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卫中的头像

张卫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5
分享

柳树沟

 

陇东南有一个叫柳树沟的地方,它东依秦岭,西傍西山,西淌着一条小河,水清纯温驯,当地人称女儿河。女儿河名不经传,也未被郦道元发现,所以《水经注》中没有它的存在。

一百几十年前,柳树沟生长着无数的柳树,柳枝婆娑,遮天蔽日。这里的柳比平凉柳湖的柳要早出生几十年,论辈分,柳湖的柳应该是它的晚辈。相传,清光绪元年春末夏初,左宗棠率军西征途径柳树沟,这些湖湘子弟一路进入地广人稀、荒漠干旱的大西北时,蓦地见到一片惊人的绿便兴奋起来,大家纷纷折下柳枝编柳帽、做柳笛,有的断下粗干做柳杖。随着部队西进,沿途景象越来越荒寂:人烟稀少,树木寥寥,虽是初夏的太阳,却已经十分炙烈,晒得将士们的盔甲发烫。他们油然怀念起洞庭湖的水、罗霄山脉的绿来,鲜明的反差也同样触动着左宗棠的心绪,他当即命令士兵摘下柳帽,将柳枝、柳杖断枝裁节后插入道路两旁的黄土里,由其生根发芽。数年后,柳枝大多成活,丝绸古道从此柳树成荫。早先,柳树沟人称它们为“子柳”,有源自柳树沟“母柳”之意,后来听说左宗棠抬着自己的棺材誓死收复新疆的壮举后,人们为之动容称颂,为了纪念他,便将“子柳”谦恭地改称“左公柳”。这个说法不知有无根据,但左公柳所承载的历史令华夏儿女万代敬仰!足见,柳树沟这地名是有来头的。

每到春末夏初,柳树沟就纷纷扬扬地飞着柳絮,沟里里、渠边岸边、草上树上,甚至吃饭时筷尖上、碗沿边,到处都飘着、挂着、粘着白兮兮的柳絮,手捉不住,脚踩不中,扫帚扫不走。一风吹来,万絮飞舞,飞絮往往团成一簇,似雪球一样随风滚动,且越滚越大,燃一根火柴便扑哧一声升起一缕轻烟。柳絮对蜜蜂也有杀伤,蜜蜂外出采花时常常被柳絮缠裹,致使蜜蜂在这个季节常常严重减员。可见,柳树的存在已经弊大于利了,于是柳树沟人就将百年古柳陆续砍伐了,独留下村口一棵须两人方可合围的老柳奄奄地活着,宛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注视着村里的烟云

柳树沟有四十多户人家,他们偎依在女儿河两岸繁衍生息,河水缓缓地流过家家户户门前,春不干涸,夏不溢漏,秋不浸骨,冬不冰。人们不知道方圆几何,只晓得女儿河两岸四百多亩耕地濡养着二百一十口村民——这几乎是一个人口常数,一百多年来,在嫁出娶进的生命律动中维系着这种天然平衡。

柳树沟独特的地势地貌孕育了独特的气候类型,冬不冷,夏不热,春不燥,秋不阴这里隔三差五就会落一场小雨原以为天水是浊黄的,可柳树沟的天水竟清彻透明,添到女儿河里,河水依然清澈。东西两座拱桥把女儿河两岸贯通,户的小径巷陌全用石板铺在上面不冷不热不软不硬。漫山遍野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满目翠,野香飘逸,把黄沙飞尘逼到柳树沟尽头。

柳树沟盛产蜂蜜。养蜂在柳树沟有上百年历史,夏天,成群的蜜蜂把这里作为蜜源它们和当地人依山傍水辛勤劳作,无论白天抑或黑夜,总能听到嗡嗡嘤嘤忙碌着的蜜蜂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柳树沟蜂蜜所含各种营养成分均高于世界任何产地,尤其是葡萄糖和糖果含量均衡,最适合人体需要,因此走俏世界。云麦和荞麦是柳树沟的特产,优质的云麦面、荞麦粉常年外销欧美。以养鸡为主的养殖业近年也悄然兴起,西山坡地上有一处用栅栏围城的约二十亩大的散养鸡场,散养的鸡和蛋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好价钱。

柳树沟孩子念完初中就回村接过前辈手中的蜂笊,承袭世代的营生村里没有多余的劳力外出务工,一则他们不愁收入,二则这里的人被一种古老的观念缠绵:人的一生就两万多天,抛下妻儿老小浪迹天涯,这是他们最不能承受的精神损失惯于一家人在有限的岁月里相依相伴,他们拒绝生命流浪。

晚饭后不远处的石凳上有一位胡须花白的老者正给孩子们讲故事、诵古诗: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老者说:“我们柳树沟是有历史的,想当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受光绪爷之命,率大军赴新疆打仗就路过咱们这儿,还把咱们的柳树品种一直栽到新疆。仗打完后,左宗棠回师路过咱们柳树沟,我给他送水喝时,他还和我一起照过相呢。”

一轮圆月升起,老者站望着月说:你们谁会背诵咏月诗?孩子们东拉西扯、乱七八糟地背了起来:

明月别枝惊鹊,听取蛙声一片。

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

老者听了哈哈大笑:你们也学会了幽默!

柳树沟的人从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嚷嚷,人们懂得包容,学会谦让,人人都生活在尊重与相互疼爱中。

,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沿着石径指指点点地走进了柳树沟,他们是来和村民商量柳树沟开发事宜,政府打算把柳树沟打造成具国际水平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顺便还建一个加工厂,当地的云麦和荞麦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为了守护遥远的宁静和本真,柳树沟人表示了不同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