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晔的头像

朱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汉朝被王莽穿越了一个窟窿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宋国沛丰邑中阳里泗水派出所所长喝了一场大酒后,回家后的半路上被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

别人都被蛇吓得返回,而所长大人也许是酒壮怂人胆,也许是艺高人胆大,他拔出腰中宝剑,将蛇一斩两段。所长又往前走了几里地,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不久后,他被经过的人吵醒,他们都在说着一个故事,说刚才在他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哭,老妇人在哭自己的儿子,她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因为挡住赤帝的路,最后被赤帝给砍死了。

所长听到这个故事,心中大喜,他知道自己是赤帝,即真命天子。这个故事见之于《史记》。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这个故事是统治者指使后人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符合阴阳家邹衍“五德终始说”。

故事里把所长(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说成是火德,秦朝是水德,汉高祖时期,一直说自己是水德,可后来的汉文帝到汉武帝,一直在争论汉朝是土德还是水德,可从来没有人说汉朝是火德,王莽之后,秦朝变成了金德(白帝),汉朝为火德(赤帝),王莽受了汉家的“禅让”,所以他应该是土德,这样,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就成立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说不清,就像400多年的大汉江山,硬是被王莽穿越了一个大窟窿。是历史造就了王莽,还是王莽创造了历史,估计也没有人说得清。

1.道德君子。

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于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那是一个论家庭出身的年代,王莽是家中老二,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去世了,他只好跟着叔叔过日子。

在当时的社会,王家非常牛,因为他们家有个出色的女人叫王政君,她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这个女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个名人,她是王莽的亲姑姑。

在王政君掌权之后,王家权倾朝野,他的哥哥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接着,王家出了五个侯爵、九个大司马,一时之间,王家弟子吃香喝辣,骄奢淫逸,好不自在。王莽的父亲是王政君的弟弟,想到这个死得早的弟弟,王政君心里还是有一丝忧伤。王政君侄辈中只有王莽一人伺候老母,孤苦地度日。王莽真的不是一般人,也许从书中读到了“孔颜乐处”,看到别人飞黄腾达,他也没有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样子,一如既往地读书学习,不定时地到叔伯府上走动。

第一次让王莽露脸的是大伯王凤。王大将军年老生病,虽然身份显贵,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事,对大将军也不例外,王家子弟都远离王凤。王莽悉心照料大将军,甚至一个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的,尝药喂饭,伺候床前。在王凤临死之前,他向王政君推荐了王莽。王莽由是得到了第一个职务黄门郎,接着升为射声校尉。

也许是王凤的推荐关系,王家人开始注意这个与众不同的侄子,接着关照王莽的是他的叔叔成都侯王商,他要把自己的户邑分一部分给王莽。王莽是有道德节操的人,当时社会上很多名流都夸奖王莽,并向朝廷举荐王莽,由是,皇帝开始重视王莽,王莽有了新的待遇——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由此,王莽算是进入到了权贵圈子,王莽比先前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德行操守。那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官员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比拼的,唯一的武器就是德行,这是王莽的过人之处。

王莽的道德操守究竟严苛到什么程度,《汉书·王莽传》里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王莽的母亲生病了,王公贵胄都遣家人到王莽府上探视,厅堂上穿行着一个穿着布衣的老妈子,史书上说“衣不曳地、布蔽膝。”大家都以为这是王莽府上的佣人,当听说是王莽的正妻时,大家都惊掉了下巴。

还有一件事是,王莽的儿子杀死了一名奴婢,那个年代,奴婢差不多是权贵人家的私人财产,她们的一条命值不了几个钱,可王莽硬是逼着儿子自杀以偿命。

王莽精通《礼经》,学问非常高深,人品看似高洁,在官场上非常有人缘,在他的叔叔们相继衰老之后,他的叔叔王根将王家的重担交给了他,朝廷提拔王莽为大司马,这一年,他三十八岁。

