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晔的头像

朱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8
分享

玄奘与惠能

01

玄奘(唐僧)和惠能是我国唐代两位伟大的佛教宗师,可很少有人在讲佛学的时候将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讲,我一直没有分析出原因。

玄奘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玄奘出名主要是由于流传了几百年的西天取经的故事。稍微懂点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惠能,他是禅宗的六祖,很多人知道他那著名的偈语,可知道他具体事迹的人不多。

我试着将惠能与惠能建立联系,他们几乎没有交集。好在他们算是活在同一个时期,玄奘活在602年-664年,惠能活在638年-713年,他们共同生活26年,不过那26年这两个人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他们共同生活过的年份,玄奘差不多是国师级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座上宾,他生活在长安。而惠能是一介布衣,在广东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惠能24岁去黄梅得到五祖的衣钵,一直隐居了十五年。在玄奘法师圆寂之前,他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叫惠能的和尚。

02

玄奘法师,俗姓陈,河南洛阳偃师人氏。玄奘十一岁那年就跟随他的二哥出家,二哥当时是非常著名的法师。出家后,玄奘就跟随兄长游历四川等地方,学习了很多佛教的经典。唐太宗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去印度那烂陀寺求法,没有得到批准。第二年,玄奘决意西行,沿途遭遇了重重险阻,不说西行一万多里路程,就是想出大唐国界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玄奘31岁那年才到达印度,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了5年,成为印度的一代名师。玄奘到达印度的时候,其实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败。

而早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印度的著名法师,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就已经到达中国的嵩山弘法,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正在准备传衣钵时,惠能出现了。

惠能原籍是河北涿州人,父亲被流放到广东,年幼时,惠能父亲病故,他跟着寡母以放牛打柴为生。某日,卖柴途中听一僧人读《金刚经》,惠能便上前求教,僧人说《金刚经》从湖北黄梅传过来。于是,惠能决定去黄梅求法。

五祖弘忍见到惠能,真的是一见如故。他问惠能来黄梅做什么?惠能说,他来求法。弘忍法师故意取笑他,说獦獠(南方蛮夷)人也能成佛?惠能不是白给的,他立即回复弘忍法师“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法师眼睛一亮,他很快就给了惠能一个答复,去厨房当烧火僧吧。于是,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多了一个“扫地僧”。

03

记得当年《西游记》里说,是观音菩萨游说唐太宗,让他派高僧到西天求真经,唐太宗便找了玄奘,让他出使西天,一路带着唐朝的通关牒文。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唐太宗夺得天下之后,他其实是不喜欢佛教的,他认为佛法于天下无益,他崇尚儒教,希望以文治天下。在玄奘偷偷西行的途中,正赶上唐朝往西域用兵,每经历一个关隘,给予玄奘的都是致命关卡,他多次被抓获,多次被放行。

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载,为了躲避官兵的抓捕,他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到瓜州,住在城外六十里的塔尔寺。玄奘在瓜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他开坛讲经,不断打探西去的路线。瓜州城外的玉门关有五座烽火台,皆有重兵把守,玄奘已经感到绝望了,突然,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见玄奘,请他帮忙剃度受戒,在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看到了西行的希望。

就在玄奘准备西行的时候,突然,瓜州州吏李昌带着抓捕的公文找到玄奘。李昌抓住玄奘后问了玄奘几个问题,在确信玄奘的信仰之后,李昌撕毁了公文,让玄奘顺利出关,因为,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可就在玄奘出了玉门关之后,石磐陀开始害怕了,他不愿意跟随玄奘一路西行,玄奘法师只好一个人走入了茫茫的沙漠。

04

惠能往广东逃亡的经历有点类似玄奘在瓜州。当惠能拿着五祖赐予的衣钵南逃的时候,在大庾岭,他被惠明追上。惠明曾是四品将军,此时的惠明尽管是个70多岁的老人,可他依然身材魁梧、体力超人。

看见后有追兵,惠能将袈裟整齐地叠放放在一个石头上,他躲在草丛中。看见惠明就说,衣钵是五祖传人的信物和证物,你岂能随便拿走?

惠明不信,还真的去取那套袈裟,说也奇怪,惠明还真的没有拿起来,惠明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惠能继续说,假如你心不念道,戒碟就算在你的手上又有什么用呢?

