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奕涵的头像

曾奕涵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03/24
分享

走近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文 / 曾奕涵

题记:他是太极拳特级大师,他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太极新理念的创始人,他是科学解密太极拳第一人;他是北大等名校的演讲嘉宾,他是央视和各省卫视的常客;他被美国同仁誉为“人体平衡的魔术师”,他曾凭一人之力大败日本武术代表团的车轮战;他是百战百胜的太极技击泰斗,他年逾古稀依然能一招制敌;他“生产”高手“专卖打药”,他像是邻家的老爷子,他是“太极闲人”张志俊。本文约二万三千字,分成:“一、走进央视-不让古人,二、太极新论-笑傲同侪,三、宗师风范-继往开来”三部分,全面深入地解读张志俊解密太极拳,多维度介绍了张志俊传奇的人生历程。

 张志俊演示照

现代社会人们为健身怡情首选太极拳,是因为其缓慢柔和的节律符合普罗大众。抚今追昔,太极拳它曾是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作为真正的格斗术,必然有其迅猛刚烈的一面;然而今天,太极拳被人为地割裂成“太极拳功夫”、“太极拳健身运动”与“太极体育竞技”三大块,这种举措,也反映了目前太极拳界的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现状。人们似乎更多是沉迷于太极哲学中蕴含的养身健身理念,更多的习练者追求的是它华美飘逸的风格,真正的实战精髓却极为罕见了。

一  走进央视 不让古人

在号称“无敌”的杨露禅之后,一百五十多年来,太极拳健身的发展突飞猛进,神州大地,到处可见“太极操”和“太极舞”,然而太极拳原本一招制敌的实战技巧,却似乎正在消失。人们不禁要问,当今世界,多达数亿的太极拳习练者之中,是否还有像“杨无敌”那样的“陈无敌”或“张无敌”呢?自从接触太极拳以来,我发现在现实中或在网上,有一个人总被拳友提起,他就是张志俊。拳友们常会提到张志俊提出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新理论,和他的那本叫《高手》的书;有拳友说,自号“太极闲人”的张志俊其实是当今的太极技击泰斗;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志俊在郑州曾凭一人之力大败日本武术代表团25人的车轮战;他还原了太极拳技击的属性,对擂时他总是一招制敌,神奇无比。对于张志俊的绝技,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他录制了四集解密太极拳的专题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这些信息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和关注。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张志俊的大名也许还不及那些热衷炒作的太极“大师”为人所知,因为现实中名气和实力往往并不成正比。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和《走近科学》等栏目先后播出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的四集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时,笔者还没有习练太极拳,当时也没有留意到这些纪录片。2017年,笔者在深圳图书馆听了张志俊先生以“探索阴阳世界,寻找太极本源”为主题的演讲后,才搜索观看了该纪录片。

且说, 当年央视和国家体育总局对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的实验,是一次调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组织了精锐的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拳术,展开了迄今最科学透彻详实的试验,虽然这只是一次尝试,但也解开了太极拳部分神秘的面纱。这次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实验中,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求证真正的太极拳;第二证明太极拳格斗的本质。

首先,实验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既能体现太极拳的技巧,又能让力量和技巧的作用一目了然,这就是太极技击中的一个基本动作拧手。1864年,初入京城的杨露禅,在瑞王府第一战就是以一招拧手瞬间结束了战斗,一百五十年后,张志俊也面临几位強大的对手展开一场实战。

这次对张志俊的一群挑战者,不管是在身高和体重上都是远远超过他的人,而且年龄也远比他年轻。比如第一个对手窦春旭,是学习形意和披挂拳多年的武术爱好者,年龄43,身高1.82米,体重96公斤,而张志俊年龄65,身高1.7米,体重74公斤。经测试在绝对力量方面,挑战者们也胜过张志俊很多,比方说窦春旭握力是70公斤,腕关节旋转力测试结果内旋力12牛·米,而张志俊只有54公斤和11牛·米;接下来的测试结果证明,无论是握力还是腕关节旋转力,张志俊都远小于其他的挑战者,这让现场的挑战者窦春旭、俞勇、李旭民、张国良等人无不充满了怀疑。

然而在接下来的实战中,不管是拧手还是单臂下压、童子拜佛、掰手腕或是盲打和一指摔等项目的比试,都让挑战者感到无比震惊,让现场主持测试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祥晨教授及他的团队感到非常意外;不管挑战者多大的力量,都被张志俊引进落空迷失了方向而被放倒,由于赢得太过漂亮太过轻松,这让现场的央视导演姚宇不相信眼前的实验,多年从事体育锻炼的他,看完第一个比试项目拧手,便决定加入现场挑战者的行列,姚宇年龄40岁,身高1.76米,体重94公斤,结果在拧手的瞬间同样被放倒在地。

被力量速度远不如自己的65岁的老人如此轻松地放倒,这让姚宇终日耿耿于怀。事后姚宇说,张志俊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地方还不在这种技术上,而是在于他对太极拳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上,这也是我拍这部影片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解密太极拳。所以,特地邀请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参与。再后来,通过一年的练习基本功,姚宇也可以单手拧过北京制片厂的大力士两个手了,这让他很兴奋,因为他终于成功地用自己亲身的感受印证了传说中的“中华武术”的确存在。

人们很难相信,在拧手的对抗中,张志俊微小的旋转手腕就决定了胜负;而这正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舍己从人,欲擒故纵,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对方不管多大的力量,都被张志俊引进落空迷失了方向。事后,李祥晨教授说,他是顺着对方的力,不会简单的硬碰硬,这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测试组发现,做拧手时张志俊做了三个动作,第一尽量拉开对方的关节,使对手的力臂变短,同时达到增大自己力臂的目的;第二他会用指头压对方形成侧向力,使对手力臂继续减小,并同时产生旋转;第三较强的柔韧性可在拉大对方肩距的时候,使对方的小关节处于反制状态(产生疼痛)。然后从手指关节开始,依次是指根、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形成一系列逐级反制,逐步增加对手被动代偿的弧度,最终形成动一发而牵全身的强大打击力,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以柔克刚”。张志俊先生说,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节节分家,然后才能节节贯穿,贯穿了才可以周身一家,才会一动无有不动。所以,你看着只动了一根手指,其实全身都动了,全身的缠丝劲都可以通过手指上的一个小圈来发出。这就是高手只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把人打倒或撞飞的秘密,把功夫说清楚了就没有那么神秘了。

其实柔不能克刚,柔是面对强力而游刃有余,是轻松化解的高超技巧,并非柔弱无骨,克刚则是用优势的旋转力,打击对手最薄弱的则面;这是练好相应基本功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柔这个概念。按张志俊先生的话说就是,柔是圆柔,是掤劲,不是软,不是丢,是在螺旋缠丝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拳的核心是“四两拨千斤”,是借力打力;力量速度是“武”,好比是“千斤”,而技巧招数是“术”,好比是“四两”,搏击中胜利的因素更多的取决于“术”;防守的时候是“四两拨千斤”,但攻击的时候立马就变成了“千斤打四两了”,正所谓柔起刚落。这些精髓懂了,才能明白太极拳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威力;明白了“四两拨千斤”字面上和字面背后的内容才有阴阳的概念,才明白太极。有道是:一阴九阳根头棒,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尤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唯有五阴五阳称妙手。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张志俊先生说,太极拳所有搏击的最高纲领就是“舍己从人”。我给你一个向前的力,你是不是要向后,我给你一个向后的力,你是不是向前,我给你左,你是不是向右,那就好办了。因为人本能就是要反抗。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分析,我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下压是不是,我欲先上,那我一上你就想下,那你不就下去了。

