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晔的头像

朱晔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5/17
分享

以文学的形式打开佛教典籍 ——读黑塞《悉达多》的开示

在我被黑塞的《荒原狼》整得精疲力竭的时候,我只好在他的其他作品里寻找突破。

对于一个作品丰厚的德国作家,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如此巨大,这是我决心啃黑塞的《荒原狼》之动力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黑塞,我想以他的另一部名著《悉达多》为突破口,做好知识的铺垫。《悉达多》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他。我先前有一定的佛教知识储备,假如黑塞写佛故事,估计我会更容易理解。带着这个心理,我翻开了《悉达多》。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变成了“荒原狼”,因为,我发现自己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肉食丰满的宝藏。《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成书于1922年,出版距今已经100年了。内容差不多就是乔达摩·悉达多成佛的故事,假如就写这些故事,一者显不出黑塞的知识储备,再者也成为不了世界经典。更引不起我对这部作品的关注。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我的观点,我先把书的大概情节梳理一下。

悉达多是印度的婆罗门青年,婆罗门是印度最高贵的种族,他高大英俊聪慧,具有别人羡慕的一切,悉达多有个好朋友叫侨文达,他们一起钻研修行事宜。有次,在三个苦行僧的影响下,悉达多辞别了婆罗门父亲,离开了优渥的家庭环境,跟侨文达一起外出修行。

几年后,除了瘦得皮包骨头之外,他们几乎没有收到什么成效。此时,他们听说,乔达摩(佛陀)在孤独园给僧众讲课,跟着他听课的僧众非常多,于是,他们奔赴乔达摩讲经的地方,听乔达摩的开示。后来,侨文达皈依了乔达摩。

乔达摩奇怪悉达多的举动。便过来询问缘由,悉达多说,他心里的目标是阿特曼,即心目中的自我。且乔达摩告诉他的只能是知识,不能告诉他智慧,智慧是不可以被传授的,可他需要智慧来寻找心目中的自我。

悉达多离开了乔达摩,重返世俗社会。

他见到了美丽的妓女伽摩拉,他拜倒在伽摩拉的面前,想跟着她学习本领。他用诗歌赢得了伽摩拉的信任和爱,伽摩拉教会了他男欢女爱,他跟着伽摩拉的朋友学会了生意。

不可否认,悉达多确实是个强者,做什么像什么,他的生意做得很大,赚了很多钱,他参与赌博及一切俗事,他慢慢地变成了自己看不起的样子,在声色犬马中,他失去了自我。

最后一次跟伽摩拉欢爱之后,他决定了此残生。悉达多走了,伽摩拉决定不再从事色情服务,她准备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佛祖乔达摩。可此时,她发现怀上了悉达多的孩子。

悉达多来到曾经步入红尘的渡口边,他准备投河以了此残生。就在那一瞬间,他耳朵里听见了“唵”的一声。他不想死了,决心留在河边,从河水那里学习他想要了解的“秘密”。他跟着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学习,并在河边做着渡人的善事。

伽摩拉来了,带来了悉达多的儿子。可惜,伽摩拉已受毒蛇咬伤,在悉达多的抚慰下,她离开了人士。伽摩拉原本是奔着乔达摩去的,她要皈依乔达摩。

悉达多想让儿子跟着自己悟道,可儿子还是留恋俗世的生活。某天,他带着悉达多的钱财不辞而别,他走的是那么决绝,似乎一辈子不想再见到自己的父亲。

从儿子身上,悉达多抛弃了最后一根烦恼丝,儿子何尝不是当年自己的翻版,这岂不是生命的一种轮回。悉达多彻底地解脱了,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通过渐修和顿悟,他成功了,他变成了跟乔达摩一样的佛。

读完整本小说《悉达多》,感觉得到开示的不仅仅是书中的主人公,而且包括我们这些捧着书本读的人,我的心是震撼的,瞬间又感觉特别开朗。好像很多年都没有读者这本书带来的心灵体验,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要跟大家分享我阅读的收获。

