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远红的头像

郑远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2
分享

大佛山

对穿心岩景区大佛山的记忆一直停留在远观、听说的层面,昨天在街上听说有许多抖音爱好者以及全国出名的无量子道长都是通过抖音网红昌哥的抖音直播来到大佛山打卡,一直想亲身体验大佛山的真实面目,便约了昌哥前去探访。

金秋十月阳光高照,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昌哥走进美丽的穿心岩景区,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浓郁清新的空气,追忆大佛山两千年文明历史的演变。

穿心岩如诗如画,万丈绝壁上的山崖凭空伸出一个貌似鹰嘴的崖,或许是这样的山形,成就了鹰子岩的出名;那个像“天眼”的穿洞就是“穿心岩”,浑然天成的景致让世人信服,以至于冠以“穿心岩”的名称从远古叫到现今;形似毛笔的山像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那就是现今的大佛山。

从山脚村民家到形似毛笔的半山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十米多宽的岩蹬,岩蹬上面是二百多米高呈九十度的悬崖,岩蹬下面是一百多米高的悬崖,寺庙建在大佛山的岩根,这里有一处巨大的岩屋,寺庙是依岩屋修建的九间石木结构的瓦房。如今的九间房屋破败不堪,周围杂草丛生,石墙局部倒塌,正堂神匾上“灵宵宝殿”四个大字,由于长年的烟熏火烤,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唯有寺庙一楼的正面,齐腰枋一下镶嵌着的六块石碑,文字若隐若现,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从现存的碑文上看,有三次大的修缮,最早是清嘉庆廿五年《同结善缘》、《万古流传》碑刻记载有筹款、捐物、出工的名单及品类,还有光绪廿七年《众修功德》和宣统三年两次筹款维修的名单和钱数。虽然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大佛寺终究还是被历史的演变蹂躏得遍体鳞伤,但是谁也不能抹杀它厚重的历史和存在的意义。

翻开历史的画卷有关大佛山的由来,首先的从佛教说起,据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记载中写到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相传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东汉年间,天下大乱,战事纷纷,群雄四起,从蜀地云游的和尚走到穿心岩,被这里的自然风景陶醉,加上外地战乱,而此处却安详静谧。此处常有白鸽飞到崖前的青树上面休憩,象征着此地吉祥和平,说明此地是一块传送佛法的宝地,在东汉建安十五年一座依山崖岩根的庙宇建成,取名“大佛寺”,于是形似手笔的大山从此被命名曰“大佛山”。千年古刹大佛寺成了巴邑地区不可多有的传佛宝地,虽然经历了好多次遭遇如今只有断亘残壁。但它总是护卫着一方平安,让前来打卡的人们净化灵魂善待万物生灵。

站在院坝坎上,听昌哥在直播间里正在解说那棵有故事的紫薇树,相传寺庙对门的龙池,是个出人才美女的地方,只是当地的姑娘成年大多与人私奔,而且多年不曾改变,在当时那个媒婆牵线搭桥的年代,长辈们觉得败坏名声,就请风水先生一看,原来是大佛寺的大门正对着龙池。经过风水先生与寺内主持沟通,一天晚上龙池那边派人在半夜子时来到寺庙的正堂前的院坝坎下,栽上一棵成年紫薇。第二天和尚起来,紫薇就青枝绿叶,含苞待放,看不见对面的龙池了。自此,当地的姑娘再也不跟着人家跑了,寺庙香客不断,香烟袅袅缭绕山腰,弥漫山谷。随着时代的变迁,那棵有故事的紫薇树只剩下长出木菌的老桩,老桩根部长出一棵红叶石蓝枝叶繁茂,上面挂满了红色的绸缎,向人们诉说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故事。

昌哥每次直播之前都在不断的学习,流传久远的大佛山碓窝是网友提问最多的,为了让网友通过一些佐证资料,更直观的了解碓窝的来龙去脉,把诗打印出来贴在石壁上。有诗为证:“神奇石碓碓神奇,半夜三更自来米,碗米一人能吃完,也能撑饱百人饥”。曾经这个石碓为一石两窝碓,一大一小,大的在后,用于舂米,小的在前,夜间自然来米。来的米约有一小碗,将一小碗米做成饭,一个人吃得完,一百个人也吃得饱。后来,有个和尚说,这样没有库存的米,不方便,就雇人把小碓窝扩大,结果是,碓窝大了,却不来米了。自此以后从大佛山流到下面的水越来越大,浇灌了百亩水田,加上老百姓辛勤的劳动,每年都是谷粒满仓,是盛产大米的好地方,故取名为白米溪。现在来打卡的人都只看见一个石碓窝,原来在人民公社搞农田基本建设,自治炸药时石匠用錾子劈开,一分为二,大的背到石洞里用于加工,小的则闲置在原处,碓窝边上还有明显劈过的痕迹。石碓窝的故事警醒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正道是沧桑。

大佛山是一本自然的历史教课书,需要时间去理解,看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品千年文化的历史内涵,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