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新的头像

周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9
分享

母校孙城寺

也许每个人都怀念母校。但是,我的母校孙城寺非同一般,可以说,数以万计的人,除了怀念,还有崇敬与感慨。

要说与众不同,首先要从矗立在孙城寺上面的遗址碑说起。这块遗址碑的碑文正面,上一行刻着:六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五个大字:孙城寺遗址,下面落款是:六安市人民政府2018年8月公布。遗址碑的背面刻有简介:孙城寺遗址,位于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立新村境内,遗址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320米,面积约7.6万平方米,高出地面约5-6米,东西城门尚存,文化层丰厚,始建于新石器时代。这些文字,显著地说明了孙城寺的地理位置、占地规模、历史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小时候,孙城寺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这里像乐园一样吸引着我们。那时,孙城寺给我的印象是高高的,大大的,绿树环绕,神秘莫测。但不解的是,孙城寺为什么有“寺”呢?原来,这里其前身是古代的“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是燃放烟火传递军情的高台。因多年无战事牵连,便有了出家的和尚来此隐居修行,久而久之,在此搭起了小寺庙。若干年以后,烽火台上出现了一颗圆形的陨星,重达千斤,传说由天空沉落而来,“星沉寺”由此得名。在唐朝末年,这里建起了大的寺庙,筑有城墙,和尚已有多人。清末民国时期,这里的三代和尚都姓孙,因此,星沉寺改成了孙城寺庙,亦称孙城寺。

解放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里的寺庙被拆了,建立了孙城寺公办小学。后来,经过了多次的改造和扩建,又增立了中学、公社、村部、信用社、医院、商店等配套。于是,这里成了十里八乡的政治、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的中心。通往孙城寺的几条小路上,常常有人上下穿梭,络绎不绝。

当时的学校,都是一层的土房子。我就是在这里,从一年级读到初中。针线缝的布书包,土坯砌的课桌,水泥做成的黑板,还有白色的粉笔,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教室确是土墙,窗户连玻璃都没有,条件真是很差。但是老师上课一向很用心,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们站在讲台上,从来都是精神抖擞地教我们语文、数学、唱歌...有时候也讲故事。记得一位老校长张增厚,他就给我们讲过一个小孩偷了人家的菜瓜,后来遭到雷击的故事。教育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不能偷人家的东西。那时的课余活动也很特别:跳绳、黄泥泡、斗鸡、弹子、斗方、弹杏核,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欢乐,也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在小学读书时,我们最为喜欢的,要算是校园中间的那颗白果树(银杏)。它的直径是三个孩子抱不过来的,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在我们孩子心中,它是神树(常有人在此烧香、放鞭炮、挂红布条),不知道什么时候栽的,也不知道谁栽的,更不知道它为什么栽在这里。每年,我们都看着它树枝发芽,长出叶子,越长越大,越长越绿,越长越密,风吹过来沙沙作响。它可以遮风避雨,也可以遮挡烈日。然后渐渐地,它长出果子,由小到大,由青到黄,直到成熟了一个个落下来;再后来,他的叶子慢慢变黄,金色的,一片一片挂在树上,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上初中时,我们离开了小学的校园,要到校园以外的房子上课了。那种心情是依依不舍的。毕竟五年时间,对校园、对老师、对后一届的同学,都有了一定的感情。但是没有办法,老校区的房子不够用,校领导和村干部协商,把孙城寺上面的豆腐坊和大礼堂改做成了教室。老师讲了,同学们要好好学习,这些教室是“宁愿不吃菜少开会,也要让学生上学”的代价换来的。大礼堂是借用的,如果偶而开会,必须立即把课桌收到一边,等开完会再恢复上课。实际上,这里的条件更差了,又脏又潮湿,蚊虫肆虐,房子上面到处漏雨。记得有一天上英语课,姚贤霞老师穿着漂亮的新衣服登上讲台,那天正赶下雨,讲台的位置不断有雨水滴下来,说是雨水,其实是房子上面漏下来的脏水,把姚老师的头发和衣服都淋湿了。更为巧合的是,那会儿在学一个英语单词“NO”,与“漏”发音相同,有的同学在下面偷偷发笑。但是姚老师没有笑,她冒着“雨”,认认真真地坚持把课上完。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该笑,太无知了。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广播体操,体验了开生产大会,也参加过有意义的劳动。有一次,小城生产队的队长找到高峰龙老师,说满地的花生都成熟了,农民忙不过来,想让班里的学生帮忙到地里收花生。高老师说,这个可以,我们去开展一次义务劳动,我的学生都是能吃苦的,但是家里都比较穷,有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如果我的学生在收花生的时候吃了你的花生,你可不能骂他们。那天很热,同学们都很累,到了放学的时候,高老师还鼓励我们把地里的花生全部收完。一直忙到天黑,有的同学埋怨吃不消了,高老师说,你们要养成吃苦的习惯,完成任务才能休息。

孙城寺的风景是很美的。上面树木繁多,鸟语花香。更让人欣喜的是,孙城寺也是观景台。那时候感觉孙城寺比下面高十多米,站在上面极目眺望,田野一片辽阔。春天的时候,远处春意荡漾,翠色尽染,一个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漂浮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片金光灿灿,天空飞燕,像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到了夏天,可望见耕牛、插秧、薅草、施药的农忙景象。稻花飘香,诗意莹然。而多数人更喜欢秋天,看农民在收割、打场、晒稻或卖粮途中所洋溢的丰收喜悦。但我喜欢看冬天的景色,尤其是下过一场大雪,银装素裹,空旷无垠,大地正在孕育着新的生机。总之,遥望让人联想,仿佛远方有醉人的诗情和美丽的传说。

一转眼,我离开母校四十多年了。现在适逢春节和清明时便回老家。每到孙城寺,往事记忆犹新。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那些老师,那些同学,那些乡亲们,有的乔迁到三十铺镇上,有的搬迁到六安城里,也有的住到了更远的城市。孙城寺只留下空无一人的老校区和新建的几幢建筑。早年的读书声、嬉闹声、欢笑声和上课铃声,早已荡然无存。然而,那个年代传递给我们的知识和情感,却一直在传承和延续。

2019年7月,怀着极大的热情,我为家乡和母校写了一首歌《怀念孙城寺》。在网上发行以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一个晚上的点击量和转发量就超过了千数。从另一个侧面,这反映了众多人对家乡和母校的深厚情结。虽然校园已是荒凉,白果树不复存在,老师和同学们各奔东西,但是她的气质和精神,已经深深的浸透到几代人的思想和心灵之中。从1949年10月孙城寺建校开始,先后有张增厚、袁家银、夏行华等十四位校长任职,教职员工最多时有二十余人,学生多达700多人。先后有近万名学生毕业于此。而毕业的学生中,如今有的做了老师,有的做了公务员,有的做了企业家,还有的做了商人,但不管是做什么,他们都像当年的白果树一样,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材。难道说,这不应该感激孙城寺的历史和文化吗?

现在,孙城寺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形的文物需要保护,而无形的文化更需要保护。但愿我们铭记历史,弘扬文化,珍惜当下,把所有的真善美和质朴而高尚的情感,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