首先,我惊叹于这个选题。对于一个西方的作家来说,佛教不仅高深,且神秘莫测,他如何学到这么庞杂的佛教知识,并应用到小说中。表面上,作品中没有显露太多的佛学知识,他讲的仅仅是佛祖成道的故事,且故事还不是很完整准确。

可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明明感觉阅读就是佛教对自己进行开示的过程,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在使用佛教知识。能将佛教知识如此自如地应用到作品中,这充分说明,黑塞不仅系统地研究过佛教知识,而且达到了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地步。

其次,我们就来说说黑塞对佛教知识的应用。悉达多的一生都是在修行,他的每次经历,其实都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通过人生的经历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和超脱。开始的时候,他选择苦修,那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阿特曼,即自我,他学会了很多道法,比如战胜饥饿、疼痛、焦虑和疲惫等,一切修行都是为了发现内心的自我。

即便遇到佛陀乔达摩,他坚持以发现自我为自己修行的目标。因为佛陀的经历和体验,是无法教会悉达多的,悉达多离开了佛陀,他要选择自己寻找解脱之路,智慧只有自己进行体悟。他的朋友侨文达选择追随佛陀,他开始了渐修之路。

苦修解决不了自己的困惑,于是,他开始向世俗生活寻找解决之道。他向妓女寻求爱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他体验了人世间的情欲,他感受到了金钱财富带来的短暂的刺激。他失去了同情心,他习惯了声色犬马,他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最鄙视的样子。

于是,他想以死亡来解脱自己。就在他准备跳河自杀之际,灵魂让他苏醒,他突然意识到,只有体验才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断绝之道。这算是在演绎佛教的“四圣谛”吗?

再次,小说中涉及了很多佛教的隐喻。他选择自杀的地方是个渡口,他选择拜船夫为师,开始在渡口摆渡。摆渡在佛教里有特殊含义,他明面上是在做善事,其实是在度化人。在渡口边,他成天面对静静流动的河水,他跟着河水学习,倾听河水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真谛。

在渡口边,他遇到了伽摩拉和他的儿子,伽摩拉是无法到达彼岸了,好在她倒在了悉达多的面前,他看到了更加超脱的悉达多,在她的眼里,悉达多可能等同于佛陀了。

伽摩拉是了解悉达多的,她愿意放弃一切世间的荣华追随佛祖而去,可她的儿子还是一个世俗的人,无论悉达多如何教化他,他依然留恋红尘世界,就像当年红尘世界里的父亲,不希望悉达多出家修行一样。在一个清晨,儿子带着父亲的财物不声不响地离开了,悉达多一路追寻,看见儿子沿途的踪迹,他知道儿子是不可能回头的,这就像当年不回头的自己。顷刻之间,他认知到了生命的轮回。也许,这是他思想里的最后一个堡垒,由此,彻底地断绝了尘世间的一切念想,离苦得乐,他获得了涅槃后的重生。

故事发展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改变都是顺其自然。有作家说,好的作家一定要写出主人公的成长。小说里,我们感知了悉达多的成长和升华。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属于自己的认知。不可否认,黑塞不仅精通心理学,而且精通佛学。他将乔达摩·悉达多拆分成三个人:侨文达、乔达摩和悉达多,为什么要一分为三呢?因为心理学里把人分成自我、本我和超我,而佛教里将佛分成法身、化身和报身,这三个人与我和身是否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呢?希望热心的读者可以仔细地做着比对。

黑塞是世界上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是伟大的诗人,因此,他的小说语言比其他的小说家显得更加精炼和优美。毋庸置疑,优美的语言,也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易读性。那些带有哲理的诗化的语言,会增加阅读的享受。

顺带摘录如下:“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真正的幸福,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我应该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当下。”最后,就像悉达多总结的那样: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这既是佛教的文学化表达,更是黑塞给我们的开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