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振加的头像

庄振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葛山精舍

秋入葛山,夏收的花生已颗粒归仓,晚季番薯的浓藤绿蔓爬满了田畴垄间,远近峰峦林野白草黄花;潺潺溪水自悠静处来,时有叶落的轻响,预示着岁月流转世事更迭。

我在葛山精舍的茶香禅味里,聆听道微姑用闽南语的古典韵律击节吟诗,一首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被吟唱得动情动感,飘逸流畅,诗中的景物逐渐鲜活并纷至沓来。道微姑曾在泉州佛学苑进修,师承陈珍珍老师,她的吟唱功底算是班级较拔尖的,又受珍珍老师亲自点拨,清雅从容的吟唱,散发着一种超凡脱尘的净心能量,觉性的光华。

与道微姑谈起2021年圆寂的佛学家珍珍老师父,谈起珍珍老师追崇毕生的弘一法师以字结缘以字弘法,谈珍珍老师致力兴教办学,以教育方式延续法脉薪火。想起两年前,我与文友到石井大慈林晚晴山房探望珍珍老师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无奈人事有代谢,江山留胜迹,如今提起不禁泪沾襟。

人生百年终是客,葛山依旧,与葛山相关的人和事,在秋日茶香中又一一浮现。葛山精舍从唐未五代始,历称罗山、葛山、葛山精舍、崧光精舍、葛山宫、葛山寺、普光小学、葛山宫、葛山寺等,为历代仕子求学、讲学、修习、修行之所。不觉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常来这里,找炳南伯聊天的场景,当时炳南伯是锦绣庄氏涂寨分会会长,也是葛山宫重修建委员会副主任,喜穿一身素色麻布唐装配布鞋,他慈眉善目一对大耳,热心公益,为人和蔼,晚年时常在葛山宫。葛山宫位于惠安涂寨镇庄内村葛山南麓,1995年周边村民自发自筹资金组织修建,至1998年恢复原貌,占地近千平方米;有儒释道三座并列建筑群,现西侧葛山精舍为文昌祠;东侧葛山仙境乃仙公殿;居中是葛山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230.6 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石门匾额刻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的“葛山古地”四字;门前一对石鼓,壁堵镶有麒麟、龙虎、鹿鹤及花草石刻,浮雕风化;殿中矗立八根梭形石柱,其中四根柱础雕有莲瓣花纹与柱身一体,依稀可见悠远历史走过的风火痕迹。

二十多年前,也是一个秋日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葛山宫天井,石栏上的花草闪着耀眼的光芒,檀香弥漫,我坐在下厅东侧一长条木椅,与炳南伯泡茶,听他漫讲过去的往事。炳南伯于1925年出生在庄内邻村的陈厝,小时侯与村里孩子一起到葛山宫上学,放学后一路捡柴草回家,每天做完作业就下地跟大人干活;印象那时整天总有干不完的活,却永远吃不饱觉得饿,如果能在溪里摸到鱼或树上掏个鸟蛋,便是人间美味。少年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大家被绑着,心底对国民党很反感;为首的军官下令,要么加入国民党要么杀掉,人决不能留给共产党;为了活命,大家只能被逼投诚,炳南伯因在葛山宫上过学,有文化,被任为国民党惠安洛阳纵队文书。炳南伯说:当文书,不上前线就可少做杀人放火的事,心里会稍好受点;那时的人想法单纯,只求活着,能帮人救人都尽量做。到解放前,战争越发残酷,形势逐渐明朗,在地下党策反下他们主动起义,积极参与惠安解放战争。因曾参加过国民党,炳南伯在文革期间被划成“四类分子”,游行示众,关牛棚管制改造,无休止的批斗,有的人被逼疯了甚至自杀,为了照顾家庭,炳南伯选择坚强地活着,其子女也免不了深受株连之苦,直到1978年才得摘帽平反。炳南伯回顾被时代挟裹前行的一路心酸,倏忽已白首,不禁戚戚然,深感人力的渺小;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有关葛山宫的千年历史,他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008年炳南伯逝世,我恰在外地工作,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成了此生的遗憾。

