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武汉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美誉。
对黄鹤楼的历史,大概很多人并不是特别清楚。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最初是作为军事目的而建,屡建屡毁30余次之多,最后一次是清末光绪十年(1884年8月)。1981年黄鹤楼重建破土,1984年建成新楼五层,高51.4米,底层各宽30米,重修的黄鹤楼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仿古建筑。
黄鹤楼曾经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他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帮他致富的仙翁,在其地起楼,名曰黄鹤楼。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传说,使得黄鹤楼带有一些神秘色彩,让人感到这里仙气飘飘,到处弥漫着梦幻气息。在游玩过程中,多少会产生一丝幻想:那飞天的黄鹤会飞回来吗?
对黄鹤楼的了解更多的人还是源自于唐代诗人崔颢的那首《黄鹤楼》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首诗中,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目眺远方,一股思乡的愁绪顿时涌上心来,眼前风景再美,也无法排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游子的乡愁。于是有人戏称,在心绪不佳时最好还是不要去看黄鹤楼,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伤感之中去。当然,这也是一种坊间玩笑。不同的人在观赏同一种景物时,心情并不完全相同,也许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突然心境辽远,将困住自己的繁杂琐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呢。
在武汉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也仅仅是十年前去小转过一次,那次因为突然变天,只是简单看了几眼,所以印象不是太深,当外地的朋友要我介绍一下黄鹤楼时,我总是说不出所以然,于是一直想找个机会再去好好观赏一下黄鹤楼,算是弥补心中的这份遗憾。
7月10日上午,我去武昌办事,回家的途中刚好要经过黄鹤楼,于是一个人兴冲冲地爬上黄鹤楼公园游玩了大半天。也许老天也想帮我圆梦,在下了半个月梅雨的武汉,上午居然放晴了。在我游玩的过程中,阳光明媚,蓝天中白云飘荡,对我这个摄影迷来说,这样的天气简直是太完美了。下午,在我返回家后,一场暴雨突然降落,让我感叹这次重游黄鹤楼的运气着实是太好了。
我到达黄鹤楼公园时,恰逢是编钟表演的时间,于是赶紧进入表演场内去观看表演。这次表演的节目是《云中歌》、《橘颂》、《楚腰》、《太平盛典》。演员们舞姿婀娜,长袖飘飘,古音古韵缭绕耳畔,顿时把人带到楚文化之中,我也恍如穿越到了楚国时代,自己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不过,在这些表演中,最吸引我的还是编钟,那声音时而恢弘,时而清越,时而浑厚,时而空灵……即使闭着眼睛,也能从多种乐器声中分辨得出来编钟那独特的声音。真是佩服我们的祖先的聪明与智慧,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他们又是如何发明创造出这种神奇的乐器的呢?
节目结束时,我居然有些不大愿意离场,感觉还没看过瘾,没有听够编钟的演奏,我的耳中还在回味着编钟的声音,这真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味道呢!
走出表演场地后,我转到了黄鹤楼前,因为游人不多,我可以细细观看,尽情拍照。黄鹤楼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没有游人的喧闹,黄鹤楼显得越发静穆,黄鹤楼的土黄色给人一种深沉厚重感。黄鹤楼静静地矗立在蛇山之首,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幻,诉说着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历史上的不平凡。
沿着一级级台阶爬上黄鹤楼,每一层各有特色。底层的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在这里我看到了岳飞、苏轼、王维、李白、崔颢等名家的诗词作品;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在我登上顶楼后,俯瞰周围,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在历经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之后,这样的人间烟火气息让我感慨涕零,武汉彻底活了过来,武汉又恢复了昔日的模样!突然觉得武汉这座城与黄鹤楼非常相似,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波澜,但是最终还是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地屹立在长江之滨。
远眺长江的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清晰可见,脑中突然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时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词句“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武汉三镇,不仅仅是桥梁相连,更是地铁相通,交通非常便利快捷,今天的武汉,已经发展成为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一座城市!
本来还想继续看看公园后面的几处景点,但是午后气温骤然升高,非常闷热,我的衣服都汗湿了,裹在身上实在太难受,就走马观花地看了看,然后打道回府了,打算等哪天天气宜人时,再去黄鹤楼公园中去访寻古迹,去感受这座名楼的魅力。
(备注:图文均为曾小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