佛家讲究机缘,就那一瞬间,惠明好像感觉到了一丝什么,连忙对着惠能朝拜说“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整理了衣冠走出草丛,坐在磐石上。

他对着惠明说:“你忘却一切缘分,心里不要存一丝念想。”过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奇怪的事发生了,跟随五祖弘忍学法十三年的惠明,瞬间得到了开示。他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对着惠能顶礼数拜。随口说了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惠能笑了,他知道惠明已经悟道。

他仿佛想到了自己在黄梅时,当他听了神秀大师兄的偈语,他也笑了。他笑神秀大师兄的慧根比自己还是要逊色一些。

五祖弘忍看到了神秀的偈语,在寺庙里放了一个烟雾弹,他让所有的僧众认真学习神秀的偈语。东山寺的僧众没有人知道五祖的本心,惠能知道了。

他看见江州别驾张日用来到寺里,连忙求他给自己写偈语。张日用看见一个不识字的火头僧要自己给他写字,轮到他笑了。

惠能知道张日用看不上自己,便说了一段著名的话:“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既有无量无边罪。”张日用知道遇见高人了,他连忙恳求惠能,日后要先度化他。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所有人都呆了,皆赞叹人不可貌相。五祖听到动静,也出来看了惠能的偈语。他脱下一只鞋,将惠能的偈语擦掉了,并且说了一句“也没有看见本性。”五祖知道,假如现在让惠能暴露,惠能会凶多吉少。第二天,他悄悄地来到了惠能所在的舂米房,见到惠能问到:“米舂熟了吗?”

惠能答道,米舂熟了,就是差筛了。这是一对非常机巧的对话,五祖问惠能修持的怎么样,惠能说已经修好了,现在就差一筛。筛字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师字。

五祖什么都没说,用拐杖在碓上击打了三下。是夜三更,惠能潜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围住窗户,怕房间里面的光透出去。五祖为惠能讲《金刚经》。

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惠能彻底地开悟了,他沿着五祖的思路一直把《金刚经》讲了一个透彻。五祖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惠能,并提醒他连夜赶回广东,以免被人加害。

05

玄奘到达印度之后,真的进入到了净土世界,他先是在那烂陀寺求学,随后是在印度附近的国家游学,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信众的膜拜和推崇。唐贞观十五年(641年),42岁的玄奘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在印度的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的大德和2000信众参加。玄奘讲论完毕,由人随意提问,提问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在诘难他。因为这次讲论,他名震印度,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在戒日王的邀请下,玄奘又参加了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玄奘在印度的声望如日中天。

两年后,玄奘载誉返回大唐,他带回来657部佛经、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到达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接见。见到器宇轩昂、才华出众、蜚声海外的玄奘,唐太宗也开始耍无赖了,首先他“责怪”玄奘,当年出国为什么没有向他报告?接着,他一再要求玄奘还俗做官。

要求一个得道高僧还俗,这样的想法真的很恶俗。当时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是这样想的。以至于玄奘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申请去少林寺译经。少林寺是100年前禅宗初祖达摩创建的道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玄奘跟禅宗是否有交集。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随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进行译经。为了记录他西天取经的全过程,在译经讲法的间隙,玄奘口述西去取经的经历,由弟子辩机执笔编写完成了惠能的游记,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

三年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将译出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太宗,并请太宗作序。由此看来,请名家作序不是今人的创造。唐太宗对于作序也非常重视,专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这部上百卷的经典。唐太宗的序文达700多字,这篇序文由当时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成为书法史上不朽的名篇。

褚遂良书写的还有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在他父皇的基础上,他补了一记,一序一记成为佛教和书法史上的佳话,公元653年,朝廷命刻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雁塔圣教序》。

06

圣教序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有一个不知名的和尚叫怀仁,他知道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王羲之的字将《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在一起,并刻了一块碑,名字叫《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为了这块碑,怀仁花了22年的时间,他创造了一个神奇。据专家研究,这块碑文如王羲之亲笔书写,让已故的书法家为现世皇帝“书写”作品,怀仁创造了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

怀仁在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很少,我们都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在哪里出家?他为什么要集这么一块碑?难道他是受唐朝皇帝的委派吗?历史有意思,就是因为历史上记录了无数个像怀仁这样让人感动的小人物。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字迷恋成癖,他使用各种手段收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唐太宗搜罗的“二王”作品多达1300余件。他经常会在没事的时候就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让唐太宗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见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也难怪,《兰亭集序》就连王羲之本人都认为是精品,因此《兰亭集序》一直在家族里流传,从来不向外人展示。唐太宗的时候,《兰亭集序》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手里,无论唐太宗如何地威逼利诱,始终没有从智永手上弄到《兰亭集序》,智永圆寂后,《兰亭集序》传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后来唐太宗派了一个臣子叫萧翼去“弄”《兰亭集序》。萧翼通过乔装打扮跟辩才成为了“好友”,在取得辩才的信任后,萧翼将《兰亭集序》偷走献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真的是如获至宝,立即令当朝的书法家冯承素等临摹了《兰亭集序》,并将临摹本分送给身边亲近的臣子。辩才丢失《兰亭集序》后不久就病死了。唐太宗驾崩后,《兰亭集序》真迹也从人间消失,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集序》分神龙本和定武本都是唐太宗让人临摹的。

