
汽车缓缓地向前行驶着,将我面前的冢头一中悄悄地留在身后。而它却依然那么执拗地牵拽着我的目光,牵动着我的思绪……
前边就是西寨口。从寨门北边不远处的小路沿河堤向东走去,便是一家享誉冢头古镇的一家饸饹面馆。从客车的窗口中依稀可以看到那边飘起的袅袅炊烟。印象中,面馆里面有一个宽敞的雅间,是我们冢头一中与县直三高附中年轻教师们经常聚会的地方。
县直三高附中是教育局在古镇设立的直属中学,它和冢头一中一样同属县里的重点中学,两个校园间的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两所学校在当地家长们的心目的地位中举足轻重。一群血气方刚生龙活虎的年轻教师,主宰着两个校园间的体育赛事。节假日或课余时间两个学校的青年教师们,就会自发组织篮球比赛。双方约定,比赛结束轮流作东请客吃饭,期间当然少不了喝点小酒。
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赛事,是刚分配到冢头一中的时候。记得距约定的比赛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本校的体育老师便带着我们十几个青年教师赶往三高附中操场。参赛者每人骑一辆锃亮耀眼的自行车,穿街而过,其阵容,煞是风光;其洒脱,令人艳慕,无不彰显出青春飞扬的魅力。等我们赶到操场的时候,却发现三高附中的球员们早已热身待赛了。比赛结束,东道主三高附中队的总教练,就安排我们坐在蓝河边上那家饸饹面馆的雅间里,每人一碗丰盛的饸饹面,期间每桌再上“三荤三素”和几瓶白酒。于是,十多个年轻人便围着圆桌划拳猜枚,开怀畅饮。几杯白酒下肚,双方的资深教师或诗兴大发,吟诗作词;或海阔天空,侃侃而谈;或者居高临下,指点江山;或言辞谆谆,诲人不倦……而我校的几位资深班主任老师则趁机对我们几个教坛新人现身说法,同时和我们一起讨论和酝酿着一个主题为“都是一个爱”的教改课题。当天讨论的内容是如何驯服班级里那些敢于“逆天”的学生。
“新思路,新策略,新实践。关于开除学生的问题!不,应该叫劝退!括号,决不能真开除,也绝不能真劝退!注意,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招险棋!这些办法是在穷尽其它教育手段之后的下策,不到实不得已,是不能走这招险棋的。一定要少用,慎用!最终,确保在校学习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姓张的班主任首先提醒我们必须注意的有关事项。
“那些办法只适用于那些在学校里屡教不改或者顽固性叛逆的孩子。他们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但必须有对应的方式和策略,也绝不能让这些学生知道我们的底牌。我们要建立一个适度的惩罚机制,建立一个新的育人机制,譬如,转学,换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省自悟,改过自新,从而振作精神,迎头赶上……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促使他们向良性转化,绝对不是开除和劝退学生,也绝不能因此而让他们失学或者辍学。记着,一个都不能少!”
蓦然发现,这群资深教师早已经把书本上诸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类的古训,融会贯通地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并活学活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
本校的资深班主任老师也借着酒意,扭过头来,微笑着对我现身说法:“……譬如,从咱镇一中我的班里劝退的学生,咱们本校同年级的班主任一般是不会再接收的。不然,就相当于你在“助纣为虐”,怎么办?引导家长到三高附中换个环境……这是一个倒逼学生反思,自责、觉悟、奋起直追的过程。”
“当然,若是‘初犯’,通常严肃的批评教育即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若是‘再犯’,你要学会和家长们一起创造危机情景,演双簧给他的学生看,适度强化危机,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一种危机,让其良心上感受到一种震撼,从而让他认识到必须痛改前非,奋起直追,奋发图强……”
终于有一天,我们的班里有一个同学因第二次参与实施校园霸凌,其家长被我请进了办公室,身后跟着他桀骜不驯的儿子。
“老师……今天就让我把孩子带回去吗?咱学校……究竟是怎么研究孩子的事儿了?”家长苦笑的表情让我为之难堪。再看看他身边的孩子,却面无表情地对着墙角的上方。
“昨天研究是准备按开除处理的。不,应该是劝退。咱镇一中的天地太小了,盛不下你家的孩子!”第一次和家长演双簧,总有一种新手上路底气不足的感觉,竟差一点儿笑场了。
这一次再看孩子,他竟慢慢地低下了头,眼睛也有些湿润了。
“老师,您给再人家说说吧,看看能不能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呀?”
“这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殴打学生了,你知道校园霸凌性质是非常严重的……”我尝试着虎着脸,一本正经地作无奈状,竟有一种背书的感觉。
“老师,我求你了……求你再给校长说说吧?再给他一次机会吧。昨天孩子就给我保证……他保证再不会打架……”
一阵沉默。房间里只剩下茶几上沸腾了的电热水壶发出的“咕咚——咕咚”的声响。一如激荡在家长心中那喷薄欲出的岩浆。
“……唉,看到你为孩子的事情这样奔波,这么劳累,这么辛苦,我……再去试试看吧。”说完我走进校长的办公室。等喝完半杯水回来,再把他们叫到了面前:“校长说,可以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下次再这样打架斗殴,你就是找老天爷过来求情也没用。直接开除!”
