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晔的头像

朱晔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8/11
分享

《一地鸡毛》解读

刘震云是当代中国作家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今天我向读者推荐一下他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最先发表在《小说月报》,并于1993年获得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经我鉴定,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我甚至怀疑它是刘震云的自传体小说。

在说作品之前,我先说说小说的情节。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既然叫《一地鸡毛》,那么本书记录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80后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已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曾经生在这个年代。那是80年代成年人天天面对的世界,假如不通过小说来回忆,我都有点忘记了。

故事的主人公小林,来自河南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委某局某处工作,毕业没几年结婚生子,妻子小李大概也是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快到三岁的女儿,住在单位分的一居室的房子里,房子离单位很远,小林单位有班车,小李每天奔波在路上挤公交车,来回需要4个小时。孩子交给了一个保姆看护,保姆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平心而论,小林和小李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骨子里是心高气傲的,可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跟大多数人一样,过得“狼狈不堪”。

故事是从小林每天早晨的买豆腐开始的,小林每天要买一斤豆腐,豆腐他都要买国营副食商店的,副食商店的豆腐是切成2两一块的,一斤豆腐五块,而私人豆腐摊的豆腐是一斤一块。因为国营的豆腐块小、水分少,所以,大家都喜欢排队买国营店的豆腐。

排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是担心排到了豆腐卖完了,就是担心排到了时间过了点,单位班车走了,小林上班就得迟到。今天小林不担心迟到,新来的处长尽管很严厉,可他今天去外地开会,副处长也请假了,领导不在,考勤由一个新来的大学生负责,小林不担心迟到了。

买到豆腐后,小林将豆腐送回家,自己坐公交车去单位,没想到单位的新大学生非常认真,过八点后,他就将小林的考勤写成迟到,小林很生气,强行地将自己的考勤由迟到改为正常。

在单位窝了一肚子气的小林回到家里,发现更窝火的事,他早晨将豆腐放在门厅里,忘记将豆腐放到冰箱,由于天热,豆腐馊了。

他跟保姆争执了一下,保姆一点也不客气,她顶撞说,小林没有交代她把豆腐放冰箱里。老婆下班后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到家,发现了豆腐的事,于是,两口子开始了第一场“战争”。

由豆腐战争,老婆联想到工作上的事,这是小林也特别窝火的事。小李一直要求小林帮助调换工作,因为自己的单位离家实在是太远了,小林经过打听,终于得知坐地铁4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的某集团下面有家单位要人。

那个单位的人事处长跟小林单位的一个副局长是大学同学,副局长因为“作风问题”在单位不受待见,可副局长家搬家,小林非常卖力,因为这个机缘,小林就请副局长给他的同学打个电话,小林在副局长的引荐下,见到了那个人事处长,人事处长答应帮忙。

可在这个档口出了一个叉子,那就是,小李单位一个同事说在那个单位能找一个熟人给安排,这是天大的好事。殊不知他们犯了天底下最大的忌讳,当求人的事被人发现,自己可能是备胎的时候,两个人谁也不会再给你努力。眼看着小李换单位的事就这么黄了。

小李不甘心,他逼着小林某天晚上带着礼物去人事处长家,直接求人事处长帮忙。他们因为贫穷,一点求人的经验都没有,为挑送礼的东西,他们在商品都徘徊了半个小时,买贵了自己舍不得,买便宜了又怕别人看不上,最后,他们看到商场平时买3块5一听的可乐,减价为1块9,于是他们买了一箱。

当他们兴冲冲地扛着可乐到达人事处长家楼道的时候,人事处长说有事出门,小车在楼下等着,人事处长几乎没有给他们任何情面,工作的事成不了,当他们准备将那箱可乐送给处长时,处长不屑地回了一句,我家还缺那点饮料?

