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爱看国外的东西,一者记不住作者的名字,再者记不住角色的名字,尤其是人物一多了,我就转不过来了。
不看外国文学作品还有一个原因,作品涉及的社会和人文背景我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尽量不去碰国外的文学作品。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一直被身边或者网上的朋友提及,我听到的都是这本书多么多么好,鉴于以前多次被推荐上当,这次我非常审慎,恰好看见同事有本书,我便借来看了一遍。
书的作者是美国籍的阿富汗人,名字叫卡勒德·胡塞尼,小说的梗概是,在阿富汗,一个叫阿米尔的贵族小男孩,跟一个贱民的小男孩哈桑情同手足,汉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阿米尔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死了,幼小的阿米尔一直认为父亲厌恶他,因为是他让父亲成为鳏夫。他甚至觉得父亲对哈桑比对自己都好,父亲让哈桑跟他共了一个奶妈,父亲出钱给哈桑治好了兔唇,父亲记得哈桑的生日,每次生日都给哈桑买生日礼物。
为了赢得父亲的重视,在阿米尔12岁那年,他参加了风筝比赛,通过与哈桑合作,他成为最后一个风筝在天上飞的人,成为风筝大赛最后的赢家在当时非常受人尊重,要是能捡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线风筝的人,享受到的荣耀是至高无上的。为了满足阿米尔这个愿望,哈桑主动地跑去寻找那个被阿米尔割断的风筝。
哈桑找风筝久久没有回来,阿米尔去找哈桑,他看见哈桑被当地三个恶少堵在一个死胡同里,恶少索要风筝,哈桑说风筝是给阿米尔的,被激怒的恶少忍无可忍,便把哈桑给鸡奸了,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他甚至连喊一嗓子的勇气都没有。
于是,阿米尔得了心病,他痛恨哈桑的忍让,竟然陷害哈桑偷钱,哈桑的父亲只好忍痛离开伺候阿米尔家,阿米尔的父亲跟哈桑的父亲也情同手足,他们在一起也相处了40多年。
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在父亲的带领下,通过千辛万苦逃离了阿富汗。在美国,他们过的是最底层的生活,周末的时候,父子俩还要到跳蚤市场卖二手货以挣钱养家。在跳蚤市场,阿米尔碰到了自己的爱——一位前阿富汗将军的女儿,父亲拖着癌症晚期的身体到将军家说媒,阿米尔跟将军的女儿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父亲去世后,阿米尔有个遗憾,跟妻子结婚多年竟然没有孩子,且不孕的原因不明,他们原本想领养一个孩子,但是被伊斯兰教所不允许。
在美国17年后,阿米尔收到一封来自巴基斯坦的信,信是爸爸在阿富汗的好朋友写的,这个人曾经是阿米尔的精神导师,他说他非常想见一见阿米尔,因为他有重要的事必须在临终前告诉阿米尔。阿米尔去巴基斯坦见了这位叔叔,叔叔要求他去阿富汗救出哈桑的儿子,因为哈桑两口子被塔利班杀害了,哈桑的儿子流落到一家孤儿院。
苏联人撤走之后,阿富汗先是动乱,接着被塔利班统治,在塔利班的统治下,阿富汗简直就是人间地狱。阿米尔虽然想着哈桑,但是他不会因为这所谓的友情而去阿富汗冒险,叔叔勒令他必须去,因为这是他父亲的“遗命”,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谜底揭开了,过去的真相都清楚了,阿富汗男人的责任感也就出来了,于是,阿米尔冒着随时被抓起来杀头的风险去了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最后他找到了哈桑儿子的行踪,他被当年的恶少当成了玩物,无异于虎口拔牙,阿米尔从恶少手中救出哈桑的儿子,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将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
这是一本好小说,小说的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二是背景比较复杂,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阿富汗一直处于政治暴乱之中,这为故事创作提供了好背景;三是涉及伊斯兰教义和生活习惯,这为选题的新颖性增加了分数;四是大量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将很多情节的设计和故事的推进安排在心理活动中,无形之中增加了本书的神秘色彩。
这本书2006年引进中国,到2011年已经印刷了44次之多。仅仅以印刷次数来说,无疑是一本畅销书,但是从本书的质量和写作水平来说,能有这么大的发行量,宣传自然是必须的。我有一个问题,谁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这本书?民间的出版机构是否有这么大的推动力?
本书写于2001年,成书于2003年,旋即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为什么?作者不是一个文学巨匠,故事也具有很多“流行构件”,就是说,很多悬疑都是事先就知道结果的,那本书这么“受欢迎”,那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2011年发生了911事件,因为2003年,美国开始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对阿富汗进行狂轰滥炸,不知道多少阿富汗贫民成为美国炸弹的亡魂,我不信美国大兵会心安理得,除了美国人,没有人相信,911跟阿富汗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阿富汗的国民不全是塔利班分子,美国为了显示自己的正义,怎么办呢?
《追风筝的人》怎么看都不是政治作品,但是他立足的观点和论调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估计这是这本书能被广泛宣传即获得广泛关注度的主要原因吧。
文学名义上跟政治无关,因为这本书的时间轴正好契合了美国攻打阿富汗的时间轴,我说是巧合,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