总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念念不忘,葛山精舍像是所有启程的初发点,也是心灵的一片栖息地;许多人到过这里,寻觅人生真谛,一座玲珑秀山千年来被仰望成一个精神的坐标点,蕴涵着崧岳之气。

咏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唐末著名诗人罗隐,生于寒儒之家,从28至55岁屡试不第,穷困潦倒,唐咸通年间(860-874年)隐寓闽中,《晋江县志》载:“尝游晋江罗裳山玉髻峰石壁及惠安螺山,所至多灵异。光启中归钱镠为从事,后表受给事中”。罗隐避世遁迹的15年间,走遍闽南泉州的山山水水,曾隐居惠安葛山宫所在地有段时间,百姓便称此山为罗山,《惠安县志》载:“隐言多前验,邑人事之不成,人皆曰罗隐识破……”,现山门内刻有“葛山从古作罗山”的旧石柱还在,静静叙说着那段神奇际遇。

罗隐所处的唐朝未年是一个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年代,唐朝因政治腐败、多次战乱、财政危机与自然灾害等诸多问题而逐渐衰败,终致农民起义大爆发。山东鄄城县的葛从周,虽生在世袭兵部尚书的官宦人家,但他亲眼目睹了唐朝的腐败,深谙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国家必须改变,于是和几个好哥们投靠了当时的黄巢起义军,据《旧五代史》记:“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也,……父简,累赠兵部尚书。从周少豁达,有智略,初入黄巢军,渐至军校。”黄巢军采用流动作战,避实攻虚,走遍大半个中国,动摇了唐朝统治。乾符五年(878)黄巢军渡江南下,十二月进入福建,深冬时节的北方已是大雪纷飞,温陵泉州却依然气候温和,葛从周率部队千里奔袭,到现葛山宫所在地,见地势平坦田畴辽阔,有林辋与蔗潭双溪曲折蜿蜒,是个安营扎寨、补给粮草和让士兵休整的好地方,于是在这座玲珑小山下设帐议事,这山便以葛从周的姓命名为“葛山”。清嘉庆《惠安县志.古迹》载:"崧光精舍即葛山宫……相传五代时葛尚书、林丞相辟地讲学于此……”。

战事如火,葛从周策马回首再看了一眼这里,山水再好也无法留恋,只能将壮丽河山藏于胸中,带着部队开拔匆匆奔赴下一个远方,乾符六年(879)10月义军攻克广州,12月挥师北上……。河北有谚:“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葛从周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被封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陈留郡王,终成一代名将赫赫威名。

数十年后,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建国,辖六节镇十三州疆域,开运二年(945)闽归吴越国,给久经战乱颠沛流离的百姓以和平,给南方社会予休养生息的利好政策,于乱世中保境安民,长达百年。在《吴越备史》中记,林鼎为五代时吴越国丞相,祖籍侯官(福建闽侯),出生于宁波,谥贞献。著有《吴江应用集》。坊间传说,林鼎丞相曾到葛山辟地讲学,选拔人才,兴修水利,鼓励垦田,给地方经济带来繁荣。吴越国的兴盛与其善用人才密不可分,《十国春秋.吴越》林鼎传:“一日,复密荐之,武肃王曰:鼎骨法非常,真辅相器。然我不骤贵者,欲汝贵之,庶尽心于汝也。文穆王袭位,署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鼎性谠正,强记能书。国建令掌教令,寻拜丞相”,此帝王御人术被后世津津乐道。今距葛山精舍东半里许,尚存有“林葛村”二姓结社遗址。明代惠州府通判黄春诗赞:“草深丞相阶前路,云锁葛翁坡下龙”。

秋高景远,始见山水清。总有一个地方,像叠翠挺峙的葛山,能唤醒我们久远的记忆,四周田畴广袤,稻菽千重,北枕莲花山瓣瓣花香,向南约4.5公里偏东遥望文笔峰朝天,向西南约4.5公里拥崧洋山蟹眼穴入怀,东北约6公里有慧水瑞霭的灵瑞山拱护,溪水从西北源源而来,环绕葛山古地款款向东南约15公里至青山湾入海。史载:“葛山宫始建于宋代,原为儒师讲学授徒之所,称崧光精舍。”,历代乡人在此砥砺耕读,后进仕达则兼济天下。古人择吉地而居,此处可谓:罗山林风光之美,占水文地脉之胜,难怪后世人才辈出,俊采星驰。

