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了叔叔,自然也就想起了前门,六必居是必须要去的。因为,这是叔叔当年带给我的第一个品牌。
在南京读书时,叔叔每次见到我,临别时给了我几包咸菜,说这是北京的名牌,非常好吃。开始没有在意,毕竟这么多年是咸菜喂大的,一包咸菜好吃到什么别样的感觉。跟宿舍的小伙伴在早餐时打开,顿时饭桌上便弥漫开一种特别的香甜味。有北京的同学说,没想到,在南京还能吃到北京的著名咸菜,真的非常幸运。我记得了六必居这个牌子,且一直种在了心里。说到家乡的酱,在北京,只有六必居最能慰藉那遥远的思念。
早晨,在热乎乎的空气里醒来,将家里收拾妥当后出门已经接近中午时分,冒着毒太阳出门,真是别样的感觉,好在出门也有考验自己的目的。选择大热天出门,就是为了体验出行的不一样。
地铁里很是凉爽,尤其是地下二层,这么开放的空间,能感受到空调的威力,那是多大的投入呢。在地下待了一个多小时,终于重见天日。
出得地铁,看前门广场,仅仅天气是热的。
前门大街上的人熙熙攘攘的,看似很多,但是跟往年这个时节人挨人相比,还是少了一些,旅游的体验感还是不错的。爆肚、肉饼、涮肉、卤煮的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外地来京的人,大餐不一定都舍得,吃个北京著名小吃还是没问题的,尤其是老北京炸酱面馆,生意更是火爆。
对于前门和大栅栏,我们和广大游客一样都是过客。其实,我跟大栅栏还是有渊源的,第一次获得的北京户口就是落户在大栅栏,那时候的大栅栏真的非常破烂,以至于我到了这儿都抹不开方位了。
现在,分布在前门大街和大栅栏商业街两侧的店铺差不多都是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大多数老字号在此落户的都不过是间门店,最多不过是把旗舰店或者主店开在这个地方,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栅栏是六必居的根据地,六必居在寸土寸金的大栅栏开了一家博物馆。
从前门大街往西进入大栅栏,立即便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在街道的西南角就有六必居的门店,门店往西就有一座六必居的牌坊,里面就是六必居博物馆。一家酱菜能在繁花的商业街开免费的博物馆,这是老字号的奇迹。
也难怪,六必居酱菜当年还被赏赐了黄马褂和红顶戴,目的是为了,每天清晨,有店员穿着黄马褂将新制作的酱菜送进紫禁城,以便皇家当天食用,当然,六必居的酱菜不仅清代宫廷喜欢,蒋介石到北京宴客,点名要上六必居酱菜,在新中国的多次国宴上,也有六必居的身影。
六必居博物馆是一栋二层小楼,一层是货品展柜和门市,二楼是资料馆,里面不仅有酱菜的历史,以及六必居的历史,此外还有六必居的各类展品,以及店铺和制作现场的仿真场景,一座咸菜作坊能从明正德年间一直传续到现在,这是酱菜的奇迹。
六必居的“六必”是有专门的说法的,一是豆子一定要精良,不仅饱满圆润且要色泽鲜亮;二是水必须是好水,味道甘甜;三是灶具和用具必须是干净整洁的;四是火候一定要到位,不能偷工减料;五是酱品制作必须符合时令要求;六是盛酱的陶瓷器皿必须是优质的。也就是说,“六必”不仅包含内在,也要包含外在,既要包含工艺,还要包含时令,从选种、制作、盛装等每一个环节都得是精心和精致,这样出来的产品必定是食品中的精品。
能把咸菜做的如此讲究,不得不让人佩服北京爷的讲究,这都是有说法的。说心里话,很多外地人可能都觉得北京人喜欢借着皇城装腔作势,比如吃个涮肉,调个酱碗还得品头论足一番,这也很好理解,一碟调味的咸菜都是如此的精工细作,北京人没理由不对衣食住行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一叶知秋。去六必居博物馆转一圈,你一定对北京人的讲究会加深认识。
不得不佩服六必居博物馆的精细,在门口处,摆放有免费的宣传册页,拿出这个册面别着急离开,桌上还备有六必居和六必居博物馆两枚印章,在宣传册页上带上印章离开,身上就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
假如你融入到了文化之中,别忘了在门市里给家人朋友带上一点六必居酱菜回去,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当然,去前门玩,有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可很多人,包括一些北京人估计都没有去过,那就是八大胡同。没去可能觉得没意思,也有可能是不好意思去。
胡同游是北京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很多到北京来的游客,都会花钱去游胡同,不过他们游的都是北城的胡同,那里的胡同比较宽阔,且胡同周围遍布王侯将相的府邸。