屈辱、愤怒让这对生活在芸芸大众阶层的两口子简直无言以对。看着那箱饮料,小李脑子反应快,每天让女儿拿一罐到楼下去喝,目的自然是很明显的,向街坊邻居炫耀一下,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喝高档饮料的,小李主要是想让对门的“印度女人”看看,省得那个女人一直讥笑她们。顺带说明一下,“印度女人”不是印度人,只是因为皮肤黑、长得胖,她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印度人了,常常在自己的眉心点个红点子。她好像没有正经工作,经常喜欢拨弄小林家的是非,小林家有次图便宜买了臭带鱼的事,就是这个印度女人散播出去的。

老婆工作调动没有办成,小林又遇到了麻烦事。

他的小学老师带着儿子来北京看病,老师说自己不知道得了肺气肿还是肺癌,他到北京来看病,主要是冲着小林来的,小林在家乡是佼佼者,在乡邻的眼里他在北京混得不错。

小林经常为家里来人而烦恼,农村人到北京,他们在小林家里烟雾缭绕地抽烟还不算,而且还随地吐痰,最要命的是,他们到北京来几乎就是来“讨债”的,要么是看病,要么就是找他办事,他们觉得小林就是能人,可小林在北京给他们买张回河南的火车票,还不得不早起去火车站排队买票。

小林要在家里招待这个老师,这不仅因为老师小学教了他五年,而且他是小林的救命恩人,有次小林掉到冰窟窿里,是老师把他救了上来,且还将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小林穿,这份恩情,小林一辈子忘不了。

虽然小林想款待老师,可小李回家看见家里又来了人,且到七点多还没有给孩子弄饭,小李和小林又吵起来了。老师知道了他们争吵,让儿子从包里拿出2瓶香油准备离开。也许是香油起了作用,小李转变了态度,他们款待了老师,饭后小林将老师父子两送上了公交车。

在跟老师分别的那一瞬间,小林愧疚得想大哭一场,因为老师来到他们家,他甚至都没有请老师洗把脸,以至于老师脸上的皱纹里都夹杂着路途上的灰尘。

老师走后,孩子病了,小李怪责小林,说孩子别被老师给传染了,于是,小林和小李请假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结果是孩子得的是感冒,在划价处,一个感冒让医生开了40多块钱的药,他们感觉非常生气,再看看排队交款的长队,两个人一商量,药就不拿了,暂且拿小李从单位卫生所拿回来的药对付着。

一家人由相互指责和埋怨变成了暂时的和睦,小林给孩子买了哈密瓜吃,又给小李买了一碗炒肝,那天晚上,他们夫妻还好好地恩爱了一把。

生活还在继续,外地到北京生活的人,必将遭遇到的一切,他们都会经历,买蜂窝煤,排队买冬储大白菜,甚至孩子入托,每件事都不是大事,但每件事都是必须硬着头皮解决的事。

作为知识分子,他们除了要像小市民一样斤斤计较地过日子,同时他们还会比普通市民提出更多的心理要求。如小李单位开了一趟班车到他们家门口,因为单位领导的小姨子在这边住,他们算是搭了便车;印度女人的老公弄了一个他们想进而不得的幼儿园的指标,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给人陪读。

尤其是瘸腿的查水表的大爷,拎着扳手坐在他们家训斥那些,晚上通过滴答水来偷水的人家,他们只能颤颤地陪着笑脸,因为,前几天晚上,小李就这么干过,最后还是小林觉得太有辱斯文,才没有让小李这样坚持下去。

在孩子联系幼儿园之前,保姆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她提前辞职了,两口子和保姆吵闹了一番,最后,他们还是给决意离开的保姆多一个月的工资,这是小说中最富人情味的一副画面。

生活有时候就是那么的怪,某天下班,小林遇到了大学同学,他当年是大学里供人的诗人,现在竟然在小林家附近卖安徽板鸭,一时间,小林怎么也无法将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诗人跟眼前这个卖板鸭的小老板联系在一起,当同学请小林下班后给他看摊,一天的报酬是20元的时候,小林好像还有点抹不开面子,当每天可以怀揣20元“大钞”回家的时候,他似乎想明白了,即使看摊被处长发现,小林也轻易地就骗过了处长的质疑。

当拎着扳手查手表的大爷到小林家求小林办事,让小林诧异万分,大爷是替县里的领导来求小林的,因为有个批文卡在小林他们处,小林非常轻松地就帮助查水表的大爷解决了麻烦,大爷对他的感谢是,一台价值700多的微波炉,当天晚上,小李就用那台微波炉烤了红薯,一家人吃得不亦乐乎。

当小林的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原因是就他们一家在元旦时没有给幼儿园的阿姨送炭火的时候,小林心里一家没有了抵触,他跑遍了北京城,最后在郊区以议价买了炭火送到了幼儿园阿姨手上,一切变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小林还得早起去排队买豆腐,他还要焦虑地排队买冬储大白菜和蜂窝煤,他们家还会源源不断地来老家的穷亲戚。小林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是老师的儿子写来的,说他的父亲离开他家后三个月就病逝了,在临终前,他让儿子给小林写封信,感谢他们在北京时小林的热情接待。

