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忠庆的头像

张忠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01
分享

忆母校

 文/张忠庆


我的母校原为青州驻防旗城副都统休养闲居之地,1889年改建为海岱书院,当我上学时这里已改名为“普通公社西店联中”。

它墙外的大街便是古代的驿道。北阁子就建在这古驿道上,它的石拱门洞见证了古时候人流熙攘,车马喧的场景。驿道上铺着的石板已被人踏车碾得圆滑而又坑洼不平了。

我儿时经常沿着它旁边的石头台阶爬上北阁子前的平台,在那上面玩耍,眺望远方。它古朴的建筑风格让人们不禁产生怀古的感慨。

学校早些时候有个座西朝东的大门楼,门前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子,它狰狞而又感严的立着。门口石头台阶两侧的青石板让淘气的孩子爬摸得光滑而又乌亮。 

推开黑漆光亮的大门迎面可见青砖垒砌的影壁墙,可当我上学时门楼和影壁墙已荡然无存了,学校的门口也改在了南面。

我第一次走进校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新建的北屋,它中间用墙隔成两个教室,我们便在这新盖的东教室里学习。

教室里用砖垒成的方垛上摆放着一块块的木板当课桌。同学们自捎板凳,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带着本子、铅笔、橡皮来学习。

当第一次手捧散发着油墨香的新课本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兴奋不已。直到二年级时我们才搬到了后面的教室,同学们也用上了课桌和凳子。

新教室后面是原有的清代建筑。这些老屋都是石头为根基,青砖砌墙,飞檐翘角,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灰色小瓦覆盖于屋上。给人以古朴庄重的感觉,也体现了前人的智慧。

它分前后两个院落,每个院子都是北屋为正房建的高大气派,两侧分列东、西厢房。前院东、西厢房的南侧各有一间小屋作为住校老师的宿舍。前院的北屋是学校老师的办公室。

办公室前檐出厦,厦下有用石头砌成的高台,那是学校开会时校长讲话的地方,进屋需踏石头台阶而入。

前院里长有三棵粗壮挺拔的梧桐树,枝叶繁茂,形如伞盖庇护着这一方天地。办公室的西侧有一小屋那是学校的仓库。

后院北屋前面偏西长有一棵历经风雨的大垂杨柳。它枝柔叶绿,伴风舞动,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一样呵护着我们这些天真的孩童,倾听着我们琅琅的读书声。

刚入校时老师靠敲击挂着的齿轮作为上、下课的钟声,从敲击的节奏里分出是上课或是下课。当我上四年级时才按装上了电铃,老师也免了敲钟的辛苦。

两个院落的西侧曾经是个花园,据说那时花园的南面有一座假山,山上青松苍翠。山下的北面建有一个鱼池,鱼池不远便是一眼水井,井上按装有辘轳供人取水用。

花园里种植着许多的花花草草,每逢春天这儿花香四溢,春光明媚。地面上有青砖铺成的甬道贯通其间供人游玩。

花园的东北角建有一幢两层小楼。民国时期,  这幢小楼里鲜有人至,渐显破败的小楼里曾有许多关于黄鼠狼修炼成精的怪诞传说……  

可惜的是我上学时这里已改造成平坦的操场了。只有花园西北角的水井依然存在,它为我们学校和附近的村民提供了甘甜的生活用水。

操场的西南角建有学校的公共厕所,操场的北面是学校的蓝球场。上体育课时,男同学们打篮球,女同学便在不远的场地里跳绳;或是玩扔沙包的游戏。简陋的木制篮球架,每当篮球击打到篮筐时都会震得篮球架晃动,可同学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上小学时,初秋时节,老师便会组织同学们去生产队里的玉米地里拔草。同学们一个个干得汗流浃背,脸上挂着泥渍和汗珠。赤裸的胳膊上,脖子上被玉米叶划伤,现出一道道渗血的痕迹,被流淌的汗水浸得生疼。

拔的青草用绳子背到学校操场上,晒干后卖给生产队里当牛、马的饲料,挣得钱就充当了班费。

初冬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到学校附近的树林里拣干树枝,或是去拾散落在田埂上的玉米秸。弄到学校里作为冬天取暖用的柴禾。

寒冷的冬天里,老师在炉子里点燃柴禾取暖。教室里便烟雾缭绕,呛得人直流眼泪。有同学便诙谐地说:“屁暖床,烟暖房。”    有时天冷得实在靠不住劲了,老师便说:“同学们,跺一会脚暖和一下吧。”  于是,整个教室里便响起震耳的跺脚声,这古色古香的教室里仿佛藏匿着千军万马。

上初中时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便抓得紧了,去了学习课便少有时间干别的事情了,甚至于体育课也时常被文化课占用了。

陈老师是我班的语文老师,他目光炯炯透着严肃。已逾不惑之年的他处事稳重而为人直率。

同学们读课文时常把“地、de”读作“地、di”时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过来。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地、的、得”三个字用教鞭敲得黑板“叭叭”作响。让我们反复地念着“de…de…”,并为我们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区别。他讲课时由于没空喝水,我时常见他发干的嘴角现出白沫。

记得有一次,有个同学作文病句连篇而又偏离了主题。他生气地说:“你这是脱了裤子放屁——找啰嗦,你只要这么写不就行了。”  说着他便把改正确的句子念给我们听。

从那时起我便认识到:  自己写作的文章,它犹如是自己的脸面必须细心呵护,不要让错别字或是病句玷污了它,使别人看了不舒服,自己也脸上无光,羞愧于心。

上八年级时,由于合并学校我告别了母校到别的学校学习去了,而这里的学习经历常让我记忆犹新。

在这七年的岁月里,老师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也在勤奋中求知,磨练中成长,师生的情意和同学之间的友谊让我终生不忘。

母校在梦中,梦在母校里!我不禁写诗一首:

             《致同学们》 


我们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

走进校园

一排排用砖块支起的

木板前三十几朵花儿

迎春开绽

老师用荧荧的烛光照亮

我们求知的心房

同学们像一叶叶轻舟

开始乘风远航

办公室前

挺拔苍萃的梧桐树

它晕晕的年轮

有我们求学的记忆

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

伴我们走过

春、夏、秋、冬天

拔青草晒干了当班费

拣干柴冬天里可取暖

操场边那一眼水井

是多么的清凉甘甜

简陋的篮球架常见

同学们精准的投篮

古色的教室里沉淀着

海岱的书香

北阁子上我们曾眺望

辽阔的天

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立业

步入中年

我时常思念同学们

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

笑脸



(《忆母校》首发于《励志人生之歌》2018年12月13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