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晓峰的头像

张晓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0/07
分享

张晓峰:一个“草根编剧”的大情怀

张晓峰:一个“草根编剧”的大情怀

杨朝卿

欣闻张晓峰的又一部电影剧本在国家电影局立项公示,我为他近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和自豪!据我所知,他编剧、拍摄的电影《和谐一家亲》在央视和北美频道播出,抗疫三部曲《心在一起》等10多部微电影、舞台剧在河南电视台和网络播出……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晓峰曾付出多少努力,隐含着他多少心血和眼泪,我要一探究竟,走近这位来自农村的“草根编剧”,看他不为人知的故事。

认识晓峰大概有30多个年头了,那是在夏邑县文联组织的一次全县骨干作者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创作,谈今后在文学路上的打算。会议快该结束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站起来开门见山地说:“我没有大的理想,也不想创作出流芳百世的大作,我就是想创作一部电影,一部戏剧,一部长篇小说。为社会服务,为百姓服务。”在场的领导和作者听了无不为之一惊!有个领导还提出了不算批评的批评:“希望大家要务实些,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从此,我记住了这个年轻人叫张晓峰,一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农村后生。

经过与其交谈,才知道他当过代课教师,在镇里的初中教作文课,讲课灵活,不按部就班,深得学生喜欢。后来进夏邑县饮料厂当了技术员和车间主任。他善于钻研技术,配制的胡萝卜素饮料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此期间,他业余时间练习写作,先后在《杂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商丘日报》发表多篇杂文,被中共夏邑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评为优秀作者。

一个家在农村的业余作者,农忙时还要回家种田来养活家中的妻儿老小。因而在创作上他陷入了困惑:仅凭自己高中的底子,靠自学能否成才,写文章当作家谈何容易?加上村里人的讥讽、嘲笑和亲人的不理解,让爱面子的张晓峰十分苦恼和无奈。在村里看着同伴喝酒,打牌,钓鱼悠闲自得,在厂子里看到同事们下馆子,跳舞,唱歌,逛街,他胸中苦闷、彷徨、自责。自己高考失利,与大学无缘,不能跳出“农”门,是他心中隐隐的痛。想想自己在县里座谈会上夸下的海口,快10年了,自己还在文学的边缘徘徊,他想放弃写作,另想门路。然而在当时谋职的机会很少,别无选择。他思前想后,觉得县文联领导说的话有道理。《躬耕》编辑部马本德老师和《莽原》主编李焕振老师的鼓励言犹在耳:只要坚持,你会有出头之日的。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他在一本杂志上读了一部长篇小说《秦桧的后裔》,他连看三遍,觉得小说写得有现实意义,就开始着手将之改编成戏曲剧本。他听过几部豫剧大戏,但写剧本他没有尝试过。怎么办?他找来邻居谢庆军,谢是一个豫剧团的演员,已经小有名气。他说服谢庆军,两人合作创作豫剧剧本。当时,他所在的小村庄还没有通农用电,他就点着煤油灯创作。他们商量台词,写唱段,写好后,让谢庆军演唱,看是否拗口,不合适再改。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一个十场剧本《恨海难平》完成了。他为了能发表,坐火车到商丘群艺馆,找到《豫东戏剧》编剧部,请编辑老师把关,后多次修改,在《豫东戏剧》杂志上刊登了。初试牛刀的胜利,对张晓峰是个不小的鼓舞。

1993年5月,商丘市委宣传部创刊《黄淮时报》,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他,被该社社长杨秀峰看中,被招聘到报社任记者、编辑,从此,晓峰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工作时间到各县采访、写稿、编辑稿件,抽空写写散文、诗歌、杂文。几年时间里,先后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多篇,其中《善待妻子》《别骂商丘》《意思意思》等发表在《商丘日报》上,部分作品被商丘地区文联评为优秀作品。

张晓峰是个一根筋,认准的事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主。他告诉我他的两件小事,足以证明他的执著。一次是他挑灯夜读的故事。那是在他上初中时,为了把借来的一本《闪闪的红星》一夜读完,他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实在困得没有办法,他起床洗洗脸接着读,快看完时,眼睛睁不开了,就往煤油灯前凑,一下把眉毛和头发烧了一片,羞得几天不敢出门!

