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振加的头像

庄振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25
分享

南少林武魂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分南北,以南拳北腿少林棍称著于世。三十年前,我来过南少林寺。

那天夏日的阳光耀眼,清源山东麓的东岳庙香火袅绕,百姓信奉行善积德有厚福,往来香客甚是虔诚;庙前古大路头矗立的康熙帝御笔“急公尚义”坊因历史久远风化斑驳,其栏板刻的李光地纪文已字迹模糊,石牌顶几簇顽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栖在高处的鸟雀安祥地俯瞰着人世喧嚣。

泉州古城五岳之一的东岳凤山南坡草木纷繁芜杂,东岳行宫旁有路,往北不远便是“镇国东禅少林寺”,俗称南少林寺,山门内散落着洗脚坑、刣狗涵、柴人、古井及古墙基遗址。山上两棵不知年岁的古榕粗壮高大遮天蔽日,左榕长须拂地,右榕无须挺拔,一雄一雌静守着日升月落,仿佛在漫长的光阴里等待天时或有缘人。当地老人说:这里是“飞凤落田穴”的风水宝地,原少林寺始建于唐,至清乾隆年间被焚毁,算来有三兴三废,千年的香火和武魂在这徘徊不散,灵气化生出这两棵大榕树,守侯着浴火的凤凰再次重生。

看着古榕梢间生发的新芽嫩叶,我相信只要少林精神在,武魂在,不管岁月变迁,沧海横流,凤凰终将涅槃重生。呼啸的山风阵阵袭来,你能感受到一股天地英雄气,蕴藏着千秋尚凛然的磅礴力量。

千年过往,皆成序章。话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春,李世民以太尉、上柱国、秦王等身份督军与王世充作战,进行建立大唐王朝前的统一战争。二月,王世充部兵败如山倒,但因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增援,战局一时变得扑朔迷离。当时在洛阳附近的主战场,与嵩山少林寺间有个“轘州”,原称柏谷坞,因地势险要,被王世充占为军事要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自己拥兵洛阳与之交相呼应,抗拒唐军。四月二十七日,少林寺十三武僧夜入轘州城,与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擒住了守将王仁则,将之送唐军处置;三日后,李世民论功行赏,《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僧志操、惠、昙宗等…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本朝太宗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即柏谷庄是也”。贞观六年(632)唐王朝颁《少林寺牒》:“若论少林功绩,与武牢不殊”,昭告天下,立少林寺为佛门正宗,享皇家香火。足证少林武僧在助唐灭郑战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当上大唐皇帝后,封赏十三个少林寺僧人,这十三人也被传颂为“十三棍僧”,其中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人因不愿做官,皆赐紫罗袈裟一件,各自云游四方去。

相传,南少林寺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清·蔡永蒹《西山杂志》云:“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智空和尚传授的十二门徒有力大能扛千斤鼎的,有勇猛能擒虎驱豹的,有善舞百节链锤的……,各身怀绝技。寺宇规模宏大,“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寺址所在据唐.许稷《闽中记》:“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即位于现在的东岳行宫前数十米处,天坛遗址犹存。

少林寺历受唐朝廷恩赐,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其忠君爱国情怀是天然的。虽然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到878年爆发黄巢起义,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但少林僧人仍是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唐天祐四年(907)三月,唐哀帝李柷禅位,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封唐朝的检校太保、瑯玡郡郡王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兼侍中,开平三年(909)四月,后梁太祖再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闽王。南少林僧人认为王审知的此行径是叛国求荣,才有了后来“千僧技击反王藩"的壮烈一幕,他们不顾双方力量悬殊,选择舍身取义,使得“十进山门万丈垣,百亩田圆三岭地”的少林寺宇被付之一炬。《西山杂志·少林寺》载:“南唐·天佑四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我们不否认少林寺僧人爱国的高风亮节,也同时要肯定在闽王王审知统治福建的二十九年间,出现了“政教翕张,士庶宁谧,……一境晏然”的繁荣景象,掀开福建地方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值得我们纪念和颂扬。

到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国家财政依赖的海外贸易进入全盛时期,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与90多个国家贸易往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贸易大港,同时政治和经济上的交融也带来了宗教文化的丰富,不断形成了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南佛国的大包容大融合气象。

为赢得民心,达成安邦治国的理想目标,宋太宗对“释老之教,崇奉为先。名山大川,灵踪圣境,仁祠仙宇,经之、营之、致恭之,诚广也。求贤审官,化民成俗,为政以德,惟型恤哉......”,奠定了北宋皇室崇佛的“祖宗之制”,于北宋士庶对佛教的信仰,佛教文化的形成,有鼓励开创之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南少林寺迎来了新生,《西山杂志·少林寺》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也"。

北宋初重修的泉州少林寺规模宏大,仁宗·康定元年(1040)积溪尉杨拯文撰《泉州护安功德院(即今东禅少林寺)记》,占地约400亩,除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其他廊庑厨库房舍之外,另有五堂,名“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可见当时南少林寺的兴盛;北宋·南安人刘昌言诗:“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宋朝泉州寺院众多,民风虔诚,人文昌盛,理学家朱熹不禁赞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南少林五祖拳以势猛力实,实战性强,无花草步为特点;包括:“一达摩,二太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五种拳法。泉州少林《太祖拳略》“太祖拳者,少林一脉。传自赵宋,太祖匡胤……”,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宋室南渡后,设南外宗正司于泉州,太祖拳即随宋太祖的子孙传入泉州。少林寺传授太祖拳的同时,宣扬“忠孝爱国”的少林精神,匡扶正义、保家卫国。

