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晓帆的头像

张晓帆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7/24
分享

望江南

        望江南

我是三奶奶踩生的,这曾在村里掀起过轩然大波。

我的家乡杏花溪是辽西的一个小山村。小小的村庄中满汉民族杂居,横亘在村前的南山属燕山余脉,漫山遍野生长着山杏树,村庄里民居的房前屋后到处是人们刻意栽种的家杏树。因“杏”与“幸”同音,杏树是这一方水土的吉祥树,村里的人们热爱杏树,尤其喜爱杏花,祖祖辈辈,就在这杏花疏影里生生不息,演绎着寻常百姓故事。

我出生于1970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的,那年节气晚,春天来得更迟。那时候,三奶奶的故乡江南已是暮春时节,而我们辽西却正是一年春好处。放眼望去,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我家大门口的两棵大杏树正花开如雪,幽幽地散发着那种独特的略带苦涩的清香。我特别喜欢我出生的这个季节和这个日子,为此,我非常感谢父母,尤其感谢母亲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生日。

那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三奶奶,漂亮高雅而又温婉妩媚的三奶奶就那样迈着从容优雅的步子,闻着满村弥漫着的杏花香味,端着一盘荠菜鸡蛋馅烙饼向我家走去,她是送来给即将临盆的母亲尝鲜的。

三奶奶一推开我家的大门,就感觉有点异样:院子里静悄悄的,正房的屋门紧闭着,窗户上拉着窗帘,爸爸一个人在院里左右两个菜园间的空地上转着圈圈,很焦急的样子,屋门口还放着个大水桶,正呼呼冒着热气,看样子应该是开水。三奶奶一只脚踏进大门,张口想喊爸爸一声,爸爸听到大门的响动声,下意识地往门口一望,立即抬起一只手焦急地左右摇动着,张嘴刚想说什么,突然间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从屋里传出,爸爸愣了一下,立马向屋门跑去,跑到门口时又回头向大门那里看了一眼,那眼神像利剑一样,刺痛了三奶奶的心,三奶奶瞬间就僵立在门口,脸色变得苍白,表情也十分尴尬。

爸爸敲了几下门,没有人来开门。他急得直跺脚,等了一小会儿,见还是没动静,就咚咚咚又连续敲了几下。门开了,还没等爸爸踏进门槛,姥姥就兴奋地冲出来,正好跟爸爸撞了个满怀,姥姥拍着爸爸的肩膀说:“生了!生了!是个俊丫头,你当爸了。”爸爸双手合十转过身子拜了几拜,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在拜黄天还是在拜后土,然后飞快地跑进屋里。姥姥也双手合十站在屋门口拜了几拜,嘴里还喃喃着什么,一抬眼看到了僵立在大门口的三奶奶。兴奋地喊道:“婉儿,进来,快进来啊,生了,生了,是个俊丫头。”三奶奶还是僵立在原地不动。姥姥略微愣了一下,马上回过神来,踮着小脚疾步走过去,伸手拉三奶奶。三奶奶倚在门框上,还是不动,身子往反方向用着力,手紧紧地端着盘子,嘴里机械地喃喃着:“我不知道书琴这么快就生了,我不是有意的,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来给她送烙饼的。”她的脸色依旧十分苍白。“这是什么话?书琴生了你不高兴吗?快进去看看你大孙女,你升级做三奶奶了。”“我,我不能去,我没资格,我不配,我真的不是有意的。”姥姥突然间恍然大悟,说道:“你是说你不配给这丫头踩生?这有什么不好?这是缘分,也是天意啊,这丫头以后要有你这样的聪明俊秀和灵巧,我们都烧了高香呢!哎呀,快进去看看你大孙女,丫头俊着呢。”姥姥不由分说把三奶奶拉进院里。

踩生是我们辽西一个传统的地方风俗。按照风俗,婴儿落地时,谁正巧无意中跨进门槛,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或者看到孩子,谁就是这个孩子的踩生人。踩生其实一半天意一半人情。很多时候,家里长辈们为了图一个吉利也为了给自己和年轻的父母一个安慰,早就偷偷找好了踩生的人,一般都是在产妇开始腹痛临产发动的时候就偷偷地和选定的踩生人打好招呼,让他(她)们在附近候着,时机一到就找个借口进大门,装成偶然的样子。一般都会刻意找一个相貌比较好,有福气、命好、性格好又聪明的人去做孩子的踩生人,好像做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实也就是求个心理安慰。

母亲是小学老师,坚决不信这一套,所以在怀孕一始就告诫家里人不准刻意找人给孩子踩生,听天由命,靠缘分。也就是在母亲这个理念下,三奶奶无意中成了我的踩生人。

父亲跑进屋内,先看了看母亲,对她笑了一下,又用手抚摸了一下她的额头说:“真是苦了你了!”母亲疲惫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生的郭大夫说:“快抱抱你闺女,我刚包好,看这大眼睛,这双眼皮,一出生就这么明显,多俊的一个丫头啊!”爸爸的眼睛一亮,迟疑一下,双手在衣襟上蹭了几下,才从郭大夫手中接过我,小心翼翼地抱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襁褓中我那粉嘟嘟的小脸、黑葡萄样的大眼睛,瞬间泪流满面。“看看,这还激动得掉眼泪了。”郭大夫说。“郭大夫你不知道,他自小历经了太多的磨难,现在也有孩子了,他能不激动吗?”妈妈用虚弱的声音说。听到妈妈的话,父亲竟然象女人一样抽抽搭搭地哭出声来,妈妈也掉下了眼泪。就在这当儿,姥姥拉着三奶奶走了进来。爸爸忙止住了抽噎,神情却突然间有些沮丧。“来,过来,先看看你侄儿媳妇,再看看你大孙女。”姥姥把三奶奶拉到炕沿边。“书琴,你辛苦了,现在挺好吧?”“挺好的,三婶。”“那就好,那就好,当了妈了,多好。”“来,看看你大孙女,俊着呢。”“来,让你三奶奶抱抱。”姥姥向爸爸伸出手。爸爸把我递给姥姥,一脸的不情愿。郭大夫看着气质不凡的三奶奶,又看看爸爸的态度,有点摸不着头脑。三奶奶小心翼翼地从姥姥手中接过我,眼里露出慈爱的目光。“这小人儿,太美了,真是个俊丫头。”“女孩子太俊了也不好,会招惹是非。”爸爸接茬说。三奶奶的目光倏地黯淡下来,露出一脸的尴尬。“这是啥话?女孩儿家越漂亮越好,赛过西施、貂蝉才好呢,姥姥喜欢,她三奶奶给踩的生,将来一定错不了,一准儿又俊、又聪明、又手巧。”姥姥说。三奶奶还是难掩一脸的尴尬。姥姥对着炕上的妈妈说:“你三婶对你好着呢,一早就给你烙了馅饼送来,刚到大门口这丫头就落地了,可不是她三奶奶就是踩生人吗?缘分啊,自从你怀孕,你三婶就当个宝似的呵护你,吃的用的没少给拿,我眼睛老花了,孩子衣裳哪件不是你三婶给缝的?这丫头有福。”妈妈连连称是。郭大夫也露出敬仰的神情。“三婶真的操了不少心呢。”妈妈用虚弱的声音说。只有爸爸,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哎呀,瞧我这记性,鸡蛋早就煮熟了,忘了端上来,九文,你快去剥了蛋壳来,暖瓶里我事先冲好了红糖水,我去倒几碗来,给书琴、郭大夫和你三婶冲糖水鸡蛋吃。”姥姥兴冲冲地踮着小脚出去了。不一会儿就用一个红漆托盘端进来几碗红糖水放在地上的小方桌上,每个碗里泡着两只剥了壳的煮鸡蛋,还插着一把精致的小汤匙。“郭大夫,婉儿,你们快过来,趁热喝了糖水,吃了这鸡蛋,我先喂书琴吃。”姥姥说。三奶奶推让着让郭大夫先坐下来,把一碗糖水蛋端到她面前说:“您快喝了吧,您是大功臣呢,亏了您了,保书琴母女平安。”“可不是嘛,这一带妇女亏了郭大夫了,个个都顺顺利利生下娃娃,哪像过去啊,生娃跟过鬼门关似的,这郭大夫啊,真真是老天爷派来拯救咱们农村妇女的。婉儿,你还不知道吧,郭大夫原来是省城大医院的大夫,和他男人一起下放到隔壁白杨村的。你说这世道啊,净祸害好人,看看把郭大夫一家祸害的七零八散的,俩孩子奶奶家带一个,姥姥家带一个,这起天杀的还说让郭大夫和他男人劳动改造,她男人是动手术的大夫,她是医院里接产的大夫,让人家拿手术刀的手去握锄把子,亏他们想的出。老百姓不干了,闹起来了,官家没法,这才让他们到公社卫生院去坐门诊了,这些年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好人肯定有好报的。”姥姥大声地说着。三奶奶愈加崇敬郭大夫,她看郭大夫还没有动手,就端起碗,像敬酒一样说:“郭大夫,您请,您请!”郭大夫也端起碗微笑着回应了一句:“您请。”

姥姥把妈妈扶起来,靠在一堆被褥上,一勺一勺地喂她吃糖水鸡蛋。妈妈喝了几口糖水后,感觉舒服了一些,把头侧向三奶奶和郭大夫这边,说到:“真真谢谢您呢,郭大夫,有您这专业医生接生,我生孩子一点都没有恐惧感,还有三婶,天天都想着我,有点啥好吃的,总是第一个端给我,我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又是你给我闺女踩生,真是缘分啊。”听到踩生两个字,三奶奶正在舀红糖水的手忽然间颤抖一下,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婉儿、郭大夫,快趁热喝。”姥姥察觉到了她的变化,赶紧说道。

郭大夫先吃完,她去水缸里舀了一碗水,走到院子里漱了口,对着正在宰鸡的父亲喊道:“开水晾冷了吗?我要给宝宝擦洗身子了。”“应该差不多了。”爸爸回答说。原来郭大夫在农村接生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检查产妇宫口开到一定程度时,就先让家属烧开水,连烧两锅,第一锅嘱他们用来烫给宝宝洗澡的浴盆,第二锅才倒进浴盆里冷却后用来给宝宝洗澡。孩子出生后,她先大略查看一下,没发现什么大的问题或者形体缺欠的就先用纱布擦净血迹,包起来,放在产妇旁边,然后一边处理产妇的胎盘和会阴部裂伤,一边观察孩子的情况。把产妇处理好观察一定时间后,孩子情况也稳定了,家属烧的开水也晾得差不多了,就再打开襁褓,用一块大的纱布蘸温水仔细擦洗孩子的全身,同时再次观察孩子的形体和精神状况及各种生理反射。她还让家属准备一些植物油,放在一个小碗里,另外用一块小纱布蘸了,擦孩子头部或者皮肤褶皱处的胎脂。经过她精心擦洗过的新生儿,通体干干净净,脸蛋红扑扑的,人见人爱的。她这样爱孩子的行为,在黑水河流域极受赞誉。

三奶奶一直等到郭大夫给我擦洗好身子,再次包好时才准备离开,期间她一直给郭大夫打下手。她们在给我擦洗时又发现了我脸上的一对浅酒窝和左侧屁股上蝴蝶型的胎记,愈加喜欢起来。“真俊啊,我干妇产科这么多年,很少见过这么俊的新生儿。”郭大夫边擦洗边啧啧称赞。三奶奶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带着母性的慈祥的光。父亲在灶房剁着鸡肉,那当当当的声音仿佛都带着欢快的节律。尽管这时屋里的几个女人谁也没有再作声都用慈爱的目光从各个角度默默地注视着我,但是,她们都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幸福美好的气息。只可惜,这美好的氛围在几分钟后就被打断了,三奶奶的女儿思南来叫她。她并没有进我家的院子,而是倚在大门上直着脖子对屋里高声喊着:“干啥呢?屁股咋这么沉,都呆了多久了?我爸叫你回去呢!快着点!”那态度极为不敬。那时屋子玻璃窗的窗帘已经拉开,郭大夫隔窗诧异地看看思南,又看看三奶奶,百般不解。三奶奶嘴角的肌肉颤动两下,身体也微微抖动着,轻轻叹了一口气,抬头看看郭大夫,勉强笑了笑,又嘱咐了妈妈两句,就急急地走出屋子。思南见母亲出来,白了她一眼,也没打招呼,更没等她,转身就走。“思南啊,进来,吃一碗糖水鸡蛋。”姥姥朝她喊道。思南并没有停下来。“珍姐,别理她,这孩子,被我惯坏了。”三奶奶边往外走边尴尬地说。姥姥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喊道:“婉儿,等会儿,你等等,你的盘子。”说着又转身走进屋里,把那盘烙饼倒在一个盖帘上,用水冲了冲盘子,然后放进六个煮鸡蛋,赶忙走出来。“给她三叔和思南吃,讨个吉利。”“珍姐,这,你看你,这太客气了。”三奶奶看着姥姥的眼睛说。

姥姥一直把三奶奶送出大门。太阳已经老高了,阳光像慈母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刚吐出新叶的树枝,鸟儿们沐浴着阳光站在上面欢快地唱着歌儿。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嘤嘤地在那两棵大杏树上,辛勤地采着花蜜。三奶奶停住脚步,仰起头看了看两树雪白的花朵,闭上眼睛,曲起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睁开眼睛,微笑了一下,姥姥也微笑了一下,说:“几十年了,你还是最爱这杏花啊。”三奶奶点点头,然后就微笑着走了。

姥姥回屋后,郭大夫已经收拾好了她的出诊箱,准备走了。姥姥说:“不忙,喝碗鸡汤再走吧,都炖上了。”她连忙摇头说不了。“大姐啊,刚才这个婉儿,她不是本地人吧,看着她完全不像农村人,举止那么优雅,真像我小时候在父亲的南方老家看到的那些大户人家出身的小姐,她家也在这个村子吗?刚才来叫她的女孩子是她什么人?对她的态度可真不咋地。”“唉......”姥姥先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襁褓中的我说:“她三奶奶婉儿是一个苦命人啊,这说来话长啊,你先别走,我跟你聊聊她的事儿。”郭大夫真的放下药箱重新坐下来,姥姥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多小时后郭大夫才从我家出来,虽然姥姥极力挽留,她还是不肯留下来喝鸡汤。走到大门口时,她仰望着那两树芬芳雪白的杏花叹息着说:“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她的眼圈红红的。

村子并不大,母亲生了孩子的消息很快就传扬开了,同时传扬开的还有三奶奶给我踩生的事儿,大家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我的几个本家奶奶在十一点左右就踮着小脚来看母亲,同时也是以她们的长辈身份就三奶奶给我踩生之事来向父亲发难的。听着她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踩生的重要性和三奶的坏话,父亲双手抱着肩膀站在地上一脸的无奈与无辜,当然也有沮丧的成分。其实,她们虽责问的是父亲而实际上是针对我姥姥。姥姥家在松树沟村,母亲是姥姥抱养的独女,与父亲婚后百日便接了姥姥来杏花溪养老。一个外村的老妇入主村里的一个家庭,总让这个姓氏的一些人尤其是老妇人们看不顺眼。姥姥一边礼节性给她们端茶倒水、舀鸡汤、上红蛋,一边用不屑的眼神看着她们指手画脚甚至满嘴唾沫星子飞溅,而母亲则闭着眼睛装睡。她们讨了个没趣,每人在喝了一碗鸡汤吃了一个红蛋又带了一个红蛋后悻悻地走了。

我的姥姥大名高贵珍。说起来,她非等闲女辈,她年轻时曾经做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带妇女运动的领头人,是个做事干练、性格豪爽、泼辣的老妇人。“婉儿”是姥姥对三奶奶的专属昵称,她与三奶奶早在几年前就认识,是在一次偶然赶集的时候认识的,说起来姥姥还给她解了围,帮了她的大忙呢。这段佳话,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曾无数次听姥姥讲过,以至于妈妈奚落她说,把她外孙女我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而我却百听不厌。

那年,母亲还待字闺中,在她们松树沟村小当民办教师,姥姥总想让她穿得体面点站在人前。那时代流行草绿色军裤和白色的短袖衫。军裤有了,还差短袖衫。其实白色短袖衫只要两块五毛钱一件,但是姥姥手里没有钱,于是便提了一篮子鸡蛋去集市上卖,给母亲买短袖衫。那时候,鸡蛋八分钱一只。那个集市是沿着一条小河自由摆摊的。姥姥用一张破麻袋片垫着五十个鸡蛋摆在河滩上,她的旁边有个爽爽利利年轻貌美的妇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在那里卖自己做的婴儿虎头鞋帽和绣花手帕。“啧啧,那绣活和做鞋的工艺真叫绝啊,我活了六十岁,还从没见过那么精巧的手工。”姥姥每次讲起来都不忘啧啧称赞一下。东西好,又物美价廉,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大家都赞叹着,有些年轻姑娘掏钱买了几方绣花手帕,也有母亲给自己的婴孩买了虎头鞋帽。那时正是1968年春天,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东西都被列为四旧、老腐败。就在剩下两双虎头鞋帽和两方绣花手帕的时候,一群带着红袖标的人突然气势汹汹地来到妇人面前,为首的是一个留着短发的矮胖女人,姥姥认得,她就是公社有名的造反派头目董春香。这女人快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但是名声很不好,据说和很多造反派头目有染。“我们接到举报说有人在售卖四旧东西谋利,就是你吧,看你的样子就不像好货,眉毛跟柳叶似的,腰跟水蛇似的,脸这么白,是擦了多少白粉啊?妖妖调调的,打扮给谁看呢?你哪个村的?”她气势汹汹地对卖虎头鞋的妇人说。“杏花溪的。”妇人怯怯地回答。小女孩吓得抱紧了母亲的大腿。“杏花溪?那里有个婊子,从关里窑子里出来的,不会就是你吧?叫什么名字?”妇人说出名字后,董春香冷笑了两声说:“还真是你,我说呢,别人不会是这个妖精样子的,把地上东西收拾起来,没收了,卖的钱呢?非法所得,也一并没收了,回头我跟你们大队张书记通个气,办你的学习班,批斗你这个臭婊子。”“求求你,不要没收吧,孩子......”妇人边说边死命护着手里的一个绣花布包,她的收入都在布包里。她卖的钱是用来扯布给女儿做换季衣服的。董春香一把扯住一根包带,就往自己身边拉,妇人慌忙扯住另一根包带拉着不放。“好你个臭婊子,还敢反抗,罪加一等,李二柱,过来,把她捆起来带公社去,反了天了。”一个楞头青小子跨前一步就来拉扯妇人,妇人的女儿抱着妈妈的大腿声嘶力竭地哭喊起来。“哟呵,都是些什么人啊?日本鬼子又进庄了吗?不是都被我男人他们打跑了吗?你们打哪冒出来的?”姥姥从地上站起来瞪着他们说。“你是谁?怎么说话呢?是她同党吧?也是窑子里出来的?”董春香指着姥姥说。“放你娘的狗屁,这是谁家的母狗没栓绳子啊?跑出来乱咬人!”姥姥指着董春香骂道。“你,你,把她也给我抓起来,一起带公社去。”几个二愣子小子上前就要抓姥姥。姥姥手疾眼快,抓起地上的鸡蛋就往他们脸上甩去,鸡蛋在他们脸上开了花,蛋黄蛋清糊了他们一脸,矮胖女人董春香的脸上也挨了一个鸡蛋,滴滴答答地往下滴着蛋液。赶集的人们立刻围拢过来看热闹。“抓!抓!给我抓!”董春香边用衣袖擦脸,边气急败坏地喊道。“慢着,都给我滚开!敢抓我,得我先借你们几个胆子!我是朱浩然的媳妇高启凤的姐姐!原来黑水河镇的妇救会主任高贵珍。”姥姥高声地自报了家门。人群顷刻间安静下来,像是被这三个名字镇住了。接着就一齐大声喊起来:“就是的,她就是朱浩然的媳妇高启凤的姐姐高贵珍,县委书记来了都得恭恭敬敬地跟她握手致意。”前面那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姥爷和舅姥爷的,他们此刻正静静地躺在集市后面山顶上的烈士陵园里,山顶上那块高高耸立着的纪念碑是黑水河镇的地标。人们不约而同地转过身遥望着矗立在山头的那块碑,一片云朵正在碑顶的蓝天上飘着。

姥爷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姥姥的弟弟我的舅姥爷抗美援朝时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的遗体埋在朝鲜,烈士陵园里是他的衣冠冢。姥姥和姥爷结婚六年,姥爷一直在抗战队伍里,他们聚少离多,还没来得及生孩子,姥爷就牺牲了。姥姥没有再嫁,默默地替姥爷尽孝,赡养姥爷的父母,直到他们安然去世,她四十岁上抱养了母亲。群情激昂中,矮胖女人董春香的气焰有些短了,但是还是对那个妇人不依不饶。姥姥一把夺过那个绣花布包说:“这是我的东西,地上的东西也是我做的,她是来买我这些东西的买家,要抓就抓我走,谁不抓谁就是狗娘养的!”那几个二愣子小子完全被姥姥的气势镇住了,低垂着头敢怒不敢言,一边擦着脸上的蛋液,一边就要往人群外面钻。姥姥一把抓住两个喊道:“给我回来,就这么走了?门儿都没有!鸡蛋被你们踩爆了,东西都被你们踩坏了,损坏东西要赔偿,这可是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唱的,你们自称革命小将,损坏人民群众的东西,有这么容易就走了?说,你们怎么赔!”周围群众也跟着助威,甚至还有人哼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来。“五十个鸡蛋,八分钱一个,四块钱;虎头鞋、虎头帽两块钱一套,两套四块;绣花手帕一块钱一个,两个共两块钱,一共十块钱,少一分都甭想走!”姥姥大声说。“公道价,公道价!”人群喊着。矮胖女人董春香只好掏出钱包,拿出十块钱递给姥姥,悻悻地带着那些人走了。姥姥朝人群抱抱拳说:“承蒙大家帮忙了,谢谢了,都散了吧,各去做各的营生吧,这年头,都不容易啊。”人群渐渐散了。姥姥抽出六块钱放进女人的布包里,又给小女孩擦了擦眼泪,拾起地上的鞋帽和手帕说:“吓着孩子了,你们快走吧,以后别来卖这些了,这世道不容啊。”看着地上还有几个完整的鸡蛋,姥姥拾起来装进妇人的布包说:“拿回去给孩子吃。”妇人泪流满面,不知道怎么感谢姥姥才好。姥姥对她说:“我是松树沟的,我闺女和杏花溪老张家的小伙子张九文订了婚,咱们后会有期。”说着就提起篮子走了。妇人朝她的背影深深鞠了一躬。

两年以后,姥姥随妈妈来到了杏花溪,母亲嫁过来后在村小继续当民办教师。三奶奶和她成了好姐妹。姥姥娘家虽然是地主,但是姥爷家却是雇农,兼以姥姥曾经为革命效过力,姥爷和舅姥爷又都是烈士,姥姥的腰杆子就有些硬,虽然身处陌生的环境,但是不卑不亢的还是吃得开。

我出生那天,除了本家那几个老奶奶外,村里一波又一波的人来看我。据妈妈说,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按农村的习俗和礼节来道贺的,但也有一些人听说是三奶奶给我踩了生,有点幸灾乐祸是来看热闹的,比如春荣妈。春荣爸姓王,是个屠夫,眼睛总是色眯眯地盯着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看,见到三奶奶更是双眼都不会眨了,在村里口碑很不好。春荣的三哥五大三粗,像座黑铁塔一样,他竟然看上了我的小姑姑。小姑姑年方十九岁,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美人儿,又心灵手巧的,小姑姑自然看不上他,况且春荣妈在村里是有名的泼妇,两个儿媳妇都跟她合不来,她还专门喜欢揭人家的短。因为记恨姑姑看不上她儿子,她对我们一家人背后常冷言冷语的。下午时候,她带着四岁的小女儿春荣来看望妈妈。姥姥知道她的来意,于是就一步不离屋里。“啧啧,这丫头真俊啊。”她看着襁褓中的我称赞道,又问候了妈妈几句。妈妈礼貌地回应着。“今儿日子也好呢,阳春三月三,适合做女孩子的生日,谁给踩生的?肯定是大富大贵,大贤大德的人吧?女孩子,踩生可得好人,对以后的德行很重要的。”她明知故问道。“可不是嘛,踩生的人必须得好,她三奶奶给踩生的,聪明灵巧,识文断字,十里八村妇女谁能比得上她?”“哎哟,原来是她呀?唉.....你们......也是,也是,这踩生有时也是不一定准的。”这时,忽然有人在大门外叫爸爸,说出去说个事儿。爸爸急忙走出去。姥姥从玻璃窗里看到是三爷,便跟春荣妈说:“你呆着,我出去看看。”春荣妈急忙也告辞了,姥姥拿了一个熟蛋给春荣装在衣袋里。“九文,我屋里的真不是故意的,她也很内疚,那也没法了,三叔对不起你啊,都怪我管不住她,她整天往你家跑,自己也说过怕赶上,没想到还真就赶上了,你看这事儿整的,唉......”三爷一脸歉意地说。“那有啥法,谁也没料到的事,算了。”爸爸回答说。“唉,赶上了也没法,运气问题,到时让九文好好管紧点他闺女就行了,要说呀,你屋里的呢啥都好,就是出身不好,那地方出来的,女孩子谁不忌讳啊,九文媳妇要是生的是小子就不怕了,偏偏生的又是个丫头。”春荣妈抢着接茬,煽风点火地说。三爷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眼睛瞪的溜圆,两只手紧紧地攥起了拳头,刚想发作,看看爸爸,又松开了拳头,仰头对天长叹了一口气。春荣妈得意地带着女儿走了。“她三奶奶给踩生,我们丫头求之不得呢,你们说,整个黑水河镇公社的妇女都算上,有几个能比得上婉儿的?心灵手巧,识文断字,谁再说她的坏话,我敲掉他(她)的门牙。”姥姥先看看我爸和三爷,又看着春荣妈的背影故意放高了声音说。

也许是因为三奶奶踩生的缘故,我成了村里公认的早慧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记事儿了。而从我记事开始,就听到村里一些人对三奶奶的诋毁,看到了她受的苦难。这些多半都是村里的一些长舌妇女和几个名声不是很好的老年和青年男人造下的罪孽。比如村里我叫四叔的张成宝就经常张口老婊子闭口老花儿姐的叫三奶奶;还有我叫二大妈的这个春荣妈就经常叫她窑姐。倘使被刘四爷听到这些话,总是要敦几下他的拐杖骂几句道:“这起王八羔子,长舌妇们,你们知道什么,你们才是真正的下流胚子,仗义每多屠狗辈,自古侠女出风尘。”然后就接着说:“唐朝红拂女慧眼识英才,最终成为相国李靖的夫人,被称为风尘三侠;宋朝梁红玉原为京口妓,以身相许韩世忠,后来成为护国夫人;秦淮八艳李香君血染折扇成桃花,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河东君柳如是被誉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此等女辈皆出于青楼,虽然都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其事迹却令人感泣不能自已,三彪家的虽出身于章台,而今却是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并无半点偏斜,是你们这些人骨子里龌龊,还自命高洁,故意往人家身上泼脏水,真真可恨至极!”尽管刘四爷的话我还听不懂,但是我知道,他绝对是站在三奶奶一面的。

刘四爷是我们县的名人,祖上曾富甲一方,他的兄弟和子、侄们都是读书人,有些还留过洋,散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他家是靠做中药材生意起家的。他家人很有家国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几乎倾其所有支持革命,家族里还有几个近门侄子在抗战时血染疆场。四十年代,他把家里的土地和房产全部无偿分给了村里的贫苦村民,所以政治运动中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

他博古通今,尤其喜欢《三国演义》,是三国通,经常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我们那一带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刘四爷家门前论《三国》——关公面前耍大刀。他满腹经纶却不迂腐,性格豪爽仗义、敢作敢为,被我们村另一些肚里有些墨水的人称为剑胆琴心客。我曾看过几张他年轻时的照片,有一张穿着长衫手里握着书卷;有一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里;还有一张是穿着大衣带着礼帽的,真的是英俊潇洒,风流儒雅。以至于多年以后,民国风情的电视连续剧风靡一时,我总是偷偷在心里把他年轻时的形象和那些男主来对比,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我太爷爷的磕头兄弟。可是别说太爷爷,就连爷爷我也没见过。不要说我,就是我叔叔也说他完全不记得爷爷,因为爷爷去世时,他尚在襁褓之中。

村里人都说,我们这一带的文脉在我家,因为从我高祖父起,我家就开私塾。高祖张德泽老先生创建的知义书馆在黑水河镇首屈一指,他曾在每年冬季设冬学四个月,免费教授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在黑水河流域很有声望。后来,曾祖张连之先生继承父亲遗风,把冬学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冬学里的学生只要有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听课,他还布置作业,随时给他们批阅。刘四爷看到我经常叹着气说:“生得明眸皓齿,自带天然风雅,颇具曾祖遗风,可惜是个丫头,唉,只可怜我那磕头兄弟家道中落,可惜了满腹经纶一世才学,而今无人继承。”他说的话不无道理,我家老一辈都英年早逝,大姑早年出嫁,我家最后只剩下父亲、叔叔和小姑妈三人相依为命,而父亲彼时才16岁,迫于生计,书自然是无法读了,文脉也就断了,但读书人家的风骨还在,父亲笃尊仁、义、礼、智、信,因此,品格在村里口碑甚好,只是,相对母亲来说他有些保守,这从三奶奶给我踩生一事的态度上就略窥一斑。

