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给天下名山排个座次,居首的一定是太姥山。情有独钟固然与她坐落家乡福鼎有关,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她的神奇秀丽。东方朔受汉武大帝的旨意品定天下名山,以太姥山为魁首,赐誉“天下第一山”,这五个字今天还镌刻在山中白云峰的一块岩石上。传说自有来处,太姥山的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乡人所钟爱,也在有幸一游的过客旅人笔墨中留下秀姿丽影,这是不争的事实。
滨海而立的太姥山,集山海川岛于一体,山光海景,美不胜收,素有“山海大观”之称。传说东海诸仙以此山灵秀,每年相约山中聚会,她因此又被称作“海上仙都”。峰险、石奇、洞幽、雾幻称“四绝”,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风物与人文的契合,便是造化与人的灵犀相通。
从来名山产名茶,太姥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蕴育了品质优良的两种茶树——福鼎大毫茶和福鼎大白茶;独具特色的风土又哺育了一方人文,崇尚自然、和谐的福鼎人以独特的工艺创造了独步天下的福鼎白茶。它与山的结缘和相知,演绎成一个传唱千年的美丽神话,它因山获得滋养,山因它而更灵秀、更蕴藉。
神话如歌
在以福鼎为中心的闽浙边界一带,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太姥娘娘种茶治病的神话传说.
某年,太姥山区麻疹流行,危及许多小儿生命。山下财堡村的蓝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日思夜想求药治病的良方。精诚所至,感动神灵,某夜有仙人梦中指点,告知太姥山中有一株奇树,芯叶可以医治眼前病患。蓝姑随即入山,攀石越岭,披荆斩棘,终于在鸿雪洞顶找到这株仙树,采叶制茶,冲泡煎熬,供病儿服食,治愈了疾病,消弥了疫情。
蓝姑即太姥山的神灵太姥娘娘。有关太姥娘娘身世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但不论是那个版本,都说到她种茶制茶医治麻疹患儿造福桑梓的故事,乡亲们感念她的恩德,爱她敬她,又在历代的口口相传中逐步神化为心怀大爱、伟力无穷的上天人物,成为太姥山神,岁时祭祀供奉。
太姥山一片瓦景区鸿雪洞顶的绿雪芽古茶树,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甚至曾遭过斤斧之灾,至今仍枝叶葳蕤生意盎然。今天,它已被《中国茶叶大辞典》收入《中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名录》。人们相信,这株野生古茶树是 “福鼎大白茶”的始祖,是传说中太姥娘娘当年发现并精心呵护、使之持久造福一方人民的仙树。
一片瓦得名于一个浅小的岩洞,由一方巨石叠架而成,是太姥娘娘栖居修道的场所。岩洞边还有一座小塔,为尧封太姥墓。太姥娘娘身世传说中有一个版本为尧帝母,遍访天下名山,独爱太姥山钟灵毓秀洞天福地,于是留在山中修道。“尧母说”突显太姥娘娘生存时代久远,而据相关文献典籍,有关太姥娘娘的传说至迟在汉代即开始流传,因此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太姥娘娘应为闽越人的始祖母,被神话为上古女神。
在人类的幼儿时代,茶首先是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一片树叶可以治病救人,先民们在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之初,一定十分惊奇和欣喜,以至视为神物,赋予它传奇的身世,演化为美丽的传说。太姥娘娘种茶制茶治病救人的故事,传递的是这样的确凿信息:以太姥山区为标志符号的福鼎,产茶历史十分悠久,或者竟与“太姥”一样古老;福鼎出产的茶孕育于这方山水,成就于一方人民。
一个见诸于地方文献和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为“绿雪芽古茶树是福鼎大白茶的始祖”提供了佐证。清光绪年间,点头镇柏柳村村民陈焕在太姥山中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嫩芽遍披茸毫,雪白晶莹,便挖回家精心加以培植、扩种,先是在本乡,而后逐渐在周边地区推广,成为点头、白琳、磻溪等地茶农的当家品种。
这是“福鼎大白茶”身世的另一个版本。据说陈焕在太姥山中发现古茶树,进而培育出福鼎大白茶,得到了太姥娘娘的指点。他是一个孝子,终年勤耕以求给予父母一份丰赡的日子,却因土地浇薄,一分耕耘难求一分收获,以致生活困窘,衣食有虞。太姥娘娘有感于他的孝心,托梦指示,让他前往太姥山中寻找一棵仙树,取种培植,推广种植,可以发家致富,可以造福桑梓。
晚清光绪一朝至今不过百余年,而早在唐人陆羽的《茶经》里,就已有福鼎产白茶的记载。《茶经》说: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考证,白茶山即出产福鼎白茶的太姥山。此后,福鼎当地农民种茶制茶、福鼎茶叶远销全国乃至海外的记载便不绝于书。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陈焕之前,福鼎大白茶树种在这方土地上已经生长了很久,且已经为当地农民所认识、利用、成为营生产业,并为域外所知;而陈焕,应该是一个为推进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的改良、创新做出大贡献之人。
