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有幸到北京老舍纪念馆参观,走近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已近中午,夏阳的威力只用了四成,我们依然感到酷暑难耐。绕过五彩木影壁步入小院,正门前有两棵柿子树,郁郁青青。柿子树旁,还有一棵枣树。院中老舍先生的头部铜像,像是老者静静等待来访的客人,又像在静观岁月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小院一角,有老舍先生养鱼的大缸,仍有几尾金鱼悠然游弋其间。游人成群,有敬仰老舍先生雕像的,有在柿树下留影的,有仔细端详养鱼缸的,三个展览室更是人头攒动。参观老舍的生活用品、爱好收藏,人们不能不称赞他爱好广泛、品位清雅。参观老舍的著作手稿及精彩片段,聆听老舍作品的精彩播报,我甚感这位著作等身的文学泰斗一生耗费了多少心血,刻画了多少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对创作给予多么炽热的情怀呀!
在这方四合院中,老舍先生在拧眉思索,手中的纤毫终于瑟瑟有声。他累了,伸伸腰干,揉揉眼晴,来到院子仰望蓝天。正好有几只鸽子飞过,留下一行行哨音。他靠在亲自种植的柿树上,像个躇踌满志的将军。偶尔摘那棵姐妹树上的枣来嚼嚼,青枣酸涩,他不会吐,多难的中国有如此多的酸涩,民生的凋敝让他味同嚼蜡。
在这方四合院中,老舍享受了亲情和友情。子孙们膝下承欢,其乐融融。平淡真情,留下了多少欢声笑语?夫妻相爱,夫唱妇随,羡煞多少戏水鸳鸯?送一杯龙井茶水,递一个削好的苹果,关怀在细节中传递,柔意在轻盈中延伸。在这个小院,老舍招待了多少个文坛好友、各路英豪?有朋来,自开怀。茶水、水果、点心固不可少,留客吃饭、喝酒更尽待客之道。志同则道合,道合则坦诚。小院里定有周恩来、赵树理等人的身影。
在这方四合院中,老舍的生活情趣是那样的昂扬!种树养花,养鱼养猫,抱猫而眠,把玩陶俑,画画题诗,不亦乐乎?出门之时,穿戴整齐,举止稳重,自带几分尊气傲然;文质彬彬,谦恭有礼,却带几分夫子儒雅之风。
就这样一个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一个北京的巨子,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在文革中不堪忍受凌辱和迫害,在让三岁孙女说“爷爷再见”后,步履沉重,自沉太平湖而亡。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当你把67岁的生命化作那一池莲花时,可曾想过这样的莲花牺牲了中国人的一分精魂?你把苦痛留给了舒家的老老少少,也留给了当时这个“祸起萧墙”、别有用心的人猖狂的社会。袭自珍早就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文革中,像老舍这样的留过英美、学贯中西、才高八斗、著作颇丰的人才,为什么就没有立锥之地?你一声不吭就躺在了太平湖的西岸,身上覆盖上一床破席子。文学的田野里,植树的人毅然舍弃郁郁葱葱的树林,带着他满身的宝贝离开,这是多么地令人悲痛啊!
参观的人观看着,议论着,在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拍上照片。累了,有个姑娘就坐在厢房下的外凸的墙台上。我觉得老舍就如同一位走下了神坛的大哥,来在你我的身边,生动地描述着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