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的大,主要说的还是它的城市面积。
在中国,能跟北京比大小的,只有上海。
在北京住惯了的人,除了水土和气候,上海是最容易适应的了。不说别的,仅地铁的长度及密集程度,不说中国,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国家可以与北京上海匹敌。在大城市生活,出得机场或者车站,第一选择应该是地铁,只有地铁才是大城市出行的首选。
同学说,从车站到宾馆只用倒一次地铁,很多外地同学误解了距离,第一趟地铁从上海的西部到东部,第二趟地铁从上海的中部到北部。打车不仅不用像地铁那样在黑暗中穿行,且可以走近道。可是,在出租车上坐一个小时甚至以上的时间,很多人的小心脏都受不了。上海太大了,坐上地铁感觉能把人坐疯,看见同学们都在朋友圈惊叹,地铁坐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以至于我这样在北京坐惯地铁的,也感到时间上的不适应。
事实上,大上海跟北京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城市规划更合理一些,虹桥是高铁、飞机和长途车的集散地,一条地铁解决了交通枢纽的交通。由是形成了一种叫“上海模式”的城市规划。别看虹桥枢纽的交通密集,上海人还是将这个地区搞得井井有条,这确实需要管理智慧。别的不说,就看地铁上下周边,即使角落里也干干净净,这是很多北方人想不到的,北方的公共区域,只要有一点背人的地方,不是有尿迹痰渍就有烟蒂,角落好像就是给这些人准备的。
来上海的时候,正赶上试点垃圾分类,上海人虽然被分类搞得神情紧张,但是,精细的上海人大多选择学习去适应政府的要求,而不是在没完没了地抱怨。地球上只有一个上海,垃圾不分类,上海就会被垃圾淹没,或者被因垃圾分解造成的污染淹没。上海人说,完成垃圾分类的任务需要两代人,我相信上海人的说法,换作其他地方,估计要三代,甚至更多代人。
其实,大上海历来就神奇,在我们小时候,上海产的东西,比其他地方产的都会贵一些,因为,上海产不仅代表质量,更代表样式。队里住着一批“下放学生”(上海知青),她们在尘土飞扬的乡下,也能把生活打理得非常精致和洁净,这是当年的农村人一直想不通的,她们除了不会干农活之外,做什么都有模有样,比如当民办教师,当卫生院的医生。也许是思乡日久,无论是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上海人,她们好像自带“电场”,见到面,就开始用别人听不懂的上海话叽叽喳喳。
那时候,非常羡慕上海人。上海人好像也不懂得谦虚,无论见到谁,只要不是上海人就是“乡下人”,以至于很多地方人见到上海人,心里首先就矮了半截。上海男人娶了一个外地女子,在家族里都会抬不起头,更别说上海女人嫁外地男人了,那简直就是“辱没”祖先。
好在,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人还是清醒地认识过自己。
位于开放前沿的广东人,让上海人知道,自己不是那么的优秀;个别被鄙视地方的“乡下人”竟然变成了让上海人羡慕的大款。上海人坐不住了,很多上海人出去,他们不想再回头,就跟当年的上海技师去全国各地支援一样,上海人不再固步自封。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有个同学去上海公司应聘,为了吸引住我的同学,公司招聘人员一再强调,我们上海人不排外了,我们上海人不再搞地域歧视了,上海希望有本事的人到上海来发展。上海人不再炫耀自己的“本帮话”,上海人说普通话,其实还是蛮有味道的。
记得以前看易中天先生写的《读城记》,书里有一个观点我现在依然记忆深刻,就是上海人的改造能力特别强,这种能力从一个已婚女人从丈夫每天的言谈举止开始,出门之前,女人会把男人的衬衫和西裤领挺袖直、裤缝中正,皮鞋擦得又黑又亮,因为男人出门要保持让女人自豪的“风度”。假如男人邋遢,被骂的一定是男人背后的女人。
上海去过很多趟,每次都行色匆匆。随着对上海了解的越多,越来越感觉这个城市的神秘。
上海原本是没有历史的地方。顺带说明一下,元朝统治中原开始,上海地区才由华亭县改为松江府(1277年),上海这个名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去上海博物馆会让很多人大开眼界,因为,这里展出的青铜器几乎是所有博物馆里最好的,这里展出的雕塑是所有博物馆里最可以“直接”欣赏的,这里的瓷器和书画都是成套展出的。
博物馆不仅是亮家底的地方,更是学知识的地方。上海博物馆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好。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多不是上海的“本帮”文物,但是,谁敢说这些不是上海的呢?