王莽上任之初,确实不负圣望,他依然保持了克勤克俭的习惯,为朝廷招揽了很多贤才,越来越为皇帝所器重。当王政君与汉哀帝发生第一次争执的时候,王政君竟然让王莽辞职来要挟皇帝,新皇帝最终还是因为王莽的不可或缺而与王政君达成了妥协。

在担任大司马之前,王莽无疑是道德君子,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

可作为外戚专权的时代,皇帝不断更替,皇帝宠幸的女人也层冲不穷。一时间,外戚不止王氏一家,即便王政君,她还有姐妹亲戚,比如她姐姐的儿子淳于长,当时位子就在王莽的上面,后来王莽跟叔叔王根联手,将淳于长给阴掉了,王莽干掉淳于长,竟然还获得了忠直的好名声。

再比如汉成帝的皇后,她就是著名的赵飞燕,成帝好色,最后死在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的床上。赵飞燕当上皇后,她也会通过皇帝发挥作用,王政君跟赵飞燕是死对头,可汉哀帝是赵飞燕物色的。王莽为了王政君难免会与赵飞燕发生龌龊。

2.天造权臣。

很多后世的史学家觉得王莽的权力是天赐予他的,这固然有些道理,可王莽也做了一些努力。

即便在他当上大司马之后,位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外戚,他会遇到更有权势的外戚。比如哀帝继位之后,成帝的皇后也被封为太后,王莽表示反对。不久后,在未央宫有个酒会,内侍竟然将傅太后的位子摆在王政君的旁边,王莽急速跑过去对内侍说,傅太后只是藩妾,哪有资格跟太皇太后并排而坐。

这个行为无疑让王莽的日子不好过,后世的史学家觉得,王莽这么简单的行为怎么当政治家,殊不知,以王莽的性格,假如他不果断行事而首施两端,这才真的不是成大事者所为。

这个举动确实让王莽丢掉了大司马的位子,可这是他当时的最佳选择,不然,他要是失去王政君这座强有力的靠山,他的仕途一定走不远。不过这次的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在他请求辞职以后,朝廷里真有人向皇帝请求,说王莽亏了孝道,要杀了王莽。好在汉哀帝还是信任王莽。

那个年代,注重节操的人也有很多,比如王莽贬到新都之后,南阳太守派自己的手下孔休去照顾王莽。孔休闻得王莽的大名,精心照顾王莽,尤其在王莽生病的时候。痊愈后,王莽要把自己的玉柄剑送给孔休,孔休拒绝了。王莽又说,你脸上有瘢,听说玉可以去除瘢痕,我把这把剑上的玉柄送你,孔休还是拒绝。于是,王莽把这把剑的玉柄敲下来送给孔休,并说,你是怕这个玉柄贵重吗?孔休这才接受了这个玉柄。等王莽官复原职回朝的时候,他想见孔休,可孔休再也不见他了。

这就是著名的“碎瑑赠人”故事,我理解孔休是位高风亮节的义士,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孔休已经预见到,回到朝廷的王莽会变成另外的样子呢。

王莽回到京城一年多,机会终于来了,因为,汉哀帝驾崩了,得势的傅太后、丁太后也都去世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直接找到汉哀帝的男宠董贤要回传国玉玺,董贤自杀了,王政君将所有的兵权和政事交给王莽,开始临朝听政。王莽估计也是总结了先前的经验教训,开始在朝廷里安置自己的党羽,并清算先前跟他作对的人。

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加在王莽一个人身上,历史开启了王莽的时代。这一年叫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即新纪元的开始。

王莽的基本主张就是按照周朝的礼节,恢复周朝的统治和管理模式。他第一件比较出名的事就是,他让益州塞外的夷族,自称为越棠氏,向朝廷进献白野鸡一只,黑野鸡两只。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尚书大传》里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六年的时候,交趾(越南)南面的越棠国到周朝进献白野鸡,周公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使者说,这几年,越棠国风调雨顺,那是因为周朝出圣人了,所以他们要进献白野鸡。周公辅成王,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大事。王莽辅佐年幼的汉平帝,像周公一样,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么一曲戏演的非常成功,王政君封王莽为“安汉公”。