我渐渐地长大了,跟三奶奶很亲。三奶奶的女儿思南比我大八岁,按辈分我叫她姑姑,但是我越大越不喜欢思南,因为她对她的母亲我的三奶奶很不敬。她不叫她妈妈,不是万不得已,也不愿意跟她说话,就是勉强说上几句话也是用一种很不尊敬的口气,为此,三爷很恼火,曾经用鞋底子打过她,但却无济于事。我记事时正是七十年代中期,国家的政治环境复杂。那特殊的十年,对所有过来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越到最后越疯狂。天天的所谓的“政治学习”就如现在的传销组织头目给他们的成员洗脑一样,使得纯朴善良的农村人也变得疯狂起来了,甚至达到了父子反目,夫妻互相揭发的境地。三奶奶竟然在一个早晨被公社十几个大队抽调来的一些二流子男男女女组成的红卫兵抓了起来,为首的还是那年在集市上为难过三奶奶的那个矮胖女人董春香,她说三奶奶出身不清白,是牛鬼蛇神。村里的老光棍张成宝在董春香的的授意下,到几户人家收集了一些破鞋,其中给他最多的就是春荣妈,然后用麻绳穿成一大串,硬往三奶奶脖子上挂,说是给她这个老婊子做的一串项链,还说要押着她和一群地、富、反、坏分子一起游街。三爷的眼睛几乎冒出火来,他跑到生产队卸下给牲口铡草的铡刀片子,扛在肩上,大喊着说:“谁敢动我屋里的,铡刀不认人。”红卫兵们吓得缩住了手。矮胖女人董春香却大喊民兵用步枪对准三爷,说他是现行反革命,没了王法了。姥姥拨开人群冲进来,她先把那串破鞋从三奶奶脖子上解下来,扔在董春香的脚面子上说:“你身为女人,竟然这样为难别的女人,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你还是个人吗?我老太太从闹日本时就当联络员,解放战争当妇救会主任,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除了对日本鬼子和汉奸,我都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今天你把我逼急了,你口口声声说人家出身不清白,你自己呢?你清白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整个黑水河镇公社谁不知道你的丑事?你没嫁过是吧,要不要我找郭大夫先来验验你的清白,你敢到到杏花溪来玩这一套,你休想。这么说吧,今儿,还有往后,谁敢动我婉儿妹妹一根毫毛,我老太太就能揪下她一撮头发;谁敢伤她的心,我高贵珍就要戳烂谁的心,没有我丈夫朱浩然和我兄弟高启凤流的血,能有你们今天?你们在娘胎里就让小鬼子给闷杀了,而今,这人肚子里生出畜牲来了,什么缺德事都敢做,老天爷不饶你们!”说着扔过两件斑驳的血衣,一件是满是枪眼的八路军军服,一件是残破的志愿军的服装,是姥爷和舅老爷的遗物。红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敢开口也不敢动手,民兵们的枪早就收回来枪口朝天立在地上了。“张成宝,你娘老子的坟还在南山上,不想被村里人的口水把土坟淹了,你就扒了畜牲皮,重新像个人样。”姥姥又瞪着眼睛厉声对张成宝说道。这时,刘四爷拄着拐杖来了,他看了一眼脸色苍白,半休克状态的三奶奶,又看了看矮胖女人董春香和红卫兵们以及荷枪实弹的民兵,举起拐杖转着圈指着他们的头说:“世风日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仁、义、礼、智、信你们做到了几条?一群祸国殃民的乌合之众,到这里来作威作福,你们的良心都让狗吃了吗?真真可恶至极。”说完,他拿着拐杖对着一个个红卫兵小将们说:“你,你,你,你们都给我滚 !”董春香带着那群人灰溜溜地走了。张成宝刚一转身,刘四爷一棍子打下去,正打在他的肩头上,他惨叫一声,撒腿逃跑了。刘四爷看了看在姥姥怀里脸色惨白的三奶奶,无比心疼对三爷说:“三彪,你还愣着干嘛?还不快把你屋里的背回家去,给她熬一碗红糖姜汤喝,这起王八羔子,这样作践人,没天理了。”

三爷背起三奶奶,姥姥也帮忙扶着,我在后面提着三奶奶的鞋,一起回到了他们家里。姥姥和三爷把三奶奶放在炕上,给她盖好被子,三爷就去熬姜汤,我和姥姥一人握着三奶奶的一只手,那手凉得彻骨。思南在门口站了一下,鄙夷地看了她妈妈几眼,没做声,转身走了。姥姥张开嘴刚要发作,又忍住了,她是怕三奶奶伤心。我呆呆地立在炕边,满面泪痕地看着三奶奶那惨白的脸和失神的眼睛,姥姥也是满面泪痕。“珍姐,不瞒你说,药我都准备好了,你要是晚来一会儿,我就吞了。”三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说。“婉儿,你怎能,你不能啊。”姥姥劈手夺过来说。“是红矾(砒霜),一包下去,一了百了,从关里来这儿时,我偷偷藏了一包,留着活不下去的时候自行了断的。”“婉儿,只要我活着,我不会再让你受委屈了,为了那起混账玩意也不值得死。”姥姥流着泪说。“三奶奶,你不要死,我不让你死。”我突然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好孩子,来,到三奶奶这里来,三奶奶不死。”这时思南刚好进屋来拿东西,这次她根本就没有看炕上的母亲一眼,而是拿了香皂盒就往外走。“思南!”姥姥厉声叫了她一声。她往我们这里看了一眼,正与我的目光相碰,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她撇了一下嘴,出去了。那一刻,我对她充满了仇恨,我觉得,三奶奶寻死,也有她的一份因素。

一年以后,母亲又给我生了一个弟弟。母亲怀孕期间,三奶奶还是像当年母亲怀我时一样,呵护备至。但是,到了母亲快临产的那个月,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给母亲送吃食总是远远地站在院子外面喊我的名字,她是怕无意中又给弟弟踩生,弄得姥姥和妈妈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因为姥姥的社会背景和泼辣的性格以及三爷的彪悍还有刘四爷的威望,此后的日子里,三奶奶没再受什么大的委屈。

她的女儿思南十四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她不爱读书,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也不喜欢跟母亲学女红那些,三奶奶很无奈,幸好,她人很本分,也很勤快,每天都跟着父亲到生产队去上班做田地里的事,但是对母亲越来越不屑,三爷非常生气,但是闺女大了,也不好发作,就经常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回去除了会大骂思南一顿外,有时也会用一些尖刻的言语找三奶奶的麻烦,姥姥曾正色地警告过他很多次,无奈清官难断家务事。

那时,我六岁,也渐渐懂事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漂亮优雅而又善良、热心的的三奶奶究竟是为什么被女儿和村里一些人歧视呢?我开始从各个方面找原因。因为她是女人,我首先就想到了追根溯源,追寻她的来路也就是娘家。比如虽然姥姥跟我们在一起,但是我也知道妈妈的娘家在松树沟、姥姥的娘家在棒槌沟、邻居锁柱嫂子的娘家是隔壁白杨村、春荣妈的娘家是南山的那一侧一个叫十三沟的地方、海子哥的姥姥家是黄羊沟......三奶奶的娘家是哪里呢?我从没见过她的娘家人和任何她的亲属来过村里,她的口音跟我们不同,我疑心她的娘家在很远的地方。“姥姥,三奶奶是哪里人呢?她娘家都有谁呢?怎么没见来过?我连她的名字都还不知道呢。”我终于忍不住问了姥姥。姥姥叹着气说你三奶奶可怜呀,她是很远很远地方的人,小孩子家,不用知道长辈的名字。我也就没敢再追问了,但是心里愈加同情起她来。

我们这里山地多,历来就种大白梨树,后来又引进了国光苹果树,被划为果区,需要吃国家按人头定量配给的返销粮,要自己去公社粮站凭粮食本去领,我们这里俗称“领量儿”。办粮食本需要拿上户口本到公社粮站去办,每次“领量儿”粮站工作人员都在本子上填上时间和所领的粗细粮的名称和数量,一年要领很多次,所以那本本很快就会填满,两三年就要换一次。那时社员们天天搞大会战,没有时间去公社粮站,粮站就派人下村来给社员们换粮食本。换本时一样需要带户口本过来。我们这个小自然村属于三队,一般都是在小队部定点。那次,小队部的房子正好在修葺中,粮站的人就在我家定点办理,为期一天。就在那天,我终于知道了三奶奶的名字,还有她的一些故事。

三奶奶的官名叫孙婉媚,多年来,这个名字只是静静地躺在她家那本薄薄的户口本里,后来又被抄在页码更多几页的粮食本里。村里长辈们叫他三彪媳妇,同辈叫她三嫂或者三弟妹,晚辈们叫她三大妈或者三婶,而我之所以叫她三奶奶,因为她丈夫也就是小名三彪的张忠义是我本家爷爷。“原来三奶奶的名字叫孙婉媚啊,真好听!”我兴奋地对姥姥说。“不许叫你三奶奶的名字,以后提都不许提。”我的话音刚落,姥姥就瞪着眼睛告诫我说。“为什么啊,就是好听嘛。”与村里那些年龄和辈分都比她小的婶子、大娘们土里土气的凤珍、秀琴、玉兰等名字相比,我觉得三奶奶的名字就是又洋气又好听,而那些和三奶奶年龄不相上下的奶奶辈人的名字更是土得连提也不能提,而有些老妇压根就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诸如大丫、二丫、盘脐(出生时脐带绕颈)等乳名。“你三奶奶特别讨厌这个官名,不到万不得已,从不提起,也不允许别人叫,你知道不?所以我才叫她婉儿。”姥姥又说。那时,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再追问时,姥姥已经叹着气不耐烦地走开了。

又过了一年,我快要上小学了,家里人开始叫我的学名张一帆,说是先让我适应一下。三奶奶一直说我这个名字起得好,一帆风顺,人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顺利平安。她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开始郑重其事一笔一划地教我写我的学名。我一边学一边忍不住地说:“三奶奶,你的名字也很好听。”她却沉重地对我说:“丫头啊,我之所以不愿意提我的名字,因为这是一个令三奶奶伤心的名字,不是我的真名真姓啊,你三奶奶命苦啊,我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父母是谁,家在哪里。”说着,竟呜呜咽咽哭起来。我吓了一跳,慌忙安慰她,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待要问她原委,她却已是泣不成声。直到多年以后,我上了高中,渐晓人事,才从她的好姐妹,我的姥姥口里知道原委。

三奶奶是南方人,可却不知道自己的家确切是在哪里,只记得是一个美丽的小城,有小桥流水,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园子里种着下雪季节才开的梅花。她记得她的妈妈是个梳着漂亮发髻,有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年轻女子,喜欢弹琵琶,经常坐在窗前边弹边唱,每天都教她认字。爸爸似乎很忙,不常回家,对她来说印象比较模糊,只记得有时穿着蓝色的长衫,有时穿着笔挺的西装,带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脸上却又带着一种让人敬畏的阳刚之气。她还记得爸爸妈妈是在一个下午,在她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里被一群背着枪的人抓走的。那时妈妈正坐在窗前弹琵琶。记得妈妈撕心裂肺地喊她的名字,而那个名字不是她现在叫的的这个名字。她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死死地摁住,那个人带走她的时候,她慌乱中抱起妈妈的琵琶......后来她就发起了高烧,头痛欲裂,浑身颤抖着,嘴唇都烧起了泡,她以为她快死了,她一直抱着妈妈的琵琶不松手,昏昏沉沉中,她曾听到有男女两人的争吵声,她听到了什么革命党、杀头等可怕的字眼。渐渐地,她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再后来,他就到了“舅舅”家。

从记事开始,她就住在舅舅家,他们叫她“阿囡”。舅舅、舅妈喝酒还抽大烟,对她都很凶,她时常吃不饱,穿不暖。舅舅家租住在一条破破烂烂的小巷深处,他们从不允许她出去跟邻居家孩子们玩耍,而那些邻居们好象也不和他们往来,仅有的几次外出机会,和舅舅、舅妈走在巷子里,见到他们,那些邻居总是下意识地拉紧自己孩子的手,等他们过去后,就小声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不能随便出去,不能随便跟人家走,你看看,坏人都能把大家闺秀变成使唤丫头的。“拐子”、“拍花子的”,那些她听不太懂的词儿传入她的耳鼓。好奇心使她频频回头回脑地看,这时舅舅、舅妈就特别生气,舅舅大声呵斥她,有时还会踹她一脚,舅妈就像牵狗一样,狠狠地拽着她的胳膊快步把她拖进巷子深处的家里,关起门来,免不了又是一顿打骂。她在那个家里活得很卑微,就象一条狗。她终日穿着一套破烂的粗布衣裳,肮脏得连她自己都嫌弃自己。她记得她来舅舅家时随身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和一双皮鞋,外面披着一件非常漂亮的裘皮披风,还抱着妈妈那个琵琶。但是因为她长高了,衣服和鞋都嫌小了。这些全被舅舅、舅妈收起来了。舅舅有几次想拿出去当了换大烟,但是舅妈呵斥他说:“当不了几个钱,一旦有了茬口,难道你要做新衣服给她吗?”舅舅就再不言语。他们喝醉时总爱拿她撒气,他们说这些就是你的全部财产了,能吃还是能穿?你这丧门星!

在一个初春的早晨,舅妈突然给她洗净了脸,梳了个漂亮的发髻,套上已经嫌小了的裙子,披上裘皮披风,还硬给她穿上皮鞋,又让她背上琵琶,舅舅就带上她出门了。因为鞋子小,每走一步,都挤得她的脚生痛生痛的。那天阳光很明媚,好久没有出来过,她很开心,在走到一座桥边的时候,她看见墙角有几棵树,还没有叶子,但上面却开满了雪白的花朵,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苦香味,她非常喜欢,就驻足仰头观看还低声怯怯地问:“舅舅,这是梅花吗?以前我家有个大园子,里面就有跟这一样的花,可那花是在下雪时候才开。”“什么你家,什么园子不园子的,你哪有家?要不是我,你早就冻死饿死了,再提这些,看我不打烂你的嘴巴!”舅舅凶巴巴地说。她吓得浑身缩成一团,可还是舍不得走,眼睛贪婪地盯着那几树花。透过花朵,她看见蔚蓝的天空中有几只欢快飞翔的小鸟,她的眼泪下来了。她不敢让舅舅看到,偷偷用手背揩掉。“快给我走!什么你都感到稀奇,这是杏花!”舅舅不耐烦地说。她只好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从此杏花就植根在她的心中了。

舅舅带她坐乌篷船,转了两次船,又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她的脚磨出了水泡,烂掉,出血了,她痛得呲牙咧嘴地再也走不动的时候,才在一座很气派的挂着很多大红灯笼的宅院前停了下来。宅院的门楣上有四个气派的烫金大字,可惜那时她只认得后面两个字“书院”。她还以为是一间读书的学堂呢。舅舅带她走了进去,宅院很精美,里面的女人各个衣着都很光鲜亮丽,但是却没有看到读书的娃儿们。女人们把他们领到一间干净的屋子里,让舅舅坐在椅子上,让她站在地上,先后有几拨女人来看她,她们让她抬腿、伸手、让她开口说话,末了又让她走几步路,她因为脚痛,她走路时趔趔趄趄,女人们就皱了皱眉,舅舅点头哈腰地陪着笑脸说:“鞋小了,挤脚,脚打了泡又磨破了,疼的。”那些女人鄙夷地看着他没有作声。女人们从头到脚地打量她,目光十分地挑剔和犀利,让她顿生寒意,身体禁不住一阵阵颤抖起来。她感觉那目光似乎穿透了她的肌肤骨肉,刺痛了她的心。最奇怪的是她们还带她去沐浴,沐浴时也有很多女人围着她看,甚至对她的身体摸摸捏捏的,最使她难堪的是,她们还检查了她的最私密的部位,嘴里说着一些她听不太懂的方言,但看上去,她们似乎很高兴。她们用竹篦细细地给她篦了头发,又给她梳了两条马尾辫,还系了两条淡紫色的蝴蝶结,又给她换了一套合体的银粉色的衣裙,还让一个老妈妈把她脚上的泡一个个挑破,涂抹了硼酸水后又涂抹了一种红色的药水,拿了一双雪白的袜子给她穿上,又给她换了一双大小合适的黑色缎面鞋子,她的周身看上去干净清爽,身材袅娜,眼睛顾盼生辉,只是因为在舅舅家吃不饱,太过清瘦了些,再有就是眼神有些迷茫和凄婉。女人们把她带到正房的一间厅堂里。她看见,那个厅堂正中有一个神龛,上面供着一张画像,画像上是一个穿着奇怪衣服、绾着奇怪发型的男人,她不知道画像上的人是谁。那些女人们点了香烛,摆放了祭品,跪下来毕恭毕敬地对着神像拜了三拜,嘴里说着今天又讨人了,求祖师爷保佑,赏碗饭吃。然后又让她对着那画像跪拜,说这是她们的祖师爷,一连磕了三个头才让她起来。她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说“讨人”,也不明白画像上这个奇怪的男人为什么能让包括象似宅院管事人在内的所有女人以最高礼仪顶礼膜拜。如果她知道这个人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相管仲,也是第一个设立“女市”(妓院)的人,她会把他恨到骨子里。拜完祖师爷后,女人们又带她吃了饭,她就留在那里了,并且有了一个新名字:婉媚,姓孙,后来她才知道,这里的姐妹都跟着管事的姨妈姓孙。她换下的裘皮披风、裙子和皮鞋都不知道被宅子里的人放到哪里去了,只有那把琵琶一直留在她的身边。从此,舅舅再也没有出现过。后来她才知道,门口那四个字是“滙雅书院”,是高级妓院而不是读书习字的学堂,而她已是大上海十里洋场这家高档妓院的一名小先生,她一生的宿命从那时就开始了。只是她是什么人家的女儿呢?为什么会有琵琶和裘皮披风呢?舅舅是她的亲舅舅吗?他是象《红楼梦》里的王仁卖亲外甥女巧姐那样把他卖到妓院,还是他压根就是一个拐子呢?她一辈子都没有正确答案。

书院里有一个善良的厨娘,特别擅长做堂子菜,大家都称她为巾娣妈,听说是个没儿没女的寡妇。巾娣妈经常关照她,对她说,“婉媚,这匯雅书院现在就是长三堂子你晓得不?原本是比长三堂子更高一档的,这年月,兵荒马乱的不好混,慢慢地沦落成长三堂子了,唉......”婉媚摇了摇头似懂非懂。巾娣妈长叹了一口气说:“真是造孽啊,你是苏州一带口音,看你的气质,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要不不会有裘皮披风、皮鞋和琵琶的,再说一般时候也不会随身携带琵琶,说不定你是去学琵琶时被拐子拐走的呢,你的那个舅舅一定是个拐子,要不绝对不可能把你卖到这种地方来的,孩子啊,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好歹也要活着,老辈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在这里时刻要多一个心眼,好汉不吃眼前亏,先熬几年吧,好歹堂子里有规矩,现在你还是小先生,这几年除了教你学技艺,你不会有事的,说不定你命里有贵人呢,说不定贵人能带你脱离苦海呢。”婉媚也不跟她解释琵琶的由来,也没有和她提过自己对父母和家的模糊记忆。这么凄惨的故事,还是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吧。话又说回来,就是提了又如何呢?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周围都是这样的人,自己一个小女孩,巾娣妈一个厨娘,又能怎样呢?无非是互相流几滴眼泪罢了,可又有什么作用呢?

大一点后,她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书院里时常有新来的性情刚烈的女孩子不屈服命运,被打被罚,甚至有人自绝。自绝的毕竟是少数,那些被打被罚的,最后在孙姨妈等几个管事的人软硬兼施和花言巧语的诱骗下还是慢慢地屈服了;而自绝的,用一领破席子一裹,找脚夫拉到城外乱葬岗子埋了,不几日便香消玉殒,化为枯骨。想起这些,她便连连打寒噤,她不甘心自己小小年纪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她还不知道自己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呢,还没有没找到爸爸妈妈呢。她时常在深夜里默默哭泣,可是,有什么用呢?她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子,又有什么办法走出这牢笼呢?她又想起巾娣妈的话: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她于是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好汉不吃眼前亏,等待着想象中她命里那个贵人的出现。她干脆对别的姐妹说她是一个名门闺秀,在下人送她去学琵琶的时候被人拐走卖到妓院了,由于年龄小加上惊吓,她记不得父母和家人了,那时她觉得,这样说对自己也是一种安慰。无论怎么说,她知道自己是沦落风尘了。书院里每天都要学习写字,一般是描红,这会让她想起母亲,她喜欢。还请了一位年事很高的前清老秀才教她们学习古典诗词格律,她非常喜欢。尤其喜欢那些描写梅花、杏花的诗词。她很喜欢王安石的那首《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她经常吟咏这首诗,那位老人看着明眸善睐,清逸高雅的她,经常叹息着用怜爱的目光看着她。书院还请教习教各种乐器和礼仪,她也喜欢。不知怎地,所有的乐器中,她最钟爱的是弹琵琶。

书院里的规矩很森严,对不听话的姑娘们的惩罚也非常的严厉。因为她们以后是靠脸吃饭,操皮肉生涯的,所以惩罚的方式是不打脸,也不能给她们的肉体留下伤疤。渐渐地,她发现,很多姐妹即使没触犯戒律,也要无端被罚的,她知道,这是给她们下马威,立规矩。据比她先来的一个叫嫣红的姐妹说,这里的姑娘,每个人都要经历一种叫洗心革面的惩罚,那是一种让人无法不屈服的惩罚,经过那一关,就获得重生了,就会变得对什么都不在乎了,就会听话,也会被孙姨妈她们好好对待了。她一直不懂洗心革面是什么样的惩罚,又去问嫣红时,她摇头说不能告诉她,孙姨妈会生气的。只告诉她,一定要学聪明来,自己要主动示弱。

那一日,孙姨妈带着一群管事的女人来查看她们的练字、习曲情况。婉媚处处留心,时刻谨慎小心地按要求做好了该做的一切,可还是遭遇了无端被惩罚。孙姨妈用犀利冷酷的眼神端详了她好一会后,问管事的容嫂说:“那个穿银粉色衣服的是谁?她是哪个豪门的千金大小姐还是刚从石库门出来的小家碧玉?这样的文静端庄不苟言笑,装得这么优雅贤淑是做给谁看呢?她的心不在这书院里,你们必须得给她洗心革面。”容嫂唯唯诺诺地答应着。孙姨妈走后,几个容嫂们把她领到一楼角落里的一间房子里,那间房子干干净净的,靠墙放着一张小床,床头有一个底座是白色中心是红色的圆形开关,地中间放着一个大水翁,盛满了清水,角落里还有一个带盖的便桶。“婉媚,你要记得今天的日子,从今天起的三天或者五天,就是你洗心革面的日子,你以后成名了要记得我们对你的好。”她听不懂她们的话,也不发问,只是茫然地站在房子里,没有任何表情。“开始吧。”一个管事的容嫂说。她们就开始脱她的衣服,直至把她的上衣全部脱光,她没有叫喊甚至都没有挣扎一下,这倒叫那些女人们很吃惊,她们面面相觑,眼里透出一丝畏惧的神情。她的皮肤白皙细腻,几个月的书院生活使得她比在舅舅家挨打受骂吃剩饭时圆润了一些,由于年龄小,胸部还没发育,只有两颗红豆大小的乳头。管事的又挥了一下手,一个女人过来,先从侧面把她拦腰抱住再慢慢蹲下来,这样她就伏在那个女人的膝盖上了,接着又有两个女人过来,一人捉着她的一条腿,蹲着的女人又慢慢站起来,双手捧着她的腹部,她被那两个女人倒提起来了,并且在慢慢向那个大水翁靠近。“婉媚,你听着,先深吸一口气,闭上你的嘴和眼睛,记住,你千万不能哭叫,否则你会没命的。还有,你想通了就可以按床头的那个开关,那是电铃的开关,我们听见了就会进来的。”管事的女人恶狠狠地说。她还是没有哭叫,也没有挣扎,也不问们叫她想通什么事,只是深吸了一口气,闭了嘴巴和眼睛。她感觉到一阵冰凉,水渐渐漫过了她的头顶、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脖颈,她仿佛正在倒着坠入一个黑色的万丈深渊里。渐渐地,她开始感觉到憋闷、心慌,她想张口呼吸,可是在冰冷的水里她不敢张口。她的头脑开始发胀,耳朵也嗡嗡作响,她想喊叫,可是张不开嘴。忽然间她觉得她的耳畔好像有很多女孩的凄厉的哭叫声,过了一刻又变成魔鬼般的嚎叫声,她看见很多狰狞的面孔朝她扑过来,这就是地狱吧,她想。忽然间她感觉身体一阵轻快,她竟然看到了那个有小桥流水的城市、那个种着梅花的园子,还看到了妈妈,梳着漂亮发髻的妈妈正抱着琵琶微笑着站在梅花树下向她招手......

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穿好了衣裳侧卧在那张小床上,她努力地回想了很久,才想起之前发生的事儿。她还是没有一丝的恐惧感,只是遗憾她跟妈妈相见的时间太短暂了,甚至都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她这才忽然间感到万分惆怅起来。她躺在床上没有动,环顾了一下四周,地上的水翁已经没有了,那里放了一张小方凳,上面放着一碗水。这间屋子只有一个开得很高的窗户,光线从那里射进来,使得屋子还不算太暗。她就那样躺在小床上,回忆着和妈妈相见的场景,她感觉自己很虚弱,很饿也很渴,但是她没有去喝方凳上的那碗水。

一天过去了,门开了,管事的容嫂端着一碗水走进来,看见方凳上那碗水原封不动,咦了一声,然后就问她:“你怎么不摇铃叫人?还没彻底洗心革面吗?看不出啊,你天天小心谨慎规规矩矩的样子,骨子里这么倔强,你要学乖点,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只要你按铃或者现在跟我说一声你“洗心革面”了,就可以吃饭了,也可以从这屋里出去。”她没有吭声。“端进来!”一个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姑娘低着头端着一个红漆托盘走进来,婉媚认出那是嫣红。一股皮蛋瘦肉粥的味道扑面而来,冲进她的鼻孔,她的喉结下意识地蠕动了一下。“婉媚,我扶你起来,喝点粥吧,不过你要按铃或者跟我说一声刚才我教给你的话。”管事的放柔了声音说。婉媚还是不动手也不开口。“婉媚,你就开口吧,你就说一句吧,要不会吃亏的,我也被洗心革面过,姐妹们都洗心革面过。”嫣红带着哭腔说。婉媚还是无动于衷。“端出去,我们走!”管事的大声说,其实婉媚听得出,她是强压住怒火的。书院里的人,即使是惩罚人,也都是带着笑的。后来成为我三奶奶的婉媚曾无限感慨地对已读高中,渐晓人事的我说:“丫头啊,难怪人家叫我们这行当人是卖笑的,确实是一天到晚做什么时都得带着笑啊。”第四天时候,她终于又见到了妈妈。妈妈还是上次那样的装束,抱着琵琶站在梅花树下微笑着向她招手,她的身体轻飘飘的,仿佛飞了起来,她就那样飞向她的妈妈,刚想扑进妈妈怀里,妈妈却不见了,妈妈突然飘乎乎地飞走了,衣袂碰到梅树上,梅花落了一地雪白,园子里好像下了雪,一切都是雪白的。“妈妈!”她大喊着睁开眼睛,眼前还是一片雪白。一个带着白色面纱的蓝眼睛大鼻子的洋女人正在俯身看着她,眼神极其慈祥。“妈妈!”她朝她喊道。“孩子,你醒了?”她俯下身用脸颊贴了贴她的额头。忽然间孙姨妈从旁边走了过来,她又闭上了眼睛。她听到那个一身白衣的带着面纱的洋女人跟孙姨妈说:“不碍事了,主要是脱水,营养不良,好好调养一段时间就好了,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这么倔强啊,水就放在身边她都不喝,四天没喝一口水,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你们要好好待她。”孙姨妈一口答应着。从脚步声中她感觉那个洋女人走了。从窸窸窣窣的衣裙声中,她感觉孙姨妈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她依旧不睁眼。“婉媚,我知道你醒着,我知道你仇恨我,仇恨这个行当。可是我有什么法子呢?就算我的滙雅书院不买你,也会有别的地方买你的,也许别的地方还不如我这里呢。你不愿意入这个行当,你以为别人就愿意吗?你以为我就愿意入这个行当吗?我当年被”洗心革面”时也跟你一样倔强,可是人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这是你的命,谁都愿意当总统夫人、督军太太,可是能如愿的又有几个呢?天不遂人愿的时候太多了。我知道你的心硬着呢,这么点的孩子不但不吃饭,还不喝水,很少人能做到啊。说实话,我在滙雅书院二十多年从小先生到头牌到管事的姨妈,我第一次见到像你这样的,寻死的倒是有几个,但那是上吊、抹脖子、吃砒霜,痛痛快快,一下子就解决了,可你是绝水绝食,慢慢煎熬,没有人能做到,可见你的不凡,既然不凡,为何就不和命运搏一搏呢?或许你是赢家呢,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样慢慢折磨自己也不划算,该说的不该说的今儿我都说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她睁开眼睛看了孙姨妈一眼,正和孙姨妈的眼神对视,那眼神很陌生但又好似很熟悉,就像前世里曾经遇到过的人,历尽了几世几劫后,转换成不同的物类,竟然还依稀记得前世曾经遇见过一样。孙姨妈打了一个寒颤,而后又微笑了一下,她知道,婉媚已经彻底洗心革面了。

出院后的第二天,适逢教诗词的老秀才来授课。他大抵听说了她的事。授课接近尾声时,他踱步到她的面前,摊开一张纸,拿起她桌子上的笔,蘸满了墨水,一挥而就写了一首诗

洗心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

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

罗浮奔走外,日月无短明。

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

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

君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

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

去矣丹霄路,向晓云冥冥。

老先生写完后,长叹一声放下笔,迈着沉重步子走了。她看着他那穿着破旧的粗布长衫的背影愣了好久好久,她想追上去说些什么,可她没有动,也终究什么也没说出来。后来,老先生再也没有来滙雅书院,书院只得又另请了一个老先生来授课。婉媚拿着这首诗去请教新来的先生,这位老先生沉默了良久,才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她说这是唐代诗人司马退之所做,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只是凝视了她许久,那眼神十分地无奈。

婉媚从此再也没有自虐,她每天认真地学习女红、刺绣、习字、诗词曲赋和吹拉弹唱。她的嗓音极好,各种曲子都唱得很好,尤其苏州评弹。那时,苏州评弹艺人蒋月泉正当红,他创的蒋调,她很喜欢,就让教习教了她几曲。那时蒋月泉的《杜十娘》和《战长沙》很流行,她就学了《杜十娘》。她觉得《杜十娘》唱的是她们青楼女子的悲催命运,也唱出了她的心声。因为融入了真情实感,她唱得非常动听,一曲唱完,让教习佩服,让听者动容。她容貌姣好,举止优雅,色艺双全,才十二三岁,就有花奎的范儿。孙姨妈越来越器重她,不惜花大价钱,请来高端教习单独教她琴棋书画和各种奉承上流社会的礼仪。她知道孙姨妈是把宝压在她的身上了。她就这样慢慢长大了。她先是在书院里给客人唱曲、弹琴、陪客人喝茶,而后孙姨妈又开始安排她出席外面上层人物举办的大型酒会,陪客人喝酒、应酬、唱曲助兴等。她清丽的容貌、高雅的举止、婉转的歌喉和满腹的诗词歌赋很快就赢得了上流社会客人的赞誉,他们都垂涎她的美貌,等待时机做她的恩客。孙姨妈欲擒故纵,等待着给她找一个适合的恩客大赚一笔。她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整天忧心忡忡,可是无奈啊,她就象身陷狼群中的一只小绵羊,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噬。可是她不甘心,她一定要搏一搏。

十六岁时她遇见了她的公子,公子姓柳,是一个绸商的家的二公子,是江浙一带的名门望族,子承父业,在上海开一家丝绸公司,风流倜傥,出手阔绰,彼时他已有家室。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她,一见钟情,从此他就成了书院里的常客。她觉得,巾娣妈说的她命里的贵人终于出现了,她觉得她自己就如戏文《苏三起解》里的苏三,而公子就是王景龙王公子,虽然历尽磨难,结局却是欢喜的,她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浴火重生了。谁料,她一生的宿命却又开始了。公子愿意出高价为她赎身。可她是雏妓,是花奎,属于无价之宝。几次商讨后,孙姨妈还是不让公子为她赎身,只让她为她点大蜡烛梳拢。她知道,滙雅书院已经把她当成了摇钱树,哪肯轻易就放手?但是,她已深深坠入柳二公子的爱河里,她决议答应孙姨妈,让柳二公子以最高规格在书院摆酒大宴宾客为她梳拢。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不管是什么身份,不管处于什么境地,做为刚步入青春期的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都怀着一个美梦,只是在滙雅书院那样特殊的地方,还有她们殊的身份使她们的美梦总是被现实击碎罢了。几个年长的姐妹曾经跟她说过,这里就认得钱,谁出的钱多谁就能给咱们梳拢。给她们梳拢的有的是年过半百的公司老板、粗暴的军阀、粗鲁的乡下老财主......遇到什么样的人都得受着,但是心里的阴影和不甘是伴随一生的。她们无不羡慕给婉媚梳拢的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她只能对她们笑笑,有释然也带着凄然。这样特殊的地方,促使她早熟,兼以读了很多书,才子佳人的故事知道得甚多,她羡慕书中那些结局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人公;羡慕那些荆钗布裙的农家姑娘,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证,一乘小轿抬过来,在竹篱茅舍中纺织井臼,醉里吴音相媚好。其实她知道,那时上海已经流行新式婚礼,像样一点的人家新人都是穿婚纱,租用小轿车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的。可是尽管公子出再多的银钱,因为他们的尴尬身份,这些都是永远无法做到的。作为女子,她知道,这将是她此生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

她永远记得梳拢仪式那一天。公子在书院为她摆的规模空前的酒宴。她的房间布置得富丽堂皇,一切都是按照大户人家娶亲时的洞房的规格。公子的朋友、孙姨妈还有一个管事的容嫂自告奋勇地充当她的三媒。只是,房间里那张精致的桌子上没有放斗、尺、秤、剪刀、铜镜和算盘等六证,只摆着一对硕大的红色蜡烛。她进去看了一眼,感觉胸口一阵刺痛,蜡烛尖锐的捻子仿佛刺痛了她的心。不是嘛 ?尽管公子的朋友和孙姨妈都说他和公子是天作之合,但是,她知道,就算是真的拜了天地,也是虚幻的,他们成不了正式的夫妻,一切都像在演戏,而她恍若在梦中成了那个女主人公。在这个行当里,这个尴尬的仪式本来俗称就叫“点大蜡烛”嘛。那对蜡烛像是在时刻提醒着那晚她的身份和意义......