有文脉负屃之魂,文曲昌兴之象,以葛山精舍为中心,方圆五公里内历代莘莘学子来此求学并得功名载入史册的不可胜数。如:祖居螺阳溪边村的黄氏家族,演戈之子黄时亨,宋朝大中大夫;时亨之子黄琮元符三年(1100)进士,先后任长溪县尉、福清县尉,时号“闽部三循吏”居第一;黄琮二子黄度,于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嘉兴知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等职,赠龙图阁学士,谥宣献;黄度之子黄谅,嘉泰甲子举人,官河南开封府太守,嘉泰元年(1201)隐居牛石山,人称南阳先生,状元谢元龙及进士曾逢龙、何柬之、廖应和、胡三杰俱出其门;其子黄仲振及孙黄文彬、黄大同皆中举人;后裔黄士绅,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广东惠州别驾黄春子,逝后,有兵部左侍郎、进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的襄惠公张岳为其撰《惠州府通判 黄公墓志铭》,感之“焦劳捍民”。

如螺阳五音村康朗,嘉靖十年(1531)中举,嘉靖十四年登进士第,历官佥都御史、副都御史;按抚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巡抚湖、广、贵州、兼督抚鄂黔、蜀。为官刚直廉洁,执法无私,世称铁汉康夫子,声震朝野。

又如涂寨葛上村陈文选,万历七年(1579)解元,历任灵山令、太平同知。弟陈文进,以明经入仕,知如皋县,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学皆名于时。其父陈瀚,系万历(1574年)贡生。

如涂寨镇蔗兜村郭长发,万历甲午(1594)举人,授龙溪教谕,历户部主事、员外。同蔗兜村陈犹龙,康熙举人,任山东青州府安邱县(潍坊安丘)知县,有善举德政,百姓赞:“前有陈(犹龙)公,后有黄(瑶观)公”。

再至近代,有葛山宫后的宫后村张文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为中国高能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E.卢瑟福,发现μ子原子及其能级间跃迁发射的γ射线,被称为“张原子”和“张辐射”,轰动国际物理学界,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唐敖庆等卓越科学人才。张文裕夫人王承书更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女物理学家”,为中国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上了小学课本。 2018年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称之为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还有上梁村的庄庭元、庄内村的庄宗枝、庄国顺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周茂濂、庄万年、杜印陶等饱学硕儒,不计其数。时代变迁,却有精神一脉相承,行走葛山,晃若在浩瀚史书中穿行,俯仰间皆能与历史名人相遇。入葛山精舍则进德修业,出则弘毅笃行,千百年来唯文有华,秀于百卉。

从葛山精舍走出去的人杰英豪,汇成了一片灿烂星河,照亮所处时代的节点,继往开来。从老家蔗兜村到葛山,只两公里路程,我却仿佛走过了无穷的岁月芳华,怀着先人一样的求学问道热切初心赶来,已是深秋,满树红叶。听闻日夜奔腾的溪水响成龙吟,才渐悟:“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的意境。

精舍内墙嵌一块《葛山寺重修碑记》石刻,为乡贤庄炳章撰文,1997年6月立。庄炳章系葛山寺重修建的发起人,1923年3月出生于庄内村,1949年任厦大地下党总支书记,组织开展过同安、惠安地区革命斗争活动,解放后曾任泉州市文管会副主任。该碑记中:“……庙宇祀三宝尊佛。南宋乾道间,龙图阁学士黄时亨于西侧建造精舍。明万历、清道光及民国间经重修……”,这段文于史实可能有误,首先黄时亨是宋朝大中大夫,在北宋不在南宋,如有修建应会修建佛寺,当时宋太宗对“释老之教,崇奉为先……”,奠定了皇室崇佛的“祖宗之制”,鼓励士庶对佛教的信仰和佛文化传播,现葛山寺内仍存一柱石刻“宋国至今崇佛国”可作考证。其次,龙图阁学士不是黄时亨而是他的孙子黄度,于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任礼部尚书、赠龙图阁学士;另,南宋乾道间,是1165年至1173年间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年号,正是黄度所处年代。寺内原有一木刻大屏风“西天法界,南宋旧基”,可惜文革期间被焚毁了。

