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
来到洛阳40多 年了,在洛阳过的春节也有30多个了,但我还会时时想起我在北方老家过的春节。家乡的春节充满了热闹的氛围,充满了欢乐的情调,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一进农历腊月,家乡的春节就仿佛拉开了大幕一般,乡村里面便开始飘散着春节的味道。卖年货的走街串巷,用他们响亮的嗓门吆喝着,引逗的冬天闲散在家的乡邻们的注意。猪肉、粉条、海带、豆腐等在买卖双方的要价砍价中愉快地成交。北方冬天的天气天寒地冻,室外俨然就是一个大冰库。有的人家会把买回来的年货储存在室外的小仓库或是储藏间内,也有的会把猪肉、海带和豆腐加工后再储存起来。猪肉有用盐腌起来的,也有的直接炒熟了。豆腐则是先上笼蒸透,然后再用油炸好,最后用烧开的盐水凉凉之后腌起来。
腊八粥喝过不久,村里就开始悬挂起了五颜六色的彩吊,我们那里俗称吊画。说是吊画,其实也并不是画,而是写着各种吉庆欢乐口号和标语的用绳子串起来的方块彩纸。吊画一挂起来,农村的年味就显得更重了。孩子们也放了寒假,每天在街上疯跑,跟着卖糖葫芦、卖炒花生的小贩们到处乱转。大人们则忙着打扫庭院,或是赶集看会准备着过年需要的东西:为孩子们置办新衣服,买扫把、豆子、枣以及打酱油醋等,仔细地预备着春节所需的各类物品。就这样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点起大火,烧起锅灶,开始蒸馍馍打年糕,忙的是不亦乐乎。
年三十吃过年夜晚,全家人有说有笑地围坐在一起就等着看中央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好就着明星笑星们带来的笑声和喜气一块欢欢喜喜地过大年。不到午夜,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开始炸响漆黑的夜空。大年初一天还不亮,大人们就开始领着孩子给长辈们去拜年。在一片“过年好”、“磕头了”和“给你的压岁钱”的暄闹声中,人们这才真切地感受着农历新年的来临。大年初二,出嫁的姑娘带着女婿、孩子回娘家拜年,看望阔别已久的父母亲人等。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都忙着串亲戚、看朋友,打牌喝酒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一种娱乐生活方式。一直忙到初五,这才算是告一段落。破了五,人们就等着听书看戏这一档子节目了。
元宵节在农村最有趣的事情无外乎听评书、看大戏和烤杂病了。一般过得差不多的村子都会请来评书艺人或是河北梆子豫剧团啥的来让乡亲们舒舒服服地过把听瘾,享受一下春节文化的洗礼。有那大一点的村子说书唱戏连下来就是半个来月,着实让平时寂静的乡村热闹了一回。等到正月十六晚上,年也过完了,该吃的也都吃了,该喝的也都喝了,该热闹的也都热闹过了,春节的最后一个节目就该上场了,那就是烤杂病。家家门前都会燃起一堆火,大人和孩子们都会出来烤烤前心后背,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大人孩子人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孩子们还会点起用黏米面做的年灯用筷子插着在火上烤了吃,那味道真是又香又甜,令人吃了之后终生难忘。至此,家乡的春节才算过罢。
家乡的春节常常勾起我对家乡的怀恋和思念。等有机会了,我还真想再回农村过一回家乡的春节,享受一把浓郁十足的乡村年味。
郑宗良 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