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厦门的第二天,我们就租了一辆车去云水谣了。
云水谣是我决定去厦门之前才知道的一个名词,很多人知道它,那是因为那个地方拍了部电影叫《云水谣》。我去云水谣的目的是为了看土楼,20多年前我就知道漳州有土楼。
厦门到云水谣不到200多公里的路程,但是开车需要3个小时,高速公路到漳州南靖后就被县道所代替,不过路修得不错,在弯弯的山道上,车速一直被我牢牢地控制着,毕竟这是租来的车。
车到达云水谣门口,看见有人往里开车,我也想开车进去,验票的问我是否想看全景?开始还楞了一下,来这儿不就是为了看景的吗?难道还有别的目的,他建议我们步行进去,整个景区的长度不过2公里,只有步行才能将景色看遍。我相信了验票员的话,从后来的结果看,他的话是对的。
将车停在景区外,我们沿着新修的步行道往景区游历。第一个景点是和贵楼,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座土楼,这也是中国最高的土楼,高21.5米,共有140个房间,据说这座楼当年耗资15000两白银,建造时间为雍正十年(1732年),这是一座建造在沼泽地上的方形建筑,共有五层高。没见过土楼之前看照片,觉得土楼非常的雄伟,亲临土楼才发现它没有想象的大。虽然房间数量不少,要每间房都住满人的话,真不是很舒服的事。
原本想登高远眺,后来发现四部楼梯口都贴了字条,登楼每人5元,在后来见到的土楼的楼梯口,都见到这样的提示。当地人解释,楼上属于私人空间,他们要收票,感觉也是合理的,看了一层每间如鸽舍一样的黑屋子,我们就没选择上楼。
在和贵楼的侧面有好几间未列入景点的土楼,门口都挂了招牌以吸引游人参观,有个大妈游说我们去楼内参观,考虑到还要看很多土楼,原本没打算额外花钱,但是大妈的热情让我们有点不好意思拒绝,我们便跟着大妈去了她家的土楼。这座楼没有被列入景区,估计还是因为土楼内部过于残破的缘故吧,或者说,这栋土楼更好地保留了土楼的原貌,那些可以参观的都是后来经过修缮的,土楼里面住的人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年轻人,估计接受不了土楼里面的空间和环境。
参观完土楼,就进入到云水谣景区了,云水谣真的像它的名字那样,非常有诗意的一个所在,云在天上飘,水在村口流淌,放眼一望,四方八面皆是风景。云水谣是一个古老村落,在这个村落中可以看到幽长古道、千年榕树,行走于古道上,给人以时空穿梭之感。我们去的时候艳阳高照,要是能在雨中欣赏云水谣,估计会别有一番情趣。
其实,云水谣就是福建诸多乡村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乡村估计在福建有很多,云水谣有名那是因为电影将它选定为拍摄地,古建筑、溪流、青山绿水、小桥人家、榕树、风车,这些要素聚在一起就成了风景,假如让它们都鲜活起来,那就是景色,人在景中游,人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我既是色且为景增加了不少色。
云水谣景点的尽头是怀远楼,这是一座圆形的土楼,不知道是故意设计,还是天然为之,和贵楼是方的,怀远楼是圆的,分别在景区的两边,这一方一圆暗合了天圆地方和外圆内方(其实是外方内圆),在两座土楼之间,加了这么一幅如画的景象,很有情致,也很有禅机。
看完云水谣,我们还有下一站是田螺坑,那里有著名的“四菜一汤”,因为在云水谣看过2座有代表性的土楼,原本打算去“四菜一汤”拍张照片就走人,土楼就不要买票参观了,毕竟土楼里面都是那么回事,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的。
没想到福建人比我们聪明,估计他们考虑到很多人有我们类似的想法,从云水谣刚一出来,人家就在路上设卡了,想去看“四菜一汤”必须买票通行。开了大半个小时的车就看到“四菜一汤”了,拍了几张照片后,原本不想再到土楼跟前了,想想都到了跟前,要是不就地参观,感觉还是有些遗憾,于是我们又开车继续往前走。
到了“四菜一汤”,我知道福建人真的太精明了,其实,在漳州和龙岩一代,这样的土楼有几千座,是乡下随处可见的风景,要是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在乡下随便参观的,福建人凭着“四菜一汤”的名气让外地游客轻松买单了。看完“四菜一汤”,我们就开始往厦门返回了。
厦门到土楼,来回有400多公里的路程,云水谣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里的风景非常自然,几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我喜欢它的朴素,这种朴素是发之于心的,这种朴素是浑然天成的,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自然的村落、自然的断垣残壁,小村庄特别的静谧,在这儿可以静心和舒心。
相对于云水谣的自然,土楼似乎更“人文”一些,土楼不仅仅是景点,他更是很多游子几百年来的家,也是那些游子们的根。关于土楼的造型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客家人为了躲避土匪的,有说是福建人防御倭寇的。不管是哪种成因,土楼都是能给当地人遮风挡雨,抵御天灾人祸的堡垒,据说呆在土楼的人,可以自给自足半年,在农耕文明时代,我相信这是完全可能的。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味的地方去他人待腻味的地方,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住在云水谣和土楼里的人感受会更加真切,云水谣及周边是著名的侨乡,《云水谣》电影讲述的就是一群从这座山里、从土楼群中走出去的人寻梦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受不了云水谣的寂寞,更不喜欢土楼的封闭,他们会背着行囊走出大山,留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坐收祖先为他们留下的遗产。
云水般的歌谣,会一直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