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村人家都有红薯窖,我非常不喜欢这东西。
红薯窖分两种,一种是建在家里的,在家里某间屋里的床下面,挖上一个2-3米深的洞,或者在房前屋后的很少走人的某处挖一个洞。
挖窖的地方很讲究,必须在墩子上。因为墩子上地势高,要是平地挖窖,很有可能没挖2米就渗水了。我们江南一带的农村人家,盖房子前先要挑个墩子,即请人挑土垒高房基。墩子一般都有一丈多高,以防止雨季的水淹。墩子上的人家不仅可以登高望远,而且还可以防水防潮。
挖窖其实是个技术活,首先要考察地质,只有在地基全部是干土的地方才适合挖窖,假如土中沙子含量过高,是不适合挖窖的,因为窖壁不结实容易导致塌方。窖成圆锥形,窖口直径约2尺,从上往下呈放射状,到达底部直径差不多有2米。
为了确保窖壁坚固,往下开挖一段,就用铁锹在壁上不断地拍打,以便能让窖壁得到夯实。挖到底部的时候,再用木锤将底部扎实。挖好的窖需要在里面烧一堆火,这样能有助于驱除窖内的水汽和湿气。
不知道是不是受大禹挖井的故事影响,我一直害怕待在窖里,尤其是挖窖的时候,我在下面挖土,当装满一框土往上拉的时候,在框底下的人感觉被土完全埋住了,那是非常不舒服的一种体验,假如拉框的绳子断了,窖里的人几乎无处躲藏。有年父亲带着哥哥和我在外面挖窖,开始的时候一直是哥哥在挖,我在外面运土,等哥哥已经完全没进窖里的时候,轮到我下窖了,刚蹲在窖里挖了一会儿,我就感觉憋闷得要窒息,我向哥哥喊叫要出来,为此,我还挨了父亲一顿揍。从那以后,哪怕就是挨揍,我也不会下窖,那种窒息的感觉实在是不舒服。
很多小伙伴特别爱下窖,甚至将待在窖里当成乐事,据他们说,窖里冬暖夏凉,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把手放在窖口,能感觉里面因为红薯发酵而冒出热乎乎的潮气。
地窖里好像就是用来放红薯的。秋天红薯收回家之后,在地面晾晒一段时间,就全部放到窖里。刚收回来的红薯因为水分太大不好吃,必须要放到窖里堆放一段时间,待红薯在地窖里脱水后再拿出来吃。
将红薯放到窖里,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鸡、猪、老鼠偷吃,更为重要的,也是因为家里没有堆放的地方。
在粮食短缺的时代,冬天和春天,红薯是非常重要的杂粮,煮粥或者煮玉米糊糊的时候都会放一些红薯块,有时也吃蒸红薯。过年前,也有人家拿红薯熬糖,红薯糖颜色非常深且甜度高;也有人家拿红薯磨碎洗淀粉。在我家乡,红薯淀粉不是用来勾芡的,而是用来做“山粉圆子”,这是当年用来充当红烧肉的菜,现在“山粉圆子”成了一道美味佳肴,逢年过节时,桌上没有一盘“山粉圆子”,总感觉缺少了一种味道。一旦“山粉圆子”上桌,大家都挑圆子吃,最后盘子里剩下的都是肉。
红薯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做成“红薯干”,北方也有地瓜干,但是我们南方的“红薯干”是将红薯熟了以后切成条,然后再晒干的,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将红薯干炒熟,嚼起来脆甜鲜香。北方的地瓜干是生切片晒干的,据说,北方人将地瓜干当成粮食直接食用。我们曾经也将北方人做的地瓜干蒸熟了吃,发现这东西真不好吃。
冬天的早晨,有男人移开门口堆着的玉米杆垛子,下面会漏出一个洞口,从家里搬来梯子,从洞口放下去,很快就从窖里提上一篮红薯。女人开始坐在门口,用菜刀削着红薯皮,等篮子里所有的红薯皮都削完了,女人一手拎着红薯篮子,一手端着咸菜框来到塘边,经过简单的漂洗之后回家,很快,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就飘出袅袅炊烟。
没有红薯的窖,大多数人家都会继续拿柴火盖着,以防人畜不慎掉进去,但是,也有不自觉的人家,经常有夜晚在外面走的人,不小心掉进窖里。
好在我不喜欢晚上到处乱跑,因此,也没有担心过掉进窖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