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克龙
灯是希望和幸福的象征,灯是照亮黑夜的天使,家中的夜灯更是无比温馨,更是人间的希冀。
我们每一个人对灯都十分熟悉,更怀有深刻的感情,有灯的家才是最温暖的家。每当我们黑夜里回家,只要看到家里亮的那盏灯光,心中就无比温馨与欢乐。
我小的时候,也是六十年代后期,那时候家里用的灯是一只黑碗,母亲倒入黑黑稠稠的棉籽油,用棉花搓个长长的灯芯,放在碗外,天黑点燃时,冒着浓浓的黑烟,灯头飘摇,一阵风吹过来,随时都有灭掉的可能。
到了七十年代,生产队里有代销店,代销店里卖洋油,其实叫煤油,用个酒瓶去打油。
煤油灯是用墨水瓶子放上铁皮卷的一个圆筒,圆筒里放上用一根麦秸棒绕棉花制成的灯芯,然后点着比以前棉油灯要干净得多,而且火头也大,就是要隔一段时间往上挑挑灯芯,不然火头会越来越小。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灯花,所谓灯花,就是灯芯燃烧时间久了,灰烬不掉,被火一烧出现的灯花,老年人见了就会说,灯上结花,今年又是丰收年。
其实丰年与否与灯花确实无关,不过是老百姓的期盼五谷丰登吉祥说法。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就时兴了罩子灯,罩子灯由灯座与灯罩组成,还有调节灯芯的螺丝,既防风,又增加了亮度,还减少了挑灯芯的麻烦。
那时上五年级要上灯课,刚开始用墨水瓶制的煤油灯,昏黄的油灯下读书写字,稍不小心,头发被烤的事常有发生。
后来同学们都换成罩子灯,这种事情就不会出现了,有时为了增加亮度,还用白纸撕个洞套在罩子上,这样更方便读书写字,可是也有弊端,纸在罩子上时间长了,先是被烤糊,再后来有可能就会着火了。
无论如何,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生产队里看场,开会就需要加班用灯,那时就有了一种灯,叫马灯,是大船行船时用的,队里买来这种灯,既有很好的防风防雨性能,又有随时可移动使用,灯芯粗,亮度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煤油罩子灯的亮度也有它的局限性,后来就有了汽油,汽灯也是烧煤油,但它是没有灯芯子,是用的丝棉制成的灯泡,煤油通过打气形成的压力把煤油喷射到灯泡上燃烧发光,亮度大大提高,相当于现在几十瓦的灯泡,但是也有缺点,就是隔一段时间要打一会气才行,保证煤油室内有充足的气压。
在当时学校里曾风行一时,村里有大型会议,玩马戏唱戏的都会用上汽灯。汽车比罩子灯、马灯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到了八十年代,电灯进入寻常百姓家,那时的人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能早点实现,通了电,安上灯泡,不用火,不用油,开关一拉亮满屋。老年人感到很神奇,这灯怎么扇也扇不灭,吹也吹不死,咋回事。
村村通电,户户灯亮,给千百年来点油灯度日的老百姓来说,带来了黑夜里的一片光明,人们看到了科技的进步,更感受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发达一日千里。如今的农村,漆黑的夜再也不再伸手不见五指,而且灯火通明,漂亮的住房里更是各式各样的灯具玲琅满目,灯的光明给千家万户带来无尽的温馨。
四十多年来,从点灯照明的种类变迀,足以见证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四十年,相信不久的将未,新的节能灯具更会带给人们更大的光明和生活的温馨与幸福。