太极拳控制对方的方法,依靠的是准确的方向,而准确的方向,都是要通过“梢节领劲”,也就是在手指的带动下,才能顺利完成的。测试表明张志俊的快速爆发力远比慢速力量大,而其他选手则相反,说明张志俊的发力有独到之处,测试的绝对力量虽然都不如挑战的年轻人,但张志俊的力是均衡的;另外,张志俊腕关节摆动的角速度达1400度/秒,这一数据远超对手的手腕关节柔韧度和旋转速度;作为65岁的人来说,张志俊体前屈的柔韧性是优秀的,22.7cm这个数据,和这群年轻的挑战者比也是最优秀的;屈肘力、肩关节伸膝力、角速度体前屈,这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数据,显示了张志俊超越常人的力量均衡性和柔韧能力。这些数字的指标,给我们一个启示,较好的力量的均衡性和较好的柔韧性,为动作的完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几百年来,太极拳一直有一个传说: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技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这叫做盲打。所谓盲,就是蒙上眼睛,全凭听觉和触觉来分辨敌人进攻。在摄影棚里蒙上双眼的张志俊,完全看不到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量转变,但他依然轻松应对,有的测试者试图通过猛地改变用力方向,试图让张志俊失去平衡,但张志俊更是在瞬间做出反应,使对手在来不及更改方向时,就摔倒在地。张志俊说:听劲是太极拳人给他命的一个名称,好像是用耳朵听的,这是一种形容,真正的听劲是一种触觉反应。

听劲是太极拳独特而神明的技巧,测试组亲眼目睹了张志俊蒙眼盲打的精彩动作,接下来我们更想知道,他依靠手指听劲,是不是他的触觉更加灵敏,反应能力更強。在实战盲打的实验中,经测试张志俊平均反应速度为0.28秒,虽然比张国良等六个挑战者的反应速度好不了多少,但是作为65岁的人却比年轻人反应还快来看,也足于说明这一点很重要。

击打假人的实验,目的就是看看太极拳和其他拳手,攻击时谁更具有杀伤力。正像150多年前瑞王府的武士站在杨露禅面前一样,不比招式不比技巧,互击一拳,看谁最后矗立在擂台上,人们很难想象缓慢柔和的太极拳究竟能够蕴含怎样的爆发力?

假人模仿真实的人体,被击打后内部会产生三维空间的震荡,击打瞬间的冲击力会被仪器清晰地捕捉并记录,高速摄影则是记录被拳击打后在身体中的作用时间。

从测试数据看,张志俊先生的击打力量是最小的;但是三维加速度仪器记录的作用时间显示,张志俊2.27秒,他的儿子张鹏2.33秒,父子俩相差无几,但他们的作用时间却超出其他所有挑战者几乎一倍。数据证明太极拳力量最小速度最慢,作用的时间却最长,这震荡的效应就是击打的影响,也是内脏受损的程度,即是说作用时间越长,受损越大。为了证明这一点,现场北京大学工程力学院教授荣起国和李祥晨教授分别体验了被太极拳击打,他们说,感觉他来拳力量不大速度不快,但造成整个内脏的震动反应很特别,感觉内脏也在疼,并且持续时间很久。李祥晨教授被张鹏轻轻击打后,埋怨道:“哎哟!我的肚子痛死了,都叫你轻着点…..要我命了给我买份保险吧!”他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恢复过来。

在实战直拳互击中,击打的一瞬间,各肌肉块最大电压值的方差越大,说明同步性越差。数据显示,张国良的参与击打动作各肌肉肌电电压方差最高,为2362μV,而张志俊测试的八块肌肉同一时间的方差仅仅为368μV(击打假人时仅为122.6μV),同步协调性是方差最高者的六七倍。可见,张志俊先生所参与运动的肌肉均衡,协调性同步性高;这说明张志俊击打的瞬间肌肉不但是同时发力,而且参与肌肉发力大小比较均衡。李祥晨教授认为,击打肌肉链中各肌肉同步性高的发力方式,既能保护击打者核心区的稳定,提高击打者自身关节的安全;另一方面,这种同步调动整个身体肌肉同时发挥作用的方式,比仅仅一个拳头发力的打法,能够产生更大的动能。

虽然张志俊先生在以上的实验中都潇洒地放倒了对手,但作为旁观者来说,怀疑一直存在,如果面对专业训练的武术运动员,这种技巧是否还经受得住考验呢?为此,央视采访了几位曾和张志俊交手的专业的武林高手。

李朝金,国家一级武术拳师,武术六段。他曾任四川省武警总队武术队队长,曾经拿过多次冠军的他 ,初次听说张志俊在重庆开太极拳培训班,也抱着强烈的怀疑态度。李朝金说:“练陈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应该姓陈嘛怎么姓张呢?反正不可理解,我就想去看一看,当时心想,自己还是有功夫的,看到很多人都报名参加,有些不屑,怕碰上江湖骗子,于是想向这位太极拳大师验明正身,怎们说自己也是部队出来的,免得以后闹笑话,如果说是真东西咱们就不说了,就报名好好学,如果是假的,对不起,第一退学费,第二停止教拳,不能在咱们重庆行骗。”于是李朝金走进训练场,向张志俊展开了挑战,出乎意料的是李朝金这个多次拿奖的散打冠军,在和张志俊的第一次交手中,就被彻底击败。李朝金说:“他当时不知道我叫李朝金,在伸手的过程中,他就一个顺缠变成了逆缠,我就顶住,也不知道要松,他一拿我,我就一顶,本来是这样,他变方向,咔嚓,我坐地下去了,我也想不通,我怎么会倒。“从地上爬起的李朝金,内心的怀疑瞬间被击碎,从此心悦诚服,相信太极有高人,于1989年12月,成了张志俊的入室弟子,至今还在研习太极拳。

翟文胜,国家一级武术拳师,武术六段,河南驻马店市武协副主席。曾经练拳击和散打的他也是在和张志俊实战对练中,感受到太极的魅力。他说,开始不相信,也是领教过之后才相信的。这位在赛场上不断挑战的重量级拳手,在和张志俊交手之后,发现自己的拳击技巧根本派不上用场,像站在悬崖边或高楼边上一脚踩空了的感觉一样,连站都站不稳,失去重心后,任凭张志俊引来带去,像不倒翁,他因此从擂台上的搏击运动员,转变成了张志俊太极拳的入室弟子,而这一入门就是二三十年,直到今天,他还觉得太极拳有着很深的探究空间。另一个交过手的武术六段李毅,重庆某区一级检察官,当年和张志俊对练时有着和翟文胜类似的经历和感觉,目前他是重庆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通过对抗,测试组发现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在遵循着圆的切线在用力。实验数据证明太极拳不是靠力量体力取胜的拳法,发挥技巧是它最高无上的目的。以柔克刚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战略思想。它的力是一种张力,所有的力是向外膨胀,像张开的雨伞,两个圆相加之后形成的圆才是神奇完美的变化,这个无穷无尽的圆,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认识的圆,它所真正体现的是一种时时刻刻的动态变化,弧线切线变化,这一系列动态的运动,已远远超越了六个方向,并同时赋予了我们欣赏传统文化的崭新视角。这很难用现代竞技里用更快更高更强来解释中国传统武术中国太极拳。

