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妈妈要个切菜刀,老爷子要顶新毡帽。
一首流传不知多少代的歌谣唱着就迎来了新年,现在的过年,大多是年迈的老人盼着子孙们回家团圆,留守孩子盼望着能早点依偎在爸妈的怀怉。可是三十年前的过年那是热闹非凡。
放过寒假,男孩子天生爱舞枪弄刀,更喜爱放鞭炮,那时有用火柴盒装的擦炮,有往地上摔的摔炮,还有用手甩的甩炮等等,反正男孩子每逢过年都得买上一些炮仗,老年人都说,憨人放炮,精人听响。反正小孩子不理这一套,炮仗照买,鞭炮照放。女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年能换一身新衣服,穿的花花绿绿,头上扎上蝴蝶结,在庭院里又唱又跳,像个喜鹊似的,叽叽喳喳,欢声笑语,整个农家院充满喜庆。
临到过年,买年画那是必不可少的,那种大红色充满喜庆的年画,贴在屋里床头,看着就充滿温馨,特别是刚结婚的新房里更得贴上胖娃娃的年画,充满希望,早得贵子。
每到新年,村上就有摄影的来溜乡,一家人照个全家福留个纪念。那时候,乡里还有农民文化宫,照全家福到那里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过年,免不了买大鱼大肉,一家人辛苦了三百六十天,该大吃一回了,买来肉不光是全家吃,年前年后来客人了,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才行。
过年图的就是吉利,杀鸡炖鸡就是图的一年吉利,家乡鸡的吃法很多,一年的小鸡可以吃地锅鸡,多年的老鸡则用来炖汤,还有整件鸡,烧鸡等。
过年吃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鸡大吉大利,吃鱼更是年年有余,小鱼过油炸着吃,大鱼可以炖着吃,来人来客,鸡、鱼、肉、蛋一样也不少。
过了腊月十八九,家家户户响起鞭炮声,厨房里冒起饮烟,要蒸发馍了,还要蒸黄面枣泥团子、菜馍、枣馍,每家都得蒸几筐,一直可吃到正月十五放花灯。
大年除夕,家家户户要包水饺,中午先包一些,尝水饺馅的口味如何?到了傍晚,要把大年初一早上吃的全包好,有时还要包上带麦麸的, 谁吃到谁有福,包上带糖的,谁吃上就一年甜蜜,包上硬币,谁吃上一年有钱花,人们把美好的愿望都深深地包在新年第一顿水饺里。
新年里能吃上串冰糖葫芦,那可是件幸福的事,红红火火,酸酸甜甜,既好看又好吃,咱老百姓就喜欢火红的颜色,显得喜庆又吉祥。
那时零食很少,能吃上大白兔奶糖、小儿稣糖就感到很高兴,高梁饴,软中带甜,老少咸宜,过年都要准备糖块、花生,年后拜年磕头,老年人要发给小孩子吃的。
年前打扫庭院,干干净净过新年,屋内屋外打扫一新,小孩子也要帮忙干活。
剪窗花,那可是心灵手巧的人干的活,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不用描,不用画,三下五下就能剪出一幅漂亮的画,真的很神奇。
快到过年时,农村总有人派财神,一块钱一张,买不叫买,得说是请财神,请来财神贴到墙上,恰巧的是还能当日历表看。
除夕的年夜饭可是一年来最丰盛最有家的味道的一顿饭,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家来吃团圆饭。
吃着团圆饭,看着除夕晚会,一直到响起新年的钟声,开门到庭院里要燃放鞭炮庆祝,除夕之夜是个不眠的夜晚,人们称为守夜。
除夕之夜,还要给孩子们准备好大年初一穿的新衣服,叫欢欢喜喜过大年。
除夕还要发压腰钱,人们说除夕不空腰,一年有钱花。小孩子就盼望着能领到这个压岁钱。
除夕还要张贴大红对联,显得喜庆,对联上写上人寿年丰,五谷丰登的吉祥词语,人们把美好的愿望都写进对联里。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这是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大人领着小孩到长辈家去磕头,小孩子会得到很多糖块和花生,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一夭,更是礼节传承的过程。
大年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女婿看望岳父母,外甥看望姥娘舅,那时走亲戚是要住下的,一天只能走一家,不像现在开着小车,一天可走很多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天天如过年,如今的过年好像放节假一样,不再大量地准备蒸馍,而是一家人团圆为主旋律。
三十年前的过年的情景,真是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