也许是这样的“祥瑞”事件太成功了,王莽好像有点上瘾,后面,这样的祥瑞一件接着一件。天降甘露,地生出神芝、萱荚、朱草、嘉禾等,王政君给王莽的赏赐越来越多,可王莽基本上都是推辞不要,实在推不掉的就分给穷人,每逢水旱灾害,王莽就开始素食,搞得王政君常常担心他的身体。

看天下已经太平,王莽派遣使者带着黄金币帛贿赂匈奴单于,将单于的名称改为“囊知牙斯”,并将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带到后宫里,服侍太皇太后。王莽更加得到太皇太后的看重。

接着,王莽又出了一个主意,说应该给汉平帝选皇后了,由是,天下人开始推荐女孩子入宫,王莽一看名单,里面很多都是王氏女子,王莽向太皇太后建议,不推荐王家女子入宫,太后同意了。顺便说一下,也许这是王莽的真正心思,他知道手下人的意思。越是不让推荐王姓女子,手下人越要反其道而行之,最后,公卿们得出一致结论,王莽的女儿有道德,且长得好看,应该是皇后的不二人选。王莽推辞的,最后都是上杆子给他,王莽的女儿成了汉平帝的皇后。

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王莽接受了先前汉哀帝和傅太后的经验,不准汉平帝的生母及家里亲戚到京城任职。这件事,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包括王莽的嫡长子王宇。

王宇害怕将来汉平帝报复,在他的老师吴章的建议下,他出了一个阴招,让自己的大舅子晚上在王莽家门口洒狗血,他们以为王莽中邪了,以狗血让王莽清醒。事情败露后,王莽很生气,王宇下狱并被赐予毒酒,王宇妻子当时正怀有身孕,让她生下孩子后再赐死,大舅子家被灭了三族,汉平帝母系的“卫氏家族”几乎被集体消灭,这件案子牵涉几百人,朝野震惊。因为王莽的“大义灭亲”,大家还都是暗暗佩服王莽的杀伐果敢,好像当年周公平定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王莽的堂弟王舜向太皇太后进言,王莽的功绩在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之上。随后有八千人上书,建议赐予王莽以“宰衡”的封号,因为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王莽取了他们两个人各一个字。王莽向太后申请刻了一枚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这估计是古往今来,作为臣子最牛的印了。

王莽也是干了一些实事的,他起明堂、辟雍、灵台,为读书人建了一万间房舍,根据周朝的制度制定了方方面面的制度。立《乐经》,在全天下征集通一门技艺的教授十一人以上,并网罗天下有特异才能的人士上千人,为朝廷所用。因为这样的功绩,有人就奏请“宰衡”的位子应该在诸侯之上。王莽因为不受朝廷加赐的新野田,全国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向太后求情,应该加赏给王莽。王莽得到了“九锡”的加持。

王莽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3.受禅皇位。

天下真的太平了,王莽看国家地图,汉朝有东海郡、北海郡、南海郡,竟然没有西海郡,于是,他派中郎将平宪带着很多金币到达西边羌人的所在地,骗他们将土地归顺汉朝,羌人愿意将一万两千人及水海、允谷、盐池等平地美草的地方献给汉朝,他们西迁搬到险阻的地方,做汉朝的屏障。平宪还报告说,羌人之所以愿意西迁,那是因为汉朝有圣明的太皇太后,以及仁爱的安汉公,天下太平、五谷成熟,禾不种自生,茧不蚕自成,天降甘露,地生醴泉,他们愿意归顺汉朝。由是,汉朝在那边成立了一个西海郡。

新成立的西海郡人烟稀少,朝廷颁布法令,将一批犯人流放到西海郡,以充实当地的人口,被流放的人成千上万,老百姓开始有怨气。

天下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元始五年(公元6年),第一个提出皇帝设想的是汉朝的宗室泉陵侯刘庆,他上书说,《尚书》里面说,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代行天子的事,现在安汉公可以按照周公的办法,贱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这个提议一出来,天下的群臣无疑又是极力赞同。

