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品里,男人对女人说,70年代的家里还有一件“家用电器”,女人问是什么?男人说“手电筒”。这是小品里面的包袱,小品用这个包袱无非就是想取得一个哄堂大笑的结果。
说心里话,那时候的农村,家里有手电筒的也不多。
电影里放以前的夜晚场景,大多还没有手电筒,一般都是用火把照明。
手电筒的原理特别简单,两节直流电池组成一个简单的回路,线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手电筒主要有三个部件构成,电池筒,开关,灯头。电池筒里就是固定电池用的,两节1号干电池按照正极在前、负极在后的顺序塞进电池筒里,盖上后筒盖,电池筒的金属壁上有个开关,开关开的时候表示电路连通了,关的时候,电路就不通。
灯头有三部分构成:灯泡、聚光圈、玻璃罩,灯泡的亮光是发散的,灯泡周围有一个金属的聚光圈,灯泡的光经聚光圈集聚以后不仅照得远,且照得亮。玻璃罩没有特别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灯泡和聚光圈。
最传统的手电筒是两节电池,后来出现了三节电池和四节电池的手电筒,还有人自制手电筒,用胶带将两节电池绑在一起,用一根电线一边接一个灯泡,另一边连个钱币,将灯泡与硬币往前后一贴上,灯就亮了,断开其中的任何一点,灯就不亮。
那时候的农村人大多没有物理和化学知识,手电筒坏了,村里还有专门修手电筒的师傅,一个打不亮的手电筒,经师傅一鼓捣就亮了,那是非常神奇的事。
手电筒里最费的就是电池,现在我们知道,电池使用后其实里面在发生化学变化。电池一使用后,电池壁就发潮发软,为了防潮,电池不用的时候,一般都将后盖拧开,将电池取出来,防止电池加速放电。
检验电池新旧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手捏一下电池壁,假如发软了,说明电池已经使用过,假如电池壁非常软的时候,通常表明电池基本已经用完了。电池用完,大多舍不得立即扔,要么将电筒里面的电池换一下顺序,或者是,用手拍拍手电筒的壁,电筒还能发出一些微弱的亮光。
早先的手电筒的外壳都是金属的,金属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导电好,因为外壁就是导电线,但是,金属有个坏处是沾水就漏电,电池一漏电池液,很快就腐蚀掉了。
后来手电筒的外壳变成了塑料的,塑料的外壳显得更加精致一些,再后来,还有硬塑料的,电池不再是干电池,而是充电电池,电筒发出的不再是自然亮光,好像是经过处理的白光,具体的原理我已经不太能说得清楚了。
我经常自驾,车上配备了一个多功能的手电,那既是一只激光手电,又是一件防身武器,具有多种用途,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也就是用它照明过几次。
我这样穷家出身的孩子,当年仅仅想到晚上走夜路用手电筒,不知道有些同学将手电筒发挥了很多极致的用处,据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后来说,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在寝室熄灯后差不多就是躺在床上卧谈,而他竟然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的亮光看书。我也不遗憾自己没有这个经历,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到现在也认为“不光彩”。
说手电是家里的“电器”,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算夸张,一者因为手电筒也要几块钱一个,二者电池是持续不断要花钱的,这样的开支在当年的农村是能省就省的。
其实,有手电的农村人家常年也几乎不用它,因为舍不得电池。手电用得比较多的时候,都是在家里晚上请客吃饭的时候,请客的人家会在天黑后拿着手电去客人家接人,吃完饭后,主人家会打着手电挨个地将客人送回家。一束手电的亮光其实照不到多大的范围,但是,有了手电好像就有了底气。
在迎送的过程中,主人和客人都非常客气,客人一般都会推辞,坚持不让主人家迎送,因为都是熟门熟路的,抹黑都能走到。可主人家打着手电筒走在客人的前面,好像成了请客的一部分。
夜晚的田埂上,远远地看着有一束手电光亮在晃动,说明,今天晚上村子里又有谁家在请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