我去过上海的广富林遗址,这是一个很偏僻的所在,上海人将这地方建成了一座历史和民俗博物馆。
这个遗址证明,上海地界上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的遗迹,这里的文化经过发展进化后,过渡到“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申请“世遗”是刚刚发生的事,可这个遗址公园建设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广富林遗址是上个世纪发现的遗址,遗址从6000多年前开始慢慢地推进。跟通常见到的遗址不同,这个遗址是位于地下的,地上的博物馆的屋檐与下面的一弯水齐平,以此来造成,遗址位于水下的印象。也许是因为如此匠心的设计,在地下寻踪的感觉比在地面上盘旋的刺激多了。
其实,上海真的不是有历史的地方,这个从元朝以后才开始有连续的政府记录的所在,而近代一百多年,突然就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就像上海博物馆,人家不出土青铜器,人家不生产瓷器,但是,这里是通往世界的码头,全国很多地方的宝贝都要通过上海运输到海外;这里集聚了中国一流的青铜器修复大师,很多拥有青铜器的藏家,希望求上海的大师将青铜器修复后远销海外;这里有洋务运动或者海上贸易发家的商人,还有很多建国前后出去的华侨,他们用重金将流亡海外的宝贝回购。诸多让人想象不到的原因成就了上海博物馆。
广富林遗址也是跳跃的,仿佛从远古一直到近代,要是在别的地方,参观者一定会觉得遗址制作的不精细,而在上海,我们不敢问了,因为上海人以精细闻名的。不信你看看橱窗里的老物件,别看它们老的掉牙、土得掉渣,但每件产品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精工和精美。
以前就没有上海人,直到元朝之前,当时的上海人最多只能称为苏州府的乡下人;近代其实也没有上海人,是浙江人带着资金去上海闯的天下,民国及之前的上海滩,有几个自称是上海人?
上海就是那么奇怪,明明不是上海人,到了上海这个地方,最后都被同化成上海人,难道是这片土地有什么魔力?
确实有魔力,连早期的布尔什维克都要选择在这儿聚会,难道北京就找不到一个开会的地方?三十年代一群左翼作家都扎堆在上海,难道上海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底蕴?鲁迅先生来了,丁玲、沈伊默、柔石、茅盾都在这儿,竟然与白崇禧、孔祥熙毗邻,这里有拉摩斯公寓,有内山书店,还有山阴路的鲁迅故居。
上海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早先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现在不是这样的,浦东不仅是金融中心,而且还有很多高科技企业。浦西虽然没有城,但是,它们的老城区保存得非常好,四川北路、山阴路那一片文化街,不是古迹一条街,这条街上还居住着成千上万的现代居民。
很多人不相信,上海已经变成一个旅游城市了。尽管他没有太多的旅游资源。传统的上海景点,有黄浦江外滩、东方明珠塔,有南京路、大世界、豫园和城隍庙,当然也有中共一大会址等。现代的景点有世博会遗址、上海迪士尼等。还有近年开发的七宝镇、朱家角等。
我似乎慢慢地了解上海了,这是一座特别有创造力的城市,他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机械制造类的工业上,而且表现在内化于心的超级爆发力上。上海人吸收外来文明后,会很快地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特色。这也说明了,江苏人没有把松江建成苏州的一个缩影,宁波人没有将上海变成宁波的样板,无论浙江人、江苏人和安徽人,最后都变成了上海人。
大上海之大,不仅仅说的是它的城市面积,更是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大气,经济发展的大势,未来走向的大局。中国只有一个城市的名称前面可以冠以“大字”,这个城市就是上海。
写到这儿,我得打住了,再夸上海,内人会不高兴。上海那么好,你怎么不去当上海姑爷?
这可是捅到我得心坎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