可这时候,汉平帝已经14岁了,王莽行天子事,如何处理汉平帝呢?在处理卫氏家族的时候,汉平帝与王莽之间应该有裂痕了,现在,王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汉平帝当年底就驾崩了,他的死因是个迷,很多史学家认可他是被王莽毒死的说法。

比较搞笑的是,事后还有人发现了金匮里王莽的祝策,即汉平帝生病的时候,王莽还向上天祷告,要以自己代替汉平帝生病之类的,这篇祝策藏在金匮里。王莽这样做是有讲究的,当年周成王生病,周公也写了这样一篇祝策藏在金匮里。

汉平帝之后,王莽从汉宣帝的曾孙中挑了只有2岁的婴继位,称为“孺子婴”。继承人刚刚确定,就有人说,有一个武功长孟通开井,挖出一块白石,上面写着“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舜就向太皇太后建议,皇帝在襁褓之中,没有一个大贤人主政,天下不得安定,他请太后下诏,让王莽践天子之位,王莽在祭祀天地的时候,开始自称“假皇帝”,人民敬他为“摄皇帝”,人民对他开始称“臣”,一切和天子一样。

王莽的作为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刘崇起兵讨伐王莽,不到一年兵败,接着,东郡太守翟义立了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发檄文到全国各地,响应者十几万,不久,刘信又被打败了。

具摄三年(公元8年),祥瑞不断出现:有一个亭长做梦,说一个神人跟他说,王莽要做皇帝,不信的话,亭子里明天早晨会出现一口新井,第二天,果然出现了一口百尺深的井在亭子里。又有巴郡的石牛、扶风的石文,都是在提示王莽要做真皇帝。

最后一次祥瑞那是人为的,有个梓潼的读书人,猜到了王莽的心思,他预先做了两个铜柜,一个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个写着“赤帝行玺邦传黄帝金策书”,说是五帝中的赤帝传授给黄帝的,赤帝指刘邦,黄帝就是指王莽。王莽听到这件事,正中下怀,第二天他穿着黄衣去刘邦的庙里,拜受刘邦的禅让。

王莽成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他封孺子婴为定安公,王莽的这招在1900年后还被一个人效仿,这个人叫袁世凯,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再说一下那个献金匮的人,他原本是个品行不端,好说大话的人,他把自己的名字写进顾命大臣的名单里,后来他被封为“国将”。由于这个人的地位比较低,朝廷里面的大员他也不认识几个,所以,在提拔的人员名单里,他还虚拟了几个,比如其中一个叫王兴的,后来发现是看城门的,还有一个叫王盛的,是个卖饼的,既然是“天命”,自然也得按照神的指示提拔为朝廷官员。

王莽得位之后,他最急切想拿到的东西是传国玉玺,玉玺被太皇太后王政君所控制,王莽让王舜去找王政君要,王政君不给,可王舜是势在必得,王政君控制汉家江山近六十年,让自己的娘家人风光无限,可王莽要将江山改姓王的时候,她还是极力反对的,可在这时候,她就是一个毫无能量的孤老太太。她将玉玺狠狠地摔出,以至于玉玺都被摔坏一个角。后来,只好用黄金给补上了。

十五年后,王莽死了,他的头颅连同传国玉玺一起被送给东汉皇帝,他的头颅和传国玉玺一直被藏在皇宫里,传国玉玺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王莽的头在晋惠帝元康五年,仓库发生火灾烧毁。

4.古今穿越。

记得中学读历史的时候,书上说,王莽是汉朝的篡位者,他利用皇家对他的信任,搞了篡位的阴谋。很多人对于王莽的印象,也许都停留在历史课本中。

纵观王莽的一生,登上权力巅峰为他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个分水岭也非常神奇地出现在公元1年。公元前,他是一个爱读书且道德节操都堪为典范的好人,他不爱虚名虚利,完全以圣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崇尚周礼,向往周朝时的一切规章制度,并努力朝周朝的礼制靠拢,是典型意义上的道德模范。