神话也罢,民间传说也罢,也许是人们感恩心的一种表达,对于上天对福鼎的赐予;或者是人们对物种与山水的朴素理解,福鼎大白、福鼎大毫这两个国字号优良茶树品种,是太姥山所代表的福鼎这方土地的独特创造。
这方山水
普洱产云南,龙井出西湖,铁观音钟情安溪,大红袍独爱武夷山。天下名茶,吸纳一方水土的精华,带着一方水土的胎记,也凝聚了一方水土的秉性。福鼎白茶当然是、也只能是太姥山水的产物。
第一次听到“北纬27度”这个概念时,觉得很有些不解,它与北纬10度、45度和南纬27度、8度有什么不同吗,难道这一条纬度线藏着什么秘密?行内人告诉我,北纬27度出好茶。
而坐落在北纬26.52-27.26度之间的福鼎,恰好坐落在这条“名优茶”带上。
空中俯瞰福鼎,峰峦起伏,满目青翠。它位于福建东北,毗邻浙江温州,东面临海,西、北、南三面环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景区太姥山秀拔于市境东北。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呈东北、西北、西南向中部和东南部沿海波状倾斜。除溪谷、滨海一带有小面积的平原之外,大多是山地丘陵,后者占陆地面积的九成以上,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之间。市境东南,海域辽阔,岸线绵延,港湾错杂,岛屿星罗棋布。风光融山海川岛于一身,旖旎妖娆,秀丽迷人。
福鼎的气候、土壤和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也为一方物种的发育、生长、繁衍创设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先说气候。福鼎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全年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8.5C,降雨量1669.5毫米,相对湿度80%,山区平均无霜期228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丰沛,空气清新。
次说土壤。福鼎境内土壤含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冲积土等类别,PH值(酸碱度)介于4-6.3之间,普遍在5左右。这个数值有什么含义呢?这么说吧,土壤肥沃又偏酸性,是出好茶的根本,换一句话说,福鼎全境土壤都适合种茶、出好茶。
再说水资源。福鼎境内溪流交错,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全市淡水水域面积1340平方千米,年平均水量16. 85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为5.5亿立方米。科学化验检测显示,福鼎境内的水质,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细菌含量低于有机农产品环境标准。
如果对这种表达不太容易理解,那就说两件事。2010年3月,自北向南纵贯福鼎城区的桐山溪飞来两只鸿雁,它们在这里定居产卵、繁育后代。鸿雁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对环境的清洁度尤其敏感。与它们一样特别爱干净的白天鹅,也曾夫唱妇随、携妇将雏在桐山溪上栖居,由此成就了一段全城保护天鹅行动的佳话。
桐山溪位于福鼎城区,尚且能保护如此优良的水质,更何况乡村、山区?2011年8月间,专家在太姥山九鲤溪景区的峡谷中,发现了大量濒危物种桃花水母。这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唯其古老,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十分苛刻,太姥山区原生态的水域和周围自然环境,对于它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宜居家园。
地理、气候、土壤、水源,共同创造福鼎优良的生态环境。市境内植被丰厚,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一年四季绿意葱茏。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在福建省内长期居于前列。这是一方适宜人类居住的福地,境内的马栏山、棋盘山等多处古人类社会生活遗址告诉人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闽越先人在福鼎境内生活、繁衍。而优良的生态环境也成为蕴育、孵化茶树良种的温床,这片土地哺育了多个茶树良种,其中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绿雪灵芽
第一次听到它,读到它,就醉了。“绿雪芽”——是哪位天人,创造了这样一个美得让人晕眩的名字?