另一件事情是赶写一个单位的稿件,一万多字一夜需要完成。他有个抽烟的毛病,写作时手不离烟。写到深夜时,他瞌睡了,拿烟的手放在床上,被子、褥子都烧着了,手被烧了一个泡,他惊醒了,急忙起身将一暖瓶水倒在了床上,将火苗浇灭,而后洗洗脸继续写作,直到稿子完成后才休息。

1997年5月至2000年底,晓峰被《经济新闻报》招聘为记者,任该报驻商丘记者站站长,期间在报纸上发表了宣传本地稿件150多篇,为宣传商丘,推介商丘做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1月,他多方筹资,几十次跑教育局,创办了京九新闻学校,任法人、校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薪聘请了在新闻和语文教学上有经验的杨石、杨朝卿、夏素梅、卜慧丽、武景阳、杨秀峰等人任教。在教学上,他推广了自己的“三百工程”,在三年学习期间,让每个学生在自习课上读一百篇名作,背一百篇名作,学生动手写一百篇习作。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不断在商丘日报、京九晚报、河南经济报发表文章。并创办了校报《记者平台》,发表学生文章,推介名人佳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毕业后,许多学生在报社、电视台、网站工作,活跃在新闻战线,有的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

2007年,张晓峰被北京一家教育期刊社看中,被聘任为副总编辑,负责编辑稿件和出版工作。在工作之余,他的文学梦依然没有中断,尽管生活的压力增大,但他创作还是乐此不疲。他根据虞城县泽林孤儿院院长王泽林的故事创作的电影剧本《和谐一家亲》,得到了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重视,批示要求拍摄成电影。河南省影视集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亲自到孤儿院考察,与作者对接。该剧于2008年5月拍摄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2009年,被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评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

初次创作电影剧本就获得成功,晓峰像打了一剂“强心针”,从而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了《古筝血泪》《祖坟里的外姓人》《义薄云天范仲淹》(与人合作)在中文核心期刊《电影文学》发表。并有10多部电影、微电影剧本在中国作家网发布。

位卑未敢忘忧国。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大地,给国人心灵蒙上了一道阴影。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张晓峰百无聊赖,面对网络上的各类新闻,他彻夜难眠,他要记录这个特殊的时刻,要把平民的抗“疫”事迹宣传出去,鼓励更多的人面对现实,抗击疫情。他与博士后张明师在微信上沟通,决定联合其创作剧本。经过一周的创作,剧本写好了,交由市网信办和网易商丘新闻拍摄。经过导演和演员的演绎,3月24日,微电影《心在一起》率先在网络上播出,引起很大反响。而后,微电影剧本《爱在一起》拍摄并成功上线。抗“疫”是一场特殊战斗,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斗。而这部微电影就是以在这场阻击战中,守护生命的抗“疫”英雄——医护人员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发生在2020年春节将至,中国老百姓都期盼着过上一个团圆祥和的春节,没料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武汉蔓延开来,举国上下立即投入到抗疫斗争中去。秦潇潇是一名90后的护士,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逆行而上; 母亲杨梅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冲在抗“疫”第一线 ; 父亲秦丰裕致富不忘献爱心,积极为抗“疫”捐钱捐物 ; 秦潇潇的男朋友高松因受秦潇潇一家人的影响和对潇潇的牵挂偷偷报名参加了支援武汉的队伍……忠和孝,爱与怨交织在一起,剧情曲折,跌宕起伏,接地气,有情义。一个平凡家庭在大“疫”中不平凡的担当精神,凝聚了爱的力量,传递了家国情怀和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泪目,大“疫”面前的人生抉择令人深思 ......

在20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张晓峰先后编辑出版过报纸、杂志、书籍等。2017年,停刊4年的《京九文学》杂志要复刊,市文联主持工作的祁明杰副主席找到晓峰,把这副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面对全市一份纯文学杂志,要想办好谈何容易。他翻阅大量纯文学杂志,学习他们的优点,从内容到形式,从装帧设计到印刷质量,他都一一留意,反复揣摩。面对作者的每一篇来稿,他都用心编辑,严把政治关,优中选优,做到了期期刊物无差错,受到了市文联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喜爱。

几十年的笔耕不辍,几十年的梦想成真。张晓峰在文学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先后加入了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目前为商丘市微电影协会会长,梁园区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他成功编剧、拍摄电影、微电影10多部,获国家、省市奖励10余次。近日,他又一部电影剧本《桩巴龙外传》(与孙昌喜合作)被国家电影局立项备案公示,有望年前拍摄。

我们期着待张晓峰有更多的影视佳作问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