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映水笔名龙头山客的头像

彭映水笔名龙头山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1
分享

秆把嘞灯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把嘞

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郎。”这是余干元宵节撑把嘞土话童谣。你撑过把嘞吗?不知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余干土话歌谣

对于兔年元宵,人人必有许多神秘可值得留念的回忆。因为迄今为止,正月十五在咱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还在另眼看待,心里那么这与国计民生宗旨或许有关?随它去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比共和国大一岁的我离开家乡半辈子了,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离开家乡太久,时不时地对于家乡的东西非常想念但家乡变化太快,以前北门口的瓦片屋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切都变得美好及舒适。但我家的老屋有幸至今未被拆迁,还在风雨飘摇中守住着岁月,守住了儿时一点朦胧的记忆,守住了只剩片段的童心欢乐。特别是元宵节撑秆把灯,还有那曾经耳熟能详的土话歌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闹元宵场景及人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我特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写尽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诗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衬托出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人物形象,其词扣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而思绪万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就是大人们跳舞龙灯,儿童们玩秆把灯。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善、谦逊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对祈祷丰收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庆节日。

乡人玩灯,花样百出,有鱼灯、鸡灯、牛灯、白鹤灯、蚌壳灯等等。秆把嘞灯一截一截,独立,不连贯,配上一班锣鼓镲台,成就一个草台班子。小时候,远远看到舞狮、耍龙灯的队伍,总会欢跳着唱起:灯笼灯,镲咚镲;秆把嘞灯,镲咚镲。然后与小伙伴们傻呵呵地跟在后面,一村又一村,一场又一场,百看不厌,乐而忘归

秆把嘞灯即是小孩子玩的草龙灯记得白天小伙伴们大家凑份子,你出几分几角钱,我出几分几角钱,他也出几分几角钱,然后去商店买张红纸,买几支红蜡烛和几扎锯屑香,接着大家又去找把稻草,开始自己扎稻草灯。有的简单点,只扎节,一节是龙灯头、节是龙灯腰身、一节便是龙灯尾,有的扎节,无非是多两节龙灯腰身。

一般来说,秆把嘞灯(稻草灯每节约二尺上面都插一根香烛,稻草外面用两根筷子定型,再用红纸绕一圈,每节用根三尺长桃竹竿做把手,便于手握。每节有焚香。说是龙灯,其实就是用稻秆扎成一节节的身体,然后将龙用一根细牛绳或是找大人帮助搓根苎麻绳子一节节串起来的,最为繁杂点的就是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其中扎龙灯头和龙灯尾稍微麻烦点,有些大人也会一起帮忙。裹上黄布,涂上眼睛,找根树杈作龙角,剪张红纸作龙须,相似七八份的龙头也就成了。

龙头上挂个红灯笼,灯笼一般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用一只空的墨水瓶,装上煤油,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个小孔,插上灯芯,做成灯盏,可以照得长久。一般龙灯是纸糊的,特怕火,头的人动作不能太放肆,生怕将龙身烧燃,那是乡人的禁忌。伙伴们的动作协调,拿捏要恰到好处,既要尽兴,又不至于塌场。

家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都有个说法:吃了元宵粿,各生活,也就是说过了元宵节后,大伙开始各自行动去寻找自己的活计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这个说法也被现代打工生活打破了。从正月初就有陆续回到大都市里去打工的人们,想必现在乡村的元宵节定没有当年的仪式感了。

儿时秆把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儿童秆把灯是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小孩子们都会着秆把灯,走村串户,把街道点亮。秆把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秆把灯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代表着儿童的喜悦,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把嘞到每家每户的厅堂里,舞龙灯寓意着给每家带来风调雨顺,事事顺风顺水的好兆头,主人家也都乐意接待。在这喜庆时刻,举着龙灯的小娃娃们自然也就能得到主人家打赏碰到了去年刚结婚的小伙子第一年陪着姑娘回娘家过年的人家,做女婿的为了给岳父母家和自己长脸面,也就会打赏上一条价格不菲的香烟和送上一个红包,红包里多少钱是次要的,这主要是女婿的一个脸面。

把嘞之前,大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讲述着一些行程的要求和进到主人家厅堂里的口号,特别是撑龙头和龙尾的小孩,一人高唱赞歌众人和。不但要把歌谣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还不时地把嘞的小孩子齐声演练几遍。

大家按照主事人规定的程序进行,进入到主人家厅堂之前,主人家马上放上一小串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大家伙在龙头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到厅堂里,霎时中堂里笑语升起……