公子爱她,从来没有轻贱过她,她永远记得梳拢之夜公子拿出一对金镶玉戒指,自己戴一个,把另外一个戴在她左手的无名指上对她承诺说:“你等着,我会有办法救你出风尘的。你是一块美玉,掉进了泥淖之中,我会把你拾起,珍藏好的。”这句话,曾是她青春芳华里的一抹最闪亮的曙光,曾短暂地驱散过她心中的阴霾,也温暖了此后她的一生。小先生一经梳拢,便成了大先生,便要正式接客的。为了不让她受辱,公子支付高额的包银,让她成为他的专宠。他和她一起读唐诗宋词,他说:“杏子稍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我一个有家室的人,真是玷辱了你呢!你是江南烟雨中的一枝杏花,美丽纯洁。”可是,她到底不是赛金花,可以出风尘嫁给状元,戴着大使夫人的头衔游历列国,甚至青史留名;也不似潘玉良那般命好,遇到潘赞化,得以留学法国,成为一代名画家。公子的父亲很快便察觉此事,雷霆大发,切断了他的财源。那时是1946年,适逢内战即将爆发,上海滩的豪门望族都把事业和财产转移到香港和国外。公子的父亲强行把他和妻儿送到香港,从此便如风筝断了线。公子走了,她的世界重新被阴霾笼罩,她没有了任何活下去的寄托,孙姨妈软硬兼施,强逼她接客。她绝望了,数度自杀,甚至自残。没办法,书院只好把她转卖。无论到哪里,她都誓死不从。于是又被数次转卖,最后被卖到了河北唐山一个煤矿附近的下等窑子里。她身上只有两件东西了,一是妈妈那个琵琶,再就是公子给她的金镶玉戒指,戒指是她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定情之物。

河北省的唐山市紧邻山海关,山海关是关里关外的分界线。唐山属于关里,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山海关及地处关外的辽西一带相同,但是那里人说话有独特的语调,被我们东北人称为“侉蛋儿”。唐山人也被我们称为“关里老坦儿”。唐山交通发达,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煤矿,矿工被称为煤黑子。那时采煤技术差,矿工是极其危险的行业。来这里挣命的往往有两种人:一种是家里特别贫困的老实人,为生活所迫,才去冒险下煤窑当矿工的;一种是在家乡捅了什么大的娄子,亡命天涯,为了躲避民间寻仇或者官府通缉才来这里讨生活的。所以,煤矿也算是个藏污纳垢,三教九流集聚地。矿工们大都没有家室,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下等妓院也就是窑子遍地开花。煤矿附近的窑子那是非人的地方,可能就是《骆驼祥子》里小福子沦落的那个叫白房子样的地方吧。婉媚再次自绝,不想被前去狎妓的一位侠义男子救下,那男子就是我的三爷,他是我爷爷的堂弟。三爷那时三十多岁,父母双亡,没有妻室,人生得虎背熊腰,性格粗犷侠义,原来家里以养蜂为业的,因为放蜂时跟同行抢山场,动起手来没轻没重,伤人致残,赔光了家业,一气之下才来挖煤的。他在煤矿里当了一个小小的头脑。他听了婉媚的诉说,万分同情,看着她那柳眉杏眼和瓷白的脸庞,他突然对她生出了一种怜悯和爱恋的情愫,他说:“等着我,我一定娶你!”一个矿工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短期内凑足为她赎身的银钱的,但他却成了她的保护神。他的彪悍在煤矿是有名的,又有一帮如他样的亡命徒兄弟们,此前他又经常光顾这里,且出手大方,老鸨不敢惹他。他隔三差五送些钱物给她和窑子里,她得以在那样污浊的环境中清净地安身立命。那时已是1949年。

1949年12月,唐山解放了。到了1951年,新政府解放和改造妓女,于是三爷就领回了她,他决意不再做矿工,回老家过农家日子。到老家后,三爷摆了几桌简单的酒席,正式娶她进门,她便成了我的三奶奶。

三奶奶是南方女子,天生就具有江南女子那种灵秀高雅的气质,兼以在匯雅书院里学的礼仪和技艺,使她具有一种非同常人的绰约风姿,而这却成了人们非议她的根源。确实啊,生活不是过家家,也不像故事里那么简单美好,在村人眼中,当过青楼女子的她到底是异类,尽管她和三爷都澄清她从没有接过客,可是没有人相信她,也没有人理解她。三爷虽然怜爱她,可是却抵挡不住世人的眼光,由是他开始郁郁寡欢,终日饮酒,脾气也变得乖张暴戾起来,醉了经常拿三奶奶出气,三奶奶惟有暗暗垂泪。三爷虽然是粗鲁的矿工兼农夫,与昔时她的公子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她视他如生命,是他救她出了风尘,明媒正娶了她,使她成为一个正常女人,她知足了。她只想从此相夫教子,平淡一生,可是,她却没法生育,只得领养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女。

三爷的堂弟五爷一直养蜂,他去过江浙一带放蜂,对那里的风物颇为了解。他很同情三奶奶,经常旁敲侧击劝解三爷几句,还时常给他三嫂带一些南方特产,或者接济她一些钱物,有时也会说几句蹩脚的南方话逗三奶奶笑。他经常对村里人说:“你们是不懂啊!一个南方女子,流落到咱们这儿,沦落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可怜啊!咱这儿的人粗糙啊!”

听了姥姥的讲述,我几番落泪。虽然还不太懂,但是我知道三奶奶遭遇了人世间最悲惨的命运,我万分同情起她来,也更加的尊敬她。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保护她。

我十二岁那年,思南满了二十岁,她出落得愈发漂亮了,尽管三奶奶对她及其宠溺,倾其所有给她添置各种漂亮时髦的衣饰。但是,因为从小就听了太多的流言蜚语,她对母亲的那种厌恶的感觉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越来越严重。她时常暗自嗟叹,自己为何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有这样一个出身不清白的养母,母亲的所有优雅都被她看成是故意卖弄风姿。她不愿意在人前提起母亲,越大性格越发刁钻。三爷也因为她们母女不和睦,心情不爽,长期酗酒,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患了肝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三奶奶很着急,总是劝他去医院诊治,可是三爷生性彪悍,不愿意去医院,就是勉强去了,医生给开了药回来,他也不好好吃,有几次甚至直接扔了三奶奶给他端来的药碗和水碗,而且从不把医生的嘱咐放在心上,依旧我形我素,大量地喝廉价的散装白酒,三奶奶十分无奈,经常找郭大夫夫妇来劝说,可是还是收效甚微。

十年来,郭大夫跟三奶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她非常同情和尊重这个身世坎坷的南方女子。郭大夫的父亲也是南方人士,早年投身革命,一路随部队来到东北,后来娶了一位北方籍贯的军医,就在沈阳安了家。她小时候,曾经在南方奶奶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南方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经常骑着自行车从邻村白杨村来看三奶奶和我姥姥。郭大夫就象故意向村里人示威那样,每次来都一定要在三奶奶家落脚,然后叫上我姥姥,而姥姥每次都带上我,她们一起在三奶奶家做饭。三奶奶做的饭食很精美,农村里很多平常的东西,一经她的手,就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她会做许多小点心,精美得令人叫绝。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做的“一品酥”。那是一种用鸡蛋和了面粉做皮,里面包了芝麻白糖馅料的起层的酥皮饼。三奶奶每次做这个,都用一个精美的小盘子装上三块,放在板柜上的神龛旁边,还要点上三炷香,起初我们都以为是敬神的,因为神龛上供着保家仙。可是有一次,三爷和思南都没在家,郭大夫又带着面粉、猪肉和白糖等来了,三奶奶又做了一品酥,又照例装了三块供在神龛下面,在点香时三奶奶突然哽咽着说:“珍姐,郭大夫,你们知道吗?我不是供仙家的,我供的是我心中的神,我供的是我的柳二公子,他叫柳敬汝,他最喜欢吃我做的一品酥,当年在滙雅书院,我经常做给他吃,虽然他最终没有带我脱离苦海,可是,他是我青春岁月里的遇到的唯一钟情的人,曾经是我的保护神和我快乐的源泉,他的存在,让我一生还有过一段快乐时光还有一个念想。”我们都很吃惊,但是又都感觉似乎在意料之中。姥姥和郭大夫不约而同地走近前去,拥抱住三奶奶,三个女人哭作一团。

郭大夫认识三奶奶那年,三奶奶才四十岁,一半是出于职业敏感,一半是因为深厚的友情,郭大夫曾几次提议要带她去省城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看看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孕,如果可以治疗,就一定好好治疗下,四十岁的女人,完全可以生娃的,何况三奶奶又是那样的年轻,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三奶奶却悲伤地说,不用检查了,她知道自己不孕的原因,治疗也没用的,书院里出来的女子,几乎都丧失了生育能力。她讲了一个让郭大夫和姥姥惊悚的真相。她说,在雏妓差不多成年的时候,书院总是会偷偷地给她们服用一种特制的药物,是悄悄加在饮食里的,据说是汞类,是从很小的剂量长期给起,让她们慢性中毒,而不会危及性命,多年的积蓄性中毒,让她们彻底失去了生育能力。“真是惨无人道啊。”姥姥和郭大夫听了愤愤地说,她俩直打冷战。

三奶奶还有一手刺绣和裁剪的好手艺,经常帮村里的妇女描龙绘凤,她也是这一带少有的识文断字的女人,常帮别人代写书信,代读书信。她永远都是十里八村人们饭后的谈资,女人们嫉妒和男人们明贬暗褒的对象。除了姥姥和郭大夫素与她交厚外,我的母亲也很敬重她,父亲对她的态度也大有转变,再也没有因为她给我踩生的事耿耿于怀了。她时常来我家串门。我们那里的农村人粗糙,不论大人还是孩童都是饮凉水止渴的,许多人家甚至都没有开水瓶,但是三奶奶却是喝茶的,尤其喜欢喝自制的花茶。她在春季采摘各种花蕾,晒干或者阴干泡茶喝。她尤其喜欢采摘杏花,风干后用瓶子装起来,说是有美容、止咳的功效,但是有小毒,不能多喝。她还在春天采摘初开的玫瑰,捣碎,一层玫瑰花泥儿,一层红糖,置一个广口瓷瓶里,腌制玫瑰花卤 。她每年都要送一罐给妈妈,说是能养血调经和美容。

她有一只竹外壳暖瓶,还有一只精美的带盖的透明玻璃杯,这些是三爷在唐山时给她买的。每天,她都早晚两次泡花茶。我经常站在近前,痴痴地看她沏花茶。她先是小心翼翼地用小汤匙从大玻璃瓶里舀一点儿各色的干花儿,放进杯子里,然后倒进沸水,盖上盖子,而后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杯子,看着各色干花儿在水中沉沉浮浮,慢慢地舒展,慢慢地润泽,慢慢地栩栩如生,那一刻,她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露出一抹优雅的笑容。而一缕淡雅的清香,也随着氤氲的水汽从杯盖的缝隙中轻轻飘出,满杯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仿佛春光一片。她并不急于饮用,而是端起杯子,用手转着圈儿,从各个角度仔细地端详着这杯水中花儿,用鼻子贪婪地嗅着花香,然后,闭上眼睛,向左右轻轻地摆动着头,像是完全陶醉在花香里了。须臾,再睁开眼睛,小心地呷一口,喳喳嘴儿,仿佛飘飘欲仙了。我想,那一刻,一世的沧桑,一切的纷繁复杂也似乎都离她远去了,一世的劳碌似乎都被她忘却了,我想,那一定也是她最幸福的一刻。她常用小杯子倒一点花茶水给我喝,也经常对我说: “丫头,喝点花茶吧, 花就是茶,茶就是花,女人如花,花养女人。丫头,你不懂啊,这花茶的妙处,一半是要用眼睛来领略的,剩下的一半才交给嘴巴。”当时我也听不懂这些。她泡花茶,一般都是选择女儿不在家时,倘若思南在家,会给她白眼的。兴致好时,她会拿出那个琵琶,弹上一曲,有时也会边弹边唱,直唱得自己泪眼婆娑。只是那唱词我一句也听不懂。她告诉我说,那是苏州评弹《杜十娘》。然后就用带着南方腔调的普通话给我朗诵歌词: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

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

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

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

在青楼识得个李公子,啮臂三生要学孟梁。

她自赎身躯离火坑,双双月下渡长江。

那十娘偶而把清歌发,呖呖莺声倒别有腔。

哪晓隔舟儿听得魂无主,可恨登徒施计要拆鸳鸯。

那李郎本是个贪财客,辜负佳人一片好心肠,

说什么让与他人也不妨。

杜十娘,恨满腔,可恨终身误托薄情郎。

说郎君啊,我只恨当初无主见,

原来你是假心肠一片待红妆。

可知十娘亦有金银宝,百宝原来有百宝箱。

我今朝当了你郎君的面,把一件件,一桩桩,

都是价值连城异寻常,何妨一起付汪洋!

青楼女子遭欺辱,她一片浪花入渺茫,

悔煞李生薄情郎。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她总是把这几句重复了又重复。那时我还小,也不甚懂,只知道唱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直到后来看了电影《杜十娘》,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结局并不完美的爱情故事。原来那十娘也是青楼女子,也被富家公子所负,便义愤填膺,为三奶奶和杜十娘抱不平起来。有次她又来我家串门,跟姥姥拉着家常,又说起这段评弹,我突然插话说:“三奶奶,那个柳公子要是在中国就好了,他家开工厂的那就是资本家,他又那么坏,解放时或者文化大革命时一定被政府镇压了,说不定都被枪毙了,可惜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没人管,也就没人给你报仇了。”三奶奶万分惊愕地看着我,她说:“丫头啊,你这是怎么了?这么善良的一个小丫头,可不许有这么恶毒的想法,你还小啊,不懂得人间的事儿,有很多事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谁让他对你那么坏,他不就象《杜十娘》里那个李甲一样的吗?他辜负了你,去了香港一去不回头,他害得你这么苦,还不该遭到报应吗?你怎么不恨他,还替他说话啊?”“丫头啊,你还小啊,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三奶奶不恨他,一点都不恨,三奶奶感激他,他给我带来了一辈子最美好的一段回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说到最后,三奶奶的眼圈又红了。我愣愣地看着她,突然想起那年她用一品酥供奉柳公子时说的那番话,似乎懂了一些。

闲暇时,三奶奶还教我读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不知怎地,我特别喜欢听三奶奶用带着南方口音的腔调读这些词句,我觉得这一定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句子,只是,每次读完,她的眼圈都是红红的,她叹息着说:“只怕这辈子再也回不了江南了,只有在梦里重游了,等我死了再魂归故里吧,可是我不知道我家具体在哪里,一个亲人也没有,就是回了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寻,该去找谁啊。我给女儿起名思南,就是因为我思念我南方的家乡啊,我原本还指望着有朝一日她长大了,日子好过了她能带我去南方看看,找寻一下我的家乡呢,看来是不能够了,她恨着我呢,话都懒得跟我说一句。”说着就大哭起来,哭了一阵,又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我的孩子,你要记着,你三奶奶是南方人,南方人啊,这三首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白居易我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他写的,我学过,诗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的。”三奶奶惊喜地说。“你刚才背的几首叫什么名字?好听极了。”“这三首词的词牌名叫《忆江南》也叫《望江南》,我喜欢叫它们《望江南》。”她又抑制不住,抽泣起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好可怜,好可怜,我的眼泪跟着哗哗地流下来,心也跟着悲凉起来。

不久以后,三爷给思南招了一个邻村父母双亡的小伙子做上门女婿。小伙子长相俊美,忠厚勤快,据说他和思南是小学同学,早就相互有爱慕之意,三爷和三奶奶就是知道了这些才托人做媒成就了美事的。小伙子叫王福生,我叫他大姑父。福生对思南很好,对岳父母也很孝心,他们三年内就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三爷和三奶奶视如掌上明珠,三爷、三奶奶也算是含饴弄孙了,他们家的日子逐渐和美起来。可是三爷因为长期酗酒,又不好好医治,糖尿病和肝病愈来愈重,在外孙子刚满周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三奶奶非常悲痛,大病了一场。痊愈后,她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抚育两个小外孙上了。女儿还是和她隔阂很深,她也习惯了,平常总是小心翼翼地,一家人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我上高中,去了县城读书,跟她见面的机会少了。每个节假日回来,我都一定去看她,她总是偷偷地给我东西。有时是一方绣花的手帕,有时是一些精致的吃食,有时是她自晒的花茶。她特别喜欢和我聊天,说有文化的女孩就是不同,和我这样人聊天,她心里敞亮。春日里,我回来,我们俩还一起到村头的杏山台上去挖野菜。那里种着成片的杏树,清明前后花开如雪,我和她都喜欢杏花,每次到那里,她都很兴奋,象小女孩一样,摸摸这棵树,嗅嗅那枝花儿,还喃喃地跟它们说话,就像遇到老朋友一样。她最喜欢的就是长在最高处的那棵大水杏树。那棵树连同那片土地都是五爷家的。那棵树,树型巨大,树冠如一把张开的巨伞,五爷说那棵树好老了,连他父亲都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种下的,但是每年都花开如雪。三奶奶每次去杏山台都要站到那棵树下,手搭凉棚,向南方眺望,可是,她的目光却被远处连绵的群山挡住了,可她并不介意,依然痴痴地向南眺望着,仿佛她的目光能穿透山顶坚硬的岩石,到达那个有小桥流水的城市有梅花的园子里。有次她突然对我说:“啥时我得跟你五爷说说,我用一块地跟他家换,我死了好把我埋在这里,这里地势高,敞亮,看得远,我好在这里远望我南方的家乡。”我听了十分伤感。

高二时的五一劳动节,放三天假。四月三十号下午我从学校回来,去看三奶奶。那天她兴致极好,适逢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去县城照相,要第二天才回来,她便留我和姥姥吃饭。姥姥给她带来了在野外挖的新鲜荠菜,于是她就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包了荠菜鸡蛋馅馄饨。饭后,又烧了开水,给我们泡起花茶来。这次她泡的是隔年的桃花茶和玫瑰花茶,她在茶水里掺了些蜂蜜,蜂蜜是五爷送的。倒水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竹壳暖瓶已经很旧了。姥姥说:“赶明儿我让人到供销社捎个新的来给你。”三奶奶却微笑着拒绝了。“暖瓶还有玻璃杯都是她三爷在唐山时买给我的,陪了我三十多年了,如今老头子走了两年了,我更一刻也离不开这两样东西了,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老头子一样,珍姐,虽说老头脾气不好,说话粗鲁,可是对我好,你看咱们这村里有几个女人没挨过男人的拳头啊?可是我没有,他三爷一个手指头都没动过我。你还记得那年那个矮胖女人董春香要拉我挂破鞋游街的事儿吗?他三爷背着铡刀片子说谁敢动我屋里的,铡刀不认人。你说,为我不要命的人我能不想吗?”说着又流下了眼泪。我和姥姥的眼睛不觉也湿润起来。

一号那天下午,郭大夫竟然来了。他们两口子几年前就被落实了政策,回省城去了,但是她几乎每年都要来村里看望三奶奶和姥姥。这次她是跟着一个扶贫的医疗队开着一辆救护车来的。医疗队里除了司机外还有四个医生,分三个科目:内分泌科、外科和妇科。内分泌科医生会来是由于我们这里以前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病人很多,是由于食用盐里缺碘造成的。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派医疗队来普查和治疗。他们给村民分发加碘盐、服用碘剂,严重的还给免费手术治疗;外科主要是给那些因为外伤没有及时医治,留下后遗症的人提供些补救性的治疗;妇科主要给妇女们普查妇女病,宣讲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省医院的医疗队能定点来我们村,都是郭大夫的功劳,是她极力争取到的,因为她男人现在在省卫生厅任职。郭大夫把我家的一间闲屋用来苏水消了毒,展开一个奇怪的诊查床,用母亲找出来的花格子床单拉了一道帘子,就做好了一间妇科诊室,开始给妇女们检查疾病。村里有妇女病的人真的不少,有几个婶子大娘们都检查出了有重度子宫脱垂,需要手术治疗,她一一登记好后说到时集中到乡医院由她主刀做手术。

春荣妈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性格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和善起来,她的嘴巴还是如年轻时那样的尖刻,村里人渐渐地都开始讨厌她。她的女儿春荣已经二十一岁了,长得很漂亮,但是性格也和她妈类似,喜欢挑刺,对人冷言冷语的,她是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个出去城里打工的女孩子,每次回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穿着奇装异服,在村人面前趾高气昂。春荣家是村里第一个买彩电和录音机的人家,因此她妈妈愈加得意起来,经常穿着女儿买回的时尚衣服在村里窜来窜去地炫耀。三奶奶私下里对姥姥说:“不好办,我看春荣这孩子要出事,你看她手上戴了三四个戒指,脖子上还有项链,我偷眼仔细瞧过了,那可都是真家伙,黄金的,价值不菲啊,一个小姑娘,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肯定是走下道儿了。”姥姥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可是有个那样的妈,谁敢跟她提这个醒儿。

就在郭大夫来的第二天下午,也就是二号那天,春荣也回到了村里,她是搭一辆红色的夏利车回来的,车子就停在村头,她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下了车,我仔细看了看,发现里面有很多是补品,补血的那种。她跟我打了个招呼,我也礼貌地回应了她。她画着浓妆,尽管看不出脸和嘴唇的本来颜色,但我还是发现她有点憔悴,好像很疲惫的样子,我也没在意,就去做自己的事了。我是约了三奶奶一起到山上摘槐花给郭大夫他们做槐花糕的。我们祖孙俩又来到杏山台上,她带着我先去右边的阳坡那里去拜祭刘四爷,这个博学、慈祥而又侠义的老人家已经故去三年了。听姥姥说三奶奶每个阴骘节日都悄悄地去拜祭他,以感激刘四爷生前对他的关照。三奶和我在坟前鞠了三个躬说:“刘四叔,我和娟儿来看您老来了,我会永远感念着您老生前的好,这丫头明年就要高考了,您老得保佑她金榜题名啊......”我听着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们又走到五爷的那棵大水杏树下,这时节,杏树早已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我心里正想着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全诗。三奶奶却随口吟了:“叶底青青杏子垂。枝头薄薄柳绵飞。日高深院晚莺啼。堪恨风流成薄幸,断无消息道归期。托腮无语翠眉低。”然后望着南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谁写的诗?”“不是诗,是欧阳修的词,词牌是浣溪沙。”“哦,我从来没看过,我也喜欢词,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买了《唐宋词赏鉴词典》,十六块钱呢,太贵了,我没买,估计这本书里有。”“这首词是当年我在上海的滙雅书院里学的,那里教的诗词,都有点带闺怨的性质,是用来打动那些有文化的客人的,你不会也罢。对了,你是不是也想买一本那个书啊?就去买一本吧,三奶奶奶给你钱,这几年政策好了,我卖绣品也挣了一些钱。”三奶奶说着就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卷钱递给我。我极力推让着,她很生气地说:“你这是干啥,难得你喜欢诗词,你知道的,我就是喜欢文化人,你拿上,去买一本,三奶奶有钱。”我只好接过来,可是我发现三奶奶给我的却是25块。“太多了,书只要16块钱。”“剩下的几块你去买一瓶雪花膏,你脸有点干,女孩儿家,还是要护肤的。”我感激地看着她,说不出话来。在一个斜坡处,我站在高处,她站在斜坡下,在她弯腰摘槐花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头上赫然有了很多白发,她老了。我心里禁不住一阵酸楚。

三奶奶做的槐花糕特别好吃。她是用白面参杂了一些玉米面和小米面发酵后加入焯好的槐花和油盐等做成的。那股清香的味道飘得满院都是,吃得郭大夫和省城来的其他几个大夫都唇齿留香,赞不绝口。那夜的月光很好,就在我们要陪郭大夫出门踏月散步的时候,春荣妈连滚带爬地来到我家大门前,口里大喊着:“救命啊,郭大夫,快去救命,我闺女春荣大出血,快昏迷了。”“怎么回事?她一个姑娘家怎么会大出血?是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吗?娟儿,你快去把我的出诊箱背来。”我飞跑进那间做诊室的闲屋,拿了出诊箱跑出来。

春荣闭着眼睛,脸色苍白地躺在炕上,身下的褥子已经被血染红了。郭大夫立刻给她做了检查,过一会她说:“看到流出来的组织,是胚胎组织,春荣好像是不完全流产,她是自然流产还是服用了药物,你们知道吗?要快说。”“这咋可能?我闺女还是个大姑娘啊,你说她流产你这不是埋汰人吗?”“都啥时候了,不说实话会出人命的。”郭大夫说。“不完全流产需要马上去乡医院清宫,否则有生命危险。”郭大夫又焦急地说。春荣勉强睁开眼睛对郭大夫说:“郭大夫,我是服用了流产药物含珠停,前两天在县城服用了两片,今天下午回家服用了第三片,谁知道刚服下去没多久就呕吐,然后就......救救我啊,我快要死了。”“就是啊,吐了 药物量不够了,引起不完全流产,必须去医院清宫。娟儿,你快去叫司机开了救护车来,让那几个医生也跟来,春荣姑娘有休克症状,需要各科室联手抢救,我需要马上送她到你们镇医院。”

春荣被几个男医生抬上了救护车,手上、脚上都扎上了点滴,我听见郭大夫和她同事说打的是止血和扩充血容量的药。“直系亲属来几个,可能要输血,你们要去献血。”一个男医生说。春荣的父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黑着脸上了车,车子呼啸着开走了。春荣妈看着家门口围观的人群,丧气地一屁股坐在大门口的地上嚎哭起来。“我真是没脸活着了,死丫头给我做下了这么丢脸的事,人家老婊子家养大的闺女都没做出一点伤风败俗的事,我不活了,不活了。”春荣的两个嫂子很嫌恶地拉扯着婆婆,可春荣妈就是不起来,她二嫂就让我也过来帮忙拉。春荣妈看到我,又大声喊叫着说:“娟儿还是那老婊子踩生的呢,读书这么些年,学校里男男女女那么多,也没出啥事儿啊,怎么就我闺女出事。”“你省省吧,胡吣些什么?嘴跟刀子似的,遇谁说谁,你是现世现报啊!”春荣大嫂说。