阳光西移,下厅东侧,架扶在两根青石柱上的一人高黑石残碑,这方《龙湖郭先生重修葛山宫碑记》在文革中也劫数难逃,左下半截被生生敲断,不知丢弃何处,碑面被打得稀烂,不知要有多大的阶级仇恨,才能将这段历史碑记打得面目全非,我抚摸着难以辩认的字迹,内心无比伤痛。风摇着天井的几株蕙兰沙沙作响,我将能认出的字一一抄录下来,却都是残章断句:“邑龙湖郭先生重修葛山宫颂德碑记:……事也,唯彼葛山翠叠挺峙,僻断烟尘,东望文笔峰……道里均从而新之,岁时伏腊,……嘉靖甲……佩藓帷尘漶如也,不无望而欷歔者,都父老子弟久议……君捐……乃加扩焉,跂翼矢棘鸟革翚飞,焕然为都邑之光……为子孙计,即一锾半锾谁起菩提心,……闽筮仕视学丹霞励气节明经术修黉宫而科联第……平昔刘先生记,昭劝亭云士能砥砺乡居经国大……一介不取,不媿独知则先生自铭也,而宏慨于当官润施于民,……今乡父老子弟仰葛山之……,别号朴叟,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大夫,先生讳长发,字君辅,号……”,从文中依稀能了解到,重修葛山宫的郭先生是与我同蔗兜村的郭长发前辈。

他家门前是村里的大戏台,我小时侯常去那玩,每逢普渡佛生日演大班戏更是热闹,村里人叫他家门口的大潭为“门口潭”,他家门对着的山丘为“对面山”。村西南山麓有湖,湖中有一红褐色大盤石,上辈老人说,每逢台风暴雨欲来前,这块大石就会发出吼吼叫声仿佛龙吟,于是称此湖为“龙湖”,更神奇的是这盤石上从不会有蚊虫的,相传少年时的郭长发每天都到这盤石上读书,自号“龙湖先生”。他勤苦用功,于万历甲午(1594年)科乡试中第九名,累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成为乡里荣耀。

碑落款“天启甲子冬仲谷旦”,“赐进士第 通议大夫 太子宾客 吏部左侍郎……经筵讲官纂修 玉牒 实录副总……”,时间明代,公元1624年冬天农历11月吉日;撰文者是谁?文字中只剩下官位,其他皆已湮没,没了人名。但从身份上看是一个隶属于东宫太子、修撰国史的翰林学士、为帝王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官阶正三品的大人物。2001年春,修建文昌祠时的《重修葛山宫(崧光精舍)缘起》说:“万历间重修葛山宫,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为文记之”,我私以为不对,《明史·何乔远》:“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除刑部主事,历礼部仪制郎中”、“崇祯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兼署户、工二部”,镜山先生没任过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寻遍史料,最有可能撰写《龙湖郭先生重修葛山宫碑记》的,应是莆田连江里清浦村(今莆田黄石镇清后)的周如磐,明史记载:熹宗天启元年(1621),周如磐升礼部右侍郎,纂修玉牒,任经筵日讲官,为《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随后调任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主持部务。从时间、地理、职位等方面看都较相符。这残碑像谜一般萦绕在我心头。

当我再次造访葛山宫时,听村里老人说:“文革前还有一块“圆明殿”的匾,都毁没了”,后终于在宫里的一块石碑上找到了字迹模糊的记载“大学士周如磐题‘圆明殿’匾额”,我激动不已,果然是文渊阁大学士周如磐大人,那就对了。我一直不认可残缺美,美必是心有所许,期待中追求圆满,探究真相并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有宰辅周如磐的题匾,就不难知道葛山宫东侧的葛山仙境原来是“圆明殿”,所供奉的主神便是“斗母”元君了。道教中的圆明道姥天尊又称「先天道姥」,为象道之母,民间尊称「斗姆」或「斗姥」,她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等北斗九星,是北斗九皇大帝之母,也是宇宙众星的母亲,地位极尊贵。葛山仙境明亮了一方心地,有星星闪耀着火种一样的文字,周如磐大人曾留下“返六虚于九序,浑然忘我忘人”的感慨。