数据勾画出中国传统武术,与众不同的系统哲学内涵。我们崇尚文明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卫格斗之技。李祥晨教授认为,张志俊力量最小体能最差,但他的技巧最高,而这最高的种技巧恰恰就是变化,他是在于学会圆通学会化解,他会转变会不断动态变化,这种哲学思想又指导这种技术,这种力量很强大,它的强大足以完成不可思议的以弱胜强,以及超越常人认知的以柔克刚。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这个圆,已不再是简单的图形。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晦涩的哲学命题,人类竟然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完美再现。

已经六十五岁的张志俊,仍然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把自己的全部,包括“顺逆缠、8字圈”等如此核心而实用的技术,甚至自身的一些弱点也展示在世人面前,如此气度与古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对于李祥晨教授说的:“数据证明太极拳力量最小速度最慢,作用的时间却最长……”这句话中说的“太极拳速度最慢”,其实不然,因为,测试的速度和实战中的速度是两码事,如果对方不动,单靠自身的伸缩是不快的。什么时候打击最快?张志俊先生说,你来我往的时候最快!像对开的火车,瞬间速度是几乎加倍的,实战中太极高手始终保持沉肩坠肘的姿势,肘定位出拳时只用挥动小臂即可,因此,他出击的路线更短,再通过出拳时的转腰,这不但同时避开了来拳的正面攻击,而且手臂也仿佛暴长了近尺,快慢瞬间逆转,后发先至;因此对手貌似更快速的出拳也没用,反而先被击中而倒地。

由于测试的局限性,所以测试组只能发现“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在遵循着圆的切线在用力”。很难发现,在实战中陈式太极拳还有缠丝劲,螺旋、杠杆的原理,并采取公转和自转相结合的独特方法,同时用松胯、胸腰折叠等方法去达到,这样能把周身的力量用到一起;使来力从向心力变为离心力,巧妙运用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化而走之,应而发之这些奥妙。太极拳在实战中,遵循运用的远远不止是圆的切线这么简单,沾上了,对手一次机会都没有。

张志俊先生说,他们之所以会摔倒,关键是因为他们在你身上沒有了支点,这好像是当一个人要栽倒时,想扶住一个椅子保持稳定,但他扶的时候,有一个人把椅子撤走;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很多招术,实际上都是由于力的斜面发生了改变,而使对方突然失去平衡。举个例子,礼拜天带小孩上公园去玩滑梯,小孩沿着一个斜面下去,这样很舒服;但如果滑梯中间突然断了,小孩滑到这儿就改变成自由落体了,一空便失去平衡,太极拳就是用这种斜面的改变引进落空。假定对手的攻击是圆,那么太极拳就应该是在这条切线方向用力,太极拳的理想攻击方向就是任何时刻都不会正面迎着对手的方向。

太极拳的实战技巧都离不开斜面原理,但太极拳也绝非只囊括了斜面,还有其他原理,都可以用来解释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张志俊先生用科学的方法,吿诉我们杠杆,螺旋,切线,斜面这四个省力的方法,这原理读过初中的人都可以理解。张志俊先生不但太极功夫出神入化,而且很善于讲出招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因为他一直在探寻太极拳神奇之处的理论依据。

二  太极新论 笑傲同侪

有拳友推荐说,有一本叫《高手》的书,是张志俊先生40多年的经验总结,按其简明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明师指导下,苦练一年必有小成,三年能有大成。该书是不可多得的太极真经,外面不易买到。几经周折笔者买到了《高手》一书,“真经”到手后,笔者瞬间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仿佛回到了中小学时代看武侠小说的颈儿。

《高手》以讲故事的方式描写回忆实录,该书生动详实地再现了:当年张志俊七下陈家沟学艺的曲折历程;与陈茂森的忘年之交、与授业恩师陈照奎七年学艺的感人往事、还写到了陈王廷创拳、杨露禅学艺、陈照丕打擂、师爷陈发科成为“北京太极第一人”的由来、太极五大流派的形成、及张志俊大半生大小百余战从无败绩的传奇等等。看着《高手》这本真实的武林志,让人不觉就梦游江湖了。该书的作者是央视导演姚宇和朱利尧整理的,姚宇跟进张志俊先生14个月,于是有了,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四、九、十频道先后播出张志俊先生的四集专题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

该书在故事中融入了拳理、拳法以及和各派拳师比武的实战感悟。对当前社会普遍认知较为“玄妙”模糊的中国太极功夫进行了严谨、清晰的解读,用精研自创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创新理论,和“螺旋、杠杆、切线”等物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知识,简单明了的阐释了如何科学练习中国传统的太极功夫。张志俊先生对太极拳实战技击、擒拿格斗和太极拳对生理健康的独到讲解,如同一把开启太极拳玄奥之门的钥匙,令人常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笔者发现,在陈瑜《回忆我的父亲陈照奎》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1974年,父亲带着我再次回到了陈家沟。当时和父亲学拳的有: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这四位后来号称四大天王)、陈德旺、陈素英、陈桂珍、陈春爱等。后又随父到了郑州,学拳的有:张志俊、张麒麟、张茂臻(这三位后来人称郑州三张)和马虹等。先后住过张志俊,海玉清,还有张茂臻家。”这段话和《高手》里的相关内容完全吻合,无形中佐证了张志俊的口述回忆录的真实性。

1946年3月张志俊生于河南焦作,幼年丧父,体弱多病,1968年本为保命去练拳,结果机缘巧合,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志俊于1974年,正式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陈照奎为师,得遇名师,念得真经。陈照奎是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的幼子,4岁随父赴京,七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后来成了最受人喜爱的太极拳名家。从1974年到1981年,陈照奎曾经8次南下郑州,其中7次在张志俊家中开班授拳或单独传艺,这里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主要教拳基地。张志俊从师七年,练功刻苦,悟性极佳,仅三年太极功夫即已大成,1975年便成为中原武林的“郑州三张”之首;他精于推手、散手、擒拿等实战招法,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传统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和教学方法,早已荣成中国特级太极拳大师。

张志俊与恩师陈照奎合影

1983年5月,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练心馆,由馆长宗家保勇亲率一个25人代表团访问河南郑州, 与17年前来时抱着取经的态度不同,声言要与太极高手切磋,不是表演,而是“交手”。 中国的太极拳在国际武术交流中,以表演居多,这让许多的日本人看不上眼,认为中国功夫不过是花拳绣腿。知道了日本人的意图之后,郑州市体委不敢怠慢,立即给张志俊发急电:“有一个外事活动需接待,速回。”当时,张志俊率河南代表队正在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就在这次比赛中,张志俊年仅16岁的儿子张鹏摘取太极拳、太极剑两块金牌。接到电报后,张志俊连夜赶回郑州。

这个练心馆是日本武术界第二大组织,当时有弟子5万余人,随队来访的有多位全日本空手道个人赛、团体赛冠军。第一个上来的大块头膀大腰圆,但张志俊得知对方是个三段选手,就没太放在心上。日方选手上来就是一记冲拳,张志俊接手一捋,对手往他身侧后踉跄了三步站住了,张志俊吃了一惊,以往与人比武总是一招制敌,三段功夫就这么厉害,后面的九段高手怎么打?容不得张志俊分神,说时迟那时快,日本选手一转身再次挥拳过来,张志俊先用劲一带,接着一捋对手的左臂,眼看对手就要趴下了,但对方弹起后还是没有倒下;待对方回头一跳再次上来,张志俊迅速调整状态沉着应战,迎上去右手搭上对手的拳,一个下採捋后,顺势一个迎面肘打在对方的前胸,将其击倒。这是张志俊与人交手打过最多回合的一次。第一个三段被击倒后,第二个三段带着护具上来了,对手一拳打过来,张志俊胸一含的同时一拳就把他重重的打倒在地了。

