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志亮的头像

庄志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5
分享

蓬莱阁下闹秧歌

听,密急的锣鼓声铿锵响起,没有扩音喇叭也会感觉到声威震天,那一定是蓬莱阁下的好戏开演了。于是,大街小巷的水城村人,老老少少从各处奔出来,涌上天桥附近的街口,正月里我们要来看上一场大秧歌。

喇叭唢呐一响,人群自然地围成一圈儿,给秧歌演员们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为他们挡风,为他们御寒,更是为他们喝彩。演员们随着节拍扭起来,脚步在自由地变换,双臂在尽情地舞动,曲子悠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闪着快乐的光彩,似乎欢腾起了春天的豪迈。看,只一会儿功夫,那哥儿已经满头大汗,再一会儿,已经脱下了一件棉衣,描画得红彤彤的脸上,因为沁着汗珠而油光铮亮。即便如此演员们在演出间歇,看到熟人也要即兴再扭上几扭,遇上舞台知音就来上一段对扭,这时候伴奏的鼓点儿又心照不宣地响起来。他们一直扭到彼此气喘吁吁,汗水涔涔,似乎在较量着:谁扭得热烈,谁的心情愉悦,这一年的收入就最满意,日子就最红火。

在蓬莱阁——八仙过海的地方,哪一位神仙能缺席呢?再看吧,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纷纷出场,你别说,仙人们的才艺各个不同,五颜六色的彩衣在人群上方闪动,脚踩高跷,各执法宝。那位身残志坚的铁拐李竟然还能在高跷上跳两下,有人拍手叫好,他跳得就更起劲儿了。

看秧歌的男女老少打扮得光鲜靓丽,小姑娘小媳妇的装束更是浓浓艳艳,似乎要跟演员们比个扮相。人越聚越多,看不见的小孩子要么坐在爸爸的肩头,要么就钻进人缝里挤到前排观赏,小姑娘和半大小子被场上的滑稽表演逗得喜笑颜开的,她们手里或者拿着五彩的氢气球,或者拿着吃了两口的冰糖葫芦串儿,或者是一支雪白的棉花糖。

最热闹的自然是骑着小毛驴的秧歌队了。这一组合人最少却吸引了众多粉丝:锣鼓一响,赶毛驴的大汉,就踩着鼓点儿,扬起鞭子挥舞。骑驴的是个小媳妇打扮的人,可是,你再仔细看看这“媳妇”的脸就会扑哧一下笑出了声,正所谓“驴屎粑粑上下了霜”。原来,这“媳妇”是一个反串:他黑黝黝的皮肤干巴巴的,当然擦的粉吸收不了,裹在外面的一层好像能掉下粉渣渣。只见他的眼皮耷拉着,一脸的严肃,法令纹特别清晰,歪着个头,斜乜着眼睛,专往人群里瞅,有时盯着某一位观众,看得人心里发毛,等人家被看笑了,他高傲地把套在腰间的“假驴”屁股一扭,后腿一跳,驴尾巴一甩,把人群吓得急忙后退躲闪,骑驴媳妇将手绢一摆,扭着头往前跑了。这一骑驴表演逗得大人孩子哈哈大笑。可是,人们并不甘心,而是紧跟着毛驴又凑上前去,再接受下一轮儿的惊吓,好像这一天就是去找吓似的。这个时候,赶驴大汉就会拿出另一只手的铲子往地上比划,连最小的孩子也会明白,他是当起了“铲屎官”。

为了更细微地近距离观察这位伯伯的表演,八九岁的我愿意一上午跟着秧歌队一直跑到表演结束。

假驴是硬纸板糊成的,驴皮是黑纸贴上去的,驴脸、驴身、驴尾描画得栩栩如生,驴背上骑驴媳妇的衣襟下摆巧妙地随着弧形垂下来,两条细腿搭在两侧,穿着绣花鞋的三寸金莲垂在两边。最可惜的是驴的四条腿简化成了两条腿,驴蹄子是人的两只脚,这位伯伯的脚上穿着一双黑布鞋。后来听妈妈说,这位骑驴的伯伯是村里赶大马车的史乐。

一个一个的春节过去了,我也一年一年地长大,史乐伯伯的骑驴表演名扬蓬莱小城。可是,等我再注意到骑驴秧歌时,史乐伯伯已经不在了,换成了另一位年轻小伙子。

如果说前者的骑驴表演是高冷型的,那后者算是温文尔雅型的。若不知真相,观众们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姑娘。你看他粉妆艳抹,红红两腮,双鬓花黄,哪怕是耳朵上的琅珰坠也是精巧细致,最要命的是他的脚上还穿了一双绣花鞋。尽管应该是“驴脚”,但也着实让人记住了他的精细。他的秧歌步更加轻盈,手帕一直挽在腮边翻飞着,时尚与娇羞并存,让人想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次,我又是跟着跑着看了半天,自然也是回味无穷,那正是“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后来,我们村的秧歌队还是年年出场,我渐渐失去了儿时的那番热情,而对正月里的骑驴反串表演的印象却挥之不去,这也是蓬莱阁下的年味儿记忆中最清晰的画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