当他登上权力之巅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尤其是天下出现“祥瑞”之后,他喜欢这些,并沉浸在“祥瑞”不断涌现的喜悦之中,甚至不可自持。尤其是篡位之前,他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不可否认,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喜欢一切看起来美好的东西,任何不美好的,甚至包括一个名字,在他的眼里都是沙子。

王莽有个绰号叫“改名大师”,经他的手,不知道更改了多少,他认为不合适的名字,将“离狐”改为“瑞狐”,将“东昏”改成“东明”,将“长垣”改成“长固”,将“无锡”改成“有锡”,有网友开玩笑说,过年回家买火车票,突然不知道买哪儿的了,因为,名称改的实在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历史上最惨的人算是班固了,他在写《汉书》的时候,不仅要熟记王莽改变的地名,更麻烦的是,王莽失败后,这些地名又被改了回来。假如他会用电脑,很方便使用“替换”技术,可当年,他只能用笔慢慢地标记。

他不仅喜欢改地名,而且还改别人的国名或者国外的称呼,“高句丽”变成“下句丽”,“匈奴单于”改成“降奴服于”。

改名字相当于起绰号,这个倒不是大问题,可他什么都要改,甚至改了几次币制。在秦朝之前,货币有布币和刀币,秦朝开始统一货币,将货币变成“秦半两”,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变成了“汉五铢”,王莽居摄二年的币制改革诞生了“大泉五十”钱,也就是一枚要当五十枚五铢钱用,但实际上它的重量只有12铢,也就是五铢钱的24倍而已。这一下,老百姓的财产就缩水了一半多。

王莽篡汉后的始建国元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货币改革,废禁了契刀五百与一刀平五千,只保留了大泉五十,同时新铸小泉直一作为基础货币。把五铢钱、契刀、金错刀一并废除,仅保留大泉,另新铸小泉,取代五铢钱。仅仅不过一年,王莽变本加厉,又颁布了一套光怪陆离的所谓“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宝货制。最后一次币制改革发生在地皇元年(公元20年),铸货泉、货布两品,其中货布1枚当货泉25枚使用,而重量仅为其5倍。

王莽的币制改革,核心就是发行不足值货币,而一次次改革又几乎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也就是用劣币换良币。王莽的本意可能是利用虚值大钱来达到“劫富”的目的,削弱家财万贯的地方豪族势力。而且似乎也收到了成效,据史料记载,到王莽新朝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70万斤。

繁荣和稳定的国家一定是藏富于民的,可王莽的币制改革,明显是在与民争利,时间长了,他会先丢掉人心,再丢掉国家。

即便如此,后世的史学家为什么还有给王莽说好话的呢?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王莽是个标准的理想主义者,他以一个书生的理想来玩政治,王莽的新政基本是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包括不断地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都是不停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二是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人民,并强制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生产,以改善农民生活。

三是废除奴婢的买卖制度,奴婢属于“私有”,有人给这种行为定义为“废奴制”,按这个角度理解,中国社会比西方进步了几百年。

四是沉船上的紧急避险,在王莽篡权的时节,西汉政权也是摇摇欲坠,即便王莽不篡位,它也在风雨中飘摇不了几日。皇室衰落,外戚专权,西汉政权时日原本就不多,王莽充其量不过是加速了他的沉底进程。

史家家钱穆先生说:“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这个观点感觉比较公允,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用穿越这个词,他是从周朝穿越过来的规范制定者,又是后世穿越过去的社会主义者。简而言之,他错生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因为不合时宜,所以,他的新政处处碰壁。

即便如此,我觉得王莽比东汉的那些知识分子整天修佛、修道、五迷三道要好很多,起码,他还是在想对国家和人民做好事、做对的事,可惜,他事与愿违。

最后再说一句,王莽做皇帝的第六年,刘秀到长安读书,有一个叫李通的人拿来一个图谶给他看,上面写着“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于是,刘秀起兵,后来又有人拿来一符,说是刘秀当以火德为天子,由是,刘秀做起了皇帝,恢复了汉朝的火德,色尚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