直到第二天中午,郭大夫他们才回到村里。郭大夫双眼布满血丝,疲惫不堪。姥姥给他们烧了洗澡水又做了鸡蛋面,三奶奶又烙了一些小糖饼送过来。郭大夫洗漱后吃了面和糖饼,才缓过来一些。“珍姐、婉儿姐、书琴,可吓死我了,那个女孩子差点救不回来了,不完全流产导致大流血,输了几千cc血,他父亲和哥哥的都不够,还好院长是我下放时的老同事,他和乡武装部长又是同学,临时调来了乡里民兵预备役的年轻人来献血,这丫头昏迷前才说实话,此前连钳刮带药流的已经做了五六个了,这次是两个月前刚钳刮了一个,子宫还没恢复好,就又怀孕了,自己到药店买药私自药流,就出了大事了,再止不住血,就得切子宫了,我是费了天大的力才保住了她的性命和子宫的,这孩子,胆子也太大了,好在命也大,就不知道以后咋办,能不能再正常怀孕就看她的造化了。”姥姥、三奶奶和妈妈听了都唏嘘不已。

医疗队撤走的前两天,春荣终于出院了。春荣妈和她哥嫂都绷着脸。那几天,村里人有事没事都爱走到她家的大门口,聚集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扯着家常,有时还故意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这让春荣妈非常恼火。她竖起耳朵想听清人们说的话,可是偏偏又听不清,又不好发作,家家大门外的土道用村里老人的话说那是属于官家的,他们愿意在那里做啥子呢,谁也管不着。她只有在心里暗暗咒骂着那些人们。出了这么大的丑,她的气焰低了很多。而三奶奶和姥姥就在那天下午来到了她家。三奶奶右手提着一个大玻璃瓶子,里面盛满了黄色的液体,左手还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朔料袋。姥姥腋下夹着一捆干艾蒿,一只手拉着围裙的下摆,里面兜着一堆红壳鸡蛋。三奶奶迟疑着不敢进门,姥姥用胳膊肘推着她一起进去了。“人呢?她三奶奶看春荣来了。”姥姥一脚迈进院门就大声喊着。春荣妈从屋里走出来,看见三奶奶,愣住了,三奶奶也愣了一下。“来,来了。”春荣妈结结巴巴地说。“嗯,看看孩子。”三奶奶小声说。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走,进屋再说,春荣在哪屋呢?”“哦,在西屋,进屋,进屋。”春荣妈忙着掀起门帘。“这是干艾叶,你给春荣熬水泡脚,祛寒湿暖宫的,这二十个红皮鸡蛋,给她补补身子。”姥姥撂下胳肢窝夹着的艾叶,又把围裙兜里的鸡蛋掏在厨房的一个盆子里说。“这是一包玫瑰红糖,我自己做的,能补血、去瘀血,这是一包红枣,这瓶里是我自己酿的糯米酒,加上红糖、鸡蛋和红枣一起炖可以补气血,对身体很好的。”三奶奶边掏东西边说。春荣妈脸上露出了微笑,但更多的是愧疚和感激的表情。春荣躺在炕上,脸色虽说有些苍白,但是精神还不错。见到姥姥和三奶奶,她热情地打着招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悔恨和羞涩。也许,经历了一场生死,她已经看淡了一切吧。姥姥和三奶奶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就出来了。春荣妈把她们让到另外一个房间里,热情地让她们喝水和吃花生。姥姥和三奶奶又略坐了一会儿就出来了。临走前,春荣妈热情地送出她们好远,还说以后常和三婶来家里串门。春荣在家里修养了一个月后,就又出去打工了。临走时还给姥姥和三奶奶各买了一些点心。此后,春荣妈在村里遇到三奶奶也会喊着三婶跟她寒暄几句。

那年的暑假很短,因为我是准高三生了,要补课。那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是一个综艺节目,正在唱京剧名段《苏三起解》,那时国粹京剧还没有没落到象现在这样,村里的老人和有点文化的中、青年人都会哼几句。而我对这个著名片段的唱腔和唱词更是耳熟能详。“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将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那时我已经读了不少书,我知道脍炙人口的京剧《苏三起解》是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一部短篇白话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而成的,几百年来在舞台上经久不衰,我不禁又心猿意马起来,因为我又想起了三奶奶的遭遇。姥姥说常说,三奶奶遇到柳二公子跟苏三遇到王景龙公子一个样,可是结局却大不相同。三奶奶不似苏三那般命好,苏三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我想三爷虽然对她不错,可是并不是她理想中的伴侣。三奶奶流落于此,她的亲人却不知道,那个在香港的公子也不知道,是多么的悲哀。现在政策好了,邻村有几个当年被抓壮丁去台湾的人都回来探亲了,听说县里那些旅居香港、美国的人也有不少回来探亲,有谁能给三奶奶的柳二公子带个信呢?三爷不在了,我倒希望她能找到那位公子。看完了这一段后,我又想起了三奶奶喜欢唱的苏州评弹《杜十娘》,家里的电视那时只有三个台,我频繁换来换去,看看有没有哪个台有曲艺节目,是不是恰巧在播苏州评弹《杜十娘》,三奶奶经常背着女儿女婿用琵琶弹唱,我想她除了想温习一下乡音安慰自己外,可能也带有一丝对柳二公子的怨恨吧,可惜没有一个台播放。说实话,除了听三奶奶唱过,我从来还没在电视里看过。多年以后,我远嫁江南,当我终于在江苏电视台如愿以偿地看到这首曲子时,三奶奶已故去十多年了。记得当时我看到那个节目时曾泪流满面,差点放声大哭起来,这也是后话了。正在想着,突然姥姥来叫我去三奶奶家,说五爷从南方放蜂回来了,带了很多东西给三奶奶,说是他知道三奶奶是哪里人了。我一听赶紧跑去三奶奶家。三奶奶一家人都在家,女婿福生在院子里劈柴禾,见我来了,只是憨厚地笑了一下,思南倚在门口,在我进门时也勉强笑了一下,同时也用刀一样的眼神剜了我一眼,这让我把到嘴边的那声“大姑”又咽了回去,我没理她,直接进屋去了。五爷正坐在她家那个粗劣的木头沙发上喝茶,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东西。“五爷。”我叫了他一声。五爷马上眉开眼笑地说:“是娟啊,女先生来了。”我红了脸,笑了笑。三奶奶把一盘刚烙好的千层饼和一小碟蜂蜜放到五爷前面的桌子上说:“他五叔,趁热吃,你就喜欢这口儿。娟儿,你也吃。”“可不是,在南方一年多,没吃过一次,我屋里的也给我烙过,可不是这个味儿。”“五爷,你去哪里放蜂了?”我问。“江浙一带都去了,主要是在苏州附近的乡下。”“你真的打问到了三奶奶的家乡了吗?”我又问。“嗐,上哪打问去啊,家里还有没有人了也不知道。”三奶奶叹着气说。“唉,确切地方是没问到,但是一准就在苏州附近,我为了能找到三嫂的家乡,我就在苏州城附近换了几个蜂场,我常上城里,那里的茶馆、戏园子常唱你三奶奶唱的那段戏,叫什么苏州评弹,要我说啊,那些个演员唱的还不如你三奶奶唱的好听呢,就是长得也不如你三奶奶俊呢。我听不懂他们的方言,买东西时他们就跟我说普通话,那腔调,跟你三奶奶说咱这话的口音很像,我约么着,你三奶奶就是那地方人。我也打听了不少人了,问早年间苏州城里有没有哪个家里有花园种着梅花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夫妻两个闹革命被抓走,被杀头的?他们说肯定有的,但是年代这么久远了,不知道是哪一家。还说他们江苏革命前辈很多的,连周总理和陈云都是他们江苏的,只不过他们是苏北的。”我失望地站在那里不做声了。“吃东西,娟儿,这些都是你五爷给我带来的江南特产,这个蟹黄蚕豆好吃,还有酥饼你也尝尝。”三奶奶把一大堆东西都推到我面前说。她又出去到一个旧洋铁皮水桶箍了黄泥改成的炉灶上去烧开水。三奶奶有个专门用来烧开水的水壶,她从不用炒菜的锅烧开水,说有油渍的味道。烧好后,小心翼翼地灌到她那只视若珍宝的的竹壳暖瓶里。竹壳已经很旧很旧了,呈暗黄色,很多地方都长了黑斑。三奶奶怕竹篾会断了,用黄色的细麻绳编织了一个网罩着竹壳。她拿出一只茶壶和几个杯子,用热水洗干净后,打开桌子上的一包茶叶,用小汤匙舀了几勺茶叶放进茶壶里,冲进开水。她用暖瓶倒水的时候,五爷看着那套着绳网的竹壳暖瓶,叹了一口气说:“三嫂,你也忒看重这只暖瓶了,换一个吧,把这个放在显眼处你天天看着不就行了吗?”三奶奶笑了一下没有作声。“喝茶,喝茶,这是你五爷从苏州带回来的洞庭碧螺春,好茶叶啊,我几十年没喝过了。”三奶奶一边往我们面前放茶杯一边动情地说着,眼里似乎还闪着泪光。“婉儿,你怎么不喝?你也喝啊,我还喝不惯这玩意,苦丝丝的,喝了睡不着觉。”姥姥把自己面前的一杯茶推到三奶奶面前说。三奶奶笑了笑说:“珍姐,我用我那个透明玻璃杯,我用惯了那个杯子,我现在就泡一杯来,这个你们喝,这次,我没放多少茶叶,泡的淡,不苦。”“我倒是喝惯了呢,这些年在南方,跟他们学的喝惯了茶水,白开水反而喝不下去了,冷水更是一口也喝不下去,南方人真讲究啊,家家都有茶具,再穷也都得泡茶待客。家里随时都放着一些点心、干果啥的,待客时配茶吃的,真的文雅啊,咱们这里人,太粗糙,你看我三嫂就不同吧。”正说话间,三奶奶已经拿来了她的透明带盖的玻璃杯,舀了茶叶进去,这时我才仔细看了一下这茶叶,还真的有些特色,这茶叶一粒一粒的卷曲成螺状,整体是绿色的,表面隐约盖着一层白色的茸毛。“怪道叫碧螺春呢,还真的有点像小螺。”我说。“就是的,分好几等呢,特一等、特二等,还有一等、二等、三等,特等的听说是国家用来接待外宾的,一等、二等是公家接待客人用的,这三等的才是咱老百姓平常待客用的。我带回来的就是三等的,不是我小气,我一大桶蜂蜜怎么着也够换一两特一等的吧,我倒真想弄些个给我三嫂尝尝呢,关键是人家也不卖给咱们平头百姓啊,哈哈哈......”五爷大笑着说。“这就很好了,碧螺春是江南人喜欢的茶品,听说这茶树和果树是间种的,估计是和橘子树、杨梅树、枇杷树等果树间种,茶树和果树地下根脉相通,地上枝叶相连,茶吸果味,果熏茶香,碧螺春细品有一种特殊的果香味,不信你们试试。”三奶奶说。她往玻璃杯里冲进了开水。那一团团小螺状的茶粒瞬间飘起来,在开水里沉沉浮浮着,片刻就开始舒展,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汁碧绿碧绿的。三奶奶打开杯盖,一股独特的清香瞬间随着水蒸气溢出,她凑近杯子,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微微地仰起头,十分地惬意。我想,她一定是醉在这茶香里了。须臾,她睁开眼睛,用手转动着杯子,茶叶还在杯子里飘忽忽飘荡着,就象吴娃在醉舞,三奶奶目不转睛地看着,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表演。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她对我说的那句话:“茶的妙处,一半是要用眼睛来领略的,剩下的一半才交给嘴巴。”看着她那陶醉的样子,五爷又深深叹了一口气。思南倚在门框上冷冷地叫她的两个孩子出去,说不要吃太多外地来的东西,怕不受。“思南!”五爷大声叫了一句。“五叔,你叫我有事吗?”“没事就不能叫你了?你怎么不进来,屋里有狼还是有虎?”“我不进来你们不是聊得更热火,更自在吗?再说我又吃不惯喝不惯外路的东西。”“你的嘴刀子似的,一点不像你妈性格绵柔。”“本来就不是亲生的,怎么可能像呢?我亲妈可是个正正经经的女人,听说连大门都很少出的,可惜不长命,你应该是认识她的吧?要不我也不可能落到这个家里。”“你真是一块捂不热的石头,可惜了你妈的一片心。”五爷气愤地吼道。思南拉着俩孩子出去了,孩子大哭小叫着不愿意走,三奶奶很尴尬。姥姥说:“思南就那样,也不是现今的了,甭跟她一般见识。”“是个纯粹的谬种,你甭计较。”五爷也气哼哼地说。五爷蘸着蜂蜜吃了三四个小千层饼,赞不绝口。“三嫂啊,你这烙饼的手艺渐长啊,今儿我又饱了口福了。”三爷说着又从那堆东西里挑出两瓶蜂蜜对三奶奶说道:“这两瓶是紫云英蜜,是在苏州郊区的蜂场采的,我特意给你带回来的,紫云英可真是好东西,开花漂亮不说还能做肥料,蜜糖的质量也好,除跟一般蜂蜜一样有清热解毒、补中、润燥的功效外,还能祛风明目、消肿利尿呢,对风痰咳嗽、喉痛、火眼和痔疮等还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呢。这可是你家乡的蜜,喝了心里甜。”三奶奶感激地点点头。“你还打算去哪里?”姥姥问。“哪也不打算去了,老了,我和我屋里的在家里小打小闹养点,让二小子天南地北地去放蜂吧,明年春天我搬几箱蜂到杏山台去,给你们弄点纯杏花蜜。”我们告辞的时候,三奶奶又给我装了一些酥饼和蟹黄蚕豆等,说是带给我弟弟吃。

五爷夫妇素与三奶奶交厚,他们留在家里后,从各方面关照三奶奶,摄于他的威望,使得思南和村里人对三奶奶的态度好了很多。其实这几年来,除了女儿思南,村里人对三奶奶的态度早就有所改变了,因为三奶奶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鼎力相助,加以改革开放后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经常要靠书信往来。识文断字的三奶奶经常受人之约帮人家读信和写回信,又经常帮那些待嫁的姑娘们描花样、设计毛衣的花纹和针法,使得大家的思想都转变了,只有思南还是顽固不化,对三奶奶不冷不热的,连丈夫福生都看不下去,有时也会说她几句。

我高三那年,三奶奶刚好迈进六十岁的门槛。从过了年开始,姥姥就总是叨念说等她生日那天要给她做寿。三奶奶说她从小被拐卖,哪有什么正经生日啊,到书院时孙姨妈给她捏了一个生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五,她说那天也是古代越国美女西施的生日,但愿她有西施那样的美貌。她知道,孙姨妈不过是想把她的美貌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罢了。他和三爷来到杏花溪后,1954年人口普查时她把生日改成了三爷娶她的那个日子——农历五月十六。她说,那是她获得新生的日子,她从此真正嫁为人妇,她说她终生感激三爷。姥姥说那就等五月十六给她做寿。姥姥甚至私下里对我说,她要给三奶奶买一只好一点的暖瓶做生日礼物,她的那只竹壳暖瓶就让她作为圣物供起来吧,还说三奶奶也是一根筋。

那年春天,三奶奶的外孙子三岁多,患了支气管炎,咳嗽不止,思南带他在镇上医院开了些药,其中有一瓶是止咳糖浆,很甜的,孩子按剂量服用后,吵着还要吃,三奶奶告诉他说这是药,不能随便吃的,为了不让外孙偷吃,就放到了衣柜顶上。孩子吃了两餐药后,咳嗽依然没有减轻,三奶奶心疼坏了,她突然想起了她的杏花茶,杏花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她想给孩子泡点陈年的杏花茶兑点紫云英蜂蜜试试。于是就忙着到那个简易炉灶上去烧开水。谁知趁她烧开水的工夫,小外孙蹬着凳子从衣柜顶上拿下那瓶止咳糖浆,一口气把全喝光了,待她发现时已呈昏睡状态。思南和福生夫妻俩到邻村山上去搞副业去了,三奶奶就让五爷找了几个邻居帮忙,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孩子送到镇医院抢救,还好,很快就脱离了危险。第二天,她去医院给孩子送换洗衣服。女儿对她大发雷霆,她解释说她烧开水的工夫,孩子就.....“你这样的人谁不知道你的底细,还喝什么花儿朵儿的,玩什么谱!”女儿大声呵斥道。她怯怯地说:“我是想给孩子泡点止咳的杏花茶。”女儿说:“你有这能干就好了!”说完狠狠地夺过孩子的衣服转身就走了。三奶奶进入病房去看望外孙,见外孙的手肿得象馒头一样,心疼得直掉眼泪。因为孩子血管细,不好找,输液时扎了几针才扎到。可他又不配合,总是动来动去,输到一半又肿了,又扎了几针才扎到,所以才肿成那样。她抚摸着孩子的脸,眼泪流个不停,一个劲地自责。女婿福生的脸色也很难看。第三天上午,她又烧了一瓶开水提到医院,想用来给孩子吃药和热敷输液肿了的双手。不想,到医院时正赶上孩子病情反转,突然抽搐,抢救半晌刚稳定下来。看见她来,女儿女婿惨白的脸变成铁青,咬着牙说:“你这老祸头,你就折腾吧!这下你满意了吧?”她想摸摸孩子的脸,女儿一把推开她说:“你别碰他,你这窑姐儿,婊子,要不是你摆谱喝开水,孩子能出这事儿吗?大夫说还可能会有后遗症呢,孩子要是有事,我饶不了你!”“我是想给他泡点杏花茶儿止咳。”她再一次怯怯地解释道。女儿看见她手里的开水瓶,咬牙切齿地劈手夺过来,扔出去很远。“砰”的一声巨响,开水瓶打爆了,白色的水蒸气瞬间腾起,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谁引爆了炸弹呢。惊恐过后,人们都跑来围观,相互间窃窃私语着,她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无非是她的出身。三奶奶一阵眩晕,几乎摔下去,她扶住了墙才没让自己倒下去,她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浑身哆嗦着,慢慢地走过去拾起暖瓶的竹壳子,心疼地用衣襟擦拭着,她的手指被破碎的瓶胆割了好几个口子,鲜血直流,她也顾不得了,就在众人的目光中提着那个竹壳子,跌跌撞撞地回去了。

那时节,正是人间四月天,一片春和景明。那天下午,我恰巧从学校回来跟家里人商量填报高考志愿的事,到家时夜幕已经降临了。姥姥拿出一包东西递给我,说是三奶奶下午送来的,她还不知道我今天回来。我打开一看,竟是四块手工绣花的手帕和两支精美的银簪。那两只银簪我认得,是她的心爱之物,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是我小学三年级时候,家里要做新房子,缺钱,而三爷家因为思南长大了,三爷和三奶奶也想慢慢给她置办一点嫁妆,于是三爷就来跟我爸商议,说到另一个县的边远山区去收购一些袁大头(银元)和金银首饰来贩卖,赚一些差价。三爷有个朋友一直偷偷做这个生意,他会帮忙销售。爸爸带上家里所有的钱,又向姥姥借了几十块,第二天天不亮就和三爷一起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他们去的邻县大屯镇离我们村有一百华里左右,那里崇山峻岭,交通闭塞,是地地道道的山区,据说战乱年代有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隐姓埋名在那里避难,所以有很多稀罕的老物件散落在民间,因为交通闭塞,那里的经济一直欠发达,老百姓生活困难,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往往就用很低廉的价格出售,引得很多外县人纷纷去那里淘宝。三爷的一个朋友早年也曾在唐山挖煤,他俩曾经在煤矿塌方时互相救助过,属于过命的兄弟。政策宽松后,他一直暗地里做收买老物件的生意,赚了不少,见三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便传授了一些经验,鼓动他也去做,于是三爷和父亲商量了几次后,就一起去了那里。父亲和三爷边走边收购,用了将近一天时间走村串户收购了一批袁大头和金银首饰,很快两人手中的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天也快黑了,他们不敢怠慢,又赶了四十里路到邻县县城,准备第二天走另外一道线回家,那道线路好走,离家也近些。他们爷俩住不起旅社,就在县百货大楼外的屋檐下靠墙休息,三爷怀里抱着装着那些东西的破提包,他们每人只买了两个馒头充饥。适逢有两个乡下来卖甜瓜的老汉也没钱住店,几个人就挤在一起闲聊天,卖甜瓜的还给了他们几个甜瓜解渴。半夜时候,来了几个巡夜的公安,让他们出示介绍信,他们几人都没有带介绍信,于是就被带回派出所里盘问。三爷和爸爸收购的银元和金银首饰被认为是违法交易,东西全部被扣下,还把两人关进了看守所。第二天他们打电话到我们乡调查清楚后才放他们爷俩出来,可临走人家是只把破提包还给了他们,收购的东西统统被没收了。三爷和爸爸无精打采地骑着自行车往回赶,一路都默不作声,每人损失了一百多块钱不算,还蹲了一夜看守所,真的沮丧极了。到村口时候,三爷突然站住了,拍拍我爸的肩膀说:“别耷拉着脑袋啦,三叔这还有货呢,姜还是老的辣,跟我斗他们还是嫩了点。”说着从破提包里摸出两块银元和两只银簪,又伸手从裤子里摸出两对金耳环。爸爸张大了嘴巴,惊鄂地看着他,摸不着头脑。“我的破提包侧面有个夹层,他们盘查卖甜瓜的老汉时,我摸索着放进去两块银元和两只银簪,金耳环我卷进了裤衩穿松紧带的鼻儿里了。”爸爸一时哭笑不得。“来,傻小子,咱们爷俩分分,两对金耳环,一人一对,两块银元归你,银簪我拿回去,我也不卖了,给你三婶留着,她喜欢这东西,金耳环就留给思南当嫁妆。”“不行,三叔,东西都归你,是你冒着坐牢的危险私藏的。”“啥话啊,咱俩是一条藤上的蚂蚱,还是我带你出去的,让你损失这么大,我都过意不去,不管吃亏还是占便宜就这么分了。”爸爸只好拿了东西,各自回家了。后来这这对银簪就插在了三奶奶的发髻上,她喜欢得不得了,经常用牙膏清洗,银簪总是白亮亮地在她头上闪着银光。看到姥姥手里这对银簪,我十分诧异,不解三奶奶为何突然把她那么心爱的东西给我了呢?再看看那四块手帕,绣的是竹、菊、兰、梅,非常精致,我顿时爱不释手,同时也满腹狐疑。姥姥叹着气说:“你三奶奶可怜啊,又被女儿女婿欺负了,骂得可难听了,她女儿这个白眼狼,白养她二十多年了,哪能骂自己妈妈是婊子、窑姐呢,谁受得了这个呢,这不是往她心上捅刀子吗?这是在往死路上逼她啊,我都陪了她一下午,劝了她一下午了,这不刚回来嘛。”我非常气愤,当即就想去看她。姥姥说:“别去,你去了,她会更挂不住劲的,等会我再去,实在不行就陪她在她家睡一夜,这回你三奶奶的心真是伤透了。”姥姥答应我第二天带我去看三奶奶,我也就没再坚持当夜去。

那晚,我什么心思也没有,把带回来的复习资料放在一边,拿着那几方手帕和银簪呆呆地在灯下坐着,回想起自懂事以来跟三奶奶相处这十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回想着她对我的好。说实话,我是非常崇敬她的,她的身上有一种异乎常人的优雅,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又想起她对我和对姥姥讲过的她一生的遭遇,凄凉的身世,我突然就想起了《琵琶行》,觉得他就是浔阳江上那个悲催的琵琶女,可谁又是她的知音呢?琵琶女尚且有江州司马曲罢悯然,为她泪湿青衫,而谁懂三奶奶的心呢?只恨我自己年龄还小,尚且不知人世的悲哀,无法成为她的知音,不觉又泪眼婆娑起来。

那时节正是农历三月,是个满月的晚上,月华如练,春寒料峭,我家庭院里两棵早熟品种的杏树麦香,已是落花飞絮。月光下,花瓣随着春风簌簌飘落,院墙外槐树和椿树的叶子才刚刚冒出来,还不够茂密。月亮、远山、近树组成一幅冷色调的水墨画,我的心情也随着这样凄清的冷色而愈加苍凉。就在这时,姥姥却推门回来了,她对我说:“睡吧,你三奶奶没事了,我和几个跟她要好的老姐妹都在陪她劝她,连春荣妈都来了,她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气得咬牙切齿的,还说等明天要去医院找思南算账呢。你三奶奶想开了,她说了,自己的女儿女婿,没什么见怪的,他们也是看到孩子病成那样,也是急的,就口无遮拦了。等他们出院回来,我非好好教训教训她们不可。”“你怎么不陪她睡一晚呢?”我问。“你知道,你三奶奶是个极讲究的人,极爱干净,规矩多,在她那睡觉太麻烦她了,她情绪好了,还给我们做了小糖饼呢,这不,听说你回来了,还让我给你带了几块来,你趁热吃了吧。”姥姥拿出用手帕包着的几块小糖饼说。我接过来,咬了一口就哽咽起来。虽然糖饼是甜的,可我却觉得有什么梗在喉咙那里,涩涩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一块,又和姥姥聊了一会儿天,就各自去睡了。可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是很忐忑,三奶奶在不知道我回来的情况下,把她心爱的银簪拿过来让姥姥交给我,总让我觉得有些不对头,可一想起她对姥姥和几个要好的姐妹说的话,我又觉得合乎情理,少不经事的我低估了一个人面对最亲的人羞辱的承受能力,这注定让我抱憾终生。

我拉开窗帘,看着窗外如水的月光,想着三奶奶今夜肯定也是无眠的,月是故乡明,她一定也是对着月亮在流泪,回想她凄惨的身世,思念她南方的家乡,她一定又想到了那个小桥流水的城市,那个种着梅花的园子和她漂亮慈爱的母亲......我又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突然间觉得姥姥和三奶奶经常叨咕的“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被我认为是唯心主义歪理邪说的话,此刻竟有些道理了,我真的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谁在主宰着人的命运,就算再努力抗争也逃脱不了某种宿命,不禁对月长叹了几声,后来就渐渐朦胧睡去了。

午夜时分,我被一阵琵琶声惊醒,那音调,弦弦掩抑,声声凄切。仔细听了下,好像是从村头的杏山台上传过来的。我正纳闷,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和着琵琶唱了起来的声音,我听清楚了,那正是三奶奶经常弹唱的苏州评弹《杜十娘》。我大惊,一下子从炕上跳下来,也顾不得穿鞋,赶紧去叫姥姥。姥姥早就穿好衣服起来了,她说:“怕是要出事啊!”也不等我穿衣服,便踮起小脚,踏着月色,蹒跚地一路小跑着循声而去。

迟了,还是迟了,我刚到半山腰,杏山上便响起姥姥凄厉的哭喊声。村里的人们也都陆续跑上去。三奶奶在杏山台上自尽了。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三奶奶仰面平躺在那棵大水杏树下,身下是绵软的草地,她身上穿着一套绣花的旗袍,头发盘起来,用我们那地方的天然发胶——榆树根水粘得整整齐齐,用一根布带把琵琶缚在怀里,手上带着金镶玉戒指。姥姥边哭说她赶到时,三奶奶就是这样在地上睡着的。我看见头顶上杏树的枝杈上挂着一个断了的用香草编成的绳套。不知是老天的垂怜还是她坠落时的振动,洁白的花瓣飘落下来,象一场雪,在她的身上覆盖了薄薄的一层,如同香冢。

三奶奶走了,带着她终生未解的谜,带着他对公子的思念和对三爷的眷恋走了。我站在树下,默默地流着眼泪,象过电影一样,回顾我和她相处的每一个片段。我一直在想,她到底是哪里人,姓甚名谁呢?如果她真的是名门闺秀,要是没有意外,她说不定就是一位张爱玲,林徽因式的才女,可以叱咤文坛,或者嫁进豪门幸福一生;如果他是寻常百姓家的小家碧玉,或许她提儿挈女在江南的小城中相夫教子平淡一生;如果她是农家姑娘,或许她在毛舍竹篱之中纺织井臼,与夫婿相伴一生,醉里吴音相媚好。可是,她却躲不过两个字,“命运”。一切都成了命运的童话。

五爷来了,他站在树下,看着三奶奶的遗体半晌没有做声,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过了许久许久,他开口道:“都听我的吧,先派人去镇上医院把思南和福生这两个混蛋找回来,家族里的年轻人回去拿竹席、木杆、绳索、木板等物品,在这树下就地搭一个灵棚,停灵三天,现在连夜派人去买丧葬用品,要买齐全,买最好的,钱我来出,衣服就不换了,家族里的妇女们给她整理整理,她喜欢这样的装束,就遂她的心吧,我在南方养蜂,看见那里女子就是喜欢穿旗袍。到时咱就把棉寿衣同纸活一起烧给她吧。棺材就先用我给自己准备的那口柏木棺,明日下午入殓,后天上午入土。我三嫂曾经对我说过,她最喜欢杏花,北方的杏花和江南的梅花类似,她说她早就就认它为梅了。她活着时喜欢这里,喜欢这棵大水杏树,跟我说过几次要换这块地,说死后要埋葬在这里,我就遂了她的心,成全她吧,就把她安葬在这儿,过几年再把我三哥的骨殖迁过来合葬,大伙作证,这块地我今儿就送给她了,这儿地势高,敞亮,看得也远,就让她在这里朝南远望她南方的家乡吧。”众人听了无不落泪。春荣妈跌跌撞撞地跑上来,嚎叫着扑倒在地上,拉着三奶奶的手不肯松开,说等思南和福生这两个忘恩负义的王八羔子回来了,她要跟他们拼命,给她三婶报仇。那一刻,我望着远处那遮挡住视线的幽幽南山,只恨自己不能化身为愚公,把它们移开一个缺口,好让我的三奶奶一眼望到那座有小桥流水的城市。

我向学校请了假,送三奶奶最后一程。三天后,姥姥带领母亲和我穿着重孝去参加葬礼。我们流着泪站在杏树底下,看一锹一锹的黄土逐渐掩埋了三奶奶的大红柏木棺,带走了她半个多世纪的情仇。那时,天空突然飘起春雪,和着头顶大杏树上的残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仿佛是上天撒下的一片片天使的羽翼,轻轻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泪眼问太虚,一片冰心何去?无觅!无觅!

