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晔的头像

朱晔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7/03
分享

朱安的呐喊 ——读乔丽华著《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好久没有慢慢读书了,乔丽华女士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个例外。

虽然我每天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非常少,但是一本40万字的小说,我用一周的碎片化时间读完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阅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我花了我很长时间,这本书几乎是逐字读下来的,全书只有18万字,我读的非常慢,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书封面上那只蜗牛的影响。

关于这本书,我带着三个好奇来阅读的。好奇之一是,通读过《鲁迅全集》的我一直不知道鲁迅先生有一个正牌妻子朱安,以前一直羡慕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师生恋,觉得他们的爱情非常的纯洁和高尚,没想到,在鲁迅先生的婚姻中,许广平不过是“第三者”,到最后,许广平也不算是鲁迅夫人,我既叹过去读书之粗,同时也感叹自己对人事的迟钝;好奇之二是,这本书是我的朋友乔丽华女士写的,乔丽华女士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研究员。鲁迅先生因为“为小人物立传”而被世人称道,世人想不到的是,鲁迅先生那么伟岸的身躯竟然将朱安罩的严严实实,假如不是乔丽华女士,我还真的不知道鲁迅先生身边还有这么个人物,为鲁迅身边的“小人物”立传,这也是乔丽华女士研究鲁迅的份内之事,非常有意思;好奇之三是,乔丽华女士给朱安的传记用了一个非常“挠人”的副标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这个标题真的把我的心给抓住了,我迫切地想将这本著作读下去,我尤其想知道,没有文化的朱安在什么情境下能说出这么有内涵的话。

如对当年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样,这部书我也是逐字读的。采取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不仅仅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尊重,更是对作者乔丽华女士创作本书的尊重。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她能如此静心、如此耐心、如此细心地写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且可能被认为是给鲁迅先生“抹黑”的人物,这不仅需要知识、智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要知道,乔丽华女士的工作单位就是上海鲁迅纪念馆。

为德者树碑、为尊者作传。朱安何德何能,乔丽华女士愿意为她作传?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座高山,不要说各地的鲁迅研究院、纪念馆数量,不要说鲁迅读者迷的数量,鲁迅先生粉丝的数量多如牛毛,写朱安,会不会引起这些“鲁粉”们的不适?这是个问题。

朱安自“下嫁”(注:有种说法,当年鲁迅母亲因为得到朱家丰厚的经济资助,得以让鲁迅的爷爷免除牢狱之灾,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周母攀附了朱家。)到周家之后,她是周家名义上的长嫂,事实上,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她是母亲的礼物;在周夫人的眼里,她是当年的一个“失误”;在鲁迅兄弟眼中,她是一个或有或无的存在,鲁迅的二弟和三弟分别娶了日本人吕信姐妹,在周家,日本话一度成为他们的“官方语言”;在许广平的眼里,她不仅是多余,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在周海婴先生的眼里,她是什么呢?我还不得而知。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分上下两篇,上篇的题目是“母亲的礼物”,下篇的题目是“落地的蜗牛”,鲁迅一直认为朱安是母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虽然不喜欢这件“礼物”,但他还是接受了母亲的“礼物”。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她应该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是以“礼物”的形式存在着,不然,她都没有勇气将自己比喻成“落地的蜗牛”。

当鲁迅北平的寓所陆续有女学生来做客,当朱安感觉到鲁迅先生待人接物的方式在悄悄发生改变之后,朱安对常来她家的俞芳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角一点点地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往上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当朱安向俞芳说这番话的时候,鲁迅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第二年就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周海婴。我不知道俞芳是否将朱安的这个比喻转告给鲁迅先生?一个男人听到这段话,估计心里都会流泪的,我真的为朱安流泪了。

假如朱安不是文盲,假如朱安不是缠着小脚,假如朱安不是身材娇小、发育不全,假如……,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对待朱安会是什么样子?假如对待朱安的不是鲁迅先生,假如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不是被歌颂得如此的伟大?世人如何看待这对婚姻中的男女双方的作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乔丽华女士写这本专著的时候投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她除了翻阅大量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史料,还专程去过绍兴、北京做过实地调研,在上海的弄堂里,她拜访过朱安的侄辈后人。虽然大多数当年的遗迹和人物都不复存在了,要想还原朱安的生活比登天还难,但是,乔丽华女士还是以自己女性的细腻、对鲁迅及活在鲁迅影子底下的朱安的执着研究、对朱安这样的女性弱者抱有极大的悲心,她才能写出这么精美的作品,她做到了!只要这样的作品才会耐读,这样的作品才会被读者所喜爱!

因为《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我请了半天假专程去阜成门瞻仰了鲁迅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很小的四合院,由郭沫若先生为小院题写名称——鲁迅故居,四合院的南院为鲁迅先生的书房和会客室,东院为佣人的房间,西面为厨房,北房居住着鲁迅母亲、朱安和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没有跟朱安同居一室,而是住在北面房小厅后面被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

这间院子是1923年鲁迅兄弟交恶后,鲁迅现在亲自置办的房产,鲁迅先生在这儿住了2年光景,随后先去厦门,后去上海,在上海跟许广平同居生子最后安葬在上海。朱安在这间院子里替鲁迅承担起赡养周老夫人的“义务”,周老夫人过世后,朱安孤寂地生活到1947年。

鲁迅先生和周老夫人故去后,朱安的生活每况愈下,潦倒之时、无奈之下,只好售卖鲁迅的遗物维持生计,这时就有鲁迅迷们登门制止,理由是——这是鲁迅先生的遗物。“出离愤怒”的朱安说出了她这辈子最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谁来保护我啊!”

假如本分和善良是过错,朱安真的该“万劫不复”。去阜成门说是看大先生,其实,我本意还是去凭吊这个女人的,似乎她的身上还有跟我有一万分之一的基因。大先生整天举着他那泼辣深沉的笔揭露旧社会丑恶的嘴脸,他估计没有考虑,他的影子一旦被人曝光,皮袍下又包藏着什么呢?

我手里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200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今年九州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再版,目前该书在各大网络书店热卖,一度登上新浪等图书排行热榜。09版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封面设计非常考究,“我也是鲁迅的遗物”几个字是集鲁迅先生的字,朱安的名字下面画了一只蜗牛,缓慢地往前爬着,非常有感觉,拿到书就有让人禁不住要读下去的愿望。

这本传记跟我以往读过的传记不同,乔丽华女士的研究无疑是精深的,因为她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鲁迅的,作为鲁迅身边的重要人物之一,乔丽华女士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她前往绍兴、北京多次,并走访了鲁迅及朱安家的多位后人,也就是说,她引用的每个资料都是有严谨的出处的,她充分发挥了女性研究者细致、细腻的分析功夫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引用的资料充分详实,它是国内几乎唯一的研究朱安的专著,非常具有史料价值;作为一名女性知识分子,她能站在女性,甚至女人的角度来看待朱安,及周遭的人物,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传记,具有丰富的人情味。一个近乎无闻的朱安在乔丽华老师的笔下被鲜活地复原了,无论悲喜、不管苦乐,朱安真实地存在着,真实地挨着她始终憧憬的“美好”生活。

我特别盼望着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乔丽华女士关于鲁迅和朱安的观点,可能是由于第一次读乔丽华女士作品的缘故,我没有完全体会出她的看法,尤其最后一章的标题,她用的是“祥林嫂的梦”,我理解的也不是很细致,朱安是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祥林嫂吗?朱安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鲁迅也是受害者?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的。

鲁迅先生对时代呐喊的时候,朱安也在对他呐喊,不知道他是否听到了朱安无声的呐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