相较于那个花了22年时间集王羲之书法的怀仁和尚,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评价唐太宗的行为,因为这个,他在我的心里大大地失分了,假如将来我写史料,就凭这件事,唐太宗都配不上英明神武。

好在玄奘完全没受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影响,他的译经院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从645年到664年的近20年时间内,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主要包括《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玄奘是佛教唯识宗的开山鼻祖,他不仅仅是一名高僧,他同时是一名翻译家和政治家。《西游记》里人家尊称惠能为“唐三藏”,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这个名称的意思,“三藏”是指“经、律、论”,佛教史上精通“三藏”的法师少之又少。“三藏”法师几乎是出家人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玄奘真的配得上这个荣誉。

07

跟玄奘不同的是,惠能大字不识几个,虽然他对《金刚经》有精到的理解,并能进行精妙的阐述,可他依然看不了经文。

当年有一部电影叫《木棉袈裟》,电影就是根据惠能的事迹改编的。惠能得到五祖衣钵之后,五祖预计有很多人要加害惠能,因此,当天晚上,五祖亲自摆渡送惠能过江,惠能没有让五祖乘船,他说自己可以自渡了。这也是佛家的禅机,他们每一次对话,好像都是一次机锋对决。

遵照五祖的要求,惠能带着衣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东新会,为了隐姓埋名,他甚至混迹于猎户中间。五年后的乾封二年(667年),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侍奉高僧印宗大师在讲涅盘经,惠能在座下参听。在讲座中间,发生了著名的公案,印宗大师的弟子一个说“风动”,另一个说“幡动”,惠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印宗大师知道遇到高人,他立即走下讲坛来到惠能身边,他没有让惠能自报家门。他说五祖的衣钵传到广东,惠能一定是得到衣钵的人。此时的惠能知道自己没法再隐瞒了。正月十五日,印宗大师亲自为惠能剃度,二月初八日,印宗大师为惠能授具足戒,惠能此时30岁,在随后的40余年的生涯中,他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观成为禅宗六祖。

在印宗大师的引荐下,惠能先后在广州和韶光讲法,最后住持韶关的南华寺,并在南华寺圆寂。非常幸运的是,惠能真身不腐,给后世人留下了永远的舍利,现在惠能的真身还留在南华寺,从万世景仰。

惠能不识字,与玄奘相比,他读的佛教典籍应该是少而又少,也许玄奘翻译的典籍,惠能都没有机会读到,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成为禅宗的宗师。惠能做了一件在佛教史上除了佛祖释迦牟尼,别人都没有做过的事,他讲的法和说过的话,被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名字叫《六祖坛经》。要知道,后世人读的西方佛经,其实也是释迦牟尼说的,弟子们记录的。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惠能是释迦牟尼之后的第一人,后世人评价惠能,说他是佛教中国化的始祖,这也是中国取代印度成为佛教中心的主要原因。

08

惠能和玄奘的故事讲完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评价玄奘和惠能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玄奘是将印度的佛教知识全部给“搬运”过来,让中国人非常方便地继承了佛教的中心地位。惠能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以超乎天地的“顿悟”能力,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修行方式。

惠能不会读佛经,但是,他可以直接说出佛经,他简直就是佛祖,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我似乎有点理解当年他在黄梅写的偈语了:菩提无树,心中有经。神秀还在勤拂拭明镜台,惠能直接创立佛教经典,这就是惠能的境界。

关于惠能和玄奘,估计我一时难以比较二人的高下优劣,作为佛教界两位顶级大师,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是历史定论。假如非要给个喜好,我估计中国人更喜欢惠能一些。因为惠能创立的“顿悟观”非常适合功利的中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夫都能成佛,何况一般人呢。

最后说一句神秀,他其实也是一代宗师,他与惠能比偈语,也不是惠能比他高,只是惠能的顿悟观更符合五祖和中国人的修行观念。神秀离开黄梅后,被武则天聘为国师,说明他还是有真功夫的,不过,他的渐悟的修行方式,真的没有顿悟那样容易流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