清代,庄内村称泉州府二十八都普光铺,民国三十二年属普光乡庄内保;辛亥革命后,葛山精舍重修,改为普光小学,并由初小扩升至完小,学生达二百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学生数发展到四百余人,济济一堂;心怀国之大者,奋发向上,为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培育出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成为红色革命的一个秘密据点。

如今葬在葛山宫西侧的庄昌文烈士墓,还记录着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代青年人奋发图存、赴汤蹈火的烽火岁月。庄昌文庄内村人,1918年出生,1937年加入革命,参加了闽中游击区游击战争、沿海地区的抗日反顽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转入地下秘密发展党组织,1945年任中共东岭前林党支部书记,领导惠北地区的对敌斗争,1946年3月不幸病故,逝后英魂归回葛山宫,仍如生前一样保境安民。

1949年中共惠安地下党组织在葛山宫举办政干培训班,建立地下武工队。4月,厦门大学惠安籍学生、中共闽西南系统党员林祖慰、王奕铭、张文仁、共青团员黄征帆等人,根据中共厦门市临时工委厦大总支书记庄炳章的指示,回惠安开展工作,组织武装迎接解放。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22日中共惠安武工队及党骨干和文宣队400多人在葛山宫编队,进涂寨街,驻乡公所,为配合23日解放惠安县城做出重大贡献,为人民江山打下了最滚烫、最鲜红、最壮美的底色。和平来之不易,在葛山仰望崇高,每一段英勇的篇章都不应被忘却。

1911辛亥革命那年,葛山精舍重修,桃姑出世。庄桃姑是葛山寺的上一任住持,陈厝村人,公妈父母三代茹素。桃姑有三姐妹,大姐蚊姑法号“福勤”,二姐妹姑法号“福观”,皆拜泉州崇福寺妙月老和尚为师,深受“医武济世、禅农并重”的熏陶;桃姑从小素食,十多岁时拜崇福寺常凯法师为师,后回葛山寺住持。遇“文革”浩劫,红卫兵“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抄家打砸,全国僧尼被赶出寺庙,桃姑也不例外被勒令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葛山寺的佛像、经书及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桃姑不得不离开葛山寺,经受不同于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的另一种人生修行历炼。

至文革结束,1977年桃姑再回到葛山时,寺宇早已破败,瓦残屋漏,几成废墟。桃姑站在寺前忏悔,含泪道:“敬佛祖的三支香,我放不下啊”。给我讲述的是桃姑的义女庄美华,今年74岁,满头银发,身材瘦小硬朗,每天还都来葛山寺打扫卫生,像是回自已娘家一样。她说:“桃姑回来了,乡里村民都自发主动过来帮忙修缮,将后房整好让桃姑入住,开始组织重塑佛像金身,予以敬奉。那时没电,晚上只有灯土火,最怕是大风雨来,宫宇漏雨积水,村民会让孩子们来寺里陪伴……”。1980年文昌祠屋盖塌,仙公殿仅存残垣,大佛殿亦岌岌可危,美华姑说:“有一次,涂寨西湖村的疗秀兰来拜佛烧金,说佛祖托梦让她来帮修缮葛山宫,于是她去找了庄内村的任水先、加成先一起发动信众募捐,翻修寮房、大殿顶盖、文昌祠等”。又过了风雨十几年,在乡贤炳章先的倡议下,1996年成立葛山宫重修建委员会,广大信众纷纷响应捐助,1997年修复三宝殿,1998年重建仙公殿,此时桃姑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幸有道微姑于1999年3月入驻葛山宫,勇于任事,是年重建文昌祠、修建放生池,又增东西石亭两座,冬月竣工,葛山寺建筑群初具规模,殿宇重光,佛事日兴香火日盛。