这次,张志俊奉命与日本代表团交手,除了第一个对手因为轻敌,用了三招把他打趴在地外,余下轮番上阵的对手逃之必擒,丢之必挨,进之则空,退之则发,无奈之极;仅一个照面,就被已经摸清对方路数的张志俊劈打推压干净利索地击败。宗家保勇碍于身份面子没有上,不得不连称:“张先生,很好!很好!” 后来才知道,一到三段是日本空手道的比赛段位,三段其实是最能打的,四段以上是为组织做贡献之后的荣誉段位。

中州大侠张志俊,凭一人之力大败日本代表团25人的车轮战,一时间成为武林佳话。其后,宗家保勇向张志俊连发四次邀请,请其到日本传艺均被婉拒;再后来,有不少日本武士慕名前来找张志俊先生学拳,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张志俊,却故意开出天价的学费来为难他们。张志俊说:”好东西就是贵的,爱学不学。人有时是应该狂一点的,特别是面对不喜欢吃敬酒的人;如果总是当谦谦君子,自己的功夫就得不到检验,也没人承认你的成果,实战是检验功夫的唯一标准。“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从1975年29岁时第一次和人交手,到1983年打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张志俊和所有师兄弟及前来“切磋”实为“踢馆”的各路知名或不知名的拳师较量,前后上百次,未尝败绩。且和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朋友或成为了他们的师父。笔者发现《高手》里提到的,在“碧沙岗”公园在大家的撺掇下,才敢跟张志俊再次试手的人,正是央视采访过的李朝金。那次他本以为抓住了“机口”,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处处受制,顾此失彼,头重脚轻,且惊乍连连,如临深渊,令人胆颤,采用任何招式都不能偷袭成功,更无法用力与之抗衡,结果接连三次被放倒,且右腕骨受伤留下一个鸽蛋大的永久的包。张志俊还原了太极拳一招制敌的技击灵魂。

张志俊认为,不管是谁发明的太极拳,初衷都是搏击,就是打人,就是保护自己;脱离了搏击,脱离了技击的核心,那就不叫拳,那就叫操;搏击是“阳”,健身和修身等其它方面是“阴”,阴盛阳衰不好,阳盛阴衰也不妙,不可偏废。太极拳任何一招一式都是有作用的,尤其是“功夫架”没有边角废料。选太极师父有个技巧,如果他往那一站,你双手抓他的手,他一个起手式能把你掤得跑出去,你就跟他学,他起不来说明他还不会太极;你要用实践来检验,不要管他是什么名家还是大师。练习太极拳最难最基本的是要做到“沉肩坠肘”,试看当今太极圈,公园里的老太太起肩抡大臂地练,一些大名鼎鼎的太极大师也这样练,因此,很多没见过真正太极拳的人,看不上这慢悠悠的太极拳;其实,只有解决了沉肩坠肘的问题功夫才能突飞猛进,技击时才会起作用,做不到顶多算是活动筋骨的太极操而已。

在1984年的时候,张志俊已经功夫大成,名满武林。但他反而有了一些困惑,比方说,他看到身边的人和以前的师兄弟们,甚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练太极拳的人,练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依然功夫平平,甚至枉费功夫,这些人很可怜,太极拳也很可怜,被人误解抱怨;假如有好的方法,能把太极拳的学习过程,让学员简单明了地弄明白,这些努力练功的人怎么会学不成呢?再说,张志俊虽然能做到一招制敌,但他很难说清楚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外人看来你即使赢了也是偶然的,侥幸的,这让张志俊不服气,也很不是滋味。在教学中,张志俊发现也很难把自己的绝技简明地讲解给学员;如果大家都是依样画葫芦跟着练,你一个把式他一个把式,莫衷一是,这样早晚都会把太极拳这个好东西给丢了。 

张志俊还想了很多,他想自己练成这一身功夫是不容易的,时代不同了,没有理由把它闷死在自己的肚子里;更何况他的恩师陈照奎,当年把陈家本来世代单传给掌门人的功夫架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及其他师兄弟,他更加要责无旁贷的发扬光大。每当想起陈照奎师父感叹他的父亲是一个好拳师但不是一个好教练的时候,张志俊都很揪心;他想,如果我不能把从师父那里继承的东西总结出来,不能科学完整地教给更多的人,这是多么令人不甘心不安心的事呵!

但是,自己又该从哪里去开始解密太极拳呢?张志俊突然想到,自己的恩师陈照奎,当年不但能让肢体语言将陈式太极拳演绎得出神入化,而且讲课原理明了,分解细腻,招式分明,学用结合。他很少讲到“内气”之类的,他讲的玄学,不懂的东西很少。也就是说陈式太极拳传到第十代又是一个里程碑,因为陈照奎宗师不仅把功夫架外传,而且已经有把太极拳用科学的方法说清楚的宏愿了。

因此,张志俊内心深处一直也有个宏愿,这就是一定要做个合格的太极拳老师,要让更多的人学到真正的最好的太极拳。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到。从此,张志俊走上了一条“批判性继承,创造性发展”的开拓之路。宗旨就是把太极拳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的方法去练。

张志俊在陈家沟与同门陈正雷等祭拜恩师

从1984年开始,张志俊急流勇退,谢绝了所有社会活动,包括辞去了体委的活儿,裁判等工作都不干了,跟自己较上了劲,闭关潜心研究太极拳理,这让很多武林同道及弟子们都不理解。但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张志俊自己心里清楚,他闭关不是隐居,是为了更好的重出江湖,能更好地传播太极拳,让更多的人学得会,用得好!张志俊说,太极拳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胜负,而是向更广范围的推广,我想我的老师陈照奎的愿望也在于此。

在研究太极拳理的过程中,张志俊发现在宏观上,前辈太极人的理论已经不可超越,以王宗岳为代表的太极宏观理论对太极拳的总体把控已经非常到位。于是他转而在微观上寻找突破,到2000年,一共16年,每年,每两年让张志俊研究出一个字,最后才得出“梢节领劲,两头倦曲”这提纲挈领的八个字。所谓“梢节领劲,两头倦曲”,就是两梢节领劲(手、脚),两中节定位(肘、膝),两根节放松(肩、胯),以及“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一动脚先领,脚领膝要掤”等为行为准则。这一理论打破了太极拳传统习练方法,同时还能用螺旋、杠杆、切线、斜面等物理原理来解释。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直观化、科学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大大缩短了“功夫”的获得周期。这是让张志俊引以为豪的成果。

在张志俊淡出江湖的16年,江湖上一直还有他的传说;他的关于太极拳拳理、拳技、拳法的论文,也陆续出现在《武林》、《武魂》、《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和港澳武术杂志上。

