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偶尔会刷刷抖音,看看哥嫂拍的日常生活起居的视频。抖音大数据自然而然就推送出老家周围人的抖音,听着熟悉的故乡方言,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对故乡的回忆与思念越发浓烈,眼前就会浮现出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的一幕幕情景:那青砖黑瓦的老宅,那各色山石铺成的巷子,那长挂在屋檐的冰棱,那一起上山挖草药捡柴火的玩伴,那清澈如洗的池塘,那雨后茅草丛中如伞状的蘑菇……
故乡,是我曾经拼命逃离,现在却经常回想的地方。离开故乡快三十年,回去的次数寥寥无几,我以为我会彻底忘掉,可是一触及那里的点滴,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念,我思念那里的山山水水,思念曾经生活过的、刻印在脑海中的画面。
在抖音推送出来的视频中,我看到了现在的故乡,可是全然不是我的脑海中的模样,唯有村子东头和西边的两条河流还是地标性的存在,让我确信这就是我的故乡。儿时的玩伴,在抖音中刷到却全然不识,如果不是评论区中的评论,我怎么可能与儿时上山采药、下河捉鱼的伙伴对应在一起?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我绞尽脑汁去与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是谁。村里一些长辈,已然是相片的形式出现在抖音中,被他们后辈们伤痛地悼念着……故乡,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陌生起来,故乡与我在渐行渐远了。
大学毕业到省城工作的情景,恍如昨日。那翻山越岭,从僻远的山沟奔到省城的画面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为了能更好地生活,我只能拼命向前奔,在故乡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让我不敢停下奋斗的脚步。也正是因为我疲于向前冲,我无暇关注到更多。其实,在我努力时,故乡的人们也在努力改变生活状况,故乡也在向前发展着,只是我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感受故乡的这种渐变罢。
国庆节时,特意回老家一趟,在内心深处,我一直想去村里走走看看,感觉与故乡生疏了许多,我对故乡的记忆依然是旧日的印象。故乡变了,我想多亲近亲近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哥哥们去外面的城市打工了,三嫂带我在村子前后走走转转,边走边介绍,如果三嫂不介绍,我无法与我心中的故乡对上号。儿时光着脚和伙伴追逐嬉闹的山石铺成的巷子,现如今已经铺成了水泥路;巷子两边的瓦房也不见了,林立的是两层三层的钢筋水泥楼房;曾经一到吃饭的时间,我们就端着饭碗坐在一起吃的左门,遮阳避雨的廊坊没有了;我住过的老宅,伯父叔父家的老宅都夷为平地。三嫂说,这些老宅因为年久失修,没有人住,日晒雨淋,最后都塌掉了。三嫂指着那片长满野草的空地,告诉我,那就是老宅的所在地。看着杂草丛生的空地,我心里异常难过,甚至是一种悲凉感,这与父母离世时的感受相似,“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的内心像被掏空一样,我心中对故乡的眷恋的“根”似乎也被连根拔起了,感觉在故乡,我成了没有根的浮萍,再没有皈依的载体了。
虽然是正午时分,在村子里却很少碰到人,只有几个满头白发、佝偻着腰的长者在自家门口坐着,三嫂跟他们打招呼时,我才知道是村里的叔叔婶娘,小时候经常跟在他们后面玩。叔叔婶娘也很吃惊,说没有认出我来,他们的感觉应该跟我是如出一辙的。跟叔叔婶娘们寒暄了几句后,我跟随着三嫂回她家了。
特意回去寻“根”的一次行为让我心情复杂,看到故乡的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再像我记忆中那样为衣食而忧,家庭轿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并不亚于城里的生活,我非常欣慰,很为故乡的人高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值得庆贺的大好喜事;然而,从我个人而言,我内心还是有一些失落感。故乡所见全然不是我记忆中的画面,对故乡只有陌生感,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庄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我渐行渐远了,正如宋代刘敞诗中所言“日兮月兮,出兮没兮。孰是人斯,远我忽兮。”我内心的这种复杂的情感,大概就是时代发展中个人层面的断舍离吧,从理性角度,我还是希望故乡越来越美好,希望故乡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记得小学时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时, 能熟练地背诵诗词,也能懵懂地理解诗词的意思,如今能真正体味贺诗的内涵时,自己已经成了诗中人了。故乡在我眼中和心中已经变成了他乡,与我而言,是一种全然的陌生感,但是,故乡并不会消除掉,故乡依然还是按照它旧日的模样深深烙印在我内心的一隅。这种复杂的情感,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