        望江南

我是三奶奶踩生的,这曾在村里掀起过轩然大波。

我的家乡杏花溪是辽西的一个小山村。小小的村庄中满汉民族杂居,横亘在村前的南山属燕山余脉,漫山遍野生长着山杏树,村庄里民居的房前屋后到处是人们刻意栽种的家杏树。因“杏”与“幸”同音,杏树是这一方水土的吉祥树,村里的人们热爱杏树,尤其喜爱杏花,祖祖辈辈,就在这杏花疏影里生生不息,演绎着寻常百姓故事。

我出生于1970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的,那年节气晚,春天来得更迟。那时候,三奶奶的故乡江南已是暮春时节,而我们辽西却正是一年春好处。放眼望去,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我家大门口的两棵大杏树正花开如雪,幽幽地散发着那种独特的略带苦涩的清香。我特别喜欢我出生的这个季节和这个日子,为此,我非常感谢父母,尤其感谢母亲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生日。

那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三奶奶,漂亮高雅而又温婉妩媚的三奶奶就那样迈着从容优雅的步子,闻着满村弥漫着的杏花香味,端着一盘荠菜鸡蛋馅烙饼向我家走去,她是送来给即将临盆的母亲尝鲜的。

三奶奶一推开我家的大门,就感觉有点异样:院子里静悄悄的,正房的屋门紧闭着,窗户上拉着窗帘,爸爸一个人在院里左右两个菜园间的空地上转着圈圈,很焦急的样子,屋门口还放着个大水桶,正呼呼冒着热气,看样子应该是开水。三奶奶一只脚踏进大门,张口想喊爸爸一声,爸爸听到大门的响动声,下意识地往门口一望,立即抬起一只手焦急地左右摇动着,张嘴刚想说什么,突然间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从屋里传出,爸爸愣了一下,立马向屋门跑去,跑到门口时又回头向大门那里看了一眼,那眼神像利剑一样,刺痛了三奶奶的心,三奶奶瞬间就僵立在门口,脸色变得苍白,表情也十分尴尬。

爸爸敲了几下门,没有人来开门。他急得直跺脚,等了一小会儿,见还是没动静,就咚咚咚又连续敲了几下。门开了,还没等爸爸踏进门槛,姥姥就兴奋地冲出来,正好跟爸爸撞了个满怀,姥姥拍着爸爸的肩膀说:“生了!生了!是个俊丫头,你当爸了。”爸爸双手合十转过身子拜了几拜,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在拜黄天还是在拜后土,然后飞快地跑进屋里。姥姥也双手合十站在屋门口拜了几拜,嘴里还喃喃着什么,一抬眼看到了僵立在大门口的三奶奶。兴奋地喊道:“婉儿,进来,快进来啊,生了,生了,是个俊丫头。”三奶奶还是僵立在原地不动。姥姥略微愣了一下,马上回过神来,踮着小脚疾步走过去,伸手拉三奶奶。三奶奶倚在门框上,还是不动,身子往反方向用着力,手紧紧地端着盘子,嘴里机械地喃喃着:“我不知道书琴这么快就生了,我不是有意的,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来给她送烙饼的。”她的脸色依旧十分苍白。“这是什么话?书琴生了你不高兴吗?快进去看看你大孙女,你升级做三奶奶了。”“我,我不能去,我没资格,我不配,我真的不是有意的。”姥姥突然间恍然大悟,说道:“你是说你不配给这丫头踩生?这有什么不好?这是缘分,也是天意啊,这丫头以后要有你这样的聪明俊秀和灵巧,我们都烧了高香呢!哎呀,快进去看看你大孙女,丫头俊着呢。”姥姥不由分说把三奶奶拉进院里。

踩生是我们辽西一个传统的地方风俗。按照风俗,婴儿落地时,谁正巧无意中跨进门槛,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或者看到孩子,谁就是这个孩子的踩生人。踩生其实一半天意一半人情。很多时候,家里长辈们为了图一个吉利也为了给自己和年轻的父母一个安慰,早就偷偷找好了踩生的人,一般都是在产妇开始腹痛临产发动的时候就偷偷地和选定的踩生人打好招呼,让他(她)们在附近候着,时机一到就找个借口进大门,装成偶然的样子。一般都会刻意找一个相貌比较好,有福气、命好、性格好又聪明的人去做孩子的踩生人,好像做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实也就是求个心理安慰。

母亲是小学老师,坚决不信这一套,所以在怀孕一始就告诫家里人不准刻意找人给孩子踩生,听天由命,靠缘分。也就是在母亲这个理念下,三奶奶无意中成了我的踩生人。

父亲跑进屋内,先看了看母亲,对她笑了一下,又用手抚摸了一下她的额头说:“真是苦了你了!”母亲疲惫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生的郭大夫说:“快抱抱你闺女,我刚包好,看这大眼睛,这双眼皮,一出生就这么明显,多俊的一个丫头啊!”爸爸的眼睛一亮,迟疑一下,双手在衣襟上蹭了几下,才从郭大夫手中接过我,小心翼翼地抱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襁褓中我那粉嘟嘟的小脸、黑葡萄样的大眼睛,瞬间泪流满面。“看看,这还激动得掉眼泪了。”郭大夫说。“郭大夫你不知道,他自小历经了太多的磨难,现在也有孩子了,他能不激动吗?”妈妈用虚弱的声音说。听到妈妈的话,父亲竟然象女人一样抽抽搭搭地哭出声来,妈妈也掉下了眼泪。就在这当儿,姥姥拉着三奶奶走了进来。爸爸忙止住了抽噎,神情却突然间有些沮丧。“来,过来,先看看你侄儿媳妇,再看看你大孙女。”姥姥把三奶奶拉到炕沿边。“书琴,你辛苦了,现在挺好吧?”“挺好的,三婶。”“那就好,那就好,当了妈了,多好。”“来,看看你大孙女,俊着呢。”“来,让你三奶奶抱抱。”姥姥向爸爸伸出手。爸爸把我递给姥姥,一脸的不情愿。郭大夫看着气质不凡的三奶奶,又看看爸爸的态度,有点摸不着头脑。三奶奶小心翼翼地从姥姥手中接过我,眼里露出慈爱的目光。“这小人儿,太美了,真是个俊丫头。”“女孩子太俊了也不好,会招惹是非。”爸爸接茬说。三奶奶的目光倏地黯淡下来,露出一脸的尴尬。“这是啥话?女孩儿家越漂亮越好,赛过西施、貂蝉才好呢,姥姥喜欢,她三奶奶给踩的生,将来一定错不了,一准儿又俊、又聪明、又手巧。”姥姥说。三奶奶还是难掩一脸的尴尬。姥姥对着炕上的妈妈说:“你三婶对你好着呢,一早就给你烙了馅饼送来,刚到大门口这丫头就落地了,可不是她三奶奶就是踩生人吗?缘分啊,自从你怀孕,你三婶就当个宝似的呵护你,吃的用的没少给拿,我眼睛老花了,孩子衣裳哪件不是你三婶给缝的?这丫头有福。”妈妈连连称是。郭大夫也露出敬仰的神情。“三婶真的操了不少心呢。”妈妈用虚弱的声音说。只有爸爸,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哎呀,瞧我这记性,鸡蛋早就煮熟了,忘了端上来,九文,你快去剥了蛋壳来,暖瓶里我事先冲好了红糖水,我去倒几碗来,给书琴、郭大夫和你三婶冲糖水鸡蛋吃。”姥姥兴冲冲地踮着小脚出去了。不一会儿就用一个红漆托盘端进来几碗红糖水放在地上的小方桌上,每个碗里泡着两只剥了壳的煮鸡蛋,还插着一把精致的小汤匙。“郭大夫,婉儿,你们快过来,趁热喝了糖水,吃了这鸡蛋,我先喂书琴吃。”姥姥说。三奶奶推让着让郭大夫先坐下来,把一碗糖水蛋端到她面前说:“您快喝了吧,您是大功臣呢,亏了您了,保书琴母女平安。”“可不是嘛,这一带妇女亏了郭大夫了,个个都顺顺利利生下娃娃,哪像过去啊,生娃跟过鬼门关似的,这郭大夫啊,真真是老天爷派来拯救咱们农村妇女的。婉儿,你还不知道吧,郭大夫原来是省城大医院的大夫,和他男人一起下放到隔壁白杨村的。你说这世道啊,净祸害好人,看看把郭大夫一家祸害的七零八散的,俩孩子奶奶家带一个,姥姥家带一个,这起天杀的还说让郭大夫和他男人劳动改造,她男人是动手术的大夫,她是医院里接产的大夫,让人家拿手术刀的手去握锄把子,亏他们想的出。老百姓不干了,闹起来了,官家没法,这才让他们到公社卫生院去坐门诊了,这些年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好人肯定有好报的。”姥姥大声地说着。三奶奶愈加崇敬郭大夫,她看郭大夫还没有动手,就端起碗,像敬酒一样说:“郭大夫,您请,您请!”郭大夫也端起碗微笑着回应了一句:“您请。”

姥姥把妈妈扶起来,靠在一堆被褥上,一勺一勺地喂她吃糖水鸡蛋。妈妈喝了几口糖水后,感觉舒服了一些,把头侧向三奶奶和郭大夫这边,说到:“真真谢谢您呢,郭大夫,有您这专业医生接生,我生孩子一点都没有恐惧感,还有三婶,天天都想着我,有点啥好吃的,总是第一个端给我,我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又是你给我闺女踩生,真是缘分啊。”听到踩生两个字,三奶奶正在舀红糖水的手忽然间颤抖一下,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婉儿、郭大夫,快趁热喝。”姥姥察觉到了她的变化,赶紧说道。

郭大夫先吃完,她去水缸里舀了一碗水,走到院子里漱了口,对着正在宰鸡的父亲喊道:“开水晾冷了吗?我要给宝宝擦洗身子了。”“应该差不多了。”爸爸回答说。原来郭大夫在农村接生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检查产妇宫口开到一定程度时,就先让家属烧开水,连烧两锅,第一锅嘱他们用来烫给宝宝洗澡的浴盆,第二锅才倒进浴盆里冷却后用来给宝宝洗澡。孩子出生后,她先大略查看一下,没发现什么大的问题或者形体缺欠的就先用纱布擦净血迹,包起来,放在产妇旁边,然后一边处理产妇的胎盘和会阴部裂伤,一边观察孩子的情况。把产妇处理好观察一定时间后,孩子情况也稳定了,家属烧的开水也晾得差不多了,就再打开襁褓,用一块大的纱布蘸温水仔细擦洗孩子的全身,同时再次观察孩子的形体和精神状况及各种生理反射。她还让家属准备一些植物油,放在一个小碗里,另外用一块小纱布蘸了,擦孩子头部或者皮肤褶皱处的胎脂。经过她精心擦洗过的新生儿,通体干干净净,脸蛋红扑扑的,人见人爱的。她这样爱孩子的行为,在黑水河流域极受赞誉。

三奶奶一直等到郭大夫给我擦洗好身子,再次包好时才准备离开,期间她一直给郭大夫打下手。她们在给我擦洗时又发现了我脸上的一对浅酒窝和左侧屁股上蝴蝶型的胎记,愈加喜欢起来。“真俊啊,我干妇产科这么多年,很少见过这么俊的新生儿。”郭大夫边擦洗边啧啧称赞。三奶奶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带着母性的慈祥的光。父亲在灶房剁着鸡肉,那当当当的声音仿佛都带着欢快的节律。尽管这时屋里的几个女人谁也没有再作声都用慈爱的目光从各个角度默默地注视着我,但是,她们都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幸福美好的气息。只可惜,这美好的氛围在几分钟后就被打断了,三奶奶的女儿思南来叫她。她并没有进我家的院子,而是倚在大门上直着脖子对屋里高声喊着:“干啥呢?屁股咋这么沉,都呆了多久了?我爸叫你回去呢!快着点!”那态度极为不敬。那时屋子玻璃窗的窗帘已经拉开,郭大夫隔窗诧异地看看思南,又看看三奶奶,百般不解。三奶奶嘴角的肌肉颤动两下,身体也微微抖动着,轻轻叹了一口气,抬头看看郭大夫,勉强笑了笑,又嘱咐了妈妈两句,就急急地走出屋子。思南见母亲出来,白了她一眼,也没打招呼,更没等她,转身就走。“思南啊,进来,吃一碗糖水鸡蛋。”姥姥朝她喊道。思南并没有停下来。“珍姐,别理她,这孩子,被我惯坏了。”三奶奶边往外走边尴尬地说。姥姥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喊道:“婉儿,等会儿,你等等,你的盘子。”说着又转身走进屋里,把那盘烙饼倒在一个盖帘上,用水冲了冲盘子,然后放进六个煮鸡蛋,赶忙走出来。“给她三叔和思南吃,讨个吉利。”“珍姐,这,你看你,这太客气了。”三奶奶看着姥姥的眼睛说。

姥姥一直把三奶奶送出大门。太阳已经老高了,阳光像慈母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刚吐出新叶的树枝,鸟儿们沐浴着阳光站在上面欢快地唱着歌儿。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嘤嘤地在那两棵大杏树上,辛勤地采着花蜜。三奶奶停住脚步,仰起头看了看两树雪白的花朵,闭上眼睛,曲起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睁开眼睛,微笑了一下,姥姥也微笑了一下,说:“几十年了,你还是最爱这杏花啊。”三奶奶点点头,然后就微笑着走了。

姥姥回屋后,郭大夫已经收拾好了她的出诊箱,准备走了。姥姥说:“不忙,喝碗鸡汤再走吧,都炖上了。”她连忙摇头说不了。“大姐啊,刚才这个婉儿,她不是本地人吧,看着她完全不像农村人,举止那么优雅,真像我小时候在父亲的南方老家看到的那些大户人家出身的小姐,她家也在这个村子吗?刚才来叫她的女孩子是她什么人?对她的态度可真不咋地。”“唉......”姥姥先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襁褓中的我说:“她三奶奶婉儿是一个苦命人啊,这说来话长啊,你先别走,我跟你聊聊她的事儿。”郭大夫真的放下药箱重新坐下来,姥姥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多小时后郭大夫才从我家出来,虽然姥姥极力挽留,她还是不肯留下来喝鸡汤。走到大门口时,她仰望着那两树芬芳雪白的杏花叹息着说:“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她的眼圈红红的。

村子并不大,母亲生了孩子的消息很快就传扬开了,同时传扬开的还有三奶奶给我踩生的事儿,大家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我的几个本家奶奶在十一点左右就踮着小脚来看母亲,同时也是以她们的长辈身份就三奶奶给我踩生之事来向父亲发难的。听着她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踩生的重要性和三奶的坏话,父亲双手抱着肩膀站在地上一脸的无奈与无辜,当然也有沮丧的成分。其实,她们虽责问的是父亲而实际上是针对我姥姥。姥姥家在松树沟村,母亲是姥姥抱养的独女,与父亲婚后百日便接了姥姥来杏花溪养老。一个外村的老妇入主村里的一个家庭,总让这个姓氏的一些人尤其是老妇人们看不顺眼。姥姥一边礼节性给她们端茶倒水、舀鸡汤、上红蛋,一边用不屑的眼神看着她们指手画脚甚至满嘴唾沫星子飞溅,而母亲则闭着眼睛装睡。她们讨了个没趣,每人在喝了一碗鸡汤吃了一个红蛋又带了一个红蛋后悻悻地走了。

我的姥姥大名高贵珍。说起来,她非等闲女辈,她年轻时曾经做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带妇女运动的领头人,是个做事干练、性格豪爽、泼辣的老妇人。“婉儿”是姥姥对三奶奶的专属昵称,她与三奶奶早在几年前就认识,是在一次偶然赶集的时候认识的,说起来姥姥还给她解了围,帮了她的大忙呢。这段佳话,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曾无数次听姥姥讲过,以至于妈妈奚落她说,把她外孙女我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而我却百听不厌。

那年,母亲还待字闺中,在她们松树沟村小当民办教师,姥姥总想让她穿得体面点站在人前。那时代流行草绿色军裤和白色的短袖衫。军裤有了,还差短袖衫。其实白色短袖衫只要两块五毛钱一件,但是姥姥手里没有钱,于是便提了一篮子鸡蛋去集市上卖,给母亲买短袖衫。那时候,鸡蛋八分钱一只。那个集市是沿着一条小河自由摆摊的。姥姥用一张破麻袋片垫着五十个鸡蛋摆在河滩上,她的旁边有个爽爽利利年轻貌美的妇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在那里卖自己做的婴儿虎头鞋帽和绣花手帕。“啧啧,那绣活和做鞋的工艺真叫绝啊,我活了六十岁,还从没见过那么精巧的手工。”姥姥每次讲起来都不忘啧啧称赞一下。东西好,又物美价廉,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大家都赞叹着,有些年轻姑娘掏钱买了几方绣花手帕,也有母亲给自己的婴孩买了虎头鞋帽。那时正是1968年春天,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东西都被列为四旧、老腐败。就在剩下两双虎头鞋帽和两方绣花手帕的时候,一群带着红袖标的人突然气势汹汹地来到妇人面前,为首的是一个留着短发的矮胖女人,姥姥认得,她就是公社有名的造反派头目董春香。这女人快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但是名声很不好,据说和很多造反派头目有染。“我们接到举报说有人在售卖四旧东西谋利,就是你吧,看你的样子就不像好货,眉毛跟柳叶似的,腰跟水蛇似的,脸这么白,是擦了多少白粉啊?妖妖调调的,打扮给谁看呢?你哪个村的?”她气势汹汹地对卖虎头鞋的妇人说。“杏花溪的。”妇人怯怯地回答。小女孩吓得抱紧了母亲的大腿。“杏花溪?那里有个婊子,从关里窑子里出来的,不会就是你吧?叫什么名字?”妇人说出名字后,董春香冷笑了两声说:“还真是你,我说呢,别人不会是这个妖精样子的,把地上东西收拾起来,没收了,卖的钱呢?非法所得,也一并没收了,回头我跟你们大队张书记通个气,办你的学习班,批斗你这个臭婊子。”“求求你,不要没收吧,孩子......”妇人边说边死命护着手里的一个绣花布包,她的收入都在布包里。她卖的钱是用来扯布给女儿做换季衣服的。董春香一把扯住一根包带,就往自己身边拉,妇人慌忙扯住另一根包带拉着不放。“好你个臭婊子,还敢反抗,罪加一等,李二柱,过来,把她捆起来带公社去,反了天了。”一个楞头青小子跨前一步就来拉扯妇人,妇人的女儿抱着妈妈的大腿声嘶力竭地哭喊起来。“哟呵,都是些什么人啊?日本鬼子又进庄了吗?不是都被我男人他们打跑了吗?你们打哪冒出来的?”姥姥从地上站起来瞪着他们说。“你是谁?怎么说话呢?是她同党吧?也是窑子里出来的?”董春香指着姥姥说。“放你娘的狗屁,这是谁家的母狗没栓绳子啊?跑出来乱咬人!”姥姥指着董春香骂道。“你,你,把她也给我抓起来,一起带公社去。”几个二愣子小子上前就要抓姥姥。姥姥手疾眼快,抓起地上的鸡蛋就往他们脸上甩去,鸡蛋在他们脸上开了花,蛋黄蛋清糊了他们一脸,矮胖女人董春香的脸上也挨了一个鸡蛋,滴滴答答地往下滴着蛋液。赶集的人们立刻围拢过来看热闹。“抓!抓!给我抓!”董春香边用衣袖擦脸,边气急败坏地喊道。“慢着,都给我滚开!敢抓我,得我先借你们几个胆子!我是朱浩然的媳妇高启凤的姐姐!原来黑水河镇的妇救会主任高贵珍。”姥姥高声地自报了家门。人群顷刻间安静下来,像是被这三个名字镇住了。接着就一齐大声喊起来:“就是的,她就是朱浩然的媳妇高启凤的姐姐高贵珍,县委书记来了都得恭恭敬敬地跟她握手致意。”前面那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姥爷和舅姥爷的,他们此刻正静静地躺在集市后面山顶上的烈士陵园里,山顶上那块高高耸立着的纪念碑是黑水河镇的地标。人们不约而同地转过身遥望着矗立在山头的那块碑,一片云朵正在碑顶的蓝天上飘着。

姥爷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姥姥的弟弟我的舅姥爷抗美援朝时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的遗体埋在朝鲜,烈士陵园里是他的衣冠冢。姥姥和姥爷结婚六年,姥爷一直在抗战队伍里,他们聚少离多,还没来得及生孩子,姥爷就牺牲了。姥姥没有再嫁,默默地替姥爷尽孝,赡养姥爷的父母,直到他们安然去世,她四十岁上抱养了母亲。群情激昂中,矮胖女人董春香的气焰有些短了,但是还是对那个妇人不依不饶。姥姥一把夺过那个绣花布包说:“这是我的东西,地上的东西也是我做的,她是来买我这些东西的买家,要抓就抓我走,谁不抓谁就是狗娘养的!”那几个二愣子小子完全被姥姥的气势镇住了,低垂着头敢怒不敢言,一边擦着脸上的蛋液,一边就要往人群外面钻。姥姥一把抓住两个喊道:“给我回来,就这么走了?门儿都没有!鸡蛋被你们踩爆了,东西都被你们踩坏了,损坏东西要赔偿,这可是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唱的,你们自称革命小将,损坏人民群众的东西,有这么容易就走了?说,你们怎么赔!”周围群众也跟着助威,甚至还有人哼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来。“五十个鸡蛋,八分钱一个,四块钱;虎头鞋、虎头帽两块钱一套,两套四块;绣花手帕一块钱一个,两个共两块钱,一共十块钱,少一分都甭想走!”姥姥大声说。“公道价,公道价!”人群喊着。矮胖女人董春香只好掏出钱包,拿出十块钱递给姥姥,悻悻地带着那些人走了。姥姥朝人群抱抱拳说:“承蒙大家帮忙了,谢谢了,都散了吧,各去做各的营生吧,这年头,都不容易啊。”人群渐渐散了。姥姥抽出六块钱放进女人的布包里,又给小女孩擦了擦眼泪,拾起地上的鞋帽和手帕说:“吓着孩子了,你们快走吧,以后别来卖这些了,这世道不容啊。”看着地上还有几个完整的鸡蛋,姥姥拾起来装进妇人的布包说:“拿回去给孩子吃。”妇人泪流满面,不知道怎么感谢姥姥才好。姥姥对她说:“我是松树沟的,我闺女和杏花溪老张家的小伙子张九文订了婚,咱们后会有期。”说着就提起篮子走了。妇人朝她的背影深深鞠了一躬。

两年以后,姥姥随妈妈来到了杏花溪,母亲嫁过来后在村小继续当民办教师。三奶奶和她成了好姐妹。姥姥娘家虽然是地主,但是姥爷家却是雇农,兼以姥姥曾经为革命效过力,姥爷和舅姥爷又都是烈士,姥姥的腰杆子就有些硬,虽然身处陌生的环境,但是不卑不亢的还是吃得开。

我出生那天,除了本家那几个老奶奶外,村里一波又一波的人来看我。据妈妈说,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按农村的习俗和礼节来道贺的,但也有一些人听说是三奶奶给我踩了生,有点幸灾乐祸是来看热闹的,比如春荣妈。春荣爸姓王,是个屠夫,眼睛总是色眯眯地盯着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看,见到三奶奶更是双眼都不会眨了,在村里口碑很不好。春荣的三哥五大三粗,像座黑铁塔一样,他竟然看上了我的小姑姑。小姑姑年方十九岁,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美人儿,又心灵手巧的,小姑姑自然看不上他,况且春荣妈在村里是有名的泼妇,两个儿媳妇都跟她合不来,她还专门喜欢揭人家的短。因为记恨姑姑看不上她儿子,她对我们一家人背后常冷言冷语的。下午时候,她带着四岁的小女儿春荣来看望妈妈。姥姥知道她的来意,于是就一步不离屋里。“啧啧,这丫头真俊啊。”她看着襁褓中的我称赞道,又问候了妈妈几句。妈妈礼貌地回应着。“今儿日子也好呢,阳春三月三,适合做女孩子的生日,谁给踩生的?肯定是大富大贵,大贤大德的人吧?女孩子,踩生可得好人,对以后的德行很重要的。”她明知故问道。“可不是嘛,踩生的人必须得好,她三奶奶给踩生的,聪明灵巧,识文断字,十里八村妇女谁能比得上她?”“哎哟,原来是她呀?唉.....你们......也是,也是,这踩生有时也是不一定准的。”这时,忽然有人在大门外叫爸爸,说出去说个事儿。爸爸急忙走出去。姥姥从玻璃窗里看到是三爷,便跟春荣妈说:“你呆着,我出去看看。”春荣妈急忙也告辞了,姥姥拿了一个熟蛋给春荣装在衣袋里。“九文,我屋里的真不是故意的,她也很内疚,那也没法了,三叔对不起你啊,都怪我管不住她,她整天往你家跑,自己也说过怕赶上,没想到还真就赶上了,你看这事儿整的,唉......”三爷一脸歉意地说。“那有啥法,谁也没料到的事,算了。”爸爸回答说。“唉,赶上了也没法,运气问题,到时让九文好好管紧点他闺女就行了,要说呀,你屋里的呢啥都好,就是出身不好,那地方出来的,女孩子谁不忌讳啊,九文媳妇要是生的是小子就不怕了,偏偏生的又是个丫头。”春荣妈抢着接茬,煽风点火地说。三爷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眼睛瞪的溜圆,两只手紧紧地攥起了拳头,刚想发作,看看爸爸,又松开了拳头,仰头对天长叹了一口气。春荣妈得意地带着女儿走了。“她三奶奶给踩生,我们丫头求之不得呢,你们说,整个黑水河镇公社的妇女都算上,有几个能比得上婉儿的?心灵手巧,识文断字,谁再说她的坏话,我敲掉他(她)的门牙。”姥姥先看看我爸和三爷,又看着春荣妈的背影故意放高了声音说。

也许是因为三奶奶踩生的缘故,我成了村里公认的早慧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记事儿了。而从我记事开始,就听到村里一些人对三奶奶的诋毁,看到了她受的苦难。这些多半都是村里的一些长舌妇女和几个名声不是很好的老年和青年男人造下的罪孽。比如村里我叫四叔的张成宝就经常张口老婊子闭口老花儿姐的叫三奶奶;还有我叫二大妈的这个春荣妈就经常叫她窑姐。倘使被刘四爷听到这些话,总是要敦几下他的拐杖骂几句道:“这起王八羔子,长舌妇们,你们知道什么,你们才是真正的下流胚子,仗义每多屠狗辈,自古侠女出风尘。”然后就接着说:“唐朝红拂女慧眼识英才,最终成为相国李靖的夫人,被称为风尘三侠;宋朝梁红玉原为京口妓,以身相许韩世忠,后来成为护国夫人;秦淮八艳李香君血染折扇成桃花,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河东君柳如是被誉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此等女辈皆出于青楼,虽然都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其事迹却令人感泣不能自已,三彪家的虽出身于章台,而今却是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并无半点偏斜,是你们这些人骨子里龌龊,还自命高洁,故意往人家身上泼脏水,真真可恨至极!”尽管刘四爷的话我还听不懂,但是我知道,他绝对是站在三奶奶一面的。

刘四爷是我们县的名人,祖上曾富甲一方,他的兄弟和子、侄们都是读书人,有些还留过洋,散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他家是靠做中药材生意起家的。他家人很有家国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几乎倾其所有支持革命,家族里还有几个近门侄子在抗战时血染疆场。四十年代,他把家里的土地和房产全部无偿分给了村里的贫苦村民,所以政治运动中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

他博古通今,尤其喜欢《三国演义》,是三国通,经常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我们那一带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刘四爷家门前论《三国》——关公面前耍大刀。他满腹经纶却不迂腐,性格豪爽仗义、敢作敢为,被我们村另一些肚里有些墨水的人称为剑胆琴心客。我曾看过几张他年轻时的照片,有一张穿着长衫手里握着书卷;有一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里;还有一张是穿着大衣带着礼帽的,真的是英俊潇洒,风流儒雅。以至于多年以后,民国风情的电视连续剧风靡一时,我总是偷偷在心里把他年轻时的形象和那些男主来对比,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我太爷爷的磕头兄弟。可是别说太爷爷,就连爷爷我也没见过。不要说我,就是我叔叔也说他完全不记得爷爷,因为爷爷去世时,他尚在襁褓之中。

村里人都说,我们这一带的文脉在我家,因为从我高祖父起,我家就开私塾。高祖张德泽老先生创建的知义书馆在黑水河镇首屈一指,他曾在每年冬季设冬学四个月,免费教授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在黑水河流域很有声望。后来,曾祖张连之先生继承父亲遗风,把冬学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冬学里的学生只要有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听课,他还布置作业,随时给他们批阅。刘四爷看到我经常叹着气说:“生得明眸皓齿,自带天然风雅,颇具曾祖遗风,可惜是个丫头,唉,只可怜我那磕头兄弟家道中落,可惜了满腹经纶一世才学,而今无人继承。”他说的话不无道理,我家老一辈都英年早逝,大姑早年出嫁,我家最后只剩下父亲、叔叔和小姑妈三人相依为命,而父亲彼时才16岁,迫于生计,书自然是无法读了,文脉也就断了,但读书人家的风骨还在,父亲笃尊仁、义、礼、智、信,因此,品格在村里口碑甚好,只是,相对母亲来说他有些保守,这从三奶奶给我踩生一事的态度上就略窥一斑。