那一片芽芯,抖擞着精神,亭亭玉立在绿叶之上,如翡翠玉针,却浅浅地披着一层白毫,沾琼带露,欲语还羞,莹润,通透,轻盈,神秘,简直就是一个个惹人怜爱的小小精灵。
几乎就要相信,对它的命名,来自太姥娘娘。太姥山一片瓦景区鸿雪洞的石壁上以清雅的字体镌刻的“绿雪芽”,仿佛天生。
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周亮工为明末清初人,在他的时代,太姥山和绿雪芽之名“古已有之”,且已盛名远扬,甚至太姥山鸿雪洞顶的那株古茶树和附著于它身上的美丽传说,它神奇的药用功效和市场知名度、价值,已经不限于国内,而走出国门了。
在周亮工时代,绿雪芽又多了一个俚俗而朴素的名字,叫白毫茶。与绿雪芽一样,这个名称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在我看来,它们暗示了一个历史事实:明清时期乃至更早,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这两个优良茶树品种已在福鼎广为种植,之前有如仙草圣药一般的绿雪芽,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经济作物。
无论是唐陆羽的“白茶山”,还是周亮工的“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都证明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是福鼎这方水土的原生物种,早在千年之前即为人们所发现、加以开发利用。在长期的培育种植实践中,品种又不断得以改良、提升,不断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大的知名度。
选择不同的芽叶组合而制作,形成了福鼎白茶的不同名品。“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听到这些名词,会想到什么?如银针玉立,如牡丹花开,如蔼蔼长眉,散发出纯净的色泽,蕴藉着飘逸的情思。这样的好茶,即使在那个步行牛马走时代,也已经名扬天下,1915年,白毫银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捧回金奖,只是其中的一次罢了。
民间和市场的认可来自于生活实践,给予权威认定的是科学论证。1965年和1973年,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两度被全国茶树品种研究会确定为全国推广良种,并列为全国区域试验的标准对照种;1985年,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同时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分别为GS13001——1985,GS13002——1985,俗称为“华茶1号”、“华茶2号”。
在《中国茶树品种志》中,“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被列在77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一本为中国名优茶树立传的志乘,或者说,是中华名茶的家族谱牒,对各茶树品种的类属、源流、外形、品质、特性、适用、成品做了详实细致的介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原生福鼎,“两兄弟”似乎孪生,形质相近。就形而言,大白树姿半开张,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叶椭圆形,叶缘平,叶尖钝尖,叶质较厚软,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大毫树姿较直立,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椭圆或近长椭圆形,叶缘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渐尖,叶质厚脆,芽叶黄绿色,肥壮,茸毛特多。在引用志书中的这些文字时,我有意舍弃了种种相同,突出了它们的细微差异。只有一句重复被留了下来: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你当然明白我的意思,它们都是美得让人晕眩的“绿雪芽”。
一枝独秀
细细端祥,你便能注意到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芽叶的差异,后者叶质更肥厚、丰盈,针芽更壮硕、坚挺。如果把大白茶比作小家碧玉,纤巧而清弱,后者则多一份大家闺秀的气度,雍容而丰赡。