殊不知,当年来北京的很多人,包括士农工商官,他们是不能住在北城的,因为北城是内城,能在这儿有府邸的都是王宫贵胄,一般的官员根本不可能住在北城,举例说明,《四库全书》的总篡官纪晓岚,官拜大学士,他的府邸在虎坊桥,毗邻八大胡同。
南城的胡同,其实代表的是真正北京人的生活天地,假如没有去南城逛胡同,尤其是声名卓著的“八大胡同”,不仅有点可惜,而且对当年的北京文化应该是不了解的。
“八大胡同”的具体位置在,前门大栅栏往西,地铁二环线以南,珠市口大街以北,南新华街以东的这一片区域。“八大胡同”其实不止八条,能叫上名字的至少有小力胡同(纱帽胡同)、朱家胡同、朱茅胡同、燕家胡同、铁树斜街、棕树斜街(王广福胡同,又名王寡妇胡同)、石头胡同、陕西巷、百顺胡同、韩家胡同、胭脂胡同等,最著名的当然要算陕西巷、百顺胡同、韩家胡同、石头胡同、胭脂胡同、朱家胡同等八家。
世人知道的“八大胡同”的名,皆是恶名,这里是妓院所在地,之所以叫“八大”,那是因为当时的一二等妓院主要分布在这八大胡同,别的胡同里面也有妓院,只不过等级相对来说要低一些。
“八大胡同”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得说明,当年进京的人,大多住不进内城,因此,贴近前门楼子的南城成了京城的闹市区,那一带是各地的会馆和旅馆的所在地,当然也包括一些官员商人的住宅所在地。通俗地说,那里是京城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
“八大胡同”的形成还得回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为了庆祝乾隆八十大寿(1790年),扬州的戏班子奉旨进京为乾隆贺寿。四大班子到北京后,就住在百顺胡同、韩家潭、陕西巷一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这些艺人带来了皇帝及京城百姓喜欢的戏种和唱腔,贺寿完毕,他们就在北京驻扎下来,随着200多年的发展,他们形成了“京剧这样”一个新的剧种。
人生如戏,戏场也是个风月场。加上乾隆时期,不允许在内城开设妓院,由是妓院纷纷迁出内城,剧场与戏院在南城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早先的时候,看戏狎妓,后来演变为有钱人狎戏子,到民国年间,妓院合法化,一些达官显贵甚至以逛青楼为茶余饭后的乐事。
本文不是科普文章,妓院的发展史和戏园的没落史就不深究了。只是想跟大家解释一点,民国年间逛妓院跟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不一样,妓院分了很多等级,一二等的青楼主人,不是你官大和钱多就可以任意享用的,她们喜欢讲究“格调”,到青楼里要谈情说爱的,只有楼主芳心涌动了,你才可能亲近芳泽。当年的青楼有个雅致的名字叫“茶舍”,现在到胡同里,看见二层小楼,建筑很古旧的样子,差不多都可以隐约看见上面的“茶舍”二字,不用细究,你就知道这是什么所在了。
陕西巷有名,因为那里活动过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个是护国军首领蔡锷的相好小凤仙,寓居上林会馆。还有一个就是京城名妓赛金花,现在榆林巷1号茶舍,就是当年赛金花的故居。当然,这些建筑解放后都分配给普通市民居住,经过几十年的改造、修缮,历史的遗迹慢慢地消失。细心的人,在胡同里看见两层小楼,或者门楣比较气派的小院,墙上有政府的重点文物保护的院落,说明这是有历史的地方。
八大胡同里有很多京剧界大师的故居,比如梅兰芳出自朱霭云的云和堂,梅巧玲经营景和堂,程长庚寓处四箴堂,谭鑫培堂号英秀堂都在八大胡同,现在,在纪晓岚故居边的街面建设有绿化公园,公园被打造为京剧诞生地,这里在宣传着京剧文化的起源。
“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和韩家潭。”在胭脂胡同与百顺胡同的交汇处的墙上,有一组戏剧浮雕,上面刻着这么一行字,在百顺胡同的西边拐角处,京剧名家荀菊笙的故居门口的墙上,也有一块浮雕,上面题写着“梨源”两个字,那是戏剧历史的见证,那也是京剧从这里走来的标志。
烟花柳巷里不仅仅是夜夜笙歌、时时燕舞,而且,这里时刻还弥散着唱念做打的汗水,艺术与低俗、艳俗和技术、文化与生活,有意或者无意地交汇在一起,成就了一片分不出高低、贵贱、雅俗的天空,这才是拨开重重迷雾后的天日,真的让人感觉恍然如梦,
此时此刻,心里才真正感觉到,逛八大胡同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当你敢于走进八大胡同,才算是真正走进老北京的生活,历史的烟云在面前渐渐清晰了起来,烟花柳巷下才氤氲出早先的烟火气,这才是你认知到的北京早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