我渐渐地长大了,跟三奶奶很亲。三奶奶的女儿思南比我大八岁,按辈分我叫她姑姑,但是我越大越不喜欢思南,因为她对她的母亲我的三奶奶很不敬。她不叫她妈妈,不是万不得已,也不愿意跟她说话,就是勉强说上几句话也是用一种很不尊敬的口气,为此,三爷很恼火,曾经用鞋底子打过她,但却无济于事。我记事时正是七十年代中期,国家的政治环境复杂。那特殊的十年,对所有过来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越到最后越疯狂。天天的所谓的“政治学习”就如现在的传销组织头目给他们的成员洗脑一样,使得纯朴善良的农村人也变得疯狂起来了,甚至达到了父子反目,夫妻互相揭发的境地。三奶奶竟然在一个早晨被公社十几个大队抽调来的一些二流子男男女女组成的红卫兵抓了起来,为首的还是那年在集市上为难过三奶奶的那个矮胖女人董春香,她说三奶奶出身不清白,是牛鬼蛇神。村里的老光棍张成宝在董春香的的授意下,到几户人家收集了一些破鞋,其中给他最多的就是春荣妈,然后用麻绳穿成一大串,硬往三奶奶脖子上挂,说是给她这个老婊子做的一串项链,还说要押着她和一群地、富、反、坏分子一起游街。三爷的眼睛几乎冒出火来,他跑到生产队卸下给牲口铡草的铡刀片子,扛在肩上,大喊着说:“谁敢动我屋里的,铡刀不认人。”红卫兵们吓得缩住了手。矮胖女人董春香却大喊民兵用步枪对准三爷,说他是现行反革命,没了王法了。姥姥拨开人群冲进来,她先把那串破鞋从三奶奶脖子上解下来,扔在董春香的脚面子上说:“你身为女人,竟然这样为难别的女人,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你还是个人吗?我老太太从闹日本时就当联络员,解放战争当妇救会主任,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除了对日本鬼子和汉奸,我都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今天你把我逼急了,你口口声声说人家出身不清白,你自己呢?你清白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整个黑水河镇公社谁不知道你的丑事?你没嫁过是吧,要不要我找郭大夫先来验验你的清白,你敢到到杏花溪来玩这一套,你休想。这么说吧,今儿,还有往后,谁敢动我婉儿妹妹一根毫毛,我老太太就能揪下她一撮头发;谁敢伤她的心,我高贵珍就要戳烂谁的心,没有我丈夫朱浩然和我兄弟高启凤流的血,能有你们今天?你们在娘胎里就让小鬼子给闷杀了,而今,这人肚子里生出畜牲来了,什么缺德事都敢做,老天爷不饶你们!”说着扔过两件斑驳的血衣,一件是满是枪眼的八路军军服,一件是残破的志愿军的服装,是姥爷和舅老爷的遗物。红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敢开口也不敢动手,民兵们的枪早就收回来枪口朝天立在地上了。“张成宝,你娘老子的坟还在南山上,不想被村里人的口水把土坟淹了,你就扒了畜牲皮,重新像个人样。”姥姥又瞪着眼睛厉声对张成宝说道。这时,刘四爷拄着拐杖来了,他看了一眼脸色苍白,半休克状态的三奶奶,又看了看矮胖女人董春香和红卫兵们以及荷枪实弹的民兵,举起拐杖转着圈指着他们的头说:“世风日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仁、义、礼、智、信你们做到了几条?一群祸国殃民的乌合之众,到这里来作威作福,你们的良心都让狗吃了吗?真真可恶至极。”说完,他拿着拐杖对着一个个红卫兵小将们说:“你,你,你,你们都给我滚 !”董春香带着那群人灰溜溜地走了。张成宝刚一转身,刘四爷一棍子打下去,正打在他的肩头上,他惨叫一声,撒腿逃跑了。刘四爷看了看在姥姥怀里脸色惨白的三奶奶,无比心疼对三爷说:“三彪,你还愣着干嘛?还不快把你屋里的背回家去,给她熬一碗红糖姜汤喝,这起王八羔子,这样作践人,没天理了。”

三爷背起三奶奶,姥姥也帮忙扶着,我在后面提着三奶奶的鞋,一起回到了他们家里。姥姥和三爷把三奶奶放在炕上,给她盖好被子,三爷就去熬姜汤,我和姥姥一人握着三奶奶的一只手,那手凉得彻骨。思南在门口站了一下,鄙夷地看了她妈妈几眼,没做声,转身走了。姥姥张开嘴刚要发作,又忍住了,她是怕三奶奶伤心。我呆呆地立在炕边,满面泪痕地看着三奶奶那惨白的脸和失神的眼睛,姥姥也是满面泪痕。“珍姐,不瞒你说,药我都准备好了,你要是晚来一会儿,我就吞了。”三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说。“婉儿,你怎能,你不能啊。”姥姥劈手夺过来说。“是红矾(砒霜),一包下去,一了百了,从关里来这儿时,我偷偷藏了一包,留着活不下去的时候自行了断的。”“婉儿,只要我活着,我不会再让你受委屈了,为了那起混账玩意也不值得死。”姥姥流着泪说。“三奶奶,你不要死,我不让你死。”我突然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好孩子,来,到三奶奶这里来,三奶奶不死。”这时思南刚好进屋来拿东西,这次她根本就没有看炕上的母亲一眼,而是拿了香皂盒就往外走。“思南!”姥姥厉声叫了她一声。她往我们这里看了一眼,正与我的目光相碰,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她撇了一下嘴,出去了。那一刻,我对她充满了仇恨,我觉得,三奶奶寻死,也有她的一份因素。

一年以后,母亲又给我生了一个弟弟。母亲怀孕期间,三奶奶还是像当年母亲怀我时一样,呵护备至。但是,到了母亲快临产的那个月,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给母亲送吃食总是远远地站在院子外面喊我的名字,她是怕无意中又给弟弟踩生,弄得姥姥和妈妈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因为姥姥的社会背景和泼辣的性格以及三爷的彪悍还有刘四爷的威望,此后的日子里,三奶奶没再受什么大的委屈。

她的女儿思南十四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她不爱读书,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也不喜欢跟母亲学女红那些,三奶奶很无奈,幸好,她人很本分,也很勤快,每天都跟着父亲到生产队去上班做田地里的事,但是对母亲越来越不屑,三爷非常生气,但是闺女大了,也不好发作,就经常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回去除了会大骂思南一顿外,有时也会用一些尖刻的言语找三奶奶的麻烦,姥姥曾正色地警告过他很多次,无奈清官难断家务事。

那时,我六岁,也渐渐懂事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漂亮优雅而又善良、热心的的三奶奶究竟是为什么被女儿和村里一些人歧视呢?我开始从各个方面找原因。因为她是女人,我首先就想到了追根溯源,追寻她的来路也就是娘家。比如虽然姥姥跟我们在一起,但是我也知道妈妈的娘家在松树沟、姥姥的娘家在棒槌沟、邻居锁柱嫂子的娘家是隔壁白杨村、春荣妈的娘家是南山的那一侧一个叫十三沟的地方、海子哥的姥姥家是黄羊沟......三奶奶的娘家是哪里呢?我从没见过她的娘家人和任何她的亲属来过村里,她的口音跟我们不同,我疑心她的娘家在很远的地方。“姥姥,三奶奶是哪里人呢?她娘家都有谁呢?怎么没见来过?我连她的名字都还不知道呢。”我终于忍不住问了姥姥。姥姥叹着气说你三奶奶可怜呀,她是很远很远地方的人,小孩子家,不用知道长辈的名字。我也就没敢再追问了,但是心里愈加同情起她来。

我们这里山地多,历来就种大白梨树,后来又引进了国光苹果树,被划为果区,需要吃国家按人头定量配给的返销粮,要自己去公社粮站凭粮食本去领,我们这里俗称“领量儿”。办粮食本需要拿上户口本到公社粮站去办,每次“领量儿”粮站工作人员都在本子上填上时间和所领的粗细粮的名称和数量,一年要领很多次,所以那本本很快就会填满,两三年就要换一次。那时社员们天天搞大会战,没有时间去公社粮站,粮站就派人下村来给社员们换粮食本。换本时一样需要带户口本过来。我们这个小自然村属于三队,一般都是在小队部定点。那次,小队部的房子正好在修葺中,粮站的人就在我家定点办理,为期一天。就在那天,我终于知道了三奶奶的名字,还有她的一些故事。

三奶奶的官名叫孙婉媚,多年来,这个名字只是静静地躺在她家那本薄薄的户口本里,后来又被抄在页码更多几页的粮食本里。村里长辈们叫他三彪媳妇,同辈叫她三嫂或者三弟妹,晚辈们叫她三大妈或者三婶,而我之所以叫她三奶奶,因为她丈夫也就是小名三彪的张忠义是我本家爷爷。“原来三奶奶的名字叫孙婉媚啊,真好听!”我兴奋地对姥姥说。“不许叫你三奶奶的名字,以后提都不许提。”我的话音刚落,姥姥就瞪着眼睛告诫我说。“为什么啊,就是好听嘛。”与村里那些年龄和辈分都比她小的婶子、大娘们土里土气的凤珍、秀琴、玉兰等名字相比,我觉得三奶奶的名字就是又洋气又好听,而那些和三奶奶年龄不相上下的奶奶辈人的名字更是土得连提也不能提,而有些老妇压根就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诸如大丫、二丫、盘脐(出生时脐带绕颈)等乳名。“你三奶奶特别讨厌这个官名,不到万不得已,从不提起,也不允许别人叫,你知道不?所以我才叫她婉儿。”姥姥又说。那时,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再追问时,姥姥已经叹着气不耐烦地走开了。

又过了一年,我快要上小学了,家里人开始叫我的学名张一帆,说是先让我适应一下。三奶奶一直说我这个名字起得好,一帆风顺,人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顺利平安。她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开始郑重其事一笔一划地教我写我的学名。我一边学一边忍不住地说:“三奶奶,你的名字也很好听。”她却沉重地对我说:“丫头啊,我之所以不愿意提我的名字,因为这是一个令三奶奶伤心的名字,不是我的真名真姓啊,你三奶奶命苦啊,我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父母是谁,家在哪里。”说着,竟呜呜咽咽哭起来。我吓了一跳,慌忙安慰她,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待要问她原委,她却已是泣不成声。直到多年以后,我上了高中,渐晓人事,才从她的好姐妹,我的姥姥口里知道原委。

三奶奶是南方人,可却不知道自己的家确切是在哪里,只记得是一个美丽的小城,有小桥流水,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园子里种着下雪季节才开的梅花。她记得她的妈妈是个梳着漂亮发髻,有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年轻女子,喜欢弹琵琶,经常坐在窗前边弹边唱,每天都教她认字。爸爸似乎很忙,不常回家,对她来说印象比较模糊,只记得有时穿着蓝色的长衫,有时穿着笔挺的西装,带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脸上却又带着一种让人敬畏的阳刚之气。她还记得爸爸妈妈是在一个下午,在她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里被一群背着枪的人抓走的。那时妈妈正坐在窗前弹琵琶。记得妈妈撕心裂肺地喊她的名字,而那个名字不是她现在叫的的这个名字。她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死死地摁住,那个人带走她的时候,她慌乱中抱起妈妈的琵琶......后来她就发起了高烧,头痛欲裂,浑身颤抖着,嘴唇都烧起了泡,她以为她快死了,她一直抱着妈妈的琵琶不松手,昏昏沉沉中,她曾听到有男女两人的争吵声,她听到了什么革命党、杀头等可怕的字眼。渐渐地,她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再后来,他就到了“舅舅”家。

从记事开始,她就住在舅舅家,他们叫她“阿囡”。舅舅、舅妈喝酒还抽大烟,对她都很凶,她时常吃不饱,穿不暖。舅舅家租住在一条破破烂烂的小巷深处,他们从不允许她出去跟邻居家孩子们玩耍,而那些邻居们好象也不和他们往来,仅有的几次外出机会,和舅舅、舅妈走在巷子里,见到他们,那些邻居总是下意识地拉紧自己孩子的手,等他们过去后,就小声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不能随便出去,不能随便跟人家走,你看看,坏人都能把大家闺秀变成使唤丫头的。“拐子”、“拍花子的”,那些她听不太懂的词儿传入她的耳鼓。好奇心使她频频回头回脑地看,这时舅舅、舅妈就特别生气,舅舅大声呵斥她,有时还会踹她一脚,舅妈就像牵狗一样,狠狠地拽着她的胳膊快步把她拖进巷子深处的家里,关起门来,免不了又是一顿打骂。她在那个家里活得很卑微,就象一条狗。她终日穿着一套破烂的粗布衣裳,肮脏得连她自己都嫌弃自己。她记得她来舅舅家时随身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和一双皮鞋,外面披着一件非常漂亮的裘皮披风,还抱着妈妈那个琵琶。但是因为她长高了,衣服和鞋都嫌小了。这些全被舅舅、舅妈收起来了。舅舅有几次想拿出去当了换大烟,但是舅妈呵斥他说:“当不了几个钱,一旦有了茬口,难道你要做新衣服给她吗?”舅舅就再不言语。他们喝醉时总爱拿她撒气,他们说这些就是你的全部财产了,能吃还是能穿?你这丧门星!

在一个初春的早晨,舅妈突然给她洗净了脸,梳了个漂亮的发髻,套上已经嫌小了的裙子,披上裘皮披风,还硬给她穿上皮鞋,又让她背上琵琶,舅舅就带上她出门了。因为鞋子小,每走一步,都挤得她的脚生痛生痛的。那天阳光很明媚,好久没有出来过,她很开心,在走到一座桥边的时候,她看见墙角有几棵树,还没有叶子,但上面却开满了雪白的花朵,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苦香味,她非常喜欢,就驻足仰头观看还低声怯怯地问:“舅舅,这是梅花吗?以前我家有个大园子,里面就有跟这一样的花,可那花是在下雪时候才开。”“什么你家,什么园子不园子的,你哪有家?要不是我,你早就冻死饿死了,再提这些,看我不打烂你的嘴巴!”舅舅凶巴巴地说。她吓得浑身缩成一团,可还是舍不得走,眼睛贪婪地盯着那几树花。透过花朵,她看见蔚蓝的天空中有几只欢快飞翔的小鸟,她的眼泪下来了。她不敢让舅舅看到,偷偷用手背揩掉。“快给我走!什么你都感到稀奇,这是杏花!”舅舅不耐烦地说。她只好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从此杏花就植根在她的心中了。

舅舅带她坐乌篷船,转了两次船,又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她的脚磨出了水泡,烂掉,出血了,她痛得呲牙咧嘴地再也走不动的时候,才在一座很气派的挂着很多大红灯笼的宅院前停了下来。宅院的门楣上有四个气派的烫金大字,可惜那时她只认得后面两个字“书院”。她还以为是一间读书的学堂呢。舅舅带她走了进去,宅院很精美,里面的女人各个衣着都很光鲜亮丽,但是却没有看到读书的娃儿们。女人们把他们领到一间干净的屋子里,让舅舅坐在椅子上,让她站在地上,先后有几拨女人来看她,她们让她抬腿、伸手、让她开口说话,末了又让她走几步路,她因为脚痛,她走路时趔趔趄趄,女人们就皱了皱眉,舅舅点头哈腰地陪着笑脸说:“鞋小了,挤脚,脚打了泡又磨破了,疼的。”那些女人鄙夷地看着他没有作声。女人们从头到脚地打量她,目光十分地挑剔和犀利,让她顿生寒意,身体禁不住一阵阵颤抖起来。她感觉那目光似乎穿透了她的肌肤骨肉,刺痛了她的心。最奇怪的是她们还带她去沐浴,沐浴时也有很多女人围着她看,甚至对她的身体摸摸捏捏的,最使她难堪的是,她们还检查了她的最私密的部位,嘴里说着一些她听不太懂的方言,但看上去,她们似乎很高兴。她们用竹篦细细地给她篦了头发,又给她梳了两条马尾辫,还系了两条淡紫色的蝴蝶结,又给她换了一套合体的银粉色的衣裙,还让一个老妈妈把她脚上的泡一个个挑破,涂抹了硼酸水后又涂抹了一种红色的药水,拿了一双雪白的袜子给她穿上,又给她换了一双大小合适的黑色缎面鞋子,她的周身看上去干净清爽,身材袅娜,眼睛顾盼生辉,只是因为在舅舅家吃不饱,太过清瘦了些,再有就是眼神有些迷茫和凄婉。女人们把她带到正房的一间厅堂里。她看见,那个厅堂正中有一个神龛,上面供着一张画像,画像上是一个穿着奇怪衣服、绾着奇怪发型的男人,她不知道画像上的人是谁。那些女人们点了香烛,摆放了祭品,跪下来毕恭毕敬地对着神像拜了三拜,嘴里说着今天又讨人了,求祖师爷保佑,赏碗饭吃。然后又让她对着那画像跪拜,说这是她们的祖师爷,一连磕了三个头才让她起来。她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说“讨人”,也不明白画像上这个奇怪的男人为什么能让包括象似宅院管事人在内的所有女人以最高礼仪顶礼膜拜。如果她知道这个人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相管仲,也是第一个设立“女市”(妓院)的人,她会把他恨到骨子里。拜完祖师爷后,女人们又带她吃了饭,她就留在那里了,并且有了一个新名字:婉媚,姓孙,后来她才知道,这里的姐妹都跟着管事的姨妈姓孙。她换下的裘皮披风、裙子和皮鞋都不知道被宅子里的人放到哪里去了,只有那把琵琶一直留在她的身边。从此,舅舅再也没有出现过。后来她才知道,门口那四个字是“滙雅书院”,是高级妓院而不是读书习字的学堂,而她已是大上海十里洋场这家高档妓院的一名小先生,她一生的宿命从那时就开始了。只是她是什么人家的女儿呢?为什么会有琵琶和裘皮披风呢?舅舅是她的亲舅舅吗?他是象《红楼梦》里的王仁卖亲外甥女巧姐那样把他卖到妓院,还是他压根就是一个拐子呢?她一辈子都没有正确答案。

书院里有一个善良的厨娘,特别擅长做堂子菜,大家都称她为巾娣妈,听说是个没儿没女的寡妇。巾娣妈经常关照她,对她说,“婉媚,这匯雅书院现在就是长三堂子你晓得不?原本是比长三堂子更高一档的,这年月,兵荒马乱的不好混,慢慢地沦落成长三堂子了,唉......”婉媚摇了摇头似懂非懂。巾娣妈长叹了一口气说:“真是造孽啊,你是苏州一带口音,看你的气质,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要不不会有裘皮披风、皮鞋和琵琶的,再说一般时候也不会随身携带琵琶,说不定你是去学琵琶时被拐子拐走的呢,你的那个舅舅一定是个拐子,要不绝对不可能把你卖到这种地方来的,孩子啊,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好歹也要活着,老辈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在这里时刻要多一个心眼,好汉不吃眼前亏,先熬几年吧,好歹堂子里有规矩,现在你还是小先生,这几年除了教你学技艺,你不会有事的,说不定你命里有贵人呢,说不定贵人能带你脱离苦海呢。”婉媚也不跟她解释琵琶的由来,也没有和她提过自己对父母和家的模糊记忆。这么凄惨的故事,还是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吧。话又说回来,就是提了又如何呢?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周围都是这样的人,自己一个小女孩,巾娣妈一个厨娘,又能怎样呢?无非是互相流几滴眼泪罢了,可又有什么作用呢?

大一点后,她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书院里时常有新来的性情刚烈的女孩子不屈服命运,被打被罚,甚至有人自绝。自绝的毕竟是少数,那些被打被罚的,最后在孙姨妈等几个管事的人软硬兼施和花言巧语的诱骗下还是慢慢地屈服了;而自绝的,用一领破席子一裹,找脚夫拉到城外乱葬岗子埋了,不几日便香消玉殒,化为枯骨。想起这些,她便连连打寒噤,她不甘心自己小小年纪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她还不知道自己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呢,还没有没找到爸爸妈妈呢。她时常在深夜里默默哭泣,可是,有什么用呢?她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子,又有什么办法走出这牢笼呢?她又想起巾娣妈的话: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她于是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好汉不吃眼前亏,等待着想象中她命里那个贵人的出现。她干脆对别的姐妹说她是一个名门闺秀,在下人送她去学琵琶的时候被人拐走卖到妓院了,由于年龄小加上惊吓,她记不得父母和家人了,那时她觉得,这样说对自己也是一种安慰。无论怎么说,她知道自己是沦落风尘了。书院里每天都要学习写字,一般是描红,这会让她想起母亲,她喜欢。还请了一位年事很高的前清老秀才教她们学习古典诗词格律,她非常喜欢。尤其喜欢那些描写梅花、杏花的诗词。她很喜欢王安石的那首《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她经常吟咏这首诗,那位老人看着明眸善睐,清逸高雅的她,经常叹息着用怜爱的目光看着她。书院还请教习教各种乐器和礼仪,她也喜欢。不知怎地,所有的乐器中,她最钟爱的是弹琵琶。

书院里的规矩很森严,对不听话的姑娘们的惩罚也非常的严厉。因为她们以后是靠脸吃饭,操皮肉生涯的,所以惩罚的方式是不打脸,也不能给她们的肉体留下伤疤。渐渐地,她发现,很多姐妹即使没触犯戒律,也要无端被罚的,她知道,这是给她们下马威,立规矩。据比她先来的一个叫嫣红的姐妹说,这里的姑娘,每个人都要经历一种叫洗心革面的惩罚,那是一种让人无法不屈服的惩罚,经过那一关,就获得重生了,就会变得对什么都不在乎了,就会听话,也会被孙姨妈她们好好对待了。她一直不懂洗心革面是什么样的惩罚,又去问嫣红时,她摇头说不能告诉她,孙姨妈会生气的。只告诉她,一定要学聪明来,自己要主动示弱。

那一日,孙姨妈带着一群管事的女人来查看她们的练字、习曲情况。婉媚处处留心,时刻谨慎小心地按要求做好了该做的一切,可还是遭遇了无端被惩罚。孙姨妈用犀利冷酷的眼神端详了她好一会后,问管事的容嫂说:“那个穿银粉色衣服的是谁?她是哪个豪门的千金大小姐还是刚从石库门出来的小家碧玉?这样的文静端庄不苟言笑,装得这么优雅贤淑是做给谁看呢?她的心不在这书院里,你们必须得给她洗心革面。”容嫂唯唯诺诺地答应着。孙姨妈走后,几个容嫂们把她领到一楼角落里的一间房子里,那间房子干干净净的,靠墙放着一张小床,床头有一个底座是白色中心是红色的圆形开关,地中间放着一个大水翁,盛满了清水,角落里还有一个带盖的便桶。“婉媚,你要记得今天的日子,从今天起的三天或者五天,就是你洗心革面的日子,你以后成名了要记得我们对你的好。”她听不懂她们的话,也不发问,只是茫然地站在房子里,没有任何表情。“开始吧。”一个管事的容嫂说。她们就开始脱她的衣服,直至把她的上衣全部脱光,她没有叫喊甚至都没有挣扎一下,这倒叫那些女人们很吃惊,她们面面相觑,眼里透出一丝畏惧的神情。她的皮肤白皙细腻,几个月的书院生活使得她比在舅舅家挨打受骂吃剩饭时圆润了一些,由于年龄小,胸部还没发育,只有两颗红豆大小的乳头。管事的又挥了一下手,一个女人过来,先从侧面把她拦腰抱住再慢慢蹲下来,这样她就伏在那个女人的膝盖上了,接着又有两个女人过来,一人捉着她的一条腿,蹲着的女人又慢慢站起来,双手捧着她的腹部,她被那两个女人倒提起来了,并且在慢慢向那个大水翁靠近。“婉媚,你听着,先深吸一口气,闭上你的嘴和眼睛,记住,你千万不能哭叫,否则你会没命的。还有,你想通了就可以按床头的那个开关,那是电铃的开关,我们听见了就会进来的。”管事的女人恶狠狠地说。她还是没有哭叫,也没有挣扎,也不问们叫她想通什么事,只是深吸了一口气,闭了嘴巴和眼睛。她感觉到一阵冰凉,水渐渐漫过了她的头顶、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脖颈,她仿佛正在倒着坠入一个黑色的万丈深渊里。渐渐地,她开始感觉到憋闷、心慌,她想张口呼吸,可是在冰冷的水里她不敢张口。她的头脑开始发胀,耳朵也嗡嗡作响,她想喊叫,可是张不开嘴。忽然间她觉得她的耳畔好像有很多女孩的凄厉的哭叫声,过了一刻又变成魔鬼般的嚎叫声,她看见很多狰狞的面孔朝她扑过来,这就是地狱吧,她想。忽然间她感觉身体一阵轻快,她竟然看到了那个有小桥流水的城市、那个种着梅花的园子,还看到了妈妈,梳着漂亮发髻的妈妈正抱着琵琶微笑着站在梅花树下向她招手......

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穿好了衣裳侧卧在那张小床上,她努力地回想了很久,才想起之前发生的事儿。她还是没有一丝的恐惧感,只是遗憾她跟妈妈相见的时间太短暂了,甚至都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她这才忽然间感到万分惆怅起来。她躺在床上没有动,环顾了一下四周,地上的水翁已经没有了,那里放了一张小方凳,上面放着一碗水。这间屋子只有一个开得很高的窗户,光线从那里射进来,使得屋子还不算太暗。她就那样躺在小床上,回忆着和妈妈相见的场景,她感觉自己很虚弱,很饿也很渴,但是她没有去喝方凳上的那碗水。

一天过去了,门开了,管事的容嫂端着一碗水走进来,看见方凳上那碗水原封不动,咦了一声,然后就问她:“你怎么不摇铃叫人?还没彻底洗心革面吗?看不出啊,你天天小心谨慎规规矩矩的样子,骨子里这么倔强,你要学乖点,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只要你按铃或者现在跟我说一声你“洗心革面”了,就可以吃饭了,也可以从这屋里出去。”她没有吭声。“端进来!”一个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姑娘低着头端着一个红漆托盘走进来,婉媚认出那是嫣红。一股皮蛋瘦肉粥的味道扑面而来,冲进她的鼻孔,她的喉结下意识地蠕动了一下。“婉媚,我扶你起来,喝点粥吧,不过你要按铃或者跟我说一声刚才我教给你的话。”管事的放柔了声音说。婉媚还是不动手也不开口。“婉媚,你就开口吧,你就说一句吧,要不会吃亏的,我也被洗心革面过,姐妹们都洗心革面过。”嫣红带着哭腔说。婉媚还是无动于衷。“端出去,我们走!”管事的大声说,其实婉媚听得出,她是强压住怒火的。书院里的人,即使是惩罚人,也都是带着笑的。后来成为我三奶奶的婉媚曾无限感慨地对已读高中,渐晓人事的我说:“丫头啊,难怪人家叫我们这行当人是卖笑的,确实是一天到晚做什么时都得带着笑啊。”第四天时候,她终于又见到了妈妈。妈妈还是上次那样的装束,抱着琵琶站在梅花树下微笑着向她招手,她的身体轻飘飘的,仿佛飞了起来,她就那样飞向她的妈妈,刚想扑进妈妈怀里,妈妈却不见了,妈妈突然飘乎乎地飞走了,衣袂碰到梅树上,梅花落了一地雪白,园子里好像下了雪,一切都是雪白的。“妈妈!”她大喊着睁开眼睛,眼前还是一片雪白。一个带着白色面纱的蓝眼睛大鼻子的洋女人正在俯身看着她,眼神极其慈祥。“妈妈!”她朝她喊道。“孩子,你醒了?”她俯下身用脸颊贴了贴她的额头。忽然间孙姨妈从旁边走了过来,她又闭上了眼睛。她听到那个一身白衣的带着面纱的洋女人跟孙姨妈说:“不碍事了,主要是脱水,营养不良,好好调养一段时间就好了,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这么倔强啊,水就放在身边她都不喝,四天没喝一口水,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你们要好好待她。”孙姨妈一口答应着。从脚步声中她感觉那个洋女人走了。从窸窸窣窣的衣裙声中,她感觉孙姨妈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她依旧不睁眼。“婉媚,我知道你醒着,我知道你仇恨我,仇恨这个行当。可是我有什么法子呢?就算我的滙雅书院不买你,也会有别的地方买你的,也许别的地方还不如我这里呢。你不愿意入这个行当,你以为别人就愿意吗?你以为我就愿意入这个行当吗?我当年被”洗心革面”时也跟你一样倔强,可是人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这是你的命,谁都愿意当总统夫人、督军太太,可是能如愿的又有几个呢?天不遂人愿的时候太多了。我知道你的心硬着呢,这么点的孩子不但不吃饭,还不喝水,很少人能做到啊。说实话,我在滙雅书院二十多年从小先生到头牌到管事的姨妈,我第一次见到像你这样的,寻死的倒是有几个,但那是上吊、抹脖子、吃砒霜,痛痛快快,一下子就解决了,可你是绝水绝食,慢慢煎熬,没有人能做到,可见你的不凡,既然不凡,为何就不和命运搏一搏呢?或许你是赢家呢,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样慢慢折磨自己也不划算,该说的不该说的今儿我都说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她睁开眼睛看了孙姨妈一眼,正和孙姨妈的眼神对视,那眼神很陌生但又好似很熟悉,就像前世里曾经遇到过的人,历尽了几世几劫后,转换成不同的物类,竟然还依稀记得前世曾经遇见过一样。孙姨妈打了一个寒颤,而后又微笑了一下,她知道,婉媚已经彻底洗心革面了。

出院后的第二天,适逢教诗词的老秀才来授课。他大抵听说了她的事。授课接近尾声时,他踱步到她的面前,摊开一张纸,拿起她桌子上的笔,蘸满了墨水,一挥而就写了一首诗

洗心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

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

罗浮奔走外,日月无短明。

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

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

君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

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

去矣丹霄路,向晓云冥冥。

老先生写完后,长叹一声放下笔,迈着沉重步子走了。她看着他那穿着破旧的粗布长衫的背影愣了好久好久,她想追上去说些什么,可她没有动,也终究什么也没说出来。后来,老先生再也没有来滙雅书院,书院只得又另请了一个老先生来授课。婉媚拿着这首诗去请教新来的先生,这位老先生沉默了良久,才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她说这是唐代诗人司马退之所做,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只是凝视了她许久,那眼神十分地无奈。

婉媚从此再也没有自虐,她每天认真地学习女红、刺绣、习字、诗词曲赋和吹拉弹唱。她的嗓音极好,各种曲子都唱得很好,尤其苏州评弹。那时,苏州评弹艺人蒋月泉正当红,他创的蒋调,她很喜欢,就让教习教了她几曲。那时蒋月泉的《杜十娘》和《战长沙》很流行,她就学了《杜十娘》。她觉得《杜十娘》唱的是她们青楼女子的悲催命运,也唱出了她的心声。因为融入了真情实感,她唱得非常动听,一曲唱完,让教习佩服,让听者动容。她容貌姣好,举止优雅,色艺双全,才十二三岁,就有花奎的范儿。孙姨妈越来越器重她,不惜花大价钱,请来高端教习单独教她琴棋书画和各种奉承上流社会的礼仪。她知道孙姨妈是把宝压在她的身上了。她就这样慢慢长大了。她先是在书院里给客人唱曲、弹琴、陪客人喝茶,而后孙姨妈又开始安排她出席外面上层人物举办的大型酒会,陪客人喝酒、应酬、唱曲助兴等。她清丽的容貌、高雅的举止、婉转的歌喉和满腹的诗词歌赋很快就赢得了上流社会客人的赞誉,他们都垂涎她的美貌,等待时机做她的恩客。孙姨妈欲擒故纵,等待着给她找一个适合的恩客大赚一笔。她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整天忧心忡忡,可是无奈啊,她就象身陷狼群中的一只小绵羊,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噬。可是她不甘心,她一定要搏一搏。

十六岁时她遇见了她的公子,公子姓柳,是一个绸商的家的二公子,是江浙一带的名门望族,子承父业,在上海开一家丝绸公司,风流倜傥,出手阔绰,彼时他已有家室。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她,一见钟情,从此他就成了书院里的常客。她觉得,巾娣妈说的她命里的贵人终于出现了,她觉得她自己就如戏文《苏三起解》里的苏三,而公子就是王景龙王公子,虽然历尽磨难,结局却是欢喜的,她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浴火重生了。谁料,她一生的宿命却又开始了。公子愿意出高价为她赎身。可她是雏妓,是花奎,属于无价之宝。几次商讨后,孙姨妈还是不让公子为她赎身,只让她为她点大蜡烛梳拢。她知道,滙雅书院已经把她当成了摇钱树,哪肯轻易就放手?但是,她已深深坠入柳二公子的爱河里,她决议答应孙姨妈,让柳二公子以最高规格在书院摆酒大宴宾客为她梳拢。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不管是什么身份,不管处于什么境地,做为刚步入青春期的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都怀着一个美梦,只是在滙雅书院那样特殊的地方,还有她们殊的身份使她们的美梦总是被现实击碎罢了。几个年长的姐妹曾经跟她说过,这里就认得钱,谁出的钱多谁就能给咱们梳拢。给她们梳拢的有的是年过半百的公司老板、粗暴的军阀、粗鲁的乡下老财主......遇到什么样的人都得受着,但是心里的阴影和不甘是伴随一生的。她们无不羡慕给婉媚梳拢的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她只能对她们笑笑,有释然也带着凄然。这样特殊的地方,促使她早熟,兼以读了很多书,才子佳人的故事知道得甚多,她羡慕书中那些结局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人公;羡慕那些荆钗布裙的农家姑娘,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证,一乘小轿抬过来,在竹篱茅舍中纺织井臼,醉里吴音相媚好。其实她知道,那时上海已经流行新式婚礼,像样一点的人家新人都是穿婚纱,租用小轿车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的。可是尽管公子出再多的银钱,因为他们的尴尬身份,这些都是永远无法做到的。作为女子,她知道,这将是她此生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

她永远记得梳拢仪式那一天。公子在书院为她摆的规模空前的酒宴。她的房间布置得富丽堂皇,一切都是按照大户人家娶亲时的洞房的规格。公子的朋友、孙姨妈还有一个管事的容嫂自告奋勇地充当她的三媒。只是,房间里那张精致的桌子上没有放斗、尺、秤、剪刀、铜镜和算盘等六证,只摆着一对硕大的红色蜡烛。她进去看了一眼,感觉胸口一阵刺痛,蜡烛尖锐的捻子仿佛刺痛了她的心。不是嘛 ?尽管公子的朋友和孙姨妈都说他和公子是天作之合,但是,她知道,就算是真的拜了天地,也是虚幻的,他们成不了正式的夫妻,一切都像在演戏,而她恍若在梦中成了那个女主人公。在这个行当里,这个尴尬的仪式本来俗称就叫“点大蜡烛”嘛。那对蜡烛像是在时刻提醒着那晚她的身份和意义......

