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奕涵的头像

曾奕涵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6/13
分享

孟浩然的另类人生

他是李白的偶像也是他的媒人,是王维倾慕的大哥,却因王昌龄而死。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是孟子的33世孙。他是富二代也是官三代,从小生活优渥。从他的《春晓》诗里可以看出,这看似描写田园生活的闲适,实则是他隐形的“炫富”。你想啊,一个年轻人睡到自然醒,还不慌不忙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鸟叫,懒洋洋地寻思:“哎,夜里那场风雨,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花啊。”这要不是家里有矿的公子哥,能这么悠闲自在的睡懒觉吗?早就一手攥着面包,一手拎着豆浆,赶路上班打卡去了,对吧?

家里不差钱,孟浩然有了任性的资本,也有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元706年,18岁的孟浩然参加襄阳乡试,哇塞,一举高中榜首,很快就在诗坛崭露头角。孟老爷正盘算着宝贝儿子,接下来就是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迎娶公主,走向人生巅峰的节奏。

但小孟偏不按常理出牌。公元708年,20岁的孟浩然,听闻自己的偶像张柬之,在扶持李显登上皇位后,受到排挤,最终被流放并客死途中;不禁想:一代名相,力挽狂澜,忠君爱国却落得如此下场,那我还出仕个毛线?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不如趁早归隐田园算了。于是孟浩然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前往鹿门山隐居,从此心安理得躺平。

当孟老爷以为儿子的叛逆,不过是不愿求取功名罢了,21岁的孟浩然又给他爹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公元710年,孟浩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行为;他与襄阳城有名的歌姬韩湘客结为了夫妻,在鹿门山逍遥地享受着两人世界,根本不怕父亲发出断粮、断绝父子关系的警告;孟老爷这一气非同小可,4年后便撒手人寰了,孟老爷抱憾而终,自然和孟浩然的骚操作脱不了干系。

对于父亲的离世,孟浩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有了那么一点幡然悔悟的意思,于是孟浩然决定”改邪归正“去实现父亲的遗愿。再说,当年一起隐居鹿门山的生死之交张子容,也去求取功名了。

公元717年,年近而立的孟浩然守孝期满,听说丞相张九龄正在襄阳视察工作,通过朋友的引荐,献诗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把求官信写得如此清新脱俗,也真是绝了;贤相张九龄欣赏之余,便向唐玄宗李隆基举荐了孟浩然。不过这次的推荐就像太监的故事,下面没了。

虽然仕途不顺,但孟浩然先后结交了一大票的好哥们,他们都是盛唐的顶流大V,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家夫子王昌龄等人。

话说,公元726年夏秋之际,38岁的孟浩然结识了26岁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一起作诗、喝酒、修仙的日子好不快活。后来,孟浩然利用自己在安陆的人脉,为李白与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牵线搭桥,成就了李白的第一段姻缘。白哥拎包入住到了许府,不但一下就解决了住宿和饭票问题,而且还从以前富而不贵的家世,破圈成了又富又贵的豪门快婿,白哥展望未来,仿佛自己离做宰相的理想也不远了。孟浩然这样古道热肠的媒人大哥谁不爱呀?

在孟浩然要前往扬州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设宴相送,船启航了,李白仍伫立江边,凝望着那消失在碧空尽头的孤帆,久久不愿离去。回头便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几年之后,哥俩重逢,李白更是毫不掩饰地向孟浩然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后来,李白的小迷弟杜甫也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孟浩然,他在《解闷十二首》中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公元727年,已经年近不惑的孟浩然进京赶考,不出意外的名落孙山了,毕竟长时间隐居山野吃喝玩乐,对考公务员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在长安的这些日子,孟浩然遍交诗坛群英,在太学之中,孟浩然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名动京城。728年,孟浩然结识了小自己9岁的王昌龄,和小自己12岁的王维,虽然这两个哥们都是科场得意之人,但完全不影响他们纯粹的友谊,他们常常诗酒相和、携手听曲。

一日,王维正与孟浩然饮酒唠嗑,突然玄宗皇帝驾到,孟浩然哪见过这等场面呢?吓得慌忙躲在床底下去了,皇帝进来一瞧,发现桌上有两只酒杯,便询问王维与何人共饮?王维岂敢隐瞒?只得如实禀报,玄宗听闻,并未动怒,和气道:“朕久闻孟卿诗名,何不出来一见?”孟浩然闻言,只得硬着头皮从床底下爬出,忐忑不安地拜见皇上。玄宗命孟浩然展示展示诗才,这本是孟浩然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孟浩然一激动,哆哆嗦嗦自诵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当念到“不才明主弃”这句时,玄宗的脸色瞬间乌云密布。但孟浩然沉醉于自己的诗篇中。此时,一旁的王维早已手心冒汗,心中暗道:“老兄啊老兄!你选那首诗不好?偏偏选这一首,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孟浩然刚刚念完,便听皇上不悦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言罢,玄宗拂袖而去,孟浩然愣在原地,心中暗呼:“仕途休矣!”孟浩然真是命里缺官。

孟浩然从长安回来后,便奉旨隐居,不再挣扎。其间写了不少佳作。比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自洛之月》,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公元735年,47岁的孟浩然回到襄阳后,他的世交襄州刺史韩朝宗准备举荐他,并约好了谒见的时间。不料到约见的这一天,孟浩然的好友正好来访,他便陪朋友饮酒论文,有人提醒他谒见之事,他却埋怨道,没看见我在喝酒吗?管他作甚?就这样孟浩然放了韩朝宗的鸽子。敢情孟浩然心中还有9年前,被玄宗皇帝责怪的阴影,估摸着就算韩朝宗再怎么极力推荐,也没有什么卵用了,不如尽情喝酒来得痛快。多说一句,这个韩朝宗就是李白在公元734年写自荐信中说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那个人。

两年后的737年,张九龄被贬荆州,招孟浩然做了幕僚。第二年,老孟不幸背部染上了背疽,也就是毒疮,肿胀难行,避居老家。本来疗养了两年,已经快要痊愈,但这时王昌龄被贬路过襄阳来看望他,两个好基友久别重逢,免不了一番豪肠痛饮,完全把医生的告诫,不可喝酒吃河鲜之类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一顿胡吃海喝之后,导致毒疮复发。王昌龄走后不久,孟浩然便于公元740年病发身亡,终年52岁。孟浩然不为财死,却为食亡。

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在2000多个有名有姓的诗人中,孟浩然是罕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以归隐开始,又以归隐告终。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年轻时不畏世俗像是特立独行的熊孩子、年老时任性恣意像是老顽童;他是官场的青铜,却是田园诗派的王者。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是矛盾体,既想做官又想当隐士,一生纠结于出仕与归隐之间,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纯真与洒脱。这样的孟浩然你喜欢吗?

说明:本文首发于本人百家号“悦心人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