张志俊在接受赠画祝贺

这“梢节领劲,两头倦曲”的太极新理念,对太极拳习练者来说简直就是振聋发聩。张志俊说,现在有关太极拳的文章大都是千篇一律、陈陈相因,闪光的、新颖的观点很难看到。如果我们今天还延续过去的理论,照搬、照抄古拳谱,不用现代的科学理论研究、指导太极拳,太极拳就不可能发展。太极拳老师一直讲要以腰为轴,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劲由后面向前面推进,这在搏击当中是有很大问题的,我用几十年时间研究梢节领劲,就是用手梢和脚梢来领劲,进行运动,只有梢节领劲,你的力量转换才能来得更便捷,身法才能更灵活。所谓“高手”,说的就是“手”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没人说是“武林高腰”的吧?其实其他运动也是梢节领劲的,比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练习者,应该通过一步一步地练习,不断地在矛盾中体会矛盾,在阴阳中寻觅太极,不断获取,也不断舍弃。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也是非常快乐的。最痛苦的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破掉我执。

张志俊先生潜心研究拳理拳法的过程,并不比当年刻苦练拳轻松。张志俊先生的一段话,也许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他研究探索新理论的艰辛过程,他说:“武术和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文化可以自学,假如字不认识可以查字典,词不理解可以查辞海,甚至字典和辞海查不到的时候还可以问学问高的人,文化人还有好为人师的优点。而武术就完全不同了,一方面有高深功夫的人,一般都不会和你全说,都会有所保留,再说,传统武术中有真知的老师父,往往还受到文化知识的束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缜密的理论。同时武功的真谛这类东西也没有资料可查,字典和辞海也绝不会有。”很难想象一个只上过七年学的人,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艰辛,去完成高学历的武术家都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的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双突破,双创新。

2001年8月,应国际武联副主席、泛美武术联合会主席、美国武术联合会主席吴庭贵邀请,张志俊赴美参加了在佛罗里达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武术锦标赛,被大会邀请作为名家表演并作了学术报告,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因为其他所有的大师一上来讲的都是内功、内气、内劲、丹田内转之类的。这“四内”看不见、摸不着,很多太极拳的同仁,练了数十年太极拳,什么是内功都还没搞明白,讲内功,讲阴阳八卦,老外自然听不明白了。而张志俊讲太极拳讲的是螺旋、杠杆、和切线等科学原理,说支点、力臂这些非常简单明了,老外全听懂了,所以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美国太极拳总会后来又邀请张志俊多次到纽约、洛杉矶、马萨诸塞、马里兰、康涅狄格、伊利诺伊等地讲学。大家喜欢听张志俊讲课,是因为他讲明白了太极拳的道理,他用简单的科学原理验证了太极拳的古理论。美国的武术同行说,张先生揭开了陈式太极拳神秘的面纱,展示了四两拔千斤的神韵,他引进落空,舍已从人的精湛技艺出神入化“以真乱假”,让武术同仁震撼。堪称“人体平衡的魔术师”。美国的太极拳杂志对张志俊进行了专访,认为他的理论非常有新意,有科学依据。

张志俊先生讲解太极要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绝不会以玄解玄。在深圳图书馆的大师公开课上,先生回答太极拳应该是快好还是慢好时,笔者听到他说:“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快慢相间,刚柔并济。”不过先生又强调,初学太极拳的人的快,那是假快,因为还没有掌握其中的要领,不是熟能生巧的那种快,只是形式上的快。什么叫裆走下弧线?就是走锅底形;先生还说“人生无处不太极”?你看,经常洗衣服的女人比偶尔洗衣服的男人省力,因为女人的动作基本就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状态,而大老爷们是抡起大臂在洗,不费力才怪;母亲抱小孩是“沉肩坠肘”带掤劲还腋下空,既省力小孩又舒服;父亲们则是架肩或卸肩,吃力不讨好!平时上班族敲键盘的姿势,也是“沉肩坠肘”、“梢节领劲”(手指在敲)“两头卷曲”的,这样才不会那么容易疲劳。

张志俊先生在深圳图书馆演讲现场

提到“开合”,张志俊说,就是螺旋缠丝劲的转换形式,是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还指通过“关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拳论亦云:“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这正是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这些理论说说就几句,却是练武者获取真金白银的宝贵经验。陈照奎宗师亦有云:“拳法千言万语不能尽其妙。其实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开合’二字而已。”

对于太极拳的“浑圆力”,很多所谓的大师会解说成是“内功”,而张志俊却说,这是浑圆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具有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向都同时有的立体的圆运动,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在陈式太极拳中,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的八门劲别,和通臂劲、对称劲,加上中间的“胸腰运化”,下肢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即为“浑圆劲”。浑圆的力对方就不知你要往哪去,你若是直线对方就能看得很清楚。真正的太极拳,就应该有六个方向的力,像膨胀的球,不是六个方向的力,它就会失灵,不好使不管用。太极拳非圆即弧,这是我们要练成时刻都有的本能。

太极拳之所以生生不息,因为历代的太极拳名家都对他的发展功不可没。每一个代表人物,每一个新的太极门派创立,都是太极拳发展创新的里程碑。比如,陈、杨、吴、武、孙式和赵堡架等。我们没有理由说太极拳的发展已经尽善尽美,换句话说,我们当代太极拳爱好者都应该具有发展创新太极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年,我已经年逾古稀,略微焦急的心满是期待,我必须要尽快地把我继承和总结的东西给大家推出来,尽可能地用我所验证过的方法推广太极拳。张志俊先生如是说。

这些年,张志俊先生极力用科学的方法来破解太极拳的秘密,并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手。

三  宗师风范 继往开来

据了解,每年的五一、十一,张志俊与儿子张鹏,都会在郑州老本营开设培训班;主要是为他们的弟子集中训练,现场拆拳,每个弟子都可以现场提出自己的问题,教拳拆拳都是临场发挥现场直播,没有提前设计,先生把他们当作未来复兴太极拳的种子,现场示范先生还专门捡“重量级”(100公斤左右)的,武术功底好的人来试手;找张志俊学艺的人,大都是带艺投师的。纯粹没有练过这样或那样拳脚的人很少,他们好些都是散打、摔跤、形意、八卦等功夫的高手,从各种渠道得知中原有一座太极高山后,带着“朝圣”的心态去求艺。

张志俊先生的弟子里,有各界的人士。原本身份有的是各地公、检、法的一把手,有的是新闻媒体、文化文艺界的文人雅士,有的是各行各业的高级白领或老总等等。先生著名的弟子有前文提到的李朝金等人外;还有国际武联委员、亚武联委员、澳门武术总会副主席、澳门陈式太极拳健身会会长李文钦中国武术八段,李文钦早年在陈家沟偶遇张志俊先生之后,便因佩服其实战技击而跟随其学太极拳;还有多次获国际国内太极拳大会一等奖的翟文胜、孙长海、郭运海、杨立新、张春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原本称雄一方罕逢敌手的武林高手,曾经都从怀疑想挑战到佩服,最后又殊途同归拜在了张志俊先生的门下。

桃李满天下的张志俊最得意的传入,应该是他的儿子张鹏了。张鹏少年时期即多次参加省、市级武术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后入选河南省武术队,1982—1983年,两年间共获得金牌13枚,其中1983年5月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摘取太极拳、太极剑两块金牌;此后共获得各类金牌20余枚。引起国内武术界瞩目,各种新闻媒体竟相报道。在武林中,特别擅长太极推手、散手、擒拿等技法的张鹏有“过山猛虎”之誉。1998年,张鹏被“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评为“太极大师”。张鹏演练的太极套路,劲路清晰,自然流淌而又大气磅礴。2016年冬,笔者在深圳亲睹了张鹏演练的太极“功夫架”,但见他:两脚定乾坤,双臂涌风云。手舞八卦圆,脚踏五行方。静若处子,猛若蛟龙。