公子爱她,从来没有轻贱过她,她永远记得梳拢之夜公子拿出一对金镶玉戒指,自己戴一个,把另外一个戴在她左手的无名指上对她承诺说:“你等着,我会有办法救你出风尘的。你是一块美玉,掉进了泥淖之中,我会把你拾起,珍藏好的。”这句话,曾是她青春芳华里的一抹最闪亮的曙光,曾短暂地驱散过她心中的阴霾,也温暖了此后她的一生。小先生一经梳拢,便成了大先生,便要正式接客的。为了不让她受辱,公子支付高额的包银,让她成为他的专宠。他和她一起读唐诗宋词,他说:“杏子稍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我一个有家室的人,真是玷辱了你呢!你是江南烟雨中的一枝杏花,美丽纯洁。”可是,她到底不是赛金花,可以出风尘嫁给状元,戴着大使夫人的头衔游历列国,甚至青史留名;也不似潘玉良那般命好,遇到潘赞化,得以留学法国,成为一代名画家。公子的父亲很快便察觉此事,雷霆大发,切断了他的财源。那时是1946年,适逢内战即将爆发,上海滩的豪门望族都把事业和财产转移到香港和国外。公子的父亲强行把他和妻儿送到香港,从此便如风筝断了线。公子走了,她的世界重新被阴霾笼罩,她没有了任何活下去的寄托,孙姨妈软硬兼施,强逼她接客。她绝望了,数度自杀,甚至自残。没办法,书院只好把她转卖。无论到哪里,她都誓死不从。于是又被数次转卖,最后被卖到了河北唐山一个煤矿附近的下等窑子里。她身上只有两件东西了,一是妈妈那个琵琶,再就是公子给她的金镶玉戒指,戒指是她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定情之物。

河北省的唐山市紧邻山海关,山海关是关里关外的分界线。唐山属于关里,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山海关及地处关外的辽西一带相同,但是那里人说话有独特的语调,被我们东北人称为“侉蛋儿”。唐山人也被我们称为“关里老坦儿”。唐山交通发达,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煤矿,矿工被称为煤黑子。那时采煤技术差,矿工是极其危险的行业。来这里挣命的往往有两种人:一种是家里特别贫困的老实人,为生活所迫,才去冒险下煤窑当矿工的;一种是在家乡捅了什么大的娄子,亡命天涯,为了躲避民间寻仇或者官府通缉才来这里讨生活的。所以,煤矿也算是个藏污纳垢,三教九流集聚地。矿工们大都没有家室,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下等妓院也就是窑子遍地开花。煤矿附近的窑子那是非人的地方,可能就是《骆驼祥子》里小福子沦落的那个叫白房子样的地方吧。婉媚再次自绝,不想被前去狎妓的一位侠义男子救下,那男子就是我的三爷,他是我爷爷的堂弟。三爷那时三十多岁,父母双亡,没有妻室,人生得虎背熊腰,性格粗犷侠义,原来家里以养蜂为业的,因为放蜂时跟同行抢山场,动起手来没轻没重,伤人致残,赔光了家业,一气之下才来挖煤的。他在煤矿里当了一个小小的头脑。他听了婉媚的诉说,万分同情,看着她那柳眉杏眼和瓷白的脸庞,他突然对她生出了一种怜悯和爱恋的情愫,他说:“等着我,我一定娶你!”一个矿工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短期内凑足为她赎身的银钱的,但他却成了她的保护神。他的彪悍在煤矿是有名的,又有一帮如他样的亡命徒兄弟们,此前他又经常光顾这里,且出手大方,老鸨不敢惹他。他隔三差五送些钱物给她和窑子里,她得以在那样污浊的环境中清净地安身立命。那时已是1949年。

1949年12月,唐山解放了。到了1951年,新政府解放和改造妓女,于是三爷就领回了她,他决意不再做矿工,回老家过农家日子。到老家后,三爷摆了几桌简单的酒席,正式娶她进门,她便成了我的三奶奶。

三奶奶是南方女子,天生就具有江南女子那种灵秀高雅的气质,兼以在匯雅书院里学的礼仪和技艺,使她具有一种非同常人的绰约风姿,而这却成了人们非议她的根源。确实啊,生活不是过家家,也不像故事里那么简单美好,在村人眼中,当过青楼女子的她到底是异类,尽管她和三爷都澄清她从没有接过客,可是没有人相信她,也没有人理解她。三爷虽然怜爱她,可是却抵挡不住世人的眼光,由是他开始郁郁寡欢,终日饮酒,脾气也变得乖张暴戾起来,醉了经常拿三奶奶出气,三奶奶惟有暗暗垂泪。三爷虽然是粗鲁的矿工兼农夫,与昔时她的公子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她视他如生命,是他救她出了风尘,明媒正娶了她,使她成为一个正常女人,她知足了。她只想从此相夫教子,平淡一生,可是,她却没法生育,只得领养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女。

三爷的堂弟五爷一直养蜂,他去过江浙一带放蜂,对那里的风物颇为了解。他很同情三奶奶,经常旁敲侧击劝解三爷几句,还时常给他三嫂带一些南方特产,或者接济她一些钱物,有时也会说几句蹩脚的南方话逗三奶奶笑。他经常对村里人说:“你们是不懂啊!一个南方女子,流落到咱们这儿,沦落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可怜啊!咱这儿的人粗糙啊!”

听了姥姥的讲述,我几番落泪。虽然还不太懂,但是我知道三奶奶遭遇了人世间最悲惨的命运,我万分同情起她来,也更加的尊敬她。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保护她。

我十二岁那年,思南满了二十岁,她出落得愈发漂亮了,尽管三奶奶对她及其宠溺,倾其所有给她添置各种漂亮时髦的衣饰。但是,因为从小就听了太多的流言蜚语,她对母亲的那种厌恶的感觉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越来越严重。她时常暗自嗟叹,自己为何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有这样一个出身不清白的养母,母亲的所有优雅都被她看成是故意卖弄风姿。她不愿意在人前提起母亲,越大性格越发刁钻。三爷也因为她们母女不和睦,心情不爽,长期酗酒,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患了肝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三奶奶很着急,总是劝他去医院诊治,可是三爷生性彪悍,不愿意去医院,就是勉强去了,医生给开了药回来,他也不好好吃,有几次甚至直接扔了三奶奶给他端来的药碗和水碗,而且从不把医生的嘱咐放在心上,依旧我形我素,大量地喝廉价的散装白酒,三奶奶十分无奈,经常找郭大夫夫妇来劝说,可是还是收效甚微。

十年来,郭大夫跟三奶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她非常同情和尊重这个身世坎坷的南方女子。郭大夫的父亲也是南方人士,早年投身革命,一路随部队来到东北,后来娶了一位北方籍贯的军医,就在沈阳安了家。她小时候,曾经在南方奶奶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南方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经常骑着自行车从邻村白杨村来看三奶奶和我姥姥。郭大夫就象故意向村里人示威那样,每次来都一定要在三奶奶家落脚,然后叫上我姥姥,而姥姥每次都带上我,她们一起在三奶奶家做饭。三奶奶做的饭食很精美,农村里很多平常的东西,一经她的手,就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她会做许多小点心,精美得令人叫绝。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做的“一品酥”。那是一种用鸡蛋和了面粉做皮,里面包了芝麻白糖馅料的起层的酥皮饼。三奶奶每次做这个,都用一个精美的小盘子装上三块,放在板柜上的神龛旁边,还要点上三炷香,起初我们都以为是敬神的,因为神龛上供着保家仙。可是有一次,三爷和思南都没在家,郭大夫又带着面粉、猪肉和白糖等来了,三奶奶又做了一品酥,又照例装了三块供在神龛下面,在点香时三奶奶突然哽咽着说:“珍姐,郭大夫,你们知道吗?我不是供仙家的,我供的是我心中的神,我供的是我的柳二公子,他叫柳敬汝,他最喜欢吃我做的一品酥,当年在滙雅书院,我经常做给他吃,虽然他最终没有带我脱离苦海,可是,他是我青春岁月里的遇到的唯一钟情的人,曾经是我的保护神和我快乐的源泉,他的存在,让我一生还有过一段快乐时光还有一个念想。”我们都很吃惊,但是又都感觉似乎在意料之中。姥姥和郭大夫不约而同地走近前去,拥抱住三奶奶,三个女人哭作一团。

郭大夫认识三奶奶那年,三奶奶才四十岁,一半是出于职业敏感,一半是因为深厚的友情,郭大夫曾几次提议要带她去省城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看看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孕,如果可以治疗,就一定好好治疗下,四十岁的女人,完全可以生娃的,何况三奶奶又是那样的年轻,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三奶奶却悲伤地说,不用检查了,她知道自己不孕的原因,治疗也没用的,书院里出来的女子,几乎都丧失了生育能力。她讲了一个让郭大夫和姥姥惊悚的真相。她说,在雏妓差不多成年的时候,书院总是会偷偷地给她们服用一种特制的药物,是悄悄加在饮食里的,据说是汞类,是从很小的剂量长期给起,让她们慢性中毒,而不会危及性命,多年的积蓄性中毒,让她们彻底失去了生育能力。“真是惨无人道啊。”姥姥和郭大夫听了愤愤地说,她俩直打冷战。

三奶奶还有一手刺绣和裁剪的好手艺,经常帮村里的妇女描龙绘凤,她也是这一带少有的识文断字的女人,常帮别人代写书信,代读书信。她永远都是十里八村人们饭后的谈资,女人们嫉妒和男人们明贬暗褒的对象。除了姥姥和郭大夫素与她交厚外,我的母亲也很敬重她,父亲对她的态度也大有转变,再也没有因为她给我踩生的事耿耿于怀了。她时常来我家串门。我们那里的农村人粗糙,不论大人还是孩童都是饮凉水止渴的,许多人家甚至都没有开水瓶,但是三奶奶却是喝茶的,尤其喜欢喝自制的花茶。她在春季采摘各种花蕾,晒干或者阴干泡茶喝。她尤其喜欢采摘杏花,风干后用瓶子装起来,说是有美容、止咳的功效,但是有小毒,不能多喝。她还在春天采摘初开的玫瑰,捣碎,一层玫瑰花泥儿,一层红糖,置一个广口瓷瓶里,腌制玫瑰花卤 。她每年都要送一罐给妈妈,说是能养血调经和美容。

她有一只竹外壳暖瓶,还有一只精美的带盖的透明玻璃杯,这些是三爷在唐山时给她买的。每天,她都早晚两次泡花茶。我经常站在近前,痴痴地看她沏花茶。她先是小心翼翼地用小汤匙从大玻璃瓶里舀一点儿各色的干花儿,放进杯子里,然后倒进沸水,盖上盖子,而后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杯子,看着各色干花儿在水中沉沉浮浮,慢慢地舒展,慢慢地润泽,慢慢地栩栩如生,那一刻,她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露出一抹优雅的笑容。而一缕淡雅的清香,也随着氤氲的水汽从杯盖的缝隙中轻轻飘出,满杯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仿佛春光一片。她并不急于饮用,而是端起杯子,用手转着圈儿,从各个角度仔细地端详着这杯水中花儿,用鼻子贪婪地嗅着花香,然后,闭上眼睛,向左右轻轻地摆动着头,像是完全陶醉在花香里了。须臾,再睁开眼睛,小心地呷一口,喳喳嘴儿,仿佛飘飘欲仙了。我想,那一刻,一世的沧桑,一切的纷繁复杂也似乎都离她远去了,一世的劳碌似乎都被她忘却了,我想,那一定也是她最幸福的一刻。她常用小杯子倒一点花茶水给我喝,也经常对我说: “丫头,喝点花茶吧, 花就是茶,茶就是花,女人如花,花养女人。丫头,你不懂啊,这花茶的妙处,一半是要用眼睛来领略的,剩下的一半才交给嘴巴。”当时我也听不懂这些。她泡花茶,一般都是选择女儿不在家时,倘若思南在家,会给她白眼的。兴致好时,她会拿出那个琵琶,弹上一曲,有时也会边弹边唱,直唱得自己泪眼婆娑。只是那唱词我一句也听不懂。她告诉我说,那是苏州评弹《杜十娘》。然后就用带着南方腔调的普通话给我朗诵歌词: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

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

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

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

在青楼识得个李公子,啮臂三生要学孟梁。

她自赎身躯离火坑,双双月下渡长江。

那十娘偶而把清歌发,呖呖莺声倒别有腔。

哪晓隔舟儿听得魂无主,可恨登徒施计要拆鸳鸯。

那李郎本是个贪财客,辜负佳人一片好心肠,

说什么让与他人也不妨。

杜十娘,恨满腔,可恨终身误托薄情郎。

说郎君啊,我只恨当初无主见,

原来你是假心肠一片待红妆。

可知十娘亦有金银宝,百宝原来有百宝箱。

我今朝当了你郎君的面,把一件件,一桩桩,

都是价值连城异寻常,何妨一起付汪洋!

青楼女子遭欺辱,她一片浪花入渺茫,

悔煞李生薄情郎。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她总是把这几句重复了又重复。那时我还小,也不甚懂,只知道唱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直到后来看了电影《杜十娘》,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结局并不完美的爱情故事。原来那十娘也是青楼女子,也被富家公子所负,便义愤填膺,为三奶奶和杜十娘抱不平起来。有次她又来我家串门,跟姥姥拉着家常,又说起这段评弹,我突然插话说:“三奶奶,那个柳公子要是在中国就好了,他家开工厂的那就是资本家,他又那么坏,解放时或者文化大革命时一定被政府镇压了,说不定都被枪毙了,可惜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没人管,也就没人给你报仇了。”三奶奶万分惊愕地看着我,她说:“丫头啊,你这是怎么了?这么善良的一个小丫头,可不许有这么恶毒的想法,你还小啊,不懂得人间的事儿,有很多事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谁让他对你那么坏,他不就象《杜十娘》里那个李甲一样的吗?他辜负了你,去了香港一去不回头,他害得你这么苦,还不该遭到报应吗?你怎么不恨他,还替他说话啊?”“丫头啊,你还小啊,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三奶奶不恨他,一点都不恨,三奶奶感激他,他给我带来了一辈子最美好的一段回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说到最后,三奶奶的眼圈又红了。我愣愣地看着她,突然想起那年她用一品酥供奉柳公子时说的那番话,似乎懂了一些。

闲暇时,三奶奶还教我读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不知怎地,我特别喜欢听三奶奶用带着南方口音的腔调读这些词句,我觉得这一定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句子,只是,每次读完,她的眼圈都是红红的,她叹息着说:“只怕这辈子再也回不了江南了,只有在梦里重游了,等我死了再魂归故里吧,可是我不知道我家具体在哪里,一个亲人也没有,就是回了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寻,该去找谁啊。我给女儿起名思南,就是因为我思念我南方的家乡啊,我原本还指望着有朝一日她长大了,日子好过了她能带我去南方看看,找寻一下我的家乡呢,看来是不能够了,她恨着我呢,话都懒得跟我说一句。”说着就大哭起来,哭了一阵,又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我的孩子,你要记着,你三奶奶是南方人,南方人啊,这三首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白居易我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他写的,我学过,诗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的。”三奶奶惊喜地说。“你刚才背的几首叫什么名字?好听极了。”“这三首词的词牌名叫《忆江南》也叫《望江南》,我喜欢叫它们《望江南》。”她又抑制不住,抽泣起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好可怜,好可怜,我的眼泪跟着哗哗地流下来,心也跟着悲凉起来。

不久以后,三爷给思南招了一个邻村父母双亡的小伙子做上门女婿。小伙子长相俊美,忠厚勤快,据说他和思南是小学同学,早就相互有爱慕之意,三爷和三奶奶就是知道了这些才托人做媒成就了美事的。小伙子叫王福生,我叫他大姑父。福生对思南很好,对岳父母也很孝心,他们三年内就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三爷和三奶奶视如掌上明珠,三爷、三奶奶也算是含饴弄孙了,他们家的日子逐渐和美起来。可是三爷因为长期酗酒,又不好好医治,糖尿病和肝病愈来愈重,在外孙子刚满周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三奶奶非常悲痛,大病了一场。痊愈后,她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抚育两个小外孙上了。女儿还是和她隔阂很深,她也习惯了,平常总是小心翼翼地,一家人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我上高中,去了县城读书,跟她见面的机会少了。每个节假日回来,我都一定去看她,她总是偷偷地给我东西。有时是一方绣花的手帕,有时是一些精致的吃食,有时是她自晒的花茶。她特别喜欢和我聊天,说有文化的女孩就是不同,和我这样人聊天,她心里敞亮。春日里,我回来,我们俩还一起到村头的杏山台上去挖野菜。那里种着成片的杏树,清明前后花开如雪,我和她都喜欢杏花,每次到那里,她都很兴奋,象小女孩一样,摸摸这棵树,嗅嗅那枝花儿,还喃喃地跟它们说话,就像遇到老朋友一样。她最喜欢的就是长在最高处的那棵大水杏树。那棵树连同那片土地都是五爷家的。那棵树,树型巨大,树冠如一把张开的巨伞,五爷说那棵树好老了,连他父亲都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种下的,但是每年都花开如雪。三奶奶每次去杏山台都要站到那棵树下,手搭凉棚,向南方眺望,可是,她的目光却被远处连绵的群山挡住了,可她并不介意,依然痴痴地向南眺望着,仿佛她的目光能穿透山顶坚硬的岩石,到达那个有小桥流水的城市有梅花的园子里。有次她突然对我说:“啥时我得跟你五爷说说,我用一块地跟他家换,我死了好把我埋在这里,这里地势高,敞亮,看得远,我好在这里远望我南方的家乡。”我听了十分伤感。

高二时的五一劳动节,放三天假。四月三十号下午我从学校回来,去看三奶奶。那天她兴致极好,适逢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去县城照相,要第二天才回来,她便留我和姥姥吃饭。姥姥给她带来了在野外挖的新鲜荠菜,于是她就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包了荠菜鸡蛋馅馄饨。饭后,又烧了开水,给我们泡起花茶来。这次她泡的是隔年的桃花茶和玫瑰花茶,她在茶水里掺了些蜂蜜,蜂蜜是五爷送的。倒水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竹壳暖瓶已经很旧了。姥姥说:“赶明儿我让人到供销社捎个新的来给你。”三奶奶却微笑着拒绝了。“暖瓶还有玻璃杯都是她三爷在唐山时买给我的,陪了我三十多年了,如今老头子走了两年了,我更一刻也离不开这两样东西了,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老头子一样,珍姐,虽说老头脾气不好,说话粗鲁,可是对我好,你看咱们这村里有几个女人没挨过男人的拳头啊?可是我没有,他三爷一个手指头都没动过我。你还记得那年那个矮胖女人董春香要拉我挂破鞋游街的事儿吗?他三爷背着铡刀片子说谁敢动我屋里的,铡刀不认人。你说,为我不要命的人我能不想吗?”说着又流下了眼泪。我和姥姥的眼睛不觉也湿润起来。

一号那天下午,郭大夫竟然来了。他们两口子几年前就被落实了政策,回省城去了,但是她几乎每年都要来村里看望三奶奶和姥姥。这次她是跟着一个扶贫的医疗队开着一辆救护车来的。医疗队里除了司机外还有四个医生,分三个科目:内分泌科、外科和妇科。内分泌科医生会来是由于我们这里以前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病人很多,是由于食用盐里缺碘造成的。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派医疗队来普查和治疗。他们给村民分发加碘盐、服用碘剂,严重的还给免费手术治疗;外科主要是给那些因为外伤没有及时医治,留下后遗症的人提供些补救性的治疗;妇科主要给妇女们普查妇女病,宣讲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省医院的医疗队能定点来我们村,都是郭大夫的功劳,是她极力争取到的,因为她男人现在在省卫生厅任职。郭大夫把我家的一间闲屋用来苏水消了毒,展开一个奇怪的诊查床,用母亲找出来的花格子床单拉了一道帘子,就做好了一间妇科诊室,开始给妇女们检查疾病。村里有妇女病的人真的不少,有几个婶子大娘们都检查出了有重度子宫脱垂,需要手术治疗,她一一登记好后说到时集中到乡医院由她主刀做手术。

春荣妈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性格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和善起来,她的嘴巴还是如年轻时那样的尖刻,村里人渐渐地都开始讨厌她。她的女儿春荣已经二十一岁了,长得很漂亮,但是性格也和她妈类似,喜欢挑刺,对人冷言冷语的,她是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个出去城里打工的女孩子,每次回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穿着奇装异服,在村人面前趾高气昂。春荣家是村里第一个买彩电和录音机的人家,因此她妈妈愈加得意起来,经常穿着女儿买回的时尚衣服在村里窜来窜去地炫耀。三奶奶私下里对姥姥说:“不好办,我看春荣这孩子要出事,你看她手上戴了三四个戒指,脖子上还有项链,我偷眼仔细瞧过了,那可都是真家伙,黄金的,价值不菲啊,一个小姑娘,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肯定是走下道儿了。”姥姥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可是有个那样的妈,谁敢跟她提这个醒儿。

就在郭大夫来的第二天下午,也就是二号那天,春荣也回到了村里,她是搭一辆红色的夏利车回来的,车子就停在村头,她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下了车,我仔细看了看,发现里面有很多是补品,补血的那种。她跟我打了个招呼,我也礼貌地回应了她。她画着浓妆,尽管看不出脸和嘴唇的本来颜色,但我还是发现她有点憔悴,好像很疲惫的样子,我也没在意,就去做自己的事了。我是约了三奶奶一起到山上摘槐花给郭大夫他们做槐花糕的。我们祖孙俩又来到杏山台上,她带着我先去右边的阳坡那里去拜祭刘四爷,这个博学、慈祥而又侠义的老人家已经故去三年了。听姥姥说三奶奶每个阴骘节日都悄悄地去拜祭他,以感激刘四爷生前对他的关照。三奶和我在坟前鞠了三个躬说:“刘四叔,我和娟儿来看您老来了,我会永远感念着您老生前的好,这丫头明年就要高考了,您老得保佑她金榜题名啊......”我听着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们又走到五爷的那棵大水杏树下,这时节,杏树早已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我心里正想着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全诗。三奶奶却随口吟了:“叶底青青杏子垂。枝头薄薄柳绵飞。日高深院晚莺啼。堪恨风流成薄幸,断无消息道归期。托腮无语翠眉低。”然后望着南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谁写的诗?”“不是诗,是欧阳修的词,词牌是浣溪沙。”“哦,我从来没看过,我也喜欢词,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买了《唐宋词赏鉴词典》,十六块钱呢,太贵了,我没买,估计这本书里有。”“这首词是当年我在上海的滙雅书院里学的,那里教的诗词,都有点带闺怨的性质,是用来打动那些有文化的客人的,你不会也罢。对了,你是不是也想买一本那个书啊?就去买一本吧,三奶奶奶给你钱,这几年政策好了,我卖绣品也挣了一些钱。”三奶奶说着就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卷钱递给我。我极力推让着,她很生气地说:“你这是干啥,难得你喜欢诗词,你知道的,我就是喜欢文化人,你拿上,去买一本,三奶奶有钱。”我只好接过来,可是我发现三奶奶给我的却是25块。“太多了,书只要16块钱。”“剩下的几块你去买一瓶雪花膏,你脸有点干,女孩儿家,还是要护肤的。”我感激地看着她,说不出话来。在一个斜坡处,我站在高处,她站在斜坡下,在她弯腰摘槐花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头上赫然有了很多白发,她老了。我心里禁不住一阵酸楚。

三奶奶做的槐花糕特别好吃。她是用白面参杂了一些玉米面和小米面发酵后加入焯好的槐花和油盐等做成的。那股清香的味道飘得满院都是,吃得郭大夫和省城来的其他几个大夫都唇齿留香,赞不绝口。那夜的月光很好,就在我们要陪郭大夫出门踏月散步的时候,春荣妈连滚带爬地来到我家大门前,口里大喊着:“救命啊,郭大夫,快去救命,我闺女春荣大出血,快昏迷了。”“怎么回事?她一个姑娘家怎么会大出血?是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吗?娟儿,你快去把我的出诊箱背来。”我飞跑进那间做诊室的闲屋,拿了出诊箱跑出来。

春荣闭着眼睛,脸色苍白地躺在炕上,身下的褥子已经被血染红了。郭大夫立刻给她做了检查,过一会她说:“看到流出来的组织,是胚胎组织,春荣好像是不完全流产,她是自然流产还是服用了药物,你们知道吗?要快说。”“这咋可能?我闺女还是个大姑娘啊,你说她流产你这不是埋汰人吗?”“都啥时候了,不说实话会出人命的。”郭大夫说。“不完全流产需要马上去乡医院清宫,否则有生命危险。”郭大夫又焦急地说。春荣勉强睁开眼睛对郭大夫说:“郭大夫,我是服用了流产药物含珠停,前两天在县城服用了两片,今天下午回家服用了第三片,谁知道刚服下去没多久就呕吐,然后就......救救我啊,我快要死了。”“就是啊,吐了 药物量不够了,引起不完全流产,必须去医院清宫。娟儿,你快去叫司机开了救护车来,让那几个医生也跟来,春荣姑娘有休克症状,需要各科室联手抢救,我需要马上送她到你们镇医院。”

春荣被几个男医生抬上了救护车,手上、脚上都扎上了点滴,我听见郭大夫和她同事说打的是止血和扩充血容量的药。“直系亲属来几个,可能要输血,你们要去献血。”一个男医生说。春荣的父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黑着脸上了车,车子呼啸着开走了。春荣妈看着家门口围观的人群,丧气地一屁股坐在大门口的地上嚎哭起来。“我真是没脸活着了,死丫头给我做下了这么丢脸的事,人家老婊子家养大的闺女都没做出一点伤风败俗的事,我不活了,不活了。”春荣的两个嫂子很嫌恶地拉扯着婆婆,可春荣妈就是不起来,她二嫂就让我也过来帮忙拉。春荣妈看到我,又大声喊叫着说:“娟儿还是那老婊子踩生的呢,读书这么些年,学校里男男女女那么多,也没出啥事儿啊,怎么就我闺女出事。”“你省省吧,胡吣些什么?嘴跟刀子似的,遇谁说谁,你是现世现报啊!”春荣大嫂说。