福鼎大毫茶发芽早,清明前后的头春茶,采摘后两三天便又长出新芽。新芽芽叶肥壮,遍披白毫,色白如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且含有一些特别物质,经过福鼎白茶加工工艺制成成品茶后,毫香蜜韵,同时还有花香、果香味。
福鼎陆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全境宜茶,这方福地不仅孕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两个国优茶树良种,还有歌乐茶、早逢春、翠岗早、福云6号、福鼎菜茶等丰富的茶树良种。这些茶树的芽叶都是福鼎白茶的原材料。而其中佼佼者,当然非福鼎大毫茶莫属。
在福鼎,不仅茶科技工作者、茶叶加工工艺师,就是茶农也知道,福鼎大毫茶是制作福鼎白茶的最佳材料。他们会对你说:福鼎大毫茶天生就是做福鼎白茶用的,尤其是制作福鼎白茶中的上品白毫银针和白牡丹。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袁弟顺在《中国白茶》一书中这样描述福鼎大毫茶的白毫:“白毫是构成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但赋予白茶优美的外形,也赋予白茶的毫香与毫味。白毫内含物丰富,其氨基酸含量高于茶身,是白茶茶汤浓度与香气的基础物质之一。”
茶农们对大毫茶的钟爱则要质朴得多了。他们会告诉你,大毫茶春茶萌发期早,芽叶生育力强,发芽整齐,密度大,茶园管理也不复杂。清明前后的头春茶,采摘后两三天便又长出新一茬新芽。发芽早意味出产早,芽叶肥壮、发芽整齐且密度大,意味产量高,茶园管理不复杂,意味成本小,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早出产、多出产、效益好。
就像天然璞玉需要人类的雕琢与打磨一样,茶最初作为野生植物,它成长为一种造福人类的经济作物,成为滋润人类生活的优良饮品,是一个对原生的品种不断进行培育改良、对制茶工艺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福鼎茶叶短穗扦插发明人之一郑秀娥介绍,福鼎大毫茶是在选择插穗母树时发现其具有优良品质,以后就不断繁殖扩大,成为高产优质良种,经鉴定其制作白茶的品质特征比福鼎大白茶更好。
早在1958年,福鼎大毫茶经过国家鉴定后便开始向全国推广。然而,它却特别依恋自己的母土。老茶人陈方田回忆,他曾把福鼎大毫茶茶苗推广到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地,并在当地种植加工,但移种后生长出来的茶叶品质、芽毫粗壮度与制作后的成品茶远远不如福鼎本地所产。
“淮南之橘,淮北为枳”的典故说的是物种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恰恰可以用来比拟福鼎大毫茶对于福鼎这方水土相互依存的密切度,也成就了福鼎白茶原材料品质的地域唯一性。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物产,福鼎白茶从它的源头原料到制作工艺,都深深打上了福鼎的烙印,成为福鼎的独有物种的同时也成为地方人文的标志性符号。
当福鼎白茶公共品牌越来越响亮、越亮丽,当福鼎白茶产业在繁荣农村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福鼎大毫茶的加快推广种植也就成为了必然。尤其是近十来年,在政府的推动下,福鼎大毫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取代福鼎大白茶成为福鼎茶产业的主栽品种。资料显示,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福鼎境内主栽茶树品种是福鼎大白茶,今天,福鼎全市拥有茶园面积达30多万亩,主栽品种变成了福鼎大毫茶,占比达80%以上。
“四千多年天昭昭路遥遥传承至今,我开始意识到,在这个生命力极强的民间传说中流淌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茶叶起源的故事。”这是作家王宏甲对福鼎白茶穿越时空的体悟,2009年7月,他为太姥山的奇秀、为福鼎白茶的神韵、为太姥娘娘的美丽传说而陶醉,仿佛因此得到天启,油然而生追溯茶叶之源和属于它的历史长流的愿望。或许王宏甲所追溯的,不仅是茶叶生产的源头和它的历史,更是对人类文明创造历史的深情回望,它托附于一枚如绿雪银针的白茶芯叶,却被赋予无限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