桃姑乘愿而来,世间苦行86载,初心不改,后将葛山寺的法脉衣钵传给了佛学精深敢于担当的道微姑,于2007年满愿而归。

望尽星辰的梦里,行遍万水的尽头都是葛山,道微姑与葛山寺是怎样的宿世深缘,才有今生的相见。1974年道微姑出生在离葛山寺东北约一公里的黄崎村,原名庄淑玲,老家隔壁就是明馨古寺,小时到候她和小伙伴们经常到寺里玩,看大人念经拜佛甚是虔诚。每次寺里的友仁老姑见她,都会慈祥地问:“德水他女儿,你乖,来跟我们吃菜,好不好?”。闽南称吃素菜不沾荦的出家姑娘、带发修行的独身女众为“菜姑”,1934年弘一法师在承天寺参加佛七法会时为其嘉名“梵行清信女”。当时道微姑不懂“吃菜”是意味出家,意味着不同的人生路,只是觉得寺里的阿姑人人都很好,到寺里自然心生欢喜,于是她向母亲提出要跟阿姑“吃菜”的想法,她妈妈舍不得地说:“你出世时,算过八字,命带华盖,与佛有缘”,只能无奈同意。道微姑13岁那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到明馨古寺皈依,正式出家。寺有五六亩田地,每天放学她都随师父们出陂耕作,师父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处处都是修行道场”。第二年,她刚上完初一,住开元寺的静安姑说:“泉州要办佛学苑了,让淑玲和碧霞去学习”。

于是1987年夏天,静安姑带上她们到泉州报名,拜见了泉州佛学苑陈珍珍苑长;珍珍老师见道微长得清秀稚嫩,一问才知年仅十四岁,便对她说:“读佛学苑要满十八岁才能读,你有机缘来读,以后别人问你几岁,你要说十八岁哦。”,后每逢有人问道微姑几岁,她都说十八,那人便夸她长得幼秀,她心里偷偷乐得。道微姑与其他60多位“梵行清修女”成为佛学苑首届学生,正式接受了佛教体系的系统教育,学业精进。1990年夏,泉州佛学苑再次停办,道唯姑的许多同学转到厦门闽南佛学院继续深造,然而几年的学习让道唯姑明白修行必须闻思修并重才能具足圆满,她最终选择回寺,继续过半耕半读的苦修生活。1992年泉州佛学苑复办一期,道唯姑复学后又回到明馨寺,1995年经人介绍往祥芝居士林清修。

有一次道微姑回明馨寺时,听寺里的绸姑讲:“葛山宫要组织重修了”,她自己也不知为何竟然兴奋不已,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天还没亮,便骑着自行车兴冲冲地赶往葛山寺找桃姑。拜访了桃姑、炳章先,细详了解有关葛山寺的历史渊源及修建计划,更坚定了她对葛山寺重修的美好向往,下决心对修建工作必尽心竭力,同时发动身边师兄弟捐助,其中祥芝居士林的蔡芽姑帮其筹集了塑佛金身的大笔善款,就这样道唯姑与葛山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寺务增多,葛山寺原东配房日见狭促,需有较宽敞的经堂、讲堂、禅堂及斋堂才能满足日常功用,在道唯姑的提议和庄凌先的带动下,八方善士踊跃响应捐助,于2003年3月综合楼破土动工,2005年6月顺利竣工,因葛山寺北靠莲花山,莲又是佛教“圣物”,象征着觉悟与智慧,故该楼取名为“品莲阁”。华侨大学庄锡福教授特为此撰写《重修葛山寺暨新建品莲阁记》,寓示着葛山之莲圣洁超然,愿花开见佛智,可广化众生。

看寺前放生池莲花随清风摇曳,禅意袅袅,自在处,自有莲的清幽,莲的芬芳,莲的超然。岁月为笔,葛山千年的梦里刻下了多少名字,繁华落尽溪畔是你,书笺泛黄扉页也是你。

却顾来径,苍苍横翠微。精舍,是儒家讲学的学社,是僧人玄士修炼的居所,是现代人修身养性追求真谛的地方。葛山精舍的人文历史悠久厚重,我们不妨在一个春日鸟鸣的清晨,或夏季雨后的黄昏,抑是秋冬月光静谧的夜晚,在这里,推开一扇窗,与先哲对话,在时间川流中感受知行合一的力量,感受文脉传承的浩然之气。

我在葛山精舍,稻香书香禅香浸润的地方,倾听道微姑物我两忘地吟咏,恍惚间云涌风起,“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处,窗外有鸟声惊起,转眼回眸,时光已过千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