“听到了吗?”做父亲的看着孩子,“孩子会争气的……”
孩子竟连连点头。他低着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慢慢地拿起地上的书包,小心翼翼地回到了教室里。
后来我发现,若是遇到屡教不改特别顽固的孩子,冢头一中的班主任老师也会“动真格”。他们会很严肃认真地引导家长带孩子到三高附中去读书:“换个新的环境,一切从头开始,或许……现在我就给他们的班主任打个电话。”无奈,有的家长就会带着孩子恋恋不舍地离开一中,到三高附中去……而三高附中那边的班主任遇到确需“劝退”的学生,他们则建议家长到镇一中去“换个环境,接受适度的惩罚……”当然,如果孩子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振作精神,“痛改前非”,并且能够做出保证,同样也是可以返回母校的……
“到新的教育环境中去,在一些孩子看来可能是一种惩罚。其实,道是无情却有情。我们是用心在拯救自己的学生,是在有效地帮助这些孩子走出误区,走出迷茫。当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和个性特点,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本校的资深班主任们列举出近年来自己所见证的实例。譬如某某某等几个特别叛逆甚至“桀骜不驯”的学生,在“更换环境”后振奋精神,刻苦学习,在学科竞赛、中招考试中名列前茅。论证其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
而遗憾的是,一些家长们在谈论个别孩子转学事情的时候,却罔顾事实信口开河:“在一中被开除了,现在?现在转到附中这边了!”由此引发了不少话题。”
初来乍到,我也曾谨小慎微地效仿资深班主任们的做法,毕竟自己是新手上路。我也始终牢记他们的嘱托:“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促使他们向良性转化,绝对不能开除和劝退学生,也绝不能因此而让他们失学或者辍学。记着,一个都不能少!”
五
汽车缓缓地在百货大楼站停了下来。百货大楼站是本次班车的临时停靠点。从这里到县城还需要走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
在停车的间隙里,我下车到路边的摊点去买瓶饮料。不料,一个满身酒气步履蹒跚的汉子突然我的身边摔倒了。他转身抱着我的腿,气喘吁吁地大叫:“你……为什么要绊倒我?”我正在和他理论的同时,他的一位同伴赶了过来,咄咄逼人地冲我大吼着:“没长眼睛吗?是我亲眼看到的,就是你把他绊倒的!”正在我感到百口难辩孤身无助的时候,距离客车的不远处却传来了一个汉子凌厉的斥责声:“你们想怎么样?想在这里耍横撒野?胆子也太肥了吧!瞧,前边那个就是我安装的摄像头。调完监控,我让你小子吃不完兜着走!”醉酒的汉子和他的同伴竟悄悄地溜走了……
我望着这个胡子拉碴身着保安制服的汉子,不禁油然而生敬意,是他在危难之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我伸张了正义。
客车就要启动了。他抱起路边那个装着电视机的包装箱吃力地走了过来。我赶忙走过去帮他抬箱子,他却微笑着示意我不用帮忙。刚刚落座他就掏出4元钱递给了售票员,并用手指了指自己和我:“这是我们两个的!”我立刻掏出两元钱递给售票员,他却执意地把两元钞票又塞入我的口袋内。
“周老师,你认不出我了吧?”
说真的,从他的苍老的容貌上看,我已经认不出他是哪一届哪一班的学生了,我只能敷衍着说:“很面熟呢,可教过的学生太多了,我一时还真的想不起来了。”
“我还珍藏着那一年你赠送给我们每个同学的那张彩色合影照片呢?”
彩色合影?他确定是我的学生!他是94年二年级2班的学生了!说真的,那是一张特殊的合影照。拍摄的时间不在开学季,也不在毕业季,却而是我大病出院的一周后,那是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
1992年3月,我因病去省城医院做手术。几天后一位学生家长送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130元钱。他告诉我,同学们得知我做手术的消息,自发地组织为我捐款,这真的让我感动。说真的,相比家庭贫寒的孩子,我家的经济状况根本用不到这些捐款。而这一切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的纯真、善良和我们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待我出院回到学校,便安排班长把这些捐款退还给孩子们,可分组退款时竟没有一个同学接受退款。最后还是几个班委建议:“要不,拍张彩色的合影照片,再加洗66张,给每个同学留作纪念相吧?剩余的钱再买些蜡烛分发给同学们!”就这样我们请来了摄影师,在教学楼前的柳树前拍下了那张合影照,以铭记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这张彩照至今还珍藏在我家的相册里。
面对着眼前这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我感慨万千。我已经淡忘了他当初在学校时的容貌。他说,他最喜欢我的语文课。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课余时间读给他们的欧亨利的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令人拍案叫绝。他说,他特别喜欢我给同学们推荐的田中禾的《五月》,为此,他专门到书店里去买了这本书。他说:“那一年,在课堂上你背诵了汪国真的诗《感谢》。那首诗,写得太好了!后来,我也能背诵!”说着他竟朗诵起来: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
他说,有好几次他是在电视上看到我的。他知道我在省城工作。可是他没有办法联系到我。他说,当年我的篮球打得非常好……
他说,我们班里原来的几个高材生,某某某……现在都当上专家、教授、工程师啦,他们至今还保持着联系。他开玩笑说:“老师,你看看你有多么不公平吧!你把人家都培养成专家、教授、工程师了,却你把我培养成保安、修理工!哈哈哈,不能怪你哟,是我自己争气哟!”
我问他:“你中考的时候,考了多少分?”
他局促不安地笑了笑。
我问他:“为什么不再继续复读呀?”
他微笑着,又尴尬地看了着我:“哎呦,老师哟,看来你是真的把我忘了呀。那年因为……煤球和炉子的事情,你把我开除了哟!不,是劝退……”
车厢内传来了一声哄笑,我竟如锋芒在背无地自容了。
“可那时,你为什么不到三高附中去读书呀?”
他说:“去啦,三高附中那边说,需要一中班主任老师介绍……可那年你调走了……后来我也不想上学了……”
那一刻,止不住的泪水从我的眼眶溢出。悲哀?自责?悔恨?他把几张纸巾递给我,微笑着说:“都过去了,一切都好呢!老师,前面终点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