其实,刘震云的小说,真的不以故事见长,通过前面的归纳,我几乎都说不出一个连贯的故事,他的作品有点像话剧,一幕幕的,每一幕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一地鸡毛》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是大时代的小人物。这是刘震云作品的两大鲜明特点,他的作品都立足于当下的大时代,作品中的每件事都有着典型的时代符号,故事中的每件事都是那个时代发生的真事,也许因为是真事,所以刘震云写得特别实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看了他的书,感觉这是将自己的生活复原了。他书中的人物都是时代背景下活灵活现的人,是非常真实的存在。每个人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震云记录时代的功夫,观察社会的细致。鲁迅先生擅长为大时代的小人物立传,从这个层面来说,刘震云的作品沿袭了鲁迅先生的风格。

二是善于利用冲突。冲突是刘震云在故事设计里最擅长的,从一块豆腐开始,全部故事中,一个冲突连着一个冲突,一个冲突套着另外一个冲突。冲突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冲突其实就是嘴上一句话的事,但是因为不能好好说那一句话,结果就是冲突不断。我想起了德国汉学家对刘震云的评价,他的作品仿佛就是扔进一颗石子到一个转动的机器里,机器想方设法要将石子甩出去,但是石子就是要不断地在齿轮间制造障碍。

三是善于利用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比,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人物上的对比,拿着扳手的查水表大爷,第一次坐在他们家床上,那是大爷在旁敲侧击,有人举报小林家在偷水。小李心虚,一个劲地陪着笑脸,无论他们如何抵赖,大爷一定是认定他们偷水了。结尾处,大爷第二次坐在他们家的床上,大爷坦诚交代,自己在北京一点办事能力都没有,可家乡的父母官硬是找到他家的门上,大爷只好陪着笑脸反求小林他们。看到这儿,我不是觉得大爷可笑,而是觉得社会很可笑,都是生活中的棋子,可每个人硬是喜欢把自己打肿脸冒充下棋的人。此外还有两处对比,前面小林买豆腐,后面小林也买豆腐。最打动人的比较是,老师原本是到北京来投靠小林的,小林几乎是他生命中最后可以抓住的一根稻草,可小林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他不仅没有担负起拉老师一把的使命,反而,让老师走向了更加黑的暗夜。结尾处,老师在临终前让儿子给小林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小林估计会记得一辈子,老师的以德报怨,估计让小林要永远活在愧疚的时光里。也许此时他的生活好了,也许此时他能圆润地处理满地鸡毛的生活了,可在世俗的染缸里,他已经失去了很多以前非常珍视的东西,这样的宝贝一旦失去,估计再也无法找回。先前小林和小李是心里充满了鸡毛,现在他们满身都被鸡毛包裹着。心里的鸡毛可以通过冲突释放出来,身上的鸡毛呢?也许只能永远地长在他们身上,让他们去适应曾经一直在对抗的世界。

四是善于应用心理描写。小说中每次冲突看似语言上的冲突,这样的语言都是基于对当时人真实心理分析,而自然流露出来的话语,假如去掉心理活动,或者说,不站在角色心理上去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高潮,他的冲突都是矫揉造作的。比如孩子病了,小李开始埋怨老师传染了孩子,小林原本就抱着对老师的万分愧疚,联想到当时人的心理,冲突自然就产生了。可在医院里,他们获悉孩子不是肺炎,只是普通的感冒,看着“高价”的账单和长长的排队人流,他们选择了放弃,这是当时心境下的必然选择。由于心灵感应和心息相通,两个人自然从“对手”变成了“战友”,尤其是孩子的病情出现好转的时候,一碗炒肝就很轻易地换来一晚上的欢愉,这都是符合逻辑的。

五是灰暗的底色映衬出阳光的心态。这是我最喜欢刘震云作品的地方,尽管一地鸡毛的生活是灰暗的,但是他能以阳光的心态,在化解冲突之后给读者带来的是明亮和阳光。当内心的冲突通过视角的转换,将脸上的泪痕轻轻擦拭掉以后,心中还能残存一些温暖,让人感觉这个世界还充满着可爱与可敬之处,这是非常好的一种阅读体验。

好了,但愿我写的不是一地鸡毛,以此向《一地鸡毛》致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