有拳友说,没有参加过张志俊先生的培训课会后悔,听了也后悔,后悔没有听前面相关的培训,这国宝级的太极实战泰斗已经年逾古稀,他的培训课是上一次少一次了,值得珍惜。笔者作为业余武术发烧友,今年元旦假期,报名参加了张志俊先生在深圳举办的第五届太极功夫高级培训班,此前,笔者虽然在现场听过张志俊先生的公开课,也一起共进过晚餐,但那都是人数众多,难于交流的场合。而这一次是他整整三天的培训,想到可以和传说中的太极拳技击泰斗零距离接触,甚至可以亲眼或亲自体验他一招制敌的神乎其技,作为曾经有过功夫梦的人,心中都难免有些兴奋和期待。

本期的高级培训班,主要教授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别名小架、功夫架)的第三段,即从第31招云手到第44招掩手肱捶,本段的主要内容属于独立支撑训练。第一天的培训课刚开始不久,张志俊先生便开宗明义:本门与其它太极的要求不一样,以“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为灵魂;以肘膝为圆心,小臂小腿为半径的圆弧运动为行动纲领;以“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一动脚先领,脚领膝要掤”为行为准则。如果离开了这些,练很多年也不会有功夫,可能能够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是也可能会把膝盖练坏。

接下来张志俊先生说,被称作第三次科学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计算机,其二进制的基本算符0与1的原理,估计源于我们的群经之首《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前二部已经失传)里的《周易》,因为广大精微,包罗万象的《周易》本身就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同样,虽然《周易》没有直接提出阴阳与太极的概念,但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里讲到了阴阳与太极。二进制0与1是计算机强大功能的基本元素,阴阳也是变化无穷的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顺、逆缠是一对阴阳,开与合也是一对阴阳;轻重是一对阴阳,虚实也是一对阴阳。阴阳的最原始的记录方法也是0、1;所谓大道至简。

从有阴阳学说开始,太极拳孕育了几千年,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的文化综合消化,融会贯通之后,终于在三四百年前产生了太极拳这个好东西,太极拳是通过你的运动轨迹来体现矛盾和谐统一的一种拳术,这种矛盾也叫阴阳。我在美国作报告时说,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我们的太极拳很了不起,每一招一式都是文化,都是哲学。

让笔者意外的是,看似行云流水般飘逸的云手里,竟暗含着许多擒打的奥妙,这一招有多个顺、逆缠,轻沉兼备,虚实分明,比如起步左脚外铲时为虚,重心在右;随着裆走下弧重心左移,左手顺缠挖升;右脚向后划小弧向左脚右侧收,右手逆缠沉按;右脚收于左脚右侧,虚步点地,同时右手顺缠挖至身体中线,掌心朝左,手指朝左下45度角……动似车轮。动作学完,先生又以对手抓住我方两腕如何解脱为例,比较走手与走肩的根本区别,让学员既有感性认知,也有理性认知。所谓学拳先明理,不能只学这个招,明理了就按这个方法训练,也就是找到了捷径。

张志俊先生鼓励大家说,他云手练了八个月,才在一次挑水的过程中,一边走一边比划,终于悟到了什么回事,手脚的动作才开始协调,这么短的时间大家就基本学会了,不错!不错!事实上,当年在陈照奎老师的精心传授下,张志俊进步神速,无论是技艺,还是对太极拳的理解,他都有很大的提高。第一年,解决了擒拿问题;第二年,在推手中基本达到了闪展腾挪、惊弹脆快的程度;第三年,就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了。每年进一大步,非常神速,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

每讲一招的实战用法,张志俊先生都会找学员现场拆招,让每个人都知道每一招的攻防含义。先生说,所谓“一招制敌”,其实这一招就是暗藏在平时练习的招数里,每一招其实都有一招制敌的功效,只是实战时看能用上那一招而已。张志俊先生找人试手时,还会向台下所有人说,你们谁都可以上来试手,我教拳是来真的。只见先生一接手就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想让你往那边倒就往那边倒,连左右脚的落点都在他的把控之中,让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瞻之在左,忽焉在右变化莫测。亲眼看到张志俊先生年逾古稀依然可以打人如挂画,真是匪夷所思。

第一天的培训笔者想亲自体验却没敢上去,因为怕在台上被他摔得太过难看,甚至骨折受伤什么的。再说,据笔者所知,武术功底比笔者好得多的人都被他像逗三岁小孩一样毫无还手之力,不过,没有亲自试试,又好像心有不甘,因此在第二天的课后体验了一把。话说,那天我双手刚抓住先生的右小臂,心念方动,看你怎么摔我……结果眼前一黑,电光火石间人就失去重心往右前方扑倒了,那感觉就像是扬子江心翻船,万丈深渊失足;说是“秒杀”都形容慢了。只听见旁边的人说,都没看他怎么动呢!难道这就是太极的最高境界?从大圆到小圆,最后到无圆。过后,笔者找张志俊先生的入室弟子“张志俊太极拳深圳学院”的院长陈东展先生试手,搭手的瞬间笔者同样失去平衡。亲历了被放倒之后,笔者反而心里踏实了,心想:张志俊先生一招制敌的绝技果然名不虚传,酝酿多时的,有关解读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的文章可以写了。

人们常说“以假乱真”,但张志俊先生一招制敌的功夫太过不可思议,太过轻松潇洒,让人觉得“以真乱假”,就是说,看在眼里是真的,但是你不一定信。别说旁人不信,只要是第一次在台下看他演示的人眼见了还惊疑不定;直到自己试了手,实实在在地挨上了,才酸爽地相信,哦!这不是眼花不是配合。即便如此,你又还未必理解,只有自己也初步学会了这些技能之后才会真的相信,笔者也是通过练习梢节领劲和肘定位之后,能使用拧手和单臂下压这些技能“秒杀”普通人了,才相信这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至此,对“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定乾坤”这一句话字面外的含义才有了真正的体会。张志俊先生说,入门之初我看老师(陈照奎)与别人推手时,也曾经觉得是假的。一个200斤的大个子怎么会那样轻松地被他发出去呢?武术最精妙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你要亲自去体会去感受。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先生叫大家眼睛要看着行拳的方向,要有精气神,他一边说一边往讲台的后方退,还装着怕怕的样子说,你们都看过来,威胁我呀!太极拳要求神形兼备,形的根在神,形是神的外部反映;如果只有形而没有神,是花架子;有神了,形一定不会走样,既有了美感也有了韵味;比如套路动作中的六封四闭定势,两手合心形于右膝盖上,逆缠向前向上按出。如果两食指或两拇指合不拢,必然是卸肩或者耸肩,违背了本门的原则,丧失了攻防的实质,所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强调沉肩坠肘时先生又说,你看包公出来的时候都是渡着方步沉肩坠肘的,曹操出来时才是架肩的,跳芭蕾舞也是这样舒展的,关公夜读《春秋》时的动作也是沉肩坠肘,两头卷曲的,先生边说边模仿,惟妙惟肖;提到“松活弹抖”这个发力时,先生说,有的人形容为打了一个颤,而文人却形容为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先生妙语连珠令人忍俊不禁。

