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北京的时候,清华对我们很神秘,可那时候的清华,就像资料里看到的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一样,清华及全部高校是没有围栏的大学。清华有围栏,但可以自由进出。
开始的时候,我把清华当成了大通道,骑车从清河到中关村,先是沿着清河骑到清华北门,那时候的北门外,好像还有清华的一个动力系。进北门后就是一片宿舍区和食堂,然后就是图书馆、操场,穿过中间的那条河,一直往南,最后从清华西南门出去,过蓝旗营北大物理楼,就到了北大东门,那时候,从那儿进去就是未名湖。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沿着大街一直往南,因为,那一片有很多考研辅导班。每周我都要穿行清华校园几次,有时候到了吃饭的点,我也会找个清华里的食堂。食堂好像是完全对外的,给钱就可以吃饭,据说,直接给现金的要比学生刷餐卡要贵,想想也正常,食堂对学生和老师应该有餐补的。
在没有地方学习的时候,我也动了进清华图书馆的心思,站在自习室门口,看到里面满满当当的人,实在是没有胆量进去抢座位,那时候的清华学生就很能抢位子,人走了,将书与位子锁在一起的大有人在。我一个外来户,实在无法鼓起那个勇气。
实在没地方学习的时候,我也拿着书本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边,不过,那时候不是在欣赏月色,而是为了找个清净之地。图书馆边上就是运动场,清华的一些大型活动都是在那个运动场进行,运动场边挂着大牌子,上面写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那是多么宏大的一个口号呢,真的让我们这些无缘清华的人羡慕不已。
年轻时喜欢足球,好几次骑车路过球场时,看到过著名裁判孙葆洁老师在操场上跑步,当年他还不是著名的裁判,但是我认识他,执法中超还是非常专业和公正,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非常符合黑衣法官的身份。记得电视采访,孙老师说,之所以执法严格,那是害怕坏了清华教师的身份,这句话真的让我钦佩,我觉得清华不仅自豪于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更应该佩服清华人的精神。
女儿出生后,我好多次带着她在清华校园里面玩耍,那时候的清华校园权且就当着我们的后花园了。从家里骑车到清华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清华里可以玩耍的地方太多了,我带着她去了百年礼堂、二清华门、体育场、荷塘边,我还带她去拜瞻过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还指着一个外国人的头像跟她说,那个人叫塞万提斯,他是西班牙人,写出了世界著名的《堂吉诃德》,估计女儿没有听懂。
我其实希望她能听懂的是,我给她诵读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的碑文,墓碑主人叫王国维,是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给他写碑文的人叫陈寅恪,也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先生自沉昆明湖后,陈寅恪先生给王先生题写的碑文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的,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和博大的精神呢!我不知道女儿后来喜欢古诗词,跟我那次启蒙是否有关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她可是熟读于心。
再后来,周末的时候,女儿都进出各种补课班,好像再也没进过清华园,清华园轻易地也不让人进了,每到假期,旅行社在清华园还能做一笔不错的生意,每天在清华西门排队等着进园子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排了厚厚的。要是跟着一群游客再去先前那些景点,感觉也不会那么惬意了。
女儿考大学后,清华成了实现不了的梦想,清华园成了永远的远方。没有理由进不去,也不想再找理由进去。可世间事,有时候就是那么说不准。刚从新闻里说,清华可以预约入园,很快就有了进清华园的机会了。
忽然之间,真的把清华当着圣地去朝拜,当年进出清华的时候,对清华的历史一点也不了解,它于我仅仅是一所名校,殊不知,名校中曾经有那么多大师风云际会,历史上还有那么多的坎坷历程,我理解了当年梅贻琦校长说的,大学之大不是园大楼高,而是因为有大师在。
现在的清华,学院面积比我当年去的时候至少要大三分之一,尤其靠东侧,以前都是教工的活动区域以及后勤之所在,现在,那里矗立了一座座教学楼,学院鳞次栉比,具有现代风格的校史馆真的气派。跟当年的皇家园林风格比较起来,无形之中气派了很多。
对于清华,我还是比较有经验的,直接选择骑车进入清华园。那个园子里假如没有自行车,走路真的是繁重的体力活。我第一个去的景点自然是清华二校门,然后穿过林荫道一直往北,在日晷面前稍作停留,这个不起眼的东西,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呢,我看到日影在午时三刻处,一看表,正好是这个时间,真的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那么一块圆石加上那么一根针,就有计时功能。
路过百年礼堂,徜徉在荷塘边,迎面吹来初夏的荷风,我有点迷失了,连忙询问身边的几个看似学生模样的人,请问你知道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在哪个位置吗?非常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方位,我只好拿出手机导航,好在导航还是比较靠谱,不然,清华真的有点对不起这位百年前的大师了。
清华的楼大了,学校的占地面积也大了,学校内的教学设施也比先前好了很多,这十几年不知道清华出过哪些大师,在哪些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非常急切想知道的。毕竟这是中国高等学府最高水平,这是最善于读书和考试的人学习和工作的地方。
记得先前在校园里漫步,里面不时地会涌过一阵自行车流,据说那是课间转场的队伍,现在路宽了,路上的小车也多了,好多访客都是清华跟外部合作搞科研,或者合作办学等,他们通过贡献智力资源为社会造福。
选择骑车过清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希望自由自在地在里面呼吸那独有的书香味道,可以机动地观瞻我心仪的每个景点,唯一不方便的是,进出楼不方便,好在我也不想走到楼里,我怕那些新修建的楼太大,里面太密实,会让人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