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顺杰的头像

周顺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8
分享

是非曲直话杨修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才高八斗的杨修,招至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鸡肋”事件。书中第七十二回,详写了整个“鸡肋”事件的全过程:当时,曹操屯兵日久,妄想进兵却不能取胜,要想退兵又怕被人嗤笑。正在犹豫不决之时,伙房师傅送来了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便深有感触,于是灵机一动,随口说出了“鸡肋”二个字,并把它作为当晚的口令。

行军主簿杨修有着超人的悟性,由“鸡肋”二字揣摩透了曹操的心思,于是就让随从收拾行李,准备归程。这一举动让一向善于审时度势的夏侯敦十分惊讶。当夏侯敦问杨修为什么要收拾行李时,杨修竟十分得意地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过不了几日,曹军师就要班师了!”

似有先知先觉之能的杨修,竟一语道破了曹操的心事,于是出现了“军中将士无不准备回程”的混乱场面,致使营房内外军心大乱。

正是这一原因,直接导致"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随着刀斧手的手起刀落,杨修已血溅曹营含恨九泉。然而,这位自认为聪明绝项的行军主簿,恐怕九泉之下也难以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得这般干脆。

客观地说,杨修的确有聪明过人之处,有着极强的悟性和超前意识。《三国演义》中记述:曹操在新建的花园门上书写一个“活”字,他立刻便意识到,领导已嫌大门太宽,于是便立刻重新进行“收窄”改造;曹操要测试儿子曹丕和曹植的才能,一方面派人吩咐门吏不准放出,另一方面又让两儿子走出城门。危难之时,杨修为曹植献上一计:“奉王令而出,有阻挡者斩!”这样曹植竟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城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杨修卓人的谋略和才智。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才能和谋略,帮助杨修走上了断头台,实乃可悲可叹。

当然,导致杨修悲剧的原因还不止这些。作为行军主簿,他确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表现欲,其自鸣得意的“小聪明”,也使常人所难以接受。说到底,这是个人性格和处世态度的一种缺陷。比如,塞北送来礼物“一盒酥”,“操自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却借此机会望文生义——“'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于是,“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并对人说“一人一口酥”,这固然少不了自己的份。看似顽皮可爱的杨修,竟把如此玩笑开到了军师头上,可以想象到其日后的结局大约不会有多好。

扼腕细思,有如此超高悟性和卓越才能的杨修,怎么不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反而是用在了刀刃之外?如此敏锐的洞察和应变能力,倘若能够用来帮助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岂不让曹孟德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可惜,命中注定他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位小肚鸡肠,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顶头上司,悲剧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杨修恃才放旷,自作聪明,军中戏言这种讨人厌恶的性格,绝对不是一朝一日所能够形成的。应当承认,这种性格有着致命的缺陷,它不仅仅是惹人心烦,而且关键时刻的确会给军队的工作造成致命的损害。那么,有谁能够防患于未然,推心置腹地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对他进行警示教育或者让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又有谁能在他这种性格的发作期、膨胀期,送来一剂“苦口良药”,对其击一猛掌,令其幡然醒悟呢?我们找遍了整部《三国演义》,遗憾的是在字里行间,始终没有见到这样的文字。这不能不说也是杨修悲剧的另一种因素。

无庸讳言,作为杨修的顶头上司曹操,也并非完人。作为军师,他的确缺乏一种谦卑包容、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雅量。假若当初杨修遇到的上司,不是这样的小肚鸡肠、心胸狭窄,而是有着大肚能容,海纳百川般的胸怀,我想,面对杨修的种种德行和“表演”,领导也许只是付之一笑,然后闲暇之余便会对其“诫勉谈话”,让其知错就改,想必杨修也绝对不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掩卷长思,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象杨修这样的“聪明人”?他们的确富有才华,但有时恃才傲物,说话办事不讲场合、不辨对象,不合时宜、没有边界感,甚至玩世不恭,缺乏一种真正的智慧和谋略。而幸运的是,他们大多都能够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引导下,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形式,让彼此都能够“红红脸“”出出汗”,从而逐步实现个人性格和品行的自我矫正和完善,逐步学会了不少做人、做事的知识、经验以及工作的策略和艺术,并逐步走向成熟,这实在是可喜可贺。

杨修无论作为文学作品的行军主簿或者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已离我们远去;曹操作为乱世奸雄,也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真诚地希望当年发生在曹、杨之间的那些可悲可叹故事,不会在今天重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