张志俊先生说,梢节指的就是处于前端的这一节,两头卷曲指的是有关的地方向中间收,手脚同时收的时候,两头卷曲就一个力,而且离对手近,几乎是贴身发力,因此比对手快。“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就像建筑工地上的挖土机,与我们的手一样也分三节;先伸长大臂和小臂,然后向下挖起泥土;在送到运载汽车上方的过程中,它并没有再伸长大臂,而是像我们沉肩坠肘一样,中节向下向前向外乍开,在到达运载车辆上方时才“撒手”,这样才能更省力。本门的两大法宝是顺缠、逆缠。前辈宗师陈鑫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太极拳,缠法也”。可见,因为有这个“缠”,才成其为太极拳。顺缠最大的特点是挖,像是盛粥,想吃稠些就必须向下挖;逆缠最大的特点是按,向目标方向按,像大拇指按图钉一样。

先生还说,跟我练拳学会摔倒人不难,关键是要学会轻松漂亮地摔倒人,要达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境界才够潇洒。知道离做到有一道鸿沟,有些人很快过去了,有些人望沟兴叹,停滞不前。饭只能一口一口的吃,拳必须一招一招的练,聪明人也得用笨方法不断重复练,才能得到打开殿堂的钥匙。交了钱就要学到东西,没有基础的也可以有收获,有基础的便可以获得更多。

太极拳其实是懒惰拳,在交手的时候不会多用一分力,这是因为练功的时候需要拼命用力练。要成为高手主要有四个条件:明师指点、刻苦、天赋、名门大派。有明师的指点,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修正每一个错误,不走弯路快速领悟每一个技巧和要点;正确的方法也必须通过不懈的刻苦训练才有大成;天赋也非常重要,即是我们常说的是不是哪块料;身在名门大派成为高手的概率高。

据说,有一年张志俊先生在澳门与李文钦谈拳,用了一招“饿虎扑食”将一大块头学生摔倒,李文钦没有搞清楚,要求再来一次。因为对方有了防备,先生还是用原来的招,但是加上了变速,这次这个学生被摔得更脆,他从地上爬起来双眼上翻盯着张志俊问:“老师,这是不是内功?”先生道:“这不是内功,这是技巧,如果说是内功,就是装神弄鬼了。任何人经过苦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后,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其实,被擒拿的人,被轻易带来引去,甚至前后翻滚,不是对方有意配合,也不是因为被内功牵引,而是因为他的手指或手的其它关节被反关节了,因为剧痛,本能的保护自己,只好按着反反关节的方向运动,不然就容易受伤甚至骨折。实战派都很少谈气,谈气的为的还是神秘感。

张志俊与同门陈小旺在海南三亚

最近,张志俊先生在海南三亚参加第三届世界太极文化节期间,遇见一位刚从部队退役的小伙,身高1.91米,体重121公斤,他家里人叫他和先生试手,结果他抓住张志俊双臂的瞬间就被放倒,不服再来,不过是重复“接手即扑”;他岳父说你这冠军干嘛不用力呀,他说我用了但没用,只能按他引导的方向倒。张志俊先生说,对方虽然高大有力,但也没用,因为不能驾驭的力不是你的力,只有梢节领劲你能驾驭的力,才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练太极拳就是锻炼自己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实践证明将自己进攻的力点直接用到对方的重心线上是最为有效的。笔者估计,当年发科公在北京,能把体重超过100公斤的李剑华发出数尺撞在墙上,想来也是这个道理了。

元旦这天,趁共进午餐之机,我们几个人和张志俊先生聊了一个多小时,先生非常健谈,知识面很广,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先生像李嘉诚学历不高,但读书很多阅历丰富;因此,先生说话风趣幽默而又富有哲理。据说,张志俊先生有个徒弟,入门30多年了,每次郑州有培训课,他都会去,先生叫他别去了,你已经学得很好了,年纪也不轻了,还要不少差旅费的。那徒弟却说,我觉得值,每次都有收获,听老师您的课是一大享受。

交谈过程中,我提了几个《高手》里的话题。比方说,张志俊先生年轻时读12本繁体版的线装书《石头记》,从看第二遍开始,他查着字典又看了二遍,那时先生怀疑曹雪芹是真懂太极拳的,因为他书里有句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先生解释说,没错!太极拳就是假的里面有真的,真的里面有假的,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真假是互孕的。高明的武术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东西,总是在常人的意料之外,这也是很难自学的原因了;反关节就是个典型的逆向思维,两手先向外走离心力,然后再走向心力,这样可以把对方拿坏,既要有逆向思维的能力,还要有逆逆向思维,这也是一对阴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内化了,你就真的是高手了;秘笈也就是死理一类的东西,学生不能认死理。每个人看书的侧重点不同,收获也不同。

笔者还提到先生说,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笈共有两种,一种是代表正派武功的《九阳真经》,另一种是代表邪派武功的《葵花宝典》。而《九阳真经》功法其实就是太极拳理,其拳理片段是:“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行于手指,总须完整一气(不就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呼翕九阳,抱一合元,可名九阳神功。“这分明就是太极拳理嘛!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先生接着说,其实在金庸武侠小说里,使用起来最像太极拳的功夫就是,阳顶天和张无忌练的“乾坤大挪移”了。

有学员问,《高手》一书里有一个情节“手指一勾人就倒”这是为什么?先生说如果我跟你说,这是丹田内功,以内推外,你一定相信!但我从来不讲丹田,这就是通臂劲,双分、双合劲作用的结果;只有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才可以打出如通臂劲、对称劲、双分、双合等劲别,这些劲别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提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手指一勾其实就是加了一个圈,有了这个圈对方就下去了,圈就是圆弧运动,有了圆弧运动你就如虎添翼,可以把劲的功效番好多倍,这就是太极拳的奥妙。现实中,真正的功夫就是一招制敌,所谓“大战三百回合”,华山论剑打“七天七夜”之类的,只不过是小说家言。

下午的培训课上,张志俊先生说,有次在重庆教拳,我把人发到了丈外,被发的人又正好撞到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便直跌出去,好在有栏杆才没有掉进长江。便有人传我可以丈外打人,还能隔山打牛。因此,重庆三大武馆的八大金刚找上门来兴师问罪,想打群架。我跟他们说,这怎么可能?!读过初中物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接触的情况下这要多强大的空气密度才能发人?这要多少吨TNT炸药的爆炸才能有这样的威力?你以为是原子弹吗?这你也相信?相信的人只能怪自己脑子进了水。丈外打人是不可能的,发人于丈外是可以的;但也不是每次都行,这有一定的巧合。所谓下棋千古无同局,劲也是千古无同局。要比武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后来这些来踢馆的人,都成了张志俊的好朋友,每次的培训,他们都会去捧场。

先生务实的风格是跟陈照奎宗师一脉相承的,陈瑜在《回忆我的父亲陈照奎》一文中有类似的描写:“因为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其中有很大的距离。父亲对待武术,历来是实事求是,即不夸大,也不缩小。有人传说他会轻功,他说,轻功我是学过,但并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么玄,腿上绑铁瓦,挖坑往上跳,跑木板上墙,扒房檐上房,滚胯翻墙是可能的。但练百步穿杨,隔空取物,是练不成的。贴墙挂画,是在墙角旮旯,平面根本挂不上。身体不接触,意念打人更不可能”?陈照奎还说:“拳不练够一定遍数,不吃大苦,是领悟不了其中的奥妙的。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机自现。拳打十万遍,大乘境界。”张志俊先生强调:重复练拳是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

