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晔的头像

朱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2
分享

文学让交流更畅达

文学让交流更畅达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个“社交七层次法则”,大意是说,置身于一个广袤的社会,求人办事,关系不过七层,即便两眼一抹黑,通过第一层关系开始,往后只要通过六层,就可以达到需要的目标。

我没有验证过这个法则的准确性,简单对照一下,觉得应该差不多。这样说的前提当然是,我们在一个科层制、结构化的社会里,假如走非结构化的路径,也许层级更少。

文学是条寂寞的道路,热衷于文学事业的人,一定都甘于承受别人所不愿意承受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白天要忙于生计,晚上潜心写作的人,孤独的时间也许比一般人更长。可我意外地发现,自从写作以后,交流的天空似乎更加广阔了。

起先可能就是网络上的一些神交,后来也有一些线下的交往,渐渐地,朋友越来越多,同道越来越密。只因文字的交往更能见心见性。因为写作认识了很多在职场上原本不可能遇见的“高峰”,文学让我们忘记了年龄、身份和性别。原本在时空中永远平行的两条身影,文学像磁铁一样,将因为慢慢地拽到了一起,甚至会产生交集。

文学让很多交往变得非常的玄妙和不可思议。

记得某天看一位文友的朋友圈,看见了一篇人物传记类的散文。作者在文坛应该是比较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他写的是他的一个朋友,那也是一位极具性格的作家。也许是作者笔力老道,或者是作家性格突出,那篇文字简直就是一篇素描画,读起来非常有味道、有意思。

文章读过没几天,就有人张罗了一个活动。我原本有点社恐,因为现场都是些名流大咖,以我等微末,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是非常缺乏存在感的,可组织者非要带着我去,我只好硬着头皮去了。让我欣喜的是,我见到了作者和他写的作家,对比活动中的身影,更加加深了我对写作者和作家的印象。我甚至将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进行比对,看看哪些是非虚构的,哪些是文学的。通过现场比对,我鉴定出写作者的刻画和表达能力。

几个月后,我看到那个作者又写了另外一位作家的故事,题目叫《我寄愁心与明月》。这次是抱着学习的心思阅读的,读完后真的让我感慨万千,那天晚上我写了一篇博文叫《阅读才能发现自己的差距》,读了之后,真的发现了自己与大作家的差距。因为阅读,感觉内心跟这几位作家又近了一层。那篇文章阅读后有点点遗憾就是,没有见到作家书写的对象,假如能像上次一样,对比文字和对象本人,阅读的体验感会更加好。

几个月时间过去了,对那篇文字的认知在逐渐淡忘。子君老师给我一本《年度散文50篇》,子君老师寄书给我的时候说,这年头,能认真读书的估计也就是我了。事实好像就是这样,很多作家都说,他们拿到文学杂志,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文章,有了,看看自己的,就将杂志随手扔到一边了。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否真实,但是,社会性不阅读已经是通病,大抵也是如此的。

我认真地读完了《年度散文50篇》,里面确实有不少文字让我读后受益匪浅,还有一些话语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子里,比如其中有一篇写故乡的,文章开头的“人说,有一个时间,故乡会回来找你。”就这一句话,就把我的心抓到文字里了。这篇文章不长,通过简练和飘逸的文字,我觉得她写的是一种思想。结尾的“一个作家说,故乡就是在你年幼时爱过你,对你有所期许的人。”这样的句子真的极具生活智慧,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表达方式。

非常荣幸的是,今天我见到了这位女作家,不过当时我没有把她与这段文字对上号。在我知道,她就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中那位老作家的女儿时,一下子就觉得她是我的一个熟人,我跟她说了文字中的情节,说到动情处,我差点掉了眼泪,我察觉出来,她也非常感动。她不仅仅因为那篇纪念她父亲的文字,而且还会在意我通过文字真诚地缅怀了她的父母亲。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们除了文章没有做太多的交流。

在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想起来,先前看过的那段文字,就是这位作家写的,难怪当时心里隐约地有些记忆,但是,记忆又让我想不起来太多的东西。假如将来能重逢,我跟她之间又多了一个话题。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什么话题比谈及自己的作品更有意义。

岁月轮序,很多机能逐渐衰退,包括社交和活动能力。可自然关上的门,又被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因为文学没有高低贵贱,没有门第和身份,虽然,文学会产生名望上的差异,这是属于世俗的,文学有时候能屏蔽一些世俗,至少在我的文学世界里,文学是高洁的,是滋养和滋润心灵的,奔向高洁的路一定顺畅和畅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