直到第二天中午,郭大夫他们才回到村里。郭大夫双眼布满血丝,疲惫不堪。姥姥给他们烧了洗澡水又做了鸡蛋面,三奶奶又烙了一些小糖饼送过来。郭大夫洗漱后吃了面和糖饼,才缓过来一些。“珍姐、婉儿姐、书琴,可吓死我了,那个女孩子差点救不回来了,不完全流产导致大流血,输了几千cc血,他父亲和哥哥的都不够,还好院长是我下放时的老同事,他和乡武装部长又是同学,临时调来了乡里民兵预备役的年轻人来献血,这丫头昏迷前才说实话,此前连钳刮带药流的已经做了五六个了,这次是两个月前刚钳刮了一个,子宫还没恢复好,就又怀孕了,自己到药店买药私自药流,就出了大事了,再止不住血,就得切子宫了,我是费了天大的力才保住了她的性命和子宫的,这孩子,胆子也太大了,好在命也大,就不知道以后咋办,能不能再正常怀孕就看她的造化了。”姥姥、三奶奶和妈妈听了都唏嘘不已。

医疗队撤走的前两天,春荣终于出院了。春荣妈和她哥嫂都绷着脸。那几天,村里人有事没事都爱走到她家的大门口,聚集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扯着家常,有时还故意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这让春荣妈非常恼火。她竖起耳朵想听清人们说的话,可是偏偏又听不清,又不好发作,家家大门外的土道用村里老人的话说那是属于官家的,他们愿意在那里做啥子呢,谁也管不着。她只有在心里暗暗咒骂着那些人们。出了这么大的丑,她的气焰低了很多。而三奶奶和姥姥就在那天下午来到了她家。三奶奶右手提着一个大玻璃瓶子,里面盛满了黄色的液体,左手还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朔料袋。姥姥腋下夹着一捆干艾蒿,一只手拉着围裙的下摆,里面兜着一堆红壳鸡蛋。三奶奶迟疑着不敢进门,姥姥用胳膊肘推着她一起进去了。“人呢?她三奶奶看春荣来了。”姥姥一脚迈进院门就大声喊着。春荣妈从屋里走出来,看见三奶奶,愣住了,三奶奶也愣了一下。“来,来了。”春荣妈结结巴巴地说。“嗯,看看孩子。”三奶奶小声说。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走,进屋再说,春荣在哪屋呢?”“哦,在西屋,进屋,进屋。”春荣妈忙着掀起门帘。“这是干艾叶,你给春荣熬水泡脚,祛寒湿暖宫的,这二十个红皮鸡蛋,给她补补身子。”姥姥撂下胳肢窝夹着的艾叶,又把围裙兜里的鸡蛋掏在厨房的一个盆子里说。“这是一包玫瑰红糖,我自己做的,能补血、去瘀血,这是一包红枣,这瓶里是我自己酿的糯米酒,加上红糖、鸡蛋和红枣一起炖可以补气血,对身体很好的。”三奶奶边掏东西边说。春荣妈脸上露出了微笑,但更多的是愧疚和感激的表情。春荣躺在炕上,脸色虽说有些苍白,但是精神还不错。见到姥姥和三奶奶,她热情地打着招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悔恨和羞涩。也许,经历了一场生死,她已经看淡了一切吧。姥姥和三奶奶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就出来了。春荣妈把她们让到另外一个房间里,热情地让她们喝水和吃花生。姥姥和三奶奶又略坐了一会儿就出来了。临走前,春荣妈热情地送出她们好远,还说以后常和三婶来家里串门。春荣在家里修养了一个月后,就又出去打工了。临走时还给姥姥和三奶奶各买了一些点心。此后,春荣妈在村里遇到三奶奶也会喊着三婶跟她寒暄几句。

那年的暑假很短,因为我是准高三生了,要补课。那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是一个综艺节目,正在唱京剧名段《苏三起解》,那时国粹京剧还没有没落到象现在这样,村里的老人和有点文化的中、青年人都会哼几句。而我对这个著名片段的唱腔和唱词更是耳熟能详。“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将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那时我已经读了不少书,我知道脍炙人口的京剧《苏三起解》是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一部短篇白话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而成的,几百年来在舞台上经久不衰,我不禁又心猿意马起来,因为我又想起了三奶奶的遭遇。姥姥说常说,三奶奶遇到柳二公子跟苏三遇到王景龙公子一个样,可是结局却大不相同。三奶奶不似苏三那般命好,苏三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我想三爷虽然对她不错,可是并不是她理想中的伴侣。三奶奶流落于此,她的亲人却不知道,那个在香港的公子也不知道,是多么的悲哀。现在政策好了,邻村有几个当年被抓壮丁去台湾的人都回来探亲了,听说县里那些旅居香港、美国的人也有不少回来探亲,有谁能给三奶奶的柳二公子带个信呢?三爷不在了,我倒希望她能找到那位公子。看完了这一段后,我又想起了三奶奶喜欢唱的苏州评弹《杜十娘》,家里的电视那时只有三个台,我频繁换来换去,看看有没有哪个台有曲艺节目,是不是恰巧在播苏州评弹《杜十娘》,三奶奶经常背着女儿女婿用琵琶弹唱,我想她除了想温习一下乡音安慰自己外,可能也带有一丝对柳二公子的怨恨吧,可惜没有一个台播放。说实话,除了听三奶奶唱过,我从来还没在电视里看过。多年以后,我远嫁江南,当我终于在江苏电视台如愿以偿地看到这首曲子时,三奶奶已故去十多年了。记得当时我看到那个节目时曾泪流满面,差点放声大哭起来,这也是后话了。正在想着,突然姥姥来叫我去三奶奶家,说五爷从南方放蜂回来了,带了很多东西给三奶奶,说是他知道三奶奶是哪里人了。我一听赶紧跑去三奶奶家。三奶奶一家人都在家,女婿福生在院子里劈柴禾,见我来了,只是憨厚地笑了一下,思南倚在门口,在我进门时也勉强笑了一下,同时也用刀一样的眼神剜了我一眼,这让我把到嘴边的那声“大姑”又咽了回去,我没理她,直接进屋去了。五爷正坐在她家那个粗劣的木头沙发上喝茶,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东西。“五爷。”我叫了他一声。五爷马上眉开眼笑地说:“是娟啊,女先生来了。”我红了脸,笑了笑。三奶奶把一盘刚烙好的千层饼和一小碟蜂蜜放到五爷前面的桌子上说:“他五叔,趁热吃,你就喜欢这口儿。娟儿,你也吃。”“可不是,在南方一年多,没吃过一次,我屋里的也给我烙过,可不是这个味儿。”“五爷,你去哪里放蜂了?”我问。“江浙一带都去了,主要是在苏州附近的乡下。”“你真的打问到了三奶奶的家乡了吗?”我又问。“嗐,上哪打问去啊,家里还有没有人了也不知道。”三奶奶叹着气说。“唉,确切地方是没问到,但是一准就在苏州附近,我为了能找到三嫂的家乡,我就在苏州城附近换了几个蜂场,我常上城里,那里的茶馆、戏园子常唱你三奶奶唱的那段戏,叫什么苏州评弹,要我说啊,那些个演员唱的还不如你三奶奶唱的好听呢,就是长得也不如你三奶奶俊呢。我听不懂他们的方言,买东西时他们就跟我说普通话,那腔调,跟你三奶奶说咱这话的口音很像,我约么着,你三奶奶就是那地方人。我也打听了不少人了,问早年间苏州城里有没有哪个家里有花园种着梅花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夫妻两个闹革命被抓走,被杀头的?他们说肯定有的,但是年代这么久远了,不知道是哪一家。还说他们江苏革命前辈很多的,连周总理和陈云都是他们江苏的,只不过他们是苏北的。”我失望地站在那里不做声了。“吃东西,娟儿,这些都是你五爷给我带来的江南特产,这个蟹黄蚕豆好吃,还有酥饼你也尝尝。”三奶奶把一大堆东西都推到我面前说。她又出去到一个旧洋铁皮水桶箍了黄泥改成的炉灶上去烧开水。三奶奶有个专门用来烧开水的水壶,她从不用炒菜的锅烧开水,说有油渍的味道。烧好后,小心翼翼地灌到她那只视若珍宝的的竹壳暖瓶里。竹壳已经很旧很旧了,呈暗黄色,很多地方都长了黑斑。三奶奶怕竹篾会断了,用黄色的细麻绳编织了一个网罩着竹壳。她拿出一只茶壶和几个杯子,用热水洗干净后,打开桌子上的一包茶叶,用小汤匙舀了几勺茶叶放进茶壶里,冲进开水。她用暖瓶倒水的时候,五爷看着那套着绳网的竹壳暖瓶,叹了一口气说:“三嫂,你也忒看重这只暖瓶了,换一个吧,把这个放在显眼处你天天看着不就行了吗?”三奶奶笑了一下没有作声。“喝茶,喝茶,这是你五爷从苏州带回来的洞庭碧螺春,好茶叶啊,我几十年没喝过了。”三奶奶一边往我们面前放茶杯一边动情地说着,眼里似乎还闪着泪光。“婉儿,你怎么不喝?你也喝啊,我还喝不惯这玩意,苦丝丝的,喝了睡不着觉。”姥姥把自己面前的一杯茶推到三奶奶面前说。三奶奶笑了笑说:“珍姐,我用我那个透明玻璃杯,我用惯了那个杯子,我现在就泡一杯来,这个你们喝,这次,我没放多少茶叶,泡的淡,不苦。”“我倒是喝惯了呢,这些年在南方,跟他们学的喝惯了茶水,白开水反而喝不下去了,冷水更是一口也喝不下去,南方人真讲究啊,家家都有茶具,再穷也都得泡茶待客。家里随时都放着一些点心、干果啥的,待客时配茶吃的,真的文雅啊,咱们这里人,太粗糙,你看我三嫂就不同吧。”正说话间,三奶奶已经拿来了她的透明带盖的玻璃杯,舀了茶叶进去,这时我才仔细看了一下这茶叶,还真的有些特色,这茶叶一粒一粒的卷曲成螺状,整体是绿色的,表面隐约盖着一层白色的茸毛。“怪道叫碧螺春呢,还真的有点像小螺。”我说。“就是的,分好几等呢,特一等、特二等,还有一等、二等、三等,特等的听说是国家用来接待外宾的,一等、二等是公家接待客人用的,这三等的才是咱老百姓平常待客用的。我带回来的就是三等的,不是我小气,我一大桶蜂蜜怎么着也够换一两特一等的吧,我倒真想弄些个给我三嫂尝尝呢,关键是人家也不卖给咱们平头百姓啊,哈哈哈......”五爷大笑着说。“这就很好了,碧螺春是江南人喜欢的茶品,听说这茶树和果树是间种的,估计是和橘子树、杨梅树、枇杷树等果树间种,茶树和果树地下根脉相通,地上枝叶相连,茶吸果味,果熏茶香,碧螺春细品有一种特殊的果香味,不信你们试试。”三奶奶说。她往玻璃杯里冲进了开水。那一团团小螺状的茶粒瞬间飘起来,在开水里沉沉浮浮着,片刻就开始舒展,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汁碧绿碧绿的。三奶奶打开杯盖,一股独特的清香瞬间随着水蒸气溢出,她凑近杯子,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微微地仰起头,十分地惬意。我想,她一定是醉在这茶香里了。须臾,她睁开眼睛,用手转动着杯子,茶叶还在杯子里飘忽忽飘荡着,就象吴娃在醉舞,三奶奶目不转睛地看着,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表演。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她对我说的那句话:“茶的妙处,一半是要用眼睛来领略的,剩下的一半才交给嘴巴。”看着她那陶醉的样子,五爷又深深叹了一口气。思南倚在门框上冷冷地叫她的两个孩子出去,说不要吃太多外地来的东西,怕不受。“思南!”五爷大声叫了一句。“五叔,你叫我有事吗?”“没事就不能叫你了?你怎么不进来,屋里有狼还是有虎?”“我不进来你们不是聊得更热火,更自在吗?再说我又吃不惯喝不惯外路的东西。”“你的嘴刀子似的,一点不像你妈性格绵柔。”“本来就不是亲生的,怎么可能像呢?我亲妈可是个正正经经的女人,听说连大门都很少出的,可惜不长命,你应该是认识她的吧?要不我也不可能落到这个家里。”“你真是一块捂不热的石头,可惜了你妈的一片心。”五爷气愤地吼道。思南拉着俩孩子出去了,孩子大哭小叫着不愿意走,三奶奶很尴尬。姥姥说:“思南就那样,也不是现今的了,甭跟她一般见识。”“是个纯粹的谬种,你甭计较。”五爷也气哼哼地说。五爷蘸着蜂蜜吃了三四个小千层饼,赞不绝口。“三嫂啊,你这烙饼的手艺渐长啊,今儿我又饱了口福了。”三爷说着又从那堆东西里挑出两瓶蜂蜜对三奶奶说道:“这两瓶是紫云英蜜,是在苏州郊区的蜂场采的,我特意给你带回来的,紫云英可真是好东西,开花漂亮不说还能做肥料,蜜糖的质量也好,除跟一般蜂蜜一样有清热解毒、补中、润燥的功效外,还能祛风明目、消肿利尿呢,对风痰咳嗽、喉痛、火眼和痔疮等还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呢。这可是你家乡的蜜,喝了心里甜。”三奶奶感激地点点头。“你还打算去哪里?”姥姥问。“哪也不打算去了,老了,我和我屋里的在家里小打小闹养点,让二小子天南地北地去放蜂吧,明年春天我搬几箱蜂到杏山台去,给你们弄点纯杏花蜜。”我们告辞的时候,三奶奶又给我装了一些酥饼和蟹黄蚕豆等,说是带给我弟弟吃。

五爷夫妇素与三奶奶交厚,他们留在家里后,从各方面关照三奶奶,摄于他的威望,使得思南和村里人对三奶奶的态度好了很多。其实这几年来,除了女儿思南,村里人对三奶奶的态度早就有所改变了,因为三奶奶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鼎力相助,加以改革开放后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经常要靠书信往来。识文断字的三奶奶经常受人之约帮人家读信和写回信,又经常帮那些待嫁的姑娘们描花样、设计毛衣的花纹和针法,使得大家的思想都转变了,只有思南还是顽固不化,对三奶奶不冷不热的,连丈夫福生都看不下去,有时也会说她几句。

我高三那年,三奶奶刚好迈进六十岁的门槛。从过了年开始,姥姥就总是叨念说等她生日那天要给她做寿。三奶奶说她从小被拐卖,哪有什么正经生日啊,到书院时孙姨妈给她捏了一个生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五,她说那天也是古代越国美女西施的生日,但愿她有西施那样的美貌。她知道,孙姨妈不过是想把她的美貌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罢了。他和三爷来到杏花溪后,1954年人口普查时她把生日改成了三爷娶她的那个日子——农历五月十六。她说,那是她获得新生的日子,她从此真正嫁为人妇,她说她终生感激三爷。姥姥说那就等五月十六给她做寿。姥姥甚至私下里对我说,她要给三奶奶买一只好一点的暖瓶做生日礼物,她的那只竹壳暖瓶就让她作为圣物供起来吧,还说三奶奶也是一根筋。

那年春天,三奶奶的外孙子三岁多,患了支气管炎,咳嗽不止,思南带他在镇上医院开了些药,其中有一瓶是止咳糖浆,很甜的,孩子按剂量服用后,吵着还要吃,三奶奶告诉他说这是药,不能随便吃的,为了不让外孙偷吃,就放到了衣柜顶上。孩子吃了两餐药后,咳嗽依然没有减轻,三奶奶心疼坏了,她突然想起了她的杏花茶,杏花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她想给孩子泡点陈年的杏花茶兑点紫云英蜂蜜试试。于是就忙着到那个简易炉灶上去烧开水。谁知趁她烧开水的工夫,小外孙蹬着凳子从衣柜顶上拿下那瓶止咳糖浆,一口气把全喝光了,待她发现时已呈昏睡状态。思南和福生夫妻俩到邻村山上去搞副业去了,三奶奶就让五爷找了几个邻居帮忙,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孩子送到镇医院抢救,还好,很快就脱离了危险。第二天,她去医院给孩子送换洗衣服。女儿对她大发雷霆,她解释说她烧开水的工夫,孩子就.....“你这样的人谁不知道你的底细,还喝什么花儿朵儿的,玩什么谱!”女儿大声呵斥道。她怯怯地说:“我是想给孩子泡点止咳的杏花茶。”女儿说:“你有这能干就好了!”说完狠狠地夺过孩子的衣服转身就走了。三奶奶进入病房去看望外孙,见外孙的手肿得象馒头一样,心疼得直掉眼泪。因为孩子血管细,不好找,输液时扎了几针才扎到。可他又不配合,总是动来动去,输到一半又肿了,又扎了几针才扎到,所以才肿成那样。她抚摸着孩子的脸,眼泪流个不停,一个劲地自责。女婿福生的脸色也很难看。第三天上午,她又烧了一瓶开水提到医院,想用来给孩子吃药和热敷输液肿了的双手。不想,到医院时正赶上孩子病情反转,突然抽搐,抢救半晌刚稳定下来。看见她来,女儿女婿惨白的脸变成铁青,咬着牙说:“你这老祸头,你就折腾吧!这下你满意了吧?”她想摸摸孩子的脸,女儿一把推开她说:“你别碰他,你这窑姐儿,婊子,要不是你摆谱喝开水,孩子能出这事儿吗?大夫说还可能会有后遗症呢,孩子要是有事,我饶不了你!”“我是想给他泡点杏花茶儿止咳。”她再一次怯怯地解释道。女儿看见她手里的开水瓶,咬牙切齿地劈手夺过来,扔出去很远。“砰”的一声巨响,开水瓶打爆了,白色的水蒸气瞬间腾起,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谁引爆了炸弹呢。惊恐过后,人们都跑来围观,相互间窃窃私语着,她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无非是她的出身。三奶奶一阵眩晕,几乎摔下去,她扶住了墙才没让自己倒下去,她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浑身哆嗦着,慢慢地走过去拾起暖瓶的竹壳子,心疼地用衣襟擦拭着,她的手指被破碎的瓶胆割了好几个口子,鲜血直流,她也顾不得了,就在众人的目光中提着那个竹壳子,跌跌撞撞地回去了。

那时节,正是人间四月天,一片春和景明。那天下午,我恰巧从学校回来跟家里人商量填报高考志愿的事,到家时夜幕已经降临了。姥姥拿出一包东西递给我,说是三奶奶下午送来的,她还不知道我今天回来。我打开一看,竟是四块手工绣花的手帕和两支精美的银簪。那两只银簪我认得,是她的心爱之物,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是我小学三年级时候,家里要做新房子,缺钱,而三爷家因为思南长大了,三爷和三奶奶也想慢慢给她置办一点嫁妆,于是三爷就来跟我爸商议,说到另一个县的边远山区去收购一些袁大头(银元)和金银首饰来贩卖,赚一些差价。三爷有个朋友一直偷偷做这个生意,他会帮忙销售。爸爸带上家里所有的钱,又向姥姥借了几十块,第二天天不亮就和三爷一起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他们去的邻县大屯镇离我们村有一百华里左右,那里崇山峻岭,交通闭塞,是地地道道的山区,据说战乱年代有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隐姓埋名在那里避难,所以有很多稀罕的老物件散落在民间,因为交通闭塞,那里的经济一直欠发达,老百姓生活困难,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往往就用很低廉的价格出售,引得很多外县人纷纷去那里淘宝。三爷的一个朋友早年也曾在唐山挖煤,他俩曾经在煤矿塌方时互相救助过,属于过命的兄弟。政策宽松后,他一直暗地里做收买老物件的生意,赚了不少,见三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便传授了一些经验,鼓动他也去做,于是三爷和父亲商量了几次后,就一起去了那里。父亲和三爷边走边收购,用了将近一天时间走村串户收购了一批袁大头和金银首饰,很快两人手中的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天也快黑了,他们不敢怠慢,又赶了四十里路到邻县县城,准备第二天走另外一道线回家,那道线路好走,离家也近些。他们爷俩住不起旅社,就在县百货大楼外的屋檐下靠墙休息,三爷怀里抱着装着那些东西的破提包,他们每人只买了两个馒头充饥。适逢有两个乡下来卖甜瓜的老汉也没钱住店,几个人就挤在一起闲聊天,卖甜瓜的还给了他们几个甜瓜解渴。半夜时候,来了几个巡夜的公安,让他们出示介绍信,他们几人都没有带介绍信,于是就被带回派出所里盘问。三爷和爸爸收购的银元和金银首饰被认为是违法交易,东西全部被扣下,还把两人关进了看守所。第二天他们打电话到我们乡调查清楚后才放他们爷俩出来,可临走人家是只把破提包还给了他们,收购的东西统统被没收了。三爷和爸爸无精打采地骑着自行车往回赶,一路都默不作声,每人损失了一百多块钱不算,还蹲了一夜看守所,真的沮丧极了。到村口时候,三爷突然站住了,拍拍我爸的肩膀说:“别耷拉着脑袋啦,三叔这还有货呢,姜还是老的辣,跟我斗他们还是嫩了点。”说着从破提包里摸出两块银元和两只银簪,又伸手从裤子里摸出两对金耳环。爸爸张大了嘴巴,惊鄂地看着他,摸不着头脑。“我的破提包侧面有个夹层,他们盘查卖甜瓜的老汉时,我摸索着放进去两块银元和两只银簪,金耳环我卷进了裤衩穿松紧带的鼻儿里了。”爸爸一时哭笑不得。“来,傻小子,咱们爷俩分分,两对金耳环,一人一对,两块银元归你,银簪我拿回去,我也不卖了,给你三婶留着,她喜欢这东西,金耳环就留给思南当嫁妆。”“不行,三叔,东西都归你,是你冒着坐牢的危险私藏的。”“啥话啊,咱俩是一条藤上的蚂蚱,还是我带你出去的,让你损失这么大,我都过意不去,不管吃亏还是占便宜就这么分了。”爸爸只好拿了东西,各自回家了。后来这这对银簪就插在了三奶奶的发髻上,她喜欢得不得了,经常用牙膏清洗,银簪总是白亮亮地在她头上闪着银光。看到姥姥手里这对银簪,我十分诧异,不解三奶奶为何突然把她那么心爱的东西给我了呢?再看看那四块手帕,绣的是竹、菊、兰、梅,非常精致,我顿时爱不释手,同时也满腹狐疑。姥姥叹着气说:“你三奶奶可怜啊,又被女儿女婿欺负了,骂得可难听了,她女儿这个白眼狼,白养她二十多年了,哪能骂自己妈妈是婊子、窑姐呢,谁受得了这个呢,这不是往她心上捅刀子吗?这是在往死路上逼她啊,我都陪了她一下午,劝了她一下午了,这不刚回来嘛。”我非常气愤,当即就想去看她。姥姥说:“别去,你去了,她会更挂不住劲的,等会我再去,实在不行就陪她在她家睡一夜,这回你三奶奶的心真是伤透了。”姥姥答应我第二天带我去看三奶奶,我也就没再坚持当夜去。

那晚,我什么心思也没有,把带回来的复习资料放在一边,拿着那几方手帕和银簪呆呆地在灯下坐着,回想起自懂事以来跟三奶奶相处这十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回想着她对我的好。说实话,我是非常崇敬她的,她的身上有一种异乎常人的优雅,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又想起她对我和对姥姥讲过的她一生的遭遇,凄凉的身世,我突然就想起了《琵琶行》,觉得他就是浔阳江上那个悲催的琵琶女,可谁又是她的知音呢?琵琶女尚且有江州司马曲罢悯然,为她泪湿青衫,而谁懂三奶奶的心呢?只恨我自己年龄还小,尚且不知人世的悲哀,无法成为她的知音,不觉又泪眼婆娑起来。

那时节正是农历三月,是个满月的晚上,月华如练,春寒料峭,我家庭院里两棵早熟品种的杏树麦香,已是落花飞絮。月光下,花瓣随着春风簌簌飘落,院墙外槐树和椿树的叶子才刚刚冒出来,还不够茂密。月亮、远山、近树组成一幅冷色调的水墨画,我的心情也随着这样凄清的冷色而愈加苍凉。就在这时,姥姥却推门回来了,她对我说:“睡吧,你三奶奶没事了,我和几个跟她要好的老姐妹都在陪她劝她,连春荣妈都来了,她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气得咬牙切齿的,还说等明天要去医院找思南算账呢。你三奶奶想开了,她说了,自己的女儿女婿,没什么见怪的,他们也是看到孩子病成那样,也是急的,就口无遮拦了。等他们出院回来,我非好好教训教训她们不可。”“你怎么不陪她睡一晚呢?”我问。“你知道,你三奶奶是个极讲究的人,极爱干净,规矩多,在她那睡觉太麻烦她了,她情绪好了,还给我们做了小糖饼呢,这不,听说你回来了,还让我给你带了几块来,你趁热吃了吧。”姥姥拿出用手帕包着的几块小糖饼说。我接过来,咬了一口就哽咽起来。虽然糖饼是甜的,可我却觉得有什么梗在喉咙那里,涩涩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一块,又和姥姥聊了一会儿天,就各自去睡了。可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是很忐忑,三奶奶在不知道我回来的情况下,把她心爱的银簪拿过来让姥姥交给我,总让我觉得有些不对头,可一想起她对姥姥和几个要好的姐妹说的话,我又觉得合乎情理,少不经事的我低估了一个人面对最亲的人羞辱的承受能力,这注定让我抱憾终生。

我拉开窗帘,看着窗外如水的月光,想着三奶奶今夜肯定也是无眠的,月是故乡明,她一定也是对着月亮在流泪,回想她凄惨的身世,思念她南方的家乡,她一定又想到了那个小桥流水的城市,那个种着梅花的园子和她漂亮慈爱的母亲......我又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突然间觉得姥姥和三奶奶经常叨咕的“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被我认为是唯心主义歪理邪说的话,此刻竟有些道理了,我真的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谁在主宰着人的命运,就算再努力抗争也逃脱不了某种宿命,不禁对月长叹了几声,后来就渐渐朦胧睡去了。

午夜时分,我被一阵琵琶声惊醒,那音调,弦弦掩抑,声声凄切。仔细听了下,好像是从村头的杏山台上传过来的。我正纳闷,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和着琵琶唱了起来的声音,我听清楚了,那正是三奶奶经常弹唱的苏州评弹《杜十娘》。我大惊,一下子从炕上跳下来,也顾不得穿鞋,赶紧去叫姥姥。姥姥早就穿好衣服起来了,她说:“怕是要出事啊!”也不等我穿衣服,便踮起小脚,踏着月色,蹒跚地一路小跑着循声而去。

迟了,还是迟了,我刚到半山腰,杏山上便响起姥姥凄厉的哭喊声。村里的人们也都陆续跑上去。三奶奶在杏山台上自尽了。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三奶奶仰面平躺在那棵大水杏树下,身下是绵软的草地,她身上穿着一套绣花的旗袍,头发盘起来,用我们那地方的天然发胶——榆树根水粘得整整齐齐,用一根布带把琵琶缚在怀里,手上带着金镶玉戒指。姥姥边哭说她赶到时,三奶奶就是这样在地上睡着的。我看见头顶上杏树的枝杈上挂着一个断了的用香草编成的绳套。不知是老天的垂怜还是她坠落时的振动,洁白的花瓣飘落下来,象一场雪,在她的身上覆盖了薄薄的一层,如同香冢。

三奶奶走了,带着她终生未解的谜,带着他对公子的思念和对三爷的眷恋走了。我站在树下,默默地流着眼泪,象过电影一样,回顾我和她相处的每一个片段。我一直在想,她到底是哪里人,姓甚名谁呢?如果她真的是名门闺秀,要是没有意外,她说不定就是一位张爱玲,林徽因式的才女,可以叱咤文坛,或者嫁进豪门幸福一生;如果他是寻常百姓家的小家碧玉,或许她提儿挈女在江南的小城中相夫教子平淡一生;如果她是农家姑娘,或许她在毛舍竹篱之中纺织井臼,与夫婿相伴一生,醉里吴音相媚好。可是,她却躲不过两个字,“命运”。一切都成了命运的童话。

五爷来了,他站在树下,看着三奶奶的遗体半晌没有做声,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过了许久许久,他开口道:“都听我的吧,先派人去镇上医院把思南和福生这两个混蛋找回来,家族里的年轻人回去拿竹席、木杆、绳索、木板等物品,在这树下就地搭一个灵棚,停灵三天,现在连夜派人去买丧葬用品,要买齐全,买最好的,钱我来出,衣服就不换了,家族里的妇女们给她整理整理,她喜欢这样的装束,就遂她的心吧,我在南方养蜂,看见那里女子就是喜欢穿旗袍。到时咱就把棉寿衣同纸活一起烧给她吧。棺材就先用我给自己准备的那口柏木棺,明日下午入殓,后天上午入土。我三嫂曾经对我说过,她最喜欢杏花,北方的杏花和江南的梅花类似,她说她早就就认它为梅了。她活着时喜欢这里,喜欢这棵大水杏树,跟我说过几次要换这块地,说死后要埋葬在这里,我就遂了她的心,成全她吧,就把她安葬在这儿,过几年再把我三哥的骨殖迁过来合葬,大伙作证,这块地我今儿就送给她了,这儿地势高,敞亮,看得也远,就让她在这里朝南远望她南方的家乡吧。”众人听了无不落泪。春荣妈跌跌撞撞地跑上来,嚎叫着扑倒在地上,拉着三奶奶的手不肯松开,说等思南和福生这两个忘恩负义的王八羔子回来了,她要跟他们拼命,给她三婶报仇。那一刻,我望着远处那遮挡住视线的幽幽南山,只恨自己不能化身为愚公,把它们移开一个缺口,好让我的三奶奶一眼望到那座有小桥流水的城市。

我向学校请了假,送三奶奶最后一程。三天后,姥姥带领母亲和我穿着重孝去参加葬礼。我们流着泪站在杏树底下,看一锹一锹的黄土逐渐掩埋了三奶奶的大红柏木棺,带走了她半个多世纪的情仇。那时,天空突然飘起春雪,和着头顶大杏树上的残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仿佛是上天撒下的一片片天使的羽翼,轻轻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泪眼问太虚,一片冰心何去?无觅!无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