1276年,元军攻下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5岁的恭宗被俘。而逃走的孤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在福州又拥立赵昰为新帝,史称宋端宗,成立小朝廷,沿水路投奔泉州而来,想借助当时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强大海事力量抗击元军。不曾想阿拉伯商人出身的蒲寿庚唯利是图,看宋朝气数将尽,“闭门拒命”,禁止宋军进泉州城,不借海船物资,竟“尽杀南宋海外宗室”,与泉州知府田真子献城降元,叛变到没有人性,哪有一点忠君爱国情怀,为投诚还派人一路追杀二帝,致广东崖山战役十几万宋军覆没,南宋灭亡。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泉州少林寺僧人奋起反抗,《西山杂志·少林寺》载:“宋末,少林寺反蒲寿庚,千僧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遣胡骑冲少林寺,寺僧被屠大半,而元兵三万死余数千矣。少林寺僧曰法本、法华,技武超群,剑光如飞,杀出生门,逃之德化戴云山焉……”,用鲜血浇铸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在少林寺宇被焚毁的废墟中,升起缕缕生生不息的少林武魂。

帮蒙古人夺得汉人天下的蒲寿庚,享尽了一辈子荣华富贵,然而天道循环因果总有报应,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他死了70多年后元朝暴政灭亡,朱元璋登上大明帝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挖他蒲寿庚的坟墓,下旨鞭尸三百,蒲氏后世子孙,男的代代为奴,女的世世为娼,永世不得入仕。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朱元璋反元,少林寺抗元,在民族大义上他们是统一战线的战友,有了这层关系就有了南少林寺第三次兴起的基础。《西山杂志》:“明洪武十年(1377),玄妙观法本(宋末千僧抗元后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龄百三十有五矣,劝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泉州)少林寺。僧人传技击于泉南。嘉靖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武。万历时东石武举人蔡秉元是其例也。”。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明代户部尚书黄景昉的《温陵旧事》言:“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锐器。每在民族危难时刻少林武僧总能挺身而出,为百姓安危奔赴沙场,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倭寇经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军穷于应对,损失惨重,少林寺应召组成武僧团,与倭寇血战。他们骁勇善战,视死如归,每次作战都为先锋,与抗倭英雄俞大猷、戚继光的军队一道杀敌荡寇,所向披靡,立下战功无数。有诗赞其:“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

嘉靖四十年(1561),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大同击退俺答入侵之后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久闻少林剑技名满天下,故取道嵩山少林寺拜访。观寺僧表演棍术后,叹其“真诀皆失矣”,遂有一段回传少林剑技到嵩山少林寺被广传为佳话,记刻在嵩山少林寺《新建十方禅院碑》上。

时光沉淀,岁月留香,尤其到了明清之际,南少林寺越发耀眼,成了中国武术切磋的汇集地之一;拳师开馆蔚然成风,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南禅武术融合,卓然形成了五祖拳、一指禅等武功绝技,为世人所热捧。随历代华侨携艺出国谋生,南拳也东渡日本,南传东南亚诸国,远播到世界各地。

南少林寺的第三次涅槃重生,兴盛近四百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南少林寺俗家弟子“胡惠乾事件”波及广东、福建两省,而泉州又是“以金厦两岛抗天下全师”的郑成功故乡,反清复明的斗争意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乾隆帝担心南少林武僧会与郑成功余党勾结,对清朝统治不利,最终一纸诏书将南少林寺化为焦土。《西山杂志》载:“……诏焚少林寺,此即乾隆之比王仁则更残忍,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沉寂了两百多年。

火烧少林寺之后,逃出的武僧只剩寥寥无几,或遁入山林继续传授少林武术;或避祸民间,以成立“刣狮队”等形式为掩护,继续招收弟子教习武技,待时而动,南少林武魂才得以薪火相传。少林弟子、洪门创始人洪熙官将南北少林武功贯通一气,练就刚柔相济、浑然天成的少林绝学,在广东一带广收门徒授少林武功;而后出了武术一代宗师黄飞鸿,又由其弟子传拳法至香港、美国等地发扬光大。“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他们艺高德重,路见不平拨刀相助,锄暴安良,在史册上留下了一曲曲激励人心的正义之歌。

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和谐,万象更新。泉州南少林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各界志士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第四次兴起的涅槃重生。

1992年10月,泉州少林寺重建工程在原古址奠基,依照北宋文献记载复建,并增建宋太祖祠,郑成功祠、俞大猷祠等配套设施: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2004年,金庸大侠的泉州之旅为南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2006年,释常定法师升任泉州少林寺首任方丈;2008年,“南少林五祖拳”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古承今,蓬勃发展的浩然之气,激扬着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历史画卷在时不我待中铺展精彩华章,如朝阳升起。

三十年后,我再次到访南少林寺,已是年过中年,凤山上的那两棵古榕树傍山依水,依然蓊蓊郁郁;少林寺早已换上了新颜,两棵古榕站在大雄宝殿前像威武的护法金刚,以此为中轴,从南向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及藏经阁,左右有罗汉堂、达摩堂、玄女堂、执事馆、祖堂、方丈楼、十三堂、禅堂、弘法楼等拔地而起,建筑群随山体层层递进,庄严巍峨,气势磅薄。

我静静地坐在古榕树下,有诵经念佛的清净梵音,有武僧操练的刀棍拳风,徐徐入耳;禅武双修的千年少林,充盈着舍我其谁的武魂,融入爱国护教的血脉之中绵延不息。我相信,底蕴丰厚必将出类拔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