把嘞人未到声音就先进来了,为首的高声喊着老板呐,看灯哦,打开门哦度开箱哦,生个崽哟会做官哦。然后后面一排的紧跟着一句句大声和:上灯上,进画堂画堂里头出对子对子里头出状元状元撞一家生个儿子中探花蜡烛打发一叼金子银子往前挑蜡烛打发一对金子银子往前背上灯角朝外,老板看(养)个年猪牛样大上灯角朝内,老板看个年猪秤杆里打不起然后一个一个举起上灯朝户主家厅堂绕一圈,随之由举灯尾的高声喝彩道;上灯尾巴摆一摆,恭喜老板生个千岁崽上灯尾巴躬一躬,恭喜老板做公公听着这些喝彩声,有些大方的人家一高兴打赏个五毛到一块,小气的就打赏个一毛二毛的。

他们最高兴去的人家便是有刚出嫁的姑娘家,有这种习俗,新娘携着新姐夫来娘家过元宵,只要多唱几首喜庆的歌谣,多喝几声吉祥的彩。在他们一再请求添子添孙新姐夫禁不住他们软磨硬磨一高兴。打赏的钱有几十块甚至更多,直到从新姐夫身上再也榨不出一分钱,杆把灯队伍才从举着杆把里灯欢欢喜喜地走去下一家。

唱完赞美把嘞开始绕堂摇摆穿插,速度时快时慢,龙头和龙身龙尾时高时低,左右摆动,顿时厅堂里氛围活跃起来,小孩子的嬉笑吵闹声,大人们相互的问候祝福声,使得沉寂了一年的厅堂有了生机活力。舞动之后把嘞龙灯停歇,主人家送上相应的礼品,主事的人示意大伙离开,此时龙灯中舞龙头的带头之人再次舞起,然后齐声道出:多谢,多谢

把嘞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和龙须,分别插与贴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把嘞龙灯随龙头的带领下又依次鱼贯而。一出门,主人家再次燃放一串小鞭炮,欢送把嘞龙灯的远行。

 稻草把嘞灯祝福送万家把嘞,寓意来年丰收也被称为大龙。小孩子手举燃香火的稻草灯可以拦住大人的龙灯,要求给红包,我们余干民间有种传统说法,稻草把嘞最大,其次是龙灯,这不仅是大人对丰收之意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童年童趣的爱护与尊重。

把嘞出门依次进出各家各户,那时的乡村没有水泥路,稍微宽些的主干道也就是祖辈们用大石块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多数道路在这上半年的雨季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行进中有摔倒的小孩,为了赶上节奏,他也不顾身上及手掌的淤泥,爬起来,两小手互相搓搓,抹抹身上的淤泥,跟着龙灯继续前行龙灯身上的蜡烛在燃尽之后,主事人会迅速地帮其更换上,这样便于照亮小孩子们的前行。在舞龙灯的全过程中,主事人不时地提醒大家关注举过头顶的烛,以防烧着稻秆制成的龙灯。不时还听到小孩子们的尖叫,那是因为蜡烛油流下来滴到了手上,很快凝固放热,引起了皮肤上的一点灼痛。

几个小时下来,走了七八家,就要到一处光亮的地方,算算一共收到多少钱,够不够明天晚上购买红蜡烛的钱。也有的人家是给稻草灯送花生、瓜子和米,于是堆在一起大家平分。最后还要定明天去哪家灯。大家对今天晚上有哪几家小气的人,定下来明天晚上还要去,如果再是用花生薯片打发我们,撑龙尾的就会龙灯米巴(尾巴)跷一跷,老板娘半夜时里会撒尿。如果再不添加一点钱物,龙尾就会倒拖出门,其实我从没见过。实际上很多小气的大人都会忌讳新年听到不吉利的话和遇到不吉利的。往往是听到上一句还没有唱完,就会赶快送上一个红纸包,有味道吧!

事情就是这么的神奇或许人们就是那么虔诚,稻草秆扎成的把嘞灯在制作之前是稻草,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扎成形之后就是龙灯,象征着龙,有着不一般的魔力,甚至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

把嘞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结束之后主事的成年人则商量着要把把嘞龙灯放在村子东边的社公庙前烧毁,把嘞龙灯化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向远方。不能让它暴身于荒野之外无人问津。或许人们的虔诚是为了能够保佑乡村的山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吧!

2023.2.28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