且说,网上流传诸如,一个人站在那里20个人推不动的视频,笔者觉得,这其实是虚张声势而已,因为人数再多,能真正作用在那个人身上的力量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几百斤的推力,或者说这推力最多是第一个推的人双臂能承受的力量的极限;20人的推力并不能简单的叠加,不然,第一个推的人不也能承受后面19个人的力量了么?每人按100斤推力算的话,不也有1900斤了?如此类推......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其实站那被推的人受不了的时候,他可以轻松破坏第一个推的人的平衡,接着便是哗啦啦倒下一片,好不壮观。当然了,不可否认被推的人也是有功夫的,但远不是吃瓜观众想象的那样神奇。

培训的第三天下午,先生提到最近出了个“马大侠”把李连杰、吴京和甄子丹等人都打败了,这《功守道》本是为了把太极拳项目推向奥运的,但好像反响不是很强烈。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这也许正如李连杰先生所说:中国武术一直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很悲哀。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却推广不出去,因为始终是武术人在做武术事,专业人士或许在学术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能力,但他们毕竟不是社会运营的高手,也不是策划高手、不是宣传高手。传播推广武术需要拥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武术院宏观的技术指导,企业家的资金投入,媒体的互动支持……40年过去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解释武术。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武术太过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所以才很难向世界推广;就跟庞大的中餐体系却没有像意大利一个披萨、美国一个汉堡成为世界文化一样的道理。内容庞大的武术中应该有它的一个生命体,可以找出来,去创造一个辉煌,太极拳就是概念强烈的中国符号,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文明。可以尝试把中国的太极思想抽出来,作为独立发展的课题。

美国人最近做了一个统计,三千人练瑜伽、三千人练太极拳,经过一年后检验,发现太极拳对慢性疾病、止痛、失眠的效果好过瑜伽,所以美国甚至目前考虑立法推广太极拳。李连杰透露,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家,比如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要求公司七千人必须练太极;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已经在北京的六星级酒店建立了太极拳馆;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也已经在他六星级酒店的顶楼开设了两层的太极院……未来五年到八年,中国企业家准备在东京、巴黎、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建立太极高端俱乐部,影响当地的精英政要学太极拳。中国企业家已经开始行动了,目前已经开始进行资源整合。如果有三亿到五亿登记在册的人群在练习太极拳,拥有男女公平的竞赛体系,有足够的收视率、足够的赞助费,我想到那时就不是我们争取进奥运,而是奥运希望我们进。

养生太极已深入人心,但实战太极现在被一些人玩坏了;实战太极现在需要一些真正的大牛人物整理研究,宣传的时候也需注明是实战太极还是养生太极!笔者期待,哪天武学奇才李连杰先生也邀请太极实战泰斗张志俊先生强强联合,共同弘扬国粹。太极拳本来就不是某家某姓的,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共同的智慧结晶,始于武当张三丰及弟子王宗岳和再传弟子将发,其后经过陈王庭和陈家沟历代宗师的发展和丰富,再经过杨露禅、武禹襄、吴全佑、孙禄堂等名家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当今的陈、杨、武、吴、孙式和赵堡架等六大流派。太极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相信传统武术界,能摒弃门户之见,和衷共济把国粹发扬光大。

本次培训的最后一招“掩手肱捶”是刚猛的招数,这一招在第一、二段里都出现过,但听了张志俊先生原汁原味的讲解之后,我才明白仅挥大臂出拳貌似迅猛,其实是错的,不算太极拳;右手击打时,顾名思义不可明火执仗,还应该注意肘定位击出,像割麦子的镰刀一样收回,左手的对拉也要配合到位,身向左转,左手为“指导手”,左手领劲左肘后击与右拳形成通臂劲,右手为“打击手”,右拳引领周身拧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发劲,整体效果是否刚、猛、冷、脆不在于右拳发力的效果,而在于左手指导得如何。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后手的崩拉才能带动前手的弹射。这样打出的拳才更有杀伤力。

在培训课上,张志俊先生把每一招一式的要点及实战用法都讲得清清楚楚。每一个用法都有理论依据,比方说是杠杆,或是切线,还是螺旋,抑或是顺、逆缠等;力求让每个学员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学得会,做得到。先生讲课,旁伸博引而又接地气,妙趣横生而又观点深刻;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精髓,大师中的大师就应该是这样。参加了张志俊先生的培训班后,让人有一种触摸到了真实的武林,圆了功夫梦的感觉。对“梢节领劲入妙境,两头卷曲定乾坤”这一句话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张志俊先生认为,我们中华武术大体可分四品:优美管用的是极品;不太好看但管用的是上品;好看不管用的是下品;不好看又不管用的是次品。太极拳无疑就是既好看又管用的极品了。太极拳是至高无上的搏击术,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搏击术,因为它里边有那么厚重的文化底蕴,有我们传统最精华的思想。是中国武术皇冠上的钻石,是国宝中的国宝,我们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把这个拳的理法记录下来,把这个拳的真谛探索出来,这是我们太极人当下应该做的。张志俊先生传承国粹,弘扬精武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多年来,张志俊先生一直以开明、开放的态度,致力于中国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倡导求真、求实,崇尚科学,尊重客观实际。在继承、发扬传统武学和创新武学理念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多次代表国家武术界远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武学交流中也享有盛誉。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卫视都曾多次邀请张志俊先生,录制诸如《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和《太极闲人张志俊》等专题片,来普及讲解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和拳理拳论;2014年4月26日,曾受邀在北京大学讲学,得到了北大高端项目培训中心的高度肯定。张志俊先生被誉为“科学解密太极拳第一人”。

陈照奎宗师把世代单传给掌门人的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功夫架),传给了“陈家沟四杰”,还传给了“郑州三张”和马虹等人,并因此走向世界。可谓:先有老架传天下,后来新架定乾坤。而张志俊先生不但继承了一代宗师陈照奎的太极绝学,而且秉承了他的博大胸襟。他提出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新理论,让那些很玄的太极学说,成为科学化、直观化的可以落地的具体方法,使太极拳练习者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可以大大缩短“功夫”的获得周期;因为有了科学规范的“标准”,所以可以被广大习练者快速复制成功;因此,这一新理论被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奉为圭皋。

自号“太极闲人”的张志俊,他的太极功夫早已经到了阶及神明“以真乱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最高境界。继陈、杨、吴、武、孙、赵堡架等六大流派之后,或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大流派叫“张式”太极拳。对此,张三丰应该不会再对张志俊有意见了吧(先生在武当山曾摔过一跤,他戏称张三丰对他有意见)?百战百胜的张志俊,堪称“张无敌”。是当代太极拳的技击泰斗,一代宗师。可以预见,张志俊科学解密太极拳的成就,会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这次的培训,在太极网开通了直播,每天都有3-5万的人次浏览。对此,张志俊先生说:“这样很好!对于太极拳,我已经得到了,我也希望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得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此胸襟令人佩服!

不是闲人闲不住,闲人不是等闲人。下面笔者姑且改填一首宋词结束本篇:

太极薪火,传千秋、中有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真妙悟,载入拳史一页。舍己从人,笑谈开合,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妙处难与君说。

修炼真经多年,师徒相照,肝胆皆冰雪。闲人不计世路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太极闲人张志俊》

太极闲人在弄潮

笔者与张志俊先生合影

                                曾奕涵  2019-3于深圳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太极薪火,传千秋、中有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真妙悟,载入拳史一页。舍己从人,笑谈开合,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妙处难与君说。 修炼真经多年,师徒相照,肝胆皆冰雪。闲人不计世路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太极